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电力能源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变及省际间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碳排放数学模型,测算了2001~2010年中国及各省电力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研究了省际间碳排放强度时空演变和差异性特征.结果表明:1)全国电能消费碳排放总量从2001年303Mr逐年上升至2010年745Mt,平均年增长9.99%;各省碳排放量呈增长趋势,2010年东部地区五省碳排放属超重型(≥40 Mt);西部省份碳排放速度保持较快增长速度.2)全国电能消费单位GDP碳排放强度从276(kg/万元)下降至182(kg/万元),平均年下降4.42%;西部省份碳强度普遍高于东部发达地区,说明西部经济发展对电能消费碳排放的依赖性强,东部地区电能消费低碳经济格局开始形成.省际间电能消费碳排放强度的差异性与资源禀赋、经济发展、人口状况、消费水平等因素相关,为我国制定差异化的区域节能减排目标和电力产业发展调控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新疆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与供给基地,合理的协调经济发展与能源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是实现其经济可持续发展与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前提。本文在整理新疆各类统计数据的基础上利用空间自相关对新疆2000—2020年能源消费碳排放的时空特征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期间新疆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但碳排放强度整体上呈现下降趋势;(2)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分布特征表现为:天山东坡碳排放强度较高,准噶尔北缘、天山北坡和昆仑山北坡则相对较低,并且具有明显的集聚特点;(3)在全球变暖与碳减排的大背景下,新疆需要从区域资源禀赋特点入手,建立差异化的能源结构调整策略,通过构建多能互补的绿色能源网络,促进区域实现“双碳”目标和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4.
采用IPCC法计算了中国、印度、美国、德国2001-2009年的化石能源碳排放额度。研究表明:(1)研究时段内中国和印度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大幅增长,美国趋于稳定,德国下降趋势明显;(2)2009年,中国的人均碳排放量为1.59tC/人,虽高于印度的0.42tC/cap,但远低于德国的3.61tC/cap,更低于美国的5.93tC/cap。(3)中、印、美、德四国中,德国化石能源消费结构最优,美国次之,印度第三,中国最差,主要表现为煤炭消费比重大,天然气比重低。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增长趋势在短期内难以逆转。据此提出了中国能源结构调整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扩展型KAYA公式为视角,采用多变量协整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测算了中国1980-2010年间碳排放强度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长期均衡和短期波动关系,在此基础上检验了其相互间格兰杰因果关系。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碳排放强度与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强度和产业结构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碳排放强度是能源消费结构、产业结构的格兰杰原因;能源强度和产业结构是能源消费结构的格兰杰原因;碳排放强度和能源强度之间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制造业碳排放的演变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用LMDI分解模型,对1995年~2007年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变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碳排放在考察期内呈"U"型变动趋势,且存在较大的行业差异,能源密集型行业碳排放总量较大,能源效率、能耗总量与结构上的行业差异是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源;其次,经济总量是促进碳排放逐年增长的主要因素,且呈逐年增长的发展趋势,其年均贡献达到48.51%;产业结构调整、能源技术进步与能源结构优化是减缓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其中以能源技术进步的减排效果最为显著;制造业减排的关键在于重点耗能部门的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与煤炭等高碳能源的高效、清洁利用。  相似文献   

7.
基于LMDI的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区域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其作用强度的深入研究,不仅有助于区域节能减排政策的科学制定,并对中国2020年碳减排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中基于扩展的Kaya模型和LMDI分解法定量分析了人口、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能源强度、能源消费结构五个因素对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是拉动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增长的决定性因素;人口、产业结构和能源强度的变动也对碳排放增长具有正向影响,但作用强度不大;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是抑制陕西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根据分析结果,文中对制约我国经济社会低碳化发展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延伸性讨论,认为中国实现经济社会低碳化发展的重点在于抑制因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而引致的碳排放过快增长,并从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能源消费两个层面,提出了抑制碳排放不合理增长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8.
认清甘肃省的能源消费及碳排放特征对于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制定具有重要的意义。文中在分析甘肃省1990~2009年能源碳排放量及其构成的基础上,利用IPAT等式分析了能源碳排放量中人类活动的影响,并对甘肃省未来的经济发展与碳排放量进行了情景预测。结果表明:在人口、收入和碳排放强度的共同作用下,2009年的能源碳排放量达到了3684.54×104t,为1990年的2.54倍。能源碳排放量的构成主要取决于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通过能源结构调整促进低碳经济发展,还有巨大的潜力可挖。根据"脱钩"理论分析表明,甘肃省的碳排放还处于弱减物质化阶段,经济发展是以生态环境恶化为代价的,着力引进并发展可再生能源技术,有利于甘肃省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10.
在估算中国大陆30个省区(不包括西藏)1997-2012年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基础上,利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各省域间碳排放的空间依赖性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省域碳排放存在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其空间依赖程度随时间推移不断增强而随距离增加不断衰减.2)LISA分析显示,多数省域碳排放在局部空间上存在”俱乐部”现象,即形成HH型和LL型集聚,各省域碳排放类型在时空演进上表现出一定的路径依赖特征.3)人口规模、人均GDP、能源消费强度对省域碳排放量影响显著,城市化水平对碳排放的正向作用也不容忽视,而产业结构对碳排放并未起到应有的调节作用,回归系数为负但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甘肃省碳排放变化的因素分解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我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变化特征以及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有助于提高节能减排政策制定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基于扩展的Kaya恒等式,建立因素分解模型,应用LMDI分解方法,综合分析经济产出规模、人口规模、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等因素变化对甘肃省1995-2009年各部门终端能源碳排放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济规模持续扩大是甘肃省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在各产业部门中,工业的快速发展是碳排放增长的主要拉动者,其次是交通邮电和仓储运输业、农业。人口规模扩大和产业结构调整是碳排放增长的次要拉动者。抑制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是能源强度下降和能源结构变化。最后,针对实证结果提出了相应的节能减排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