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明确不同芝麻杂交组合的杂种优势,发掘出高芝麻素和芝麻林素含量材料及合理组配亲本,为培育高芝麻素和芝麻林素品种提供基础材料.[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结合近红外光谱(NIR),对62份地理来源不同且表型变异明显的芝麻种质材料及18个杂交组合进行芝麻素和芝麻林素含量测定分析,并评价其杂种优势,筛选出更多高芝麻素和芝麻林素含量的芝麻材料.[结果]62份芝麻材料中芝麻素和芝麻林素的含量在不同年份间极显著相关(P<0.01).其中,芝麻素含量变异范围在0.51~8.85 mg/g,平均3.56 mg/g,77.42%以上芝麻材料的芝麻素含量分布在2.00~5.99 mg/g;芝麻林素含量变异范围在0.72~3.22 mg/g,平均2.02 mg/g,82.26%芝麻材料的芝麻林素含量分布在1.50~3.49 mg/g.芝麻籽粒芝麻素和芝麻林素含量平均值排序均为褐色芝麻>白色芝麻>黑色芝麻,褐色芝麻表现出较高的芝麻素含量变异系数(CV),而黑色芝麻表现出较高的芝麻林素含量变异系数.芝麻育成品种的平均芝麻素含量(3.90 mg/g)高于地方品种(3.44 mg/g),但芝麻林素含量稍低于地方品种.层次聚类分析可将62份材料分为七大类,其中第VII类包含5个褐色芝麻,其芝麻素和芝麻林素含量均较高,芝麻素含量高出总体平均值58.74%,芝麻林素含量高出总体平均值22.13%.芝麻素和芝麻林素含量的杂种优势主要表现为中亲优势,且以负向优势为主,芝麻素含量的杂种优势变化在-69.63%~31.62%,平均-20.07%;芝麻林素含量的杂种优势变化在-36.48%~25.84%,平均-5.44%.在18个组合仅有5个组合表现出超高亲优势.[结论]芝麻籽粒中芝麻素和芝麻林素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且不同基因型间存在明显变异;芝麻素和芝麻林素含量的杂种优势主要表现为中亲优势,且以负向优势为主.因此,育种上若要提高目标材料的芝麻素和芝麻林素含量,应发掘和应用高含量供体亲本以提高成功概率.  相似文献   

2.
从芝麻的杂种优势表现,强优势形成,杂交组合的亲本组配与优化选择等方面的研究中,总结出一些原则,用以指导芝麻杂种优势育种,期能获得强优势杂交种。  相似文献   

3.
芝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芝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概述屠礼传(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研究中心,郑州450002)芝麻是优质油料作物,已有数千年的种植历史。但由于它单产提高较慢,约束了生产的发展,有些地区甚至还呈现出萎缩的现象。因此,国内外不少科技工作者都在探索、研究芝麻应用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4.
芝麻杂种优势的表现 芝麻(Sesamum indicum L.)如同其它作物一样,具有杂种优势,其杂种优势决定于双亲的遗传差异。Riccelli和Maz-zini(1964)注意到芝麻远缘品种杂交种的杂种优势较为显著。1975年Murty报道印度与外来品种的杂种优势高于印度品种×印度品种和外来品种×外来品种的杂种优势。Uzo(1976)与Kin-nison(1978)也研究了不同起源和相对性状杂交种的杂种优  相似文献   

5.
<正> 一、芝麻杂种优势表现芝麻的杂种优势,明显地表现在杂种第一代生长势和生产力的加强。杂种优势的强弱,因组合选配而有不同。我们在芝麻品种间杂交育种工作中体会到,改良品种和地方良种遗传基础比较丰富,配制的组合,杂种优势较强。1979年以从湖北引入的改良品种:77—10、74—  相似文献   

6.
甘蓝型油菜品种间籽粒产量及产量性状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应用双列杂交设计,研究了遗传来源不同的12个甘蓝型油菜品种间66个双列组合的单株籽粒产量及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结果,21个组合单株籽粒产量具有超高亲优势,超高亲优势率为70 24%(30 70%~218 10%)。产量性状中,8个组合千粒重表现超高亲优势(3 57%~20 48%),其中7个组合为低千粒重亲本组合;47个组合单株角果数具有超高亲优势,平均超高亲优势率为28 02%(0 93%~97 87%);13个组合的每角粒数有超高亲优势,平均超高亲优势率为11 67%。结果表明,甘蓝型油菜品种间籽粒产量超高亲杂种优势明显,可利用的杂种优势潜力较大;杂交油菜籽粒产量的杂种优势主要源自单株角果数的杂种优势,每角粒数和千粒重对籽粒产量的杂种优势贡献较小。文中讨论了甘蓝型油菜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7.
芝麻杂种优势的表现、利用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芝麻是我国主要油料作物之一 ,但单产不高 ,提高较慢 ,约束了生产的发展。为此许多学者开始研究探索芝麻杂种优势的表现及可利用的途径 ,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 ,为解决芝麻生产力低的问题 ,提供了不少可借鉴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8.
北方白菜型冬油菜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9个亲本、12个杂交组合,对北方白菜型冬油菜杂种优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抗寒性、农艺性状、产量潜力具有较高的杂种优势,杂交组合间差异显著。在越冬率上杂交后代与亲本相比具有较好的抗寒性;株高和分枝数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超高亲优势率分别为3.72%(0.34%~14.29%)、8.56%(0.00%~18.75%)。产量构成因素中,8个组合的单株角果数具有超高亲优势,平均超高亲优势率为12.79%,4个组合的每角粒数具有超高亲优势(0.00%~8.00%);3个组合的千粒质量表现出超高亲优势(0.00%~1.68%)。11个组合的籽粒产量表现出超高亲优势,平均超高亲优势率为22.34%。表明,杂交组合的越冬率、株高和分枝数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单株总角果数杂种优势明显,对籽粒产量杂种优势可能贡献较多,而千粒质量和每角粒数杂种优势相对较弱,对籽粒产量的杂种优势贡献可能较小。  相似文献   

9.
回顾了作物杂种优势和多倍体优势利用的研究情况,针对目前作物产量徘徊、优势潜力难以发挥的现状,提出了作物层次优势利用的构想,即作物优势利用发展3个阶段:二倍体杂种优势利用、多倍体杂种优势利用和功能基因优势利用。  相似文献   

10.
2015—2016年设置3点试验,鉴定谷子杂交种产量及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并对其进行相关分析,为开展强优势谷子杂交种的选育和杂种优势相关基因的挖掘提供依据和支撑。结果表明,供试谷子杂交种中572227、5695等5个杂交种的产量超标优势28.59%~38.61%、超亲优势30.37%~57.30%,优势较强,为强优势杂交种;56813、51861、54359三个杂交种的产量超标优势9.26%~19.95%、超亲优势10%,为中优势杂交种;51813、3813等6个杂交种的产量超标优势-14.71%~2.67%,超亲优势-6.17%~57.85%,为弱优势组合。各产量性状杂种优势与产量杂种优势的关系为:强优势杂交种出谷率表现出杂种优势,弱优势杂交种出谷率表现出杂种劣势,出谷率杂种优势与产量杂种优势吻合度较高,杂交种的产量优势是建立在高结实性基础之上的;强优势、中优势杂交种的单穗质量、穗粒质量均表现出杂种优势,大部分弱优势杂交种的单穗质量、穗粒质量也表现一定的杂种优势,不同类型杂交种的杂种优势程度不同,与产量杂种优势吻合度较高;穗长、穗粗杂种优势比较明显,与产量优势吻合度较高;千粒质量杂种优势不明显,且无规律性。综合超标优势和超亲优势的相关分析结果,各产量性状杂种优势与产量杂种优势的相关性由高到低依次为:穗粒质量、出谷率、穗长、单穗质量、穗粗。  相似文献   

11.
<正> 芝麻杂种一代的优势表现,与选种目标有较密切的关系.实践证明,杂种一代优势弱的,在以后各世代中,也难分离出符合育种目标要求的类型.现以1977年对18个芝麻杂交组合的杂种一代优势分析结果,作一简介.一、芝麻杂种一代超亲优势的主要表现芝麻杂种优势在子一代的主要表现是植株增高、单株蒴数增多、生长势和抗逆性增强,而蒴粒数、千粒重和生育期等性状,一般均介于于双亲之间或稍优于亲本,超亲现象较少.在18个杂种一代中,株高超过双亲  相似文献   

12.
正作为全国芝麻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张海洋一直致力于我国芝麻学科建设和产业发展。先后主持国家"973""863""948"、国家芝麻产业技术体系等国家及省部级重点芝麻课题30余项,主持开展芝麻种质资源鉴定与评价、遗传育种及高产高效种植技术等研究工作。近5年来,在芝麻遗传基础与基因组学、优异基因挖掘、抗病耐渍种质创新、杂种优势利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张海洋组织全国主要科研力量完成了芝麻基因组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从1988~1992年,通过品种间大量杂交,田间鉴定研究了芝麻杂种优势的表现及选育强优势杂交种的途径。通过群体改良、系内连续姊妹交。育成了不育株率在50%,不育度完全,综合性状优良的芝麻雄性不育两系。并对雄性不育的形态、遗传及两系法制种效果做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强优势杂交种只出现在极少数亲本品种间;用一般配合力高的地理远缘品种兼考虑母本细胞质效应组配芝麻杂交种是有效的。形态学观察结果,雄性不育株花粉败育彻底,花药呈绿色半透明,初花期可以做为识别标志。两系法制种产量夏播每亩25kg,春播可达每亩40~50kg。文章阐述了芝麻雄性不育两系生产杂交种的三个特殊的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14.
芝麻内源激素含量的差异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芝麻具有很强的杂种优势.以正向和负向杂种优势很强的组合95ms-2×"05-479"和95ms-2×矮子白为研究材料,测定了杂交种及其亲本幼苗内源激素的含量,研究了激素含量与杂种优势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芝麻幼苗中未检测出吲哚乙酸,茉莉酸、水扬酸和脱落酸含量在0.05~35.02 ng/g(FW).水扬酸含量高的杂种优...  相似文献   

15.
不结球白菜不育系组合产量性状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提高对不结球白菜产量构成因素的选择效率,以不结球白菜雄性不育系‘ZY’作母本,5份稳定遗传自交系作父本,采用顶交法配制杂交组合,分析F_1代产量性状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10个产量性状均存在一定的杂种优势,都有较高的正向中亲优势,优势为10.11%~153.17%;除叶数外,其余9个性状均有一定程度的超高亲优势,超亲优势为2.89%~89.30%。不结球白菜产量杂种优势主要取决于单株产量、叶柄长和叶宽。ZY×13xs156组合在单株产量、叶质量和叶长上有最强杂种优势,在杂种优势利用中具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6.
以7个玉米自交系为母本,5个自交系为父本,按不完全双列杂交试验设计,组配35个杂交组合,田间和室内测定种子活力相关性状并进行杂种中亲优势分析。结果表明,各指标中亲优势明显,利用杂种优势可以改善种子活力及其相关性状;所有性状中亲优势的平均值均为正值。大多指标正向的中亲优势个数比例较高,室内发芽试验,所有指标正向的中亲优势个数均超过70%;田间测定中,除出苗势外,其余各指标正向的中亲优势个数均超过70%,出苗势为49%。对于某一性状,亲本在所有组合中都表现正向杂种优势的,较易出现较强的杂种优势组合。  相似文献   

17.
科技信息     
<正> 芝麻是优质食用油和保健食品的重要原料,已成为畅销的农产品。各国芝麻科学工作者正在进行突破性的研究,并已取得良好的成效。这就是:1、已选育了一批优质、高产、抗病的新品种(系),如美国选育的E~(va)平均亩产达157.5公斤,我国选育的中芝7号、豫芝一号含油量均达56%以上;2、芝麻杂种优势和雄性不育系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3、美国、委内瑞拉、以色列等国已选育了一些闭蒴型和半闭蒴型芝麻;4、以色列希伯莱大学的阿里希教授利用50千拉德咖玛射线处理当地品种,在M_2群体中发现了  相似文献   

18.
采用6个烤烟品种及其组配的15个杂交组合试验,对12个性状的杂种优势及优势强度间的相关分析表明:叶宽、节距、烟碱含量、产值4个性状具有显著的杂种优势。其它性状的杂种优势较低。不同组合间同一性状的杂种优势的变异范围较大。均价具有一定的杂种优势(8.46%),且与节距、产值的优势呈显著和十分显著的相关。产量的平均优势为8.64%,单叶重和叶长的杂种优势是产量优势的主要组分,叶宽优势尽管较高,但对产量优势影响不大。分析发现:叶长与节距的优势强度间;还原糖含量与烟碱含量、单叶重的优势强度间均呈显著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研究结果表明,组织氮,果糖积累和含量的杂种优势因品种和取样日不同而异,植株,茎秆的果糖积累在开花期前表现正向杂种优势,而叶片为负向优势;不同生育期组织氮积累一般为正向中亲优势,而果糖和组织氮含量一般为负向优势,籽粒产量,籽粒氮(蛋白质)产量和含量的平均中亲优势分别为8.55%,7.31%和-0.90%,果糖积累的杂种优势与籽粒产量,籽粒氮(蛋白质)产量的和含量优势一般无显著相关关系;开花期和灌浆末期植株果糖含量的杂种优势正相关于籽粒产量优势,负相关于籽粒氮(蛋白质)含量优势,组织氮积累和含量的杂种优势与籽粒产量的优势无显著相关关系,而与籽粒氮(蛋白质)产量和含量优势多为正相关,这表明很有可能通过间接选择高的组织氮积累和含量杂种优势,以提高籽粒氮(蛋白质)产量和含量优势多为正相关。这表明很有可能通过间接选择高的组织氮积累和含量杂种优势,以提高籽粒氮(蛋白质)产量和含量杂种优势,而不降低或者提高籽粒产量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20.
棉花核不育系GA18产量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比较分析抗虫核不育系GA18配制的22个杂交种的产量、纤维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发现,GA18配制杂交种铃重的平均正向中亲优势为5.37%,且有50%的组合具有正向超亲优势,但是衣分的杂种优势不明显。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的中亲优势多数表现为正向优势,有50%的组合具有正向超亲优势,马克隆值的杂种优势多数表现为负向优势,比强度正向中亲优势大于5%的组合占36.4%,超亲优势大于5%的组合占27.3%。结果表明,GA18配制的杂交种纤维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较显著,用GA18配制杂交种有利于提高杂交种的纤维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