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模拟不同降水类型旱地冬小麦产量性状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以旱地冬小麦品种“郑旱1号”为材料,研究了模拟豫西旱地9种降水类型冬小麦产量性状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降水量与旱地小麦产量及成穗数和穗粒数呈显著的正相关,三个产量性状对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为:成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底墒水对产量的贡献大于生育期降水的作用。提示旱地小麦蓄足底墒,增加土壤水分含量,促进小麦分蘖成穗是提高旱地小麦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暖对甘肃夏秋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甘肃省日平均气温≥0℃积温与冬小麦、春小麦产量及≥10℃积温与玉米产量的关系进行对比分析,得出≥0℃和≥10℃积温与旱作区和灌溉区的冬小麦、春小麦和玉米产量呈显著的正相关;旱作区冬小麦产量与秋春季降水量呈较显著的正相关。气候变暖使农作物生育期热量资源增加,有利于作物产量提高;但是,由于河东降水量呈减少趋势,限制了热量资源增加所能发挥的作用,影响夏秋作物产量的提高,气候变暖的负面影响显现。  相似文献   

3.
施肥对丘陵旱地冬小麦生长发育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在豫西黄土丘陵区两年的田间试验表明:(1)施氮和施磷均可显著提高小麦的生物产量、籽粒产量、株高,穗长,单株干重、穗粒数和穗粒重、施磷还可显著提高单株成穗数、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施氮显著降低小麦的经济系数。(2)施肥可改善小麦的单株性状发育,耗水增加,但氮肥肥效主要表现在拔节以前,而磷肥肥效主要表现在拔节以后。(3)施肥对麦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较小,但可显著提高小麦的产量和WUE;灌浆期干旱是导  相似文献   

4.
小麦/大豆间作氮磷肥效的双变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双变量分析法,分析小麦/大豆间作氮磷肥效.结果表明:①小麦/大豆间作种植施用磷肥对大豆的增产作用超过小麦,施用氮肥能明显提高间作系统中小麦产量,但大豆产量降低.②小麦/大豆间作的产量互补效应表现为:小麦产量提高,大豆产量相应下降;大豆产量提高,小麦产量变化不大.③在小麦/大豆间作中,施磷提高小麦千粒重,增加大豆粒数;施氮增加小麦穗粒数,降低小麦与大豆的千粒重.氮磷配施,磷肥能缓冲施氮引起的小麦与大豆千粒重的降低.  相似文献   

5.
为揭示气候变暖与土壤铅污染对农作物及其地下根系生长的影响,利用夜间增温系统研究了4种土壤铅水平下冬小麦关键生育期的干物质积累及其地上地下分配、收获指数、根系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夜间增温提升小麦全生育期的土壤温度0.6~1.4℃,增温效果明显。未污染处理的小麦蜡熟期总生物量与籽粒产量在夜间增温下显著提高,但收获指数却显著降低。铅污染加重造成小麦籽粒产量与总生物量下降,但夜间增温使铅污染处理小麦的产量显著增加14.7%~19.1%、总生物量显著增加13.0%~26.5%,其收获指数增加,表明夜间增温提高了小麦抗铅污染危害的能力。增温对提高小麦根干物质积累表现为正效应而铅污染胁迫则表现为负效应,增温具有增加小麦根系干重及根冠比的趋势,但受铅污染程度、作物生长时期制约。小麦根系活性随土壤铅污染加重而下降,而夜间增温具有提高低铅土壤小麦各时期根系活性的趋势,夜间增温在抽穗期显著提高了4个铅处理的小麦根系活性(12.2%~40.2%),增温下根系活性的增强有助于作物抵御铅污染危害。研究结果表明增温对小麦地下系统的正效应影响有助于提高其抵御铅污染胁迫的能力。  相似文献   

6.
施肥对土壤供肥和冬小麦养分吸收及其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通过研究施肥对冬小麦各生育时期土壤供应氮、磷和作物吸收及其产量的影响,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表明,与施肥前土壤相比,150kg/hm^2以上的施磷量明显提高了冬小麦整个生育期的土壤速效磷水平,而各施肥处理在小麦拔节后即没有明显提高土壤碱解氮水平的效果。和不施肥处理相比,施肥明显提高了冬小麦各生育期土壤的有效氮、磷含量,使冬小麦中期吸氮高峰进一步加强,使小麦灌浆中期-成熟阶段增加1个磷素吸收高峰(不施肥处理仅孕穗至灌浆初期一个吸磷高峰)。相关分析表明,施肥量-土壤养分供应水平-养分吸收量-作物产量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旱作农业区,冬小麦是该地区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如何进一步提高旱作小麦产量并降低由干旱缺水引起的产量波动是该区域未来小麦生产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由于黄土高原地区冬小麦生育期和降水季节不匹配,土壤水的利用对该区域小麦生产至关重要。基于黄土高原地区以往研究数据,分析表明当前冬小麦产量水平下土壤水利用并不充分;进一步分析表明,1~2 m深层土壤水残留量和产量高度相关,即在冬小麦收获期,当1~2 m深层土壤中有效水残留量为100~130 mm时,冬小麦产量为2 640~4 920 kg·hm-2,而当残留量减少至30~70 mm时,其产量可显著提高至5 250~6 576 kg·hm-2;此外,加强深层土壤水利用亦可显著提高高产概率。统计结果表明,在可用水量为666~766 mm(播前0~2 m土层储水量与生育期降水量之和)条件下,收获时如果1~2 m深层土壤水残留量从270~210 mm降低至150~90 mm时,小麦产量高于4 000 kg·hm-2和5 000 kg·hm-2的概率可分...  相似文献   

8.
施钾对旱地冬小麦养分含量及吸收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施钾对豫褐土区旱地冬小麦养分含量及吸收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钾肥影响小麦各生育期的养分含量,与不施钾处理相比,氮、磷含量略有下降,钾含量略有升高,在氮、磷、钾元素中磷含量较为稳定;施用钾肥在0-93kg/hm^2范围内,小麦各生育阶段的养分吸收量及小麦产量均随钾肥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相关分析表明,养分吸收量和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春小麦产量及其品质的水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干,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等性状间存在显著的水,肥,互作效应。水肥措施可显著影响穗粒数和穗粒重,而对千粒重无显著影响。增加灌水对籽粒品质性状具有稀释效应,增加施肥可改善小麦品质状况。  相似文献   

10.
宁夏山区小麦产量变化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利用宁夏山区各气象站1957~2002年的气候资料及同期小麦产量资料,分析了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小麦产量和气候要素的周期性变化特征以及小麦产量与气候要素的关系.采用常用的墨西哥帽小波(Mexican Hat)函数,分别对宁夏中部干旱带和南部山区小麦单产气候产量和气候要素时间序列进行了小波分析,分高、提取了小麦单产气象产量和气候要素时间序列的波动周期,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954~2002年,宁夏中部干旱带小麦单产在波动中增长.气候产量与5月份降水量有明显的正相关.中部干旱带小麦气候产量具有4年左右、8年左右和16年左右的周期振荡,且以8年左右的周期最为显著.5月份降水量有4年左右、8年左右、16年左右和32年左右4个时间尺度的振荡周期,以8年左右、16年左右和32年左右的周期性振荡最强.气候产量和5月份降水量在4年和8年的振荡周期上有同位相,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宁夏南部山区小麦单产在波动中稳步增长.气候产量与5月份降水量有明显的正相关,与5月份平均气温有明显的反相关.宁夏南部山区小麦气候产量有4年左右和8年左右的周期振荡,以4年左右的周期性振荡最强.5月份降水量有4年左右、8年左右、16年左右和32年左右4个时间尺度的振荡周期,以8年左右、16年左右和32年左右的周期性振荡最强;5月份平均气温存在着8年左右和16年左右2个时间尺度的振荡周期,以16年左右的周期性振荡最强.气候产量与5月份降水量4年和8年的振荡周期上具有明显的同位相,与5月份平均气温8年的振荡周期有明显反位相.气候变化对宁夏南部山区及宁夏中部干旱带小麦产量具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陇中半干旱区小麦和玉米补灌效应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对甘肃省中部半干旱区不同补灌条件下小麦、玉米的产量和水分效应以及生理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集雨补灌对旱地作物具有补偿或超补偿效应,能大幅度提高作物的产量水平。小麦在拔节+孕穗期分次补灌45mm水、地膜玉米在大喇叭口期一次性补灌60mm水增产效果较好,并且水分利用率较高。小麦不同时期补灌产量顺序为拔节+孕穗期>孕穗期>拔节期,玉米不同时期补灌产量顺序为大喇叭口期>拔节+大喇叭口期>拔节期。相关回归分析表明,小麦、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Pn)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宁夏引黄灌区灌淤土壤磷累积状况及磷肥肥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宁夏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表明,灌淤耕地速效磷含量明显提高,平均含量由1985年的16.3 mg/kg增加到现在28.04 mg/kg.吴忠市利通区东塔乡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磷肥肥效试验研究表明:土壤速效磷含量在50~60 mg/kg高水平下,小麦套玉米施磷效果较低,小麦玉米总产量肥料函数效应达显著水平.施P2O5最大量1...  相似文献   

13.
基于河南省16个站点1961—2009年的逐日气象数据,运用CERES-Wheat模型对冬小麦所需灌溉量进行了模拟,分析了河南冬小麦所需灌溉量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并对比了河南不同区域冬小麦在不同生育期所需的灌溉量。结果表明:(1)河南冬小麦生育期所需灌溉量呈现北多南少的格局。出现这种格局的可能原因是,河南北部小麦生育期降水量少于南部,降水量少导致对灌溉的依赖程度大;河南少水年、平水年和多水年的作物所需灌溉量分别307~499、256~432 mm和169~372 mm,分布格局均呈北部多、南部少的分布特征。(2)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区的10个站点的冬小麦所需灌溉量呈显著递减趋势(P0.05)。在这些站点,小麦所需灌溉量与同期蒸散量显著相关,因此,河南东部冬小麦生长期蒸散量的显著递减趋势导致了该地区冬小麦所需灌溉量也呈现显著递减趋势。(3)在以安阳为代表的河南北部,冬小麦主要生育期都需要灌溉,且在顶小穗形成期和成熟期所需灌溉量最大;在以南阳为代表的河南南部,在降水量较少年份冬小麦主要生育期需要灌溉,同样在顶小穗形成期和成熟期所需灌溉量最大,而在降水量较多年份,尽管全生育期所需灌溉量总量较少,但在顶小穗形成期的灌溉量仍然最多。  相似文献   

14.
渭北旱地小麦留茬深松膜侧沟播耕作技术体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试验结果表明,留茬、深松、膜侧沟播是融“深松储水效应”、“残茬覆盖保水增肥效应”和“起垄覆膜沟播聚水、保水、增温、透光效应”于一体的旱地小麦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具有极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夏闲期留茬覆盖、深松耕可把占小麦全生产年度50%的夏闲期降水最大限度地蓄积并保存于土壤之中,较传统翻耕法多蓄水76.2mm,蓄水率达50%以上;在夏闲期多蓄水的基础上,种麦时再应用起垄覆膜沟播技术,既可以把夏闲期蓄积到土壤中的水分最大限度地保住,又可把小麦生育期的降水量最大限度地蓄住,加之地膜覆盖的增温效应,从而使旱地小麦的水、热条件明显改善,达到既增产增收,又保水保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黄土高原旱地小麦氮磷钾与有机肥优化配施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小麦产量及肥料、水分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磷配施对产量的贡献率最高,产量达5 099.8 kg/hm2,增产率达21.5%,较氮、磷肥单施产量分别增产14.0%和18.4%,具有正交互效应;单施有机肥较NM、PM、NPM增产率分别达到6.63%、4.12%、11.3%.化肥配施可显著提高旱地小麦的肥料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氮磷有机肥配施肥料氮、磷肥的利用率分别较氮、磷肥单施提高1.71和12.55个百分点;氮磷配施可同时提高氮肥、磷肥肥效,此时氮贡献率为15.53%,磷贡献率达12.26%,且水分利用率提高了24.1%,耗水系数降低了17.57%.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定西降水特征、土壤供水机制及主要水时段水量对产量影响的分析得出,小麦在拔节以前主要依赖土壤供水;5-10月降水量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最大;春早及夏秋土壤储水不足是造成小麦减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通过研究小麦不同生育期的飞防作业参数和添加不同增效剂对除草剂的减量效应,以期给区域植保无人机麦田飞防和除草剂减量使用提供依据。通过田间雾滴沉降试验,分析小麦主要生育期不同飞防作业参数下的雾滴沉积数量及覆盖面积;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方法,探讨新疆麦田主要除草剂20%双氟·氟氯酯水分散粒剂(WG)减量15%和30%的情况下,添加不同增效剂对麦田杂草的防除效果及对小麦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用无人机在作业高度1.8 m时,速度3.0 m/s的雾滴数量和覆盖度最高,不同生育期试验的雾滴数量分别为110.36、122.52、125.81、115.47滴/cm2,覆盖度分别为4.86%、4.93%、4.95%、4.89%,超过6 m/s时各不同生育期试验的雾滴数量和覆盖度均显著降低;飞行速度设定为5 m/s时,以高度1.8 m时雾滴数量和覆盖度整体最大,不同生育期试验的雾滴数量分别为152.16、148.36、155.43、154.16滴/cm2,覆盖度分别为3.19%、3.06%、3.23%、3.21%,超过3.0 m时各时期的雾滴数量和覆盖度均显...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内蒙古后山地区10年93项试验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每公斤氮素增产小麦5.25-7.48kg,平均为6.96kg,每公斤P2O5增产小麦5.54-8.51kg,平均为7.3kg,且肥效与地力产量呈抛物线相关。2.可根据地力产量确定氮磷化肥施用量。3.氮肥的适宜施用方法是秋深施,秋施尿素和碳铵等量等效。4.同一块田,连续施用氮磷化肥仍有较好效果,钾肥和有机肥在麦茬上施用效差。5.适期早播  相似文献   

19.
利用甘肃省通渭农业气象观测站1981—2010年的气象和农气观测资料,运用相关分析、趋势分析和方差分析等方法,就气候变化与品种变化对黄土高原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冬小麦的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近30年来该地区在冬小麦生育期内温度升高(增长率为0.225℃·10a~(-1))、降水量减少(减少率为23.879mm·10a~(-1)),气候呈现暖干化趋势。降水的减少与品种更新均导致冬小麦的生育期明显缩短。近30年来,甘肃省通渭县冬小麦产量增加了4 514.97 kg·hm~(-2),冬小麦生育期内温度的增加和降水量的减少对产量增加没有明显促进作用。冬小麦品种的改良可提高产量8.8%~132.0%,其变异系数在4.1%~65.6%之间。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的平均产量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F=4.056,P0.01)。通过分析产量在年际间、气候要素间和品种间的变化,可以发现品种的更新是冬小麦产量显著提高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不同材料覆盖对土壤水热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聚乙烯白色地膜覆盖带来的作物早衰问题,试验以小麦为研究对象,设置不覆盖、有机肥、有机肥+白色地膜、白色地膜和黑色地膜覆盖5个处理,研究不同材料覆盖对土壤水分、土壤温度及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全生育期内,白色地膜、有机肥+白色地膜和黑色地膜处理间各土层含水率差异性不显著,但0-60cm土壤含水率均显著高于不覆盖和单施有机肥处理,起到了良好的土壤保墒效果。小麦苗期,各覆盖处理显著提高了耕层土壤温度,促进了小麦的壮苗和生长。拔节期施用有机肥和黑色地膜处理显著降低了耕层土壤温度,不同程度抑制了小麦前期过旺生长。小麦扬花期后,各覆盖处理土壤温度均显著低于不覆盖处理,一定的降温效应避免小麦遭受高温的危害,但受有机肥分解加速影响,灌浆期施用有机肥处理有一定的增温效应。各覆盖处理较不覆盖处理产量显著提高,且以黑色地膜和有机肥+白色地膜处理增幅最大,平均较不覆盖处理高26. 92%和23. 14%。黑色地膜和有机肥+白色地膜覆盖措施适宜在河套灌区小麦种植过程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