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实验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玉米/蚕豆带田体系中玉米产量及氮营养状况。结果如下:无论施磷肥与否,与间作小麦的玉米相比,间作蚕豆的玉米在不施氮肥或少量施用氮肥情况下产量显著提高;随着施氮量的增加,与蚕豆或与小麦间作的玉米籽粒含氮量均提高,与蚕豆间作的玉米籽粒氮含量在N200时达到最大值,而与小麦间作的玉米在N300时达到最大值,以后趋于稳定;无论施磷与否,在低氮及中量氮(≤200)情况下,与蚕豆间作的玉米吸氮量要明显高于相应间作小麦的玉米。  相似文献   

2.
间作小麦的边行效应及其与根系空间分布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隔根试验,研究了间作与单作小麦边行效应的差异及其与根系空间分布的关系.结果表明:单作、不隔根间作、塑料薄膜隔根间作、尼龙网隔根间作小麦边1行产量较边2行分别高13.7%、18.2%、29.0%、33.7%,较边3行分别高22.5%、33.9%、19.4%、29.8%,除塑料布隔根处理外,间作小麦的边行优势明显高于单作小麦.0~100cm土层中的小麦根质量密度在处理间的大小关系为:不隔根间作尼龙网隔根塑料布隔根单作小麦;根系分布深度大小关系为:塑料布隔根尼龙网隔根不隔根间作单作小麦;小麦产量与20~40cm土层中的根质量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不同旱地小麦品种的边际优势,选取洛旱22、洛旱6号、安麦1132、洛旱7号、西农219、洛旱19和中麦175等7个旱地小麦品种,测定其产量,结果表明,7个品种的边行产量均高于内行产量;参试品种边行产量由高到低排序为:洛旱22、安麦1132、洛旱6号、西农219、洛旱19、中麦175、洛旱7号。内行产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洛旱22、洛旱6号、安麦1132、中麦175、洛旱7号、洛旱19、西农219。产量边际优势从高到低依次为西农219、洛旱19、洛旱7号、安麦1132、中麦175、洛旱6号、洛旱22。不同小麦品种间边际优势具有明显的差异,在旱地小麦品种选育和推广中应予以充分考虑。  相似文献   

4.
为进一步揭示间作小麦养分高效利用机理,通过2年田间试验,探究不同供氮水平下(记为N0、N1、N2、N3,小麦施氮量分别为(0、90、180、270 kg/hm2)单作和小麦蚕豆间作不同行小麦的氮素吸收累积分配特征及氮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小麦蚕豆条带间作种植主要提高了拔节期间作边行小麦(IW1)的茎叶氮含量,内行小麦茎叶氮含量与单作无差异。但是,N0、N1、N2水平下,间作条带内小麦麦穗的氮含量整体高于单作,表现为IW1(间作边行小麦)>IW2(间作第2行小麦)>MW(单作小麦)=IW3(间作内行小麦)。其次与单作相比,间作种植显著提高了小麦麦穗的氮素累积量,尤其在成熟期, 4个氮水平(N0、N1、N2、N3)下IW1、IW2麦穗氮累积量显著高于MW,增幅分别为40.23%~21.84%和31.78%~10.13%;IW1和IW2麦穗氮素分配率提高19.74%~9.87%和37.09%~4.65%。间作小麦氮素吸收累积优势最终导致间作任一行小麦氮肥利用效率总是高于单作,2年间IW1、IW2、IW3的氮肥利用率平均比MW提高了17.26%、18.20%、19.52%;氮素收获指数整体表现为IW1=IW2>IW3>MW。总之,小麦蚕豆间作对小麦茎叶氮含量、累积量影响较小,间作种植主要是提高了小麦麦穗氮含量、促进了氮素由茎叶向麦穗中转移,边行优势和内行效应共同作用是间作促进小麦氮素高效利用的原因。优化氮肥用量增加间作内行优势,可以进一步扩大间作氮节约效应。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云南干旱地区芒果园管理技术和水平,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豆科植物行间间作后土壤养分的变化。结果表明:生草间作两年后,0~60 cm土壤有机质降低;20~60 cm土壤全氮和全磷增加,0~60 cm土壤全钾增加;新诺顿豆和大翼豆将20~60 cm土壤pH从酸性提高至中性;饭豆+绿肥提高了0~60 cm土壤碱解氮和速效磷,饭豆+绿肥、饭豆以及田箐提高了0~60 cm土壤速效钾。试验所选生草可以增加20~60 cm土壤全氮、全磷和全钾的积累,饭豆+绿肥轮作可以有效提高0~60 cm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不同密度农桐间作条件下,土壤养分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及养分与小麦产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密度(5m×30m,5m×40m和5m×50m)对Fe含量有一定影响,而对有机质,N,P,K,Mn,Zn和Mg含量无显著影响;3种间作密度中K含量随时间变化显著,P含量在5m×30m间作密度中随时间变化显著,Fe和Mg养分含量在5m×40m密度中随时间变化显著,而3种间作密度中有机质,N,Mn和Zn含量随时间变化不显著;不同间作密度的土壤养分与小麦产量的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交替灌溉小麦间作玉米干物质的累积与分配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传统间作耗水量大,且灌水与间作作物干物质累积相关关系研究薄弱的问题,在河西绿洲灌区进行田间试验,探究交替灌溉模式下,不同水分处理对小麦间作玉米及其相应单作的产量及干物质分配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交替灌溉小麦间作玉米LER达到1.30~1.38;净地面积下,间作小麦经济产量较单作小麦提高了21%~33%,间作玉米经济产量较单作玉米提高了38%~42%;小麦收获后,间作玉米干物质积累量比单作玉米平均增加8%;低、中、高灌水平下间作玉米群体生长率分别为单作的49.62%~61.92%、56.04%~65.84%和55.28%~68.98%.在河西绿洲灌区,小麦间作玉米上应用交替灌溉技术与单作相比具有提高间作作物产量和增加干物质积累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设计玉米/花生间作及花生单作2个处理,比较间作各行花生的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差异.间作花生的主茎高、第1对侧枝长和第2对侧枝长均为IP-1>IP-2>IP-3>IP-4>IP-5> CK.干物质积累表现为前期间作增长迅速,后期则是单作更快.间作花生经济产量低于单作,IP-1、IP-2、IP-3明显低于CK,差异显著.单株果数各行均低于单作,但是秕果率增加.  相似文献   

9.
设木薯单作、花生单作、木薯与花生间作3个处理,研究间作对木薯与花生产量和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木薯、单作花生相比,在木薯苗期即花生花针期,间作对木薯和花生的生长影响不大;在木薯块根形成期即花生结荚期,间作促进花生的生长,但木薯的株高、茎径和生物量被抑制;间作木薯根、茎、叶中氮、磷含量比单作分别降低16.53%~19.64%、9.20%~25.24%,根、茎中的钾含量比单作分别降低31.29%、1.17%;在木薯块根膨大初期即花生收获期,虽然间作花生的荚果产量比单作降低19.25%,但间作中花生偏土地当量比PLERf,花生表现为间作产量优势,木薯表现为间作产量劣势;在木薯收获期,间作木薯的株高、茎径、鲜薯产量和淀粉产量均接近于单作木薯,说明间作木薯在生长过程中存在"竞争–恢复"现象;共生期,间作木薯根中钙、镁、锌、锰含量比单作分别提高18.62%~42.86%、7.84%~44.44%、12.50%~39.84%、24.00%~58.33%,茎中4种微量元素的含量在不同生育期显著增加,说明间作对木薯根、茎中的钙、镁、锌和锰含量在不同生育期具有"生物强化"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不同施肥处理对晚粳稻‘浙粳22'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浙粳22’为材料,研究不同施肥水平下‘浙粳22’的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浙粳22’以有机无机肥配施(MNPK)处理的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好,增产53%,增产效果显著优于不施肥区(CK)、有机肥(M)单施区及氮钾(NK)配施区;氮磷(NP)配施水稻增产38%,有机肥及增量无机肥(MNPK')配施水稻增产32.3%,氮磷钾(NPK)配施水稻增产27%;同时肥料合理配施可增加作物养分吸收总量,促进养分向籽粒中迁移。在所有处理中,均是MNPK区的养分吸收量最高,MNPK配施区的水稻籽粒吸氮量为126.66 kg·hm-2,吸磷量为26.91 kg·hm-2,吸钾量为45.59 kg·hm-2;MNPK’配施水稻吸氮总量为184.51 kg·hm-2,吸磷总量为33.57 kg·hm-2,吸钾总量为198.40 kg·hm-2。所有处理的氮、磷和钾收获指数均较对照(CK)有所降低;氮、磷素当季表观利用率均以M单施最高,分别为43.85%和36.64%;钾素当季表观利用率则以NPK配施最高,为54.52%,从肥料的输入来看,所有施氮处理的磷表观利用率较M处理下降,施磷处理的磷表观利用率较M处理下...  相似文献   

11.
科学分析和判断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态势是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基础。对云南省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态势进行了综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下一步促进土地更好利用的策略,以期为土地利用科学决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邓桃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4):6785-6788
应用SWOT分析方法对云南省膏桐资源优势、产业发展现状进行综合分析,指出云南省膏桐产业发展中存在产业发展水平低、加工成本高、缺少价格优势、科研滞后、原料林基地建设投资不足、成效难以保障、尚未建立膏桐种子收购体系等问题,提出了引进和培育龙头加工销售企业,推动膏桐产业化进程、突破技术瓶颈、降低加工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加大膏桐产业科技投入力度、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多方争取资金、扶持发展膏桐原料林基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膏桐产业基地、加强原料林基地的抚育管护,确保建设成效、加强病虫害防治、出台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适时启动弹性亏损补贴机制、加强市场建设,扩大流通领域等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3.
杨廷锋  赵继杰  蒋鹏  何文圆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89-1191,1194
运用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模型方法和偏离—份额分析方法,根据云南省和全国历年统计年鉴中的数据,从资源环境消耗状况、生产工艺与产业污染排放、产业结构方面分析了云南省产业生态状况。结果表明,云南省经济发展对资源消耗比较大;自然环境的消耗已超过了其承载能力;生产工艺比较落后,"三废"综合利用低;万元GDP工业产值的固体废弃物排放量远远超过全国的平均值,工业废气和生活污水排放总放量还在逐年增大;产业结构效益差。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云南省产业生态化相关的对策,一是提高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意识,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体系;二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强三大产业生态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李攀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4977-4979
近10年来,云南省粮食产量在波动中增长,从2000年的1 467.8万t增长到2010年的1 531.0万t,灌溉是该区粮食高产稳产的重要保证。农业是用水大户,工农业用水比约为1∶3,水资源供需的主要矛盾在农业。目前云南部分地区用水紧张,随着工业和城镇的发展,农业用水分额将继续减少;同时,受频繁的旱涝灾害、日益严重的水污染、水资源的空间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匹配和水资源开发难度大,利用效率低,浪费严重的影响,农业供水保证率将进一步降低。要继续保证或发展该区的粮食生产规模,该区的农业用水情势有恶化之势,急需研究并制定出解决该区粮食生产和水资源供给不足矛盾的办法。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当前云南省小粒咖啡产业的现状,并针对该现状提出发展云南省咖啡品牌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6.
云南省咖啡产业发展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梅  张毅  万媛媛  普雁翔 《安徽农业科学》2014,(33):11961-11964
近年来,云南本土咖啡企业大胆创新、积极实践,采取了一些新举措积极推进产业发展,形成不同形式的咖啡产业发展模式.该研究运用案例分析法对云南后谷咖啡有限公司“速溶咖啡+贴牌加工+超市”的大众路线模式、普洱爱伲咖啡有限公司“项级咖啡+咖啡庄园+咖啡馆”的精品路线模式、云南咖啡产业小微企业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等7种最具代表性的发展模式进行阐述,总结出各模式的亮点和创新点以及云南咖啡企业的成功经验,以期为其他咖啡企业的发展提供借鉴,推动云南咖啡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7.
云南优质地方鸡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优质地方鸡产业发展现状,针对云南省地方鸡产业存在的科学研究进展缓慢、规模化生产养殖受阻、产品附加值、种质资源保护不足的问题,提出产业发展对策,以期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供销一体化体系,提升山区农民经济收入,推进优质地方鸡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运用因子分析法,结合农业资源优势、产业发展基础,依据扩散效应、经济可竞争性、比较优势等选择基准科学选择指标,对云南省各有机农业产业进行综合分析评估,阐明了有机农业产业选择的思路。同时根据因子分析呈现出的各有机农业产业情况,提出以下建议:重点培育茶叶、核桃、水果、咖啡等具有传统优势、市场认可度高、有机与非有机生产成本差距较小的产业;对具有发展潜力的有机植物中药、有机谷物、畜禽粪等产业,积极开展技术与资金的扶持,构建多层次的补贴政策,推动云南省有机农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9.
科技创新是云南省发展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核心支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出发,阐述了云南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调整云南省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意义,从投入结构、科技转换、科技人才、服务形式等方面深入分析了制约云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进程的不利因素,并提出了完善推广服务体系、教育培训体系、科技投入体系、管理运行机制等促进云南省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云南烟区烤烟糖含量特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集云南烟区红花大金元(红大)、K326、云烟85、云烟87等4个主栽品种初烤烟B2F、C3F和X2F的烟叶样品6995份,采用连续流动法检测烟叶糖含量,分析了糖含量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云南烤烟糖含量较高,上、中、下3个部位烟叶的总糖含量均值分别约为29%、33%、31%,还原糖含量分别约为25%、28%、27%,上部烟叶两糖差约为3.8%,中部和下部烟叶两糖差约4.5%.云南烤烟总糖含量的主要分布区间:上部叶24%~36%,中部叶28%~40%,下部叶26%~38%;还原糖含量的主要分布区间:上部叶20%~30%,中部叶24%~34%,下部叶22%~32%.不同种植区烟叶的糖含量存在差异,滇西种植区烟叶糖含量较高,滇中、滇东、滇西南种植区居中,滇东北、滇东南种植区较低.云南烤烟糖含量在种植年份和品种间存在差异,红大和K326糖含量略低于云烟85和云烟87,红大烟叶的两糖差最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