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西寿阳春谷子农田水分动态及水分平衡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根据1992年至1994连续3年的春谷子农田土壤水分动态、水分平衡试验,研究了山西省寿阳县旱地春谷子田水分动态规律,春谷子需水规律、耗水规律及水分盈亏状况。结果表明,本区春谷子田水分动态规律主要取决于播种时的底墒状况及生育期降雨的季节分配,年际间变化较大。春谷子的需水量375 ̄407mm,实际耗水量为325 ̄398mm,水分供需基本平衡,3年平均水分满足率为98%,仅个别生育期(拔节 ̄抽穗)有水分  相似文献   

2.
不同冬小麦品种对秸秆覆盖响应的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6个冬小麦品种的秸秆覆盖试验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处理节水效应明显,但不同品种对秸秆覆盖的响应存在一定差异。在华北平原秸秆覆盖农田小气候条件下,8901和6365对春季低温效应不敏感。在节水的同时,可以增产,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水分利用效率高的品种总干物质累积以及干物质向穗、茎、叶的运转,与3种处理下品种产量水平水分利用效率的综合评价位次一致,即产量水平水分利用效率高的品种的总干物质累积,以及干物质在穗、茎、叶的累积在不覆盖充分灌溉处理、覆盖充分灌溉处理、和不覆盖亏缺灌溉处理情况下都较高,黄叶干物质累积规律与之相反。  相似文献   

3.
在宁夏清水河平原选择典型地区建立了包气带水分运移试验场,对旱作条件下和灌溉条件下的冬小麦田包气带水分运移特征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该农田类型包气带水分运移特征以上渗-下渗型为主,由于地下水埋深大,任何情况下包气带水都持续补给地下水,非种植季节土壤储水为旱作冬小麦的生长提供了重要水源,灌溉显著地增大了作物蒸发蒸腾量和...  相似文献   

4.
控制性交替灌溉:一种新的农田节水调控思路   总被引:134,自引:17,他引:134  
根据作物光合作用,蒸腾失水与叶片气孔开度的关系以及由土壤水分亏缺产生的作物水分胁迫信号对作物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的机理,提出了控制性交替灌溉这样一种新的农田节水调控思路,阐述了这种节水调控方法的概念,原理和推广实施的方式。  相似文献   

5.
为了揭示"一年二熟"种植模式的农田土壤水分动态及耗水规律,试验设置了4个不同的"一年二熟"种植模式,测定分析了不同种植模式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水分满足率、作物耗水强度及作物产量等指标。结果显示:在黄土高原东南部年降雨量达640 mm左右的旱作农田,发展"一年二熟"种植能较好地利用夏闲期的水热资源,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全年的生物产量、经济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加强了农田物质循环。"冬小麦—大豆"、"冬小麦—玉米"两个种植模式的平均耗水强度仅比"冬小麦—夏闲"(对照)处理高0.07、0.1 mm/d,而"冬小麦—谷子"的耗水量等同于对照。经济效益以"冬小麦—玉米"为最好,土壤水分资源的持续利用性以"冬小麦—谷子"最好,一年二熟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具有可持续性;综合考虑该区的自然资状况,在旱作农田下最优的"一年两熟"种植模式为"冬小麦—玉米","冬小麦—大豆"。  相似文献   

6.
宁夏南部山地易旱区农田水分生产潜力开发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了农田水分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分析了农田水分利用效率及潜力。通过试验,研究了水分利用效率与地力的关系,认为地力不足是影响农田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原因,并相应地提出了开发农田水分生产潜力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不同灌水处理冬小麦耗水规律与节水灌溉方案确立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不同灌水处理冬小麦耗水规律与节水灌溉方案确立,结果表明,拔节后冬小麦耗水量关键期。耗水量与产量呈抛物线关系,在吨粮田冬小麦全生育期耗水量为370-450mm。在灌水处理中,水分生产效率随灌水量增大而减少,经济系数和综合经济效益分析以灌三水处理为最高。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半湿润区旱地一年两熟复种模式土壤水分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冬小麦—夏闲种植模式为对照,比较了不同作物种植模式的土壤水分动态、作物耗水量及作物产量等指标。研究了旱地"一年两熟"种植模式的农田土壤水分动态及耗水规律,揭示了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旱地一年两熟种植模式具有较好的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4种一年两熟种植模式的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较对照分别高48.4%~107.5%和62.3%~119.2%;发展旱地复种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程度有限,各复种处理与对照相比,水分差异主要存在于1 m以下的深层土壤;冬小麦—芝麻、冬小麦—大豆、冬小麦—玉米3种作物模式的全季度耗水强度仅较对照分别高0.05、0.07和0.09 mm/d。综合经济效益及土壤水分可利用性分析,冬小麦—玉米模式的经济产量、收益最佳,冬小麦—大豆则为水分生产效益次佳,但显著降低了对土壤水分的消耗。  相似文献   

9.
半湿润偏旱区农田水分生产潜力的测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根据“八五”期间寿阳旱农试区以无肥、低肥、中肥、高肥和超高肥为基本处理的玉米、谷子和大豆作物的农田水分生产潜力田区定位试验和控制水分条件下的辅助试验,认为:(1)1992 ̄1994年,上述三作物的最高产量均出现在高肥区,产量与施氮量之间呈现抛物线关系;(2)三作物的水分利用效率随水分满足率的提高而增大,它们之间大致遵循对数曲线变化。根据试验资料,拟合了潜在水分利用效率与水份满足率的经验式,并依此建  相似文献   

10.
冬小麦节水灌溉的生理生态基础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作物生理生化、农田生态环境等方面详细论述了冬小麦节水灌溉生理生态基础的研究进展.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作物本身生物学特性、土壤水分与根系关系、农田生态环境3个方面。每个方面研究已较深入,但对这3个方面的综合性研究及边缘学科问的协作研究还比较薄弱。今后应从土壤一作物一大气连续体(SPAC)出发。着重研究在冬小麦高产优质栽培条件下,节水灌溉对冬小麦与水分关系的影响及其生理生态机制。  相似文献   

11.
不同栽培条件下旱地麦田土壤水分变化规律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旱地冬小麦能利用较深层次的土壤水分,土壤水分亏缺程度不同,冬小麦利用土壤水分的度不同。  相似文献   

12.
甘肃省县域农田氮素投入产出平衡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盆栽或田块尺度上土壤养分的试验研究,难以阐明区域尺度上农田养分的平衡问题。本研究通过分析影响农田氮素平衡的投入与产出因素,确立了6个投入项、5个产出项,建立了县域农田氮素平衡模型,根据模型研究了甘肃省2000年县域农田氮素平衡特征及其空间规律性。结果表明,甘肃省2000年农田氮素共投入48.52×104t,产出59.87×104t,亏缺11×104t,亏缺率为23.4%,农业生产以过度消耗地力为特征;在县域水平上,甘肃省西部河西走廊及其以北地带、祁连山地等地区农田氮素存在盈余,盈余量大体在0.002 t/(hm2.a)~0.4 t/(hm2.a)变化;甘肃东中部地区农田氮素普遍亏缺,亏缺量大体在0.006 t/(hm2.a)~0.4 t/(hm2.a)变化。2000年甘肃省农田氮素投入化肥比重最大,其次是有机肥,化肥、有机肥与其它来源的氮素比例大体为65∶30∶5。在农田氮素的产出结构中,土壤侵蚀对农田氮素的输出影响最大,农田氮素的生物产出次之,农田氮素的生物有效产出率为34.15%。  相似文献   

13.
近年,黄土高原冬小麦田发现了一种新的农田杂草小果亚麻荠,其发生程度呈逐年上升趋势。调查其种群密度、麦田杂草群落演替变化发现,小果亚麻荠已经成为甘肃庆阳冬小麦田稳定的优势杂草种群,其在冬小麦田间发生的密度与种植新型油料作物荠蓝1号田块的距离有直接的相关性,与荠蓝1号地块距离越近,冬小麦田小果亚麻荠密度越大。此外,多年连作、采用深松或旋耕的冬小麦田以及上年种植小麦的冬油菜田,小果亚麻荠发生量较高。经试验,所采取的生态调控绿色措施防控效率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14.
关中平原冬小麦临界氮稀释曲线建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界氮稀释曲线可诊断植株氮营养状况,针对国内目前普遍存在的建模品种单一,可能造成模型普适性偏差的问题,以陕西关中平原主栽的6个冬小麦品种为研究对象,分别设置4个(0、105、210 kg·hm-2和315 kg·hm-2)施氮量水平,以两季4个冬小麦品种田间数据,建立了冬小麦花期前地上部干物质临界氮稀释曲线,曲线服从负幂指数函数;进一步通过另外2个冬小麦品种共计两季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表明,采用临界氮稀释曲线可以较好地区分独立样本中的氮营养亏缺和氮营养过剩数据。依据临界氮稀释曲线建立的氮营养指数和累计氮亏缺模型,可分别用于诊断植株的氮营养状况和量化氮素盈亏量,诊断结果表明施氮量为0 kg·hm-2和105 kg·hm-2条件下植株氮营养亏缺,210 kg·hm-2和315 kg·hm-2条件下小麦氮营养盈余,0~315 kg·hm-2施氮量下的累计氮亏缺量-33.2~50.9 kg·hm-2。通过建立氮营养指数与施氮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得出关中平原冬小麦适宜施氮量约为162 kg·hm-2。  相似文献   

15.
新疆冬小麦农田蒸散估算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田间试验资料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影响冬小麦农田蒸散的气象、生物学特性和土壤水分等因素,选用蒸发力、冬小麦的叶面积指数和相对有效土壤湿度建立了新疆冬小麦农田蒸散估算模型,并且检验了该模型的计算效果。  相似文献   

16.
限量灌溉和施磷对冬小麦生长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灌水和施磷组合对冬小麦生长及水分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水和施磷均可提高冬小麦的株高、生物量、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在不同水分条件下,冬小麦的株高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水分对冬小麦的产量和千粒重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而不同水分条件对穗长、穗重和穗粒数没有显著影响。在不同施磷处理下,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分蘖数、穗数、千粒重、产量及其灌溉水利用效率有显著增加,但施磷对株高没有显著影响。本试验条件下,施磷量120 kg/hm2时,株高、干物质及其产量达到最大,当施磷量超过120 kg/hm2时,相关物质生产指标呈下降的趋势;灌水量为180 mm与施磷肥量为120 kg/hm2是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和产量的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17.
试验共设置裸地(CK)、秸秆覆盖(JF)、地膜覆盖(DF)3个处理,基于冬小麦2013—2014年实测数据及气象数据,利用Penman-Monteith公式计算杨凌地区冬小麦全生育期内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利用农田水量平衡方程计算冬小麦全生育期实际作物蒸发蒸腾量,由此计算冬小麦各生育阶段的作物系数。结果表明:秸秆覆盖和地膜覆盖可以减少冬小麦全生育期的作物需水量,减少量分别为13.07 mm和17.86 mm;秸秆覆盖处理对水分比较敏感;作物系数在全生育期呈双峰变化,峰值出现在分蘖~越冬期和抽穗~灌浆期,其中CK为0.82和1.16,JF为0.89和1.05,DF为0.87和1.13;冬小麦作物系数与种植后天数和大于0℃积温呈现良好的四次多项式和二次多项式关系,其中JF与DF的相关系数均在0.88以上。  相似文献   

18.
渭北旱塬春玉米农田土壤水分状况及水分平衡试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1992至1994连续三年的春玉米农田土壤水分动态、水分平衡试验,研究了陕西省合阳县早地春玉米田水分动态规律、春玉米需水规律,耗水规律及水分盈亏状况。结果表明,春玉米埯水量为441.4mm,实际耗水量为305.1mm,三年平均水分满足率69.1%。  相似文献   

19.
亏缺灌溉对枸杞果实糖积累和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控制灌溉量将土壤水分控制在18.20%(T1),19.50%(T2),20.60%(T3),22.40%(T4),23.50%(T5)不同的水平上,研究亏缺灌溉对枸杞果实糖积累和蔗糖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水分胁迫的增强,不同处理枸杞果实百粒重呈下降趋势,严重亏缺灌溉的T5百粒重显著低于其它处理;在枸杞全生育期果实己糖(葡萄糖、果糖)积累量递增,蔗糖积累量逐渐下降.且随亏缺灌溉的加重,红果期各处理果实己糖、蔗糖含量差异显著,其中T1、T2显著高于T5;枸杞果实全生育期转化酶活性保持在较高水平,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红果期其活性下降保证了蔗糖的积累;蔗糖合成酶和蔗糖磷酸合成酶活性较低,呈下降趋势.且随水分胁迫的加强,合成酶活性呈上升趋势,这与水分胁迫愈重,愈有利于蔗糖积累相一致.亏缺灌溉提高了果实中己糖积累,改善了果实品质,但严重亏缺会降低果实产量.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冬小麦气候干旱风险评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冬小麦生育期内降水亏缺,不能满足作物的需要,是形成冬小麦气候干旱的首要条件.本文从自然降水角度,分析了河南省干旱发生的强度、概率和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构建了冬小麦气候干旱风险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河南冬小麦干旱风险进行了评估、分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