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8 毫秒
1.
1994年进行了TP系列多功能高效抗旱灵对冬小麦,冬油菜施用效果试验研究结果表明:1.在作物全生育期耕层0cm-20cm土壤水分均比对照高4.4g/kg-23.4g/kg。2.增加作物根系数量和长度等作用明显,冬小麦初生根比对照多2.4次,次生根数比对照多1条,长度增长19.53cm;冬油菜根系长度增加2.47cm,增粗0.40cm;3.平均可提高出苗经5.95%;4.对冬小麦,冬油菜具有明显增产  相似文献   

2.
旱作农田改土截流蓄水种植沟耕作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通过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坡耕地上,采取人、机结合修建“改土截流蓄水种植沟”耕作法,辅以作物单作套种,覆盖保墒措施,优良品种配制等一系列技术,从而大幅度提高坡地生产力,使有限降水充分高效利用。在严重春早气候年份下,取得了较高的产量,保墒率提高12.5%-14.7%,雨季蓄墒期土壤水分比传统耕作增加24.4 ̄39.4mm,土壤蓄墒率达到45.1% ̄58.7%,比传统耕作法提高29.7% ̄54.7%。作物  相似文献   

3.
砂质潮土农田土壤水分定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土壤物理性质测定和水分定位观测结果,结合当地气候、作物生育特点。将黄泛平原青砂潮土土壤水分垂直性分布划分为:速变层(0cm~10cm),活跃层(10cm~30cm)和稳定层(30cm以下),将土壤水分季节性动态划分成:强烈腾发期(4月1日~7月10日),补充下淋期(7月11日~9月20日),缓慢消耗期(9月21日~11月10日)和相对稳定期(11月11日~翌年3月31日)。  相似文献   

4.
施肥深度对旱地小麦花后根系干重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用土柱栽培研究了施肥深度对旱地小麦花后根系干重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较深层次(20cm ̄40cm)施肥,可增加中、下层根量及所占比例数,增加千粒重,稳定穗数和穗数,使籽粒产量中来自花后光合器官输送的比例增加,从而使产量提高,而对照(0cm ̄20cm)施肥则与此相反,由此可以认为旱地小麦早适施肥深度应在20cm ̄40cm,并可获得高产高效的结果,所以在旱地麦田应提倡分层深(20cm ̄40cm)施肥  相似文献   

5.
旱地农业三种耕作措施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3,自引:6,他引:23  
在4年多的玉米传统耕作,深公覆盖和免耕覆盖耕作研究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了3种耕作措施下的土壤物理性状,作物产量,以及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表明,深松覆盖和免耕覆盖具有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含水量,提高作物产量,减少作业量,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减少地表  相似文献   

6.
半干旱冷凉区微型种植方法,覆盖材料和补灌时期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针对半干旱冷凉区玉米生产的制约因素--水分和温度,在定西地区布设了微地型种植方法,覆盖材料和补灌时期的综合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坑种和沟种都能比平作接纳更多的降水,23.6mm的降雨,使坑种0cm ̄100cm的土壤贮水量增加了19.4mm,沟种的增加了18.4mm,平作的仅增加了8.5mm,并且能防霜冻,提高玉米出苗率。地膜覆盖能使玉米苗期0cm ̄10cm的土温升高0.9℃ ̄1.2℃,大喇叭口期补灌  相似文献   

7.
坡旱地集水深蓄耕作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0~1994年在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隰县坡旱地进行了集水蓄耕作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耕作相比,采取耕翻地孔或耕翻深松,0~200cm土层贮水量增加50.8mm和54.8mm;地面径流量减少57.8%和52.8%土壤侵蚀量减少58.0%和53.5%;降低土壤温度0℃和1.2℃;连续覆盖4年,土壤有机质提高了1.17g/kg,速效钾提高了15.9mg/kg;小麦单产提高23.5%和27.7%;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位对陆稻根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不同地下水位下生长的陆稻作了成熟期根系生长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下水位下生长的陆稻根系垂直分布深度无多大差别,均在0cm ̄60cm间;根长,根重,根体积,根密度、一般随根系垂直分布深度无多大差别,均在0cm ̄60cm间;根长,根重,根体积,根密度,一般随根系垂直分布深度的增加而递减,根系总量,各层分布量及各层分布量占总量百分比,均随处理水深增加而增加,且深根(30cm ̄60cm)的各参数值,  相似文献   

9.
作者采用定点观察、取样调查和室内试验等方法,对串珠藁本新种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表明,串珠藁本为多年生阔叶杂草,主要以块茎状节繁殖,生育期160天左右,块茎节分布在20cm以上土层内,以0 ̄10cm最多。块茎状节有数个突起,可以长出2 ̄10株幼苗,出苗始于4月中旬,高峰期为4月下旬至6月上旬,最适出苗深度为0 ̄5cm,适宜发芽温度10 ̄20℃,二年生以上块茎状节生出的幼苗长大后可以抽薹、  相似文献   

10.
干旱区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了研究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的影响,选择翻耕地和免耕地两种土地耕作类型,分析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规律。在保护性耕作实行的两年时间里,测定了土层不同深度土壤水分,结果表明:(1)在作物生长的整个生育期内土壤水分含量有随降雨量周期变化的趋势,无论是何种耕作方式,除生育期降雨外,播前底墒也是土壤供水的重要组成部分;(2)土壤贮水能力免耕地都是大于翻耕地的;0-80cm土壤水分的空间剖面自上而下分为两个层次:表层失水层(0-30cm)和中层贮水层(30-80cm)。(3)用SPSS统计软件进一步对土壤水分与土层深度的关系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土壤水分与土层深度的关系具有极强的相关性,其关系方程为拟和三次抛物线相型。  相似文献   

11.
高留麦茬的整体效应与配套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1 ̄1993年,在邹西平原潮土耕地采取小区试验与大区示范相结合,研究了小麦高留茬的效应与技术。结果表明,高留麦茬具有抑制田间杂草,节省中耕灭茬用工;平抑地温、保墒抗旱,减轻水土流失,增加土壤有机质积累和养分含量,改善土壤结构;促进作物增产等效应,高留麦茬30cm还田后增施占麦茬量1.1%的N素化肥,3年平均增产玉米11.7%,增产小麦7.8%,纯收益较低茬(5cm)增加1261.55元/hm  相似文献   

12.
旱地小麦抗旱播种方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播种期严重干时的1989,1991,1993和1994年,对3种播种方式的效应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0cm-20cm土壤不量在11%-15.4%的范围内,抢墒播种,小麦出苗早,出苗率可达90%以上,苗情发育较好,产量最高可达1909.5kg/hm^2-4650kg/hm^2;0cm-20cm土壤不量在8%以下时,干旱寄种,比雨后播种出苗早,出苗率可达705以上,苗情稻优,产量可达543kg/  相似文献   

13.
半湿润偏旱区旱地麦田保护耕作技术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研究表明,在半湿润偏旱区,旱地麦田夏闲期采用免耕、深松结合秸秆覆盖能增加雨水的入渗,提高土壤贮水量。其中免耕秸秆覆盖夏闲期2m土体比传统耕法多蓄水9.9 ̄11.5mm,增产12.1%;深松秸秆覆盖夏闲期比传统耕法多蓄水25.8 ̄34.9mm,增产14.3%。在相应耕法夏闲的基础上麦播后再采用秸秆连续覆盖,则能降低土壤水的蒸发损失,提高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与传统耕法比较,免耕和深松播后覆盖分别增产9  相似文献   

14.
水分和温度对冬小麦和玉米免耕作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对宁夏彭阳县旱地冬小麦、玉米的免耕作中水分和温度对产量的影响进行了探索。试验结果表明:播种前、后,旱地免耕作膜侧种植冬小麦处理比无地膜覆盖常规耕作处理的土壤含水量高,膜侧种植冬小麦生育后期土壤水分明显高于无地膜覆盖常规耕作处理。膜侧的土壤含水量高于膜内的土壤含水量,有利于膜侧冬小麦的生长。旱地免耕作膜侧冬小麦产量达3540kg/hm2,比对照增产78.8%,纯收益比对照提高79.7%。旱地玉米免耕作秸秆覆盖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明显高于常规耕作玉米处理的土壤含水量。覆盖1/2玉米秸秆、全部玉米秸秆处理的土壤平均含水量分别比常规耕作增加11.1%和9.8%。但是常规耕作有地膜覆盖,对耕层土壤的增温效果最好,而玉米秸秆覆盖对土壤增温的效果较差。覆盖1/2玉米秸秆、全部玉米秸秆处理产量分别比常规耕作减产25.4%和11.2%。  相似文献   

15.
北方农牧交错带干旱区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水分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揭示农牧交错地区不同农田耕作方式对其水分环境的影响过程及规律,选择翻耕地和免耕地两种土地耕作类型,分析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在作物生长的整个生育期内土壤水分含量有随降雨量周期变化的趋势,无论是何种耕作方式,除生育期降雨外,播前底墒也是土壤供水的重要组成部分;②土壤贮水能力免耕地大于翻耕地;0~80 cm土壤水分的空间剖面自上而下分为两个层次:表层失水层(0~30cm)和中层贮水层(30~80 cm)。③用SPSS统计软件进一步对土壤水分与土层深度的关系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土壤水分与土层深度的关系具有极强的相关性,其关系方程为拟和三次抛物线型。  相似文献   

16.
沙冬青根系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7  
孙祥  于卓 《干旱区研究》1994,11(1):53-56
沙冬青为轴根冬植物,主根粗壮,侧根发达。根系分布与土壤基质条件密切相关,基主体部分集中在0-30cm土层内,根瘤位于侧根末端。冠幅平均为0.76m^2的沙冬青,单株平均根系干重231.6g,体积411.1cm^3、表面积13775cm^2。  相似文献   

17.
旱塬麦田渗灌补水技术及经济效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旱地干旱年型下,在关键时期采用地下渗灌补水技术,通过对不同时期渗灌,不同渗水量及埋管深度与土不分运行状况和经济效益的研究分析表明,小麦孕穗期,冬渗土壤水分经下渗后积聚在100cm-150cm土层,比对照高3.41个百分占;而春渗多积聚在20cm-50cm土层,比对照高2.25个百分点。由于根系密集层与水分积聚层基本吻合,因此有利于小麦抽穗时期的生长发育,提高了水分利用率,春渗小麦比对照增产273%  相似文献   

18.
旱地保护性耕作地表径流和土壤水分平衡模型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在田间试验和对现有径流模型及土壤水分平衡模型改进的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保护性耕作的地表径流和土壤水分平衡模型。该模型以日为步长,根据气象数据、土壤水分状况、作物生长发育及耕作管理措施,模拟不同耕作管理体系下地表径流和田间水分平衡的变化。针对保护性耕作的特点,主要对径流曲线数字(USDA—Curve Number)法进行了改进,在PERFECT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坡度和降雨强度两因素的影响,从而使模型较全面地考虑了残茬覆盖、耕作、坡度及降雨强度等多种因素对径流的影响;采用简单实用的Priestley—Taylor公式计算潜在蒸散量,并考虑作物覆盖与残茬覆盖对土壤蒸发与作物蒸腾的影响。通过田间径流试验和根层有效贮水量测定数据的验证,证明了地表径流和土壤水分的模拟值与实测值比较接近。  相似文献   

19.
间作系统充分利用光热水肥资源具有高产高效特征,在旱区得到了广泛应用。综合国内外间作群体水分利用的研究成果,论述了间作具有水分优势的高效利用机制。间作系统减少土壤蒸发、提高作物蒸腾、降低棵间蒸发与耗水量的比值,增加土壤水分的有效性,提高作物根系对土壤水分的吸收利用,进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间作系统的水分利用机制包括生态位分离减少竞争以促进资源的充分利用、水力再分配调节作物及邻体作物土壤的水分条件缓解旱区作物的水分胁迫。间作系统水分利用的影响因素包括作物种类、种植密度和空间布局、水肥管理和耕作措施。针对研究中的不足,指出未来间作系统水分高效利用研究应关注以下方面:不同区域间作群体增产和节水的规律;水分与源库关系及对种间关系的响应;量化水分与根系生长的关系,建立间作作物对水分吸收的模型;地下部对间作水分优势的响应。  相似文献   

20.
长期不同施肥对潮土中NO-3-N累积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潮土长期不同施肥一位试验中,在8个不同处理中,以0cm-20cm,20cm-40cm,40cm-60cm,60cm-80cm,80cm-100cm分五层垂直取土样,然后进行室内分析,NO^-3-N用苯二潢酸比色法测定结果。作物产量以各小区单收计产。探讨了N,P,K配施及有机肥与N,PK配合施用对作物产量和土壤剖面NO^03-N的垂直分布及0cm-100cm土体中NO^-3-N累积数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