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业生产事故的发生原因及防止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宜都市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地处长江与清江交汇处,总面积1357km^2。系鄂西南山区与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境内兼有山区、岗地和平原,热量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是水稻、玉米、油菜、温州蜜柑、茶叶等多种作物的适宜生长区。农作物产量高,品质好,  相似文献   

2.
渭北旱原不同轮作方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种作物11种轮作方式3年研究结果表明,在连续干旱和严重士旱气候条件下,一年两熟的3种轮作方式减产54.65%-66.61%;二年三熟,三 熟和一年一熟轮作方式产量高且。以3年轮作期产量,产值,净产值和产投观衡量,一年一熟制轮作方式以小麦-小麦-油菜为好。三年四熟制轮作方式以小麦-绿豆-烟草-春玉米和小麦-大豆-春玉米-扁豆较好。  相似文献   

3.
春麦田使用绿黄隆对当茬小麦和后茬作物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兰州一年一熟春麦区,应用超高效除草剂一绿黄隆防除春麦田杂药效试验的同时,观察了绿黄隆对当茬小麦的影响。结果表明,亩用绿黄隆0.75~4克,不同时期处理和亩用0.75-1.5克小麦苗期喷雾,对当年后茬玉米、大豆、均无不良影响。亩用绿黄隆2-4克苗期喷雾,对翌年后茬玉米安全,超过4克,对后茬玉米不同程度的药害。  相似文献   

4.
气候变暖对甘肃夏秋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甘肃省日平均气温≥0℃积温与冬小麦、春小麦产量及≥10℃积温与玉米产量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得出≥0℃和≥10℃积温与旱作区和灌溉区的冬小麦、春小麦和玉米产量呈显著的正相关;旱作区冬小麦产量与秋春季降水量呈较显著的正相关。气候变暖使农作物生育期热量资源增加,有利于作物产量提高;但是,由于河东降水量呈减少趋势,限制了热量资源增加所能发挥的作用,影响夏秋作物产量的提高,气候变暖的负面影响显现。  相似文献   

5.
川西北高原麦田杂草防除现状及其对策额勒(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农科所624000)麦田(小麦、青稞地)草害是近年来一熟区作物生产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其中高半山地区麦田杂草尤为严重。围绕如何提高我州麦田草害防除水平,笔者于1992~1995年在州内7县...  相似文献   

6.
针对山西省中部地区光热资源种植小麦、玉米一熟有余、两熟不足的现状,开展了小麦-玉米一年两熟栽培技术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选用太原610、长5022、京核9410、京核931等早熟、优质、高产的小麦品种和太特早3号、太特早4号特早熟以及晋单32号、晋单22号等中熟玉米品种,配之以地膜覆盖、育苗移栽、应用植物生长调节剂等栽培技术,可以实现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并获得“亩产吨粮”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河西走廊中部六县(区)1961—2009年逐日实测气温资料进行分析,分析≥10℃界限温度分布特征、年际和年代际演变规律及其异常变化特点,并分析≥10℃界限温度的演变对当地主导作物玉米的种植结构、生长性状及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0 a河西走廊中部≥1O℃界限温度表现为初日提早、终日推迟、持续日数延长、积温增加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前期各地≥1O℃积温偏少,持续日数较短,90年代以来,积温增加趋势明显,尤其2001—2009年增加幅度为近50 a最大,热量资源充足;70年代、80~90年代初均出现积温异常偏少、持续日数异常偏短的年份,2000—2009年,河西走廊中部≥10℃积温异常偏多的年份占近50 a来异常偏多年份的83%;生长季≥10℃热量资源显著增加,利于扩大河西走廊中部主导作物玉米的种植面积和区域,提高了玉米单产及总产产量。  相似文献   

8.
冉彦 《植物保护》1997,23(6):39-41
川西北高原一熟区麦田杂草化防现状及对策冉彦(四川省阿坝州农科所马尔康624000)川西北高原一熟区地广人稀,耕作粗放,农田草害十分严重。1986年推广麦田(小麦、青稞)化学除草,几年来虽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化防覆盖不大、杂草优势种群变化和配套药剂...  相似文献   

9.
针对我国西北荒漠绿洲区传统精耕细作土地沙化和生产力水平低的农业生产现状,于2016—2018年在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设小麦/玉米→小麦/玉米、小麦-冬油菜→玉米、小麦→玉米3种轮作模式,小麦免耕留茬和传统耕作两种耕作模式,研究了免耕轮作对作物光合特性、叶绿素含量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之间,小麦/玉米→小...  相似文献   

10.
陕西农作物生育期热量资源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收集了50 a(1955~2005)陕西96个气象台站的气温资料,分两个时段(1955-1990和1991-2005)对全省活动积温和有效积温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对冬小麦、水稻、夏玉米、油菜等主要农作物生育期间不同种植适宜区的热量资源的积温两个时段的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发现我省主要作物生育期热量资源呈不同程度的增加,但不同作物在不同的种植区其生育期热量资源变化存在差异,特别是在山区和植被较好的地区变化更为复杂,并引起作物生育期长短不均。  相似文献   

11.
太行山山前平原作物系数与降水年型关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1995~2001气象数据和同期大型称重式蒸渗仪监测的小麦、玉米蒸散量,采用参考作物法探讨分析了小麦、玉米生长期作物系数与降水年型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降水年型下小麦生长期作物系数差异不明显,统计时段内小麦生育期作物系数平均值为0.90,丰水年玉米生长期作物系数偏高,平均值为1.2,而平水年与枯水年玉米生长期作物系数差异不明显,平均值为0.94。为准确估算作物需水量,实现精确灌溉,建议尽量采用长系列观测数据确定的不同降水年型的作物系数,尤其是在玉米生长期。  相似文献   

12.
针对沙尘天气和土地荒漠化,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开展了免耕治沙行动。在试验基地调研及农户访问等基础上,系统地对免耕与传统耕作的投入产出进行了比较分析,评价分析了北京全面实施免耕后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北京市玉米实施免耕投入可减少1 016元/hm2,小麦实施免耕投入可减少921元/hm2;可以增加玉米产量846 kg/hm2,增加小麦产量209 kg/hm2;玉米免耕可提高效益2 030元/hm2,小麦免耕可提高效益1 215元/hm2;免耕实施的投入产出效益还具有一定的区域差异,在一年一熟的春玉米区的比较效益最好。该研究可为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免耕实施的推广以及农业经济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北疆农业热量资源时空变化及其对熟制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961—2012年北疆48个代表站的年平均气温、无霜冻期和≥10℃积温气象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Mann-Kendall检验和Arc GIS中反距离权重插值等方法分析了北疆各县市农业热量资源的时空变化及其对熟制的影响。结果表明,近52年北疆年平均气温、无霜冻期和≥10℃积温分别以0.36℃·10a-1、4.7 d·10a-1和80.66℃·d·10 a-1的倾向率呈增加及延长趋势,其中塔城地区、伊犁河谷和阿勒泰地区较其它地区增温明显。各气象要素均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发生突变,突变年后农业热量资源增加明显,作物熟制从仅满足一年一熟逐渐向多熟制发展,表现为,突变后一年三熟的地区较之前以吐鲁番市为中心向周边地区扩大,一年二熟的地区扩大到精河县-克拉玛依市沿线以东,克拉玛依-奇台-鄯善沿线以南天山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和伊犁河谷西部以及哈密市周边地区,而二年三熟地区增加较小,一年一熟的县市呈继续向高纬度地区减少的趋势变化。  相似文献   

14.
石羊河流域主要作物的需水量及需水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于2008年在甘肃武威进行,采用水量平衡法在充分灌溉的条件下研究了石羊河流域春小麦、春玉米、制种油葵、色素辣椒、小麦/玉米带田等5种作物的需水量及需水规律,并根据作物生育期需水规律提出了适宜的灌溉制度.试验结果表明,春小麦全生育期需水量为480.5 mm,需水关键期为拔节期和抽穗开花期;春玉米需水量为569.0 m...  相似文献   

15.
策勒县农业气候资源及其利用效益提高途径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策勒光能资源十分充裕,光能生产潜力较大。热量资源比较丰富,利于玉米、棉花等喜温作物的种植。光照丰富,温差大有利于对作物和瓜果产量和质量的提高。水资源紧缺,资源浪费严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途径有调整种植结构,引进作物新品种,提高作物产量,发展节水灌溉,合理开发利用水分资源等。  相似文献   

16.
2甲4氯对不同小麦品种幼苗及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2甲4氯(MCPA)为选择性激素型除草剂,对植物有强烈的生理活性,低浓度时促进植物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使植物分生组织的分化被抑制,伸长生长停止,致使根茎膨胀,堵塞疏导组织,从而导致植物死亡。其主要用于小麦、水稻、玉米等作物田防治阔叶杂草及莎草科杂草。目前,有关2甲4氯作用于杂草的研究报道很多,但2甲4氯对不同小麦品种的影响尚未见报道,作者研究了2甲4氯对黄淮麦区主要小麦品种幼苗及生理指标的影响,旨为小麦田合理使用除草剂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通过旱棚小车模拟小麦/玉米垄沟套作种植试验,研究了3种不同垄沟部位(垄顶、垄底和沟中)施肥对小麦/玉米生长和产量及土壤水氮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同灌水条件下,施肥部位对垄沟套作水分分布影响不显著,但土壤硝态氮的分布差异较大;垄顶施肥和垄底施肥处理下,由于水肥异区,其垄上小麦生长带的硝态氮主要分布在0~30 cm土层,有效地减少了硝态氮向土壤深层淋溶,而后期沟内玉米生长带的水氮处理相同,因此其硝态氮分布差异较小;在相同灌水条件下,垄沟套作可以有效降低水分流失,减少氮肥损失,因此较传统平作更有利于作物生长,提高小麦、玉米的产量,且以垄顶施肥和垄底施肥效果最显著,小麦产量较平作分别增加11.47%、10.81%,玉米产量较平作分别增加18.87%、22.70%。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玉米新病害顶腐病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本文报道了我国玉米上的一种新病害玉米顶腐病,是由串珠镰孢亚粘团变种(Fusarium moniliforme var.subglutinans Wr.&Reink)侵染所致。人工接种玉米后表现与田间自然发病症状一致,除侵染玉米外,尚能侵染高粱、苏丹草、谷子、小麦、水稻、珍珠粟等禾本科作物引起顶腐病,并可侵染狗尾草和马唐草等植物。病菌生长的适宜温度25~30℃,最适为28℃;大、小2型分生孢子萌发适宜温度均为25~30℃。木糖、葡萄糖、蔗糖、乳糖、半乳糖和菊糖均是病菌生长的良好碳源。适宜病菌生长的培养基为Richard's、PDA、PSA、玉米粉和燕麦片培养基。田间发病程度因地势而异,低洼易涝地和园田地发病重、坡地和高岗地发病轻。  相似文献   

19.
海河平原小麦-玉米不同种植制度节水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于2014—2016年在河北省景县进行。试验处理为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CK)、春玉米→冬小麦-夏玉米两年三熟(A1)、春玉米-夏玉米一年两熟(A2)、春玉米一年一熟(A3)、夏玉米一年一熟(A4) 5种种植制度,系统分析了各处理作物产量、周年土壤水分动态和水分利用效率。结果表明:5种种植制度中,CK产量最高,2个种植周期的总产量为38 574.24 kg·hm-2,A1、A2、A3、A4总产量分别比CK减少23.7%、23.8%、51.2%和39.6%;CK的总耗水量最高,为1 851.45 mm,A1、A2、A3、A4 相对CK耗水量分别减少了504.3、452.3、753.5 mm和712.8 mm;各处理间水分利用效率没有显著差异,A1较高为21.84 kg·mm-1·hm-2。A1和A2相对CK总产量有所降低,但周年总耗水量分别比CK减少504.25 mm和452.30 mm,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4.8%和0.8%。这2种种植制度可作为当前小麦-玉米两熟的重要补充,加强周年土壤水分管理是本区域粮食生产和水分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集雨补灌对冬小麦套玉米复合群体生长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研究旱农区集雨补灌条件下不同栽培模式的作物生长特征发现:冬小麦/玉米较单作小麦和玉米年均光能利用率分别提高了49.67%和50.66%,耗水系数分别提高63.1%和70.2%,套作比单作增产13.21%-38.53%,其中6:3套作群体补灌处理增产幅度最大;叶日积(LAI-D)增加是套作增产的重要原因,套作群体中小麦叶片趋薄程度大于单作;补充灌溉可加速不同作物生长后期干物质向穗部的转移,且套作小麦穗部干物质积累速率大于单作;干旱造成的株高不足是导致玉米减产的重要原因,但可通过关键期补充灌溉加以缓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