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芝麻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和出口商品,也是主要经济作物。芝麻的生育期只有短短的85天,但整个生育期处在高温多雨的季节,承受着多种病害的侵袭。如芝麻茎点枯病、芝麻枯萎病等,造成了芝麻产量不稳定,为了广大农民朋友增产增收,我们经过几年的努力,对芝麻病害的发生和防治技术进行了  相似文献   

2.
<正> 芝麻散粉、开花和结实是其繁衍后代的重要生物学特性。自1964~1966年国内已对芝麻开花授精及胚胎发育进行研究,但是,对芝麻开花结实规律研究报道甚少。因此,揭示和了解芝麻散粉开花结实,对芝麻的育种及栽培管理,可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一、材料和方法试验于1980年在郑州,1985、1986年在试验基点平舆县新新科研站进行。观察芝麻开花顺序的品种,详见本文1中的材料和方法部分。 1985年,我们对豫芝一号、中芝七号和河  相似文献   

3.
芝麻主要病害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芝麻是重要的油料作物和出口商品,也是我区的主要经济作物,随着经济价值的不断提高,全国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芝麻的生育期只有短短的85天,但整个生育期处在高温多雨的季节,承受着多种病害的侵袭。如芝麻枯萎病、芝麻茎点枯病等,是造成芝麻产量长期低而不稳的主要原因。为广大农民朋友增产增收,我们经过几年的努力,对芝麻病害的发生和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4.
通常认为芝麻是一种低产作物,往往是零星种植,粗放管理,造成产量低而不稳。实践表明,通过科学种植、规范化栽培管理,可使芝麻达到高产稳产,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为指导当地芝麻生产,我们于2002~2005年在晋南开展了夏芝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通过多点试验和示范,总结出一套使  相似文献   

5.
沙河种岸产是我省芝麻生产的主要产区之一。但是长期以来,芝麻产量低而不稳,平均亩产一直徘徊在10~25公斤,经济效益不高。因此,近年来芝麻面积有减少的趋势。为改变这一状况,1985年我所从省农科院芝麻研究中心引入抗病、丰产芝麻新品种豫芝一号。三年来,我们组织漯河市沙北有关县乡协作,以郾城为基地,以青年乡为基点,以点带面,进行大面积高产示范,收到了显著成效。  相似文献   

6.
江西芝麻产业现状、限制因素、发展潜力与对策分析   总被引:25,自引:10,他引:15  
江西是我国第四大芝麻主产区,芝麻是江西特色优势农产品,发展芝麻产业对全省农业发展、食用油供给安全等具有重要意义。对江西近30年(1979~2008年)芝麻产业相关统计数据进行了分析,概述了江西芝麻产业发展历程、现状,分析了江西芝麻产业发展的限制因素和发展潜力,讨论了江西芝麻产业发展对策,为江西芝麻科研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近年宋,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非常广泛,但在芝麻上的应用却鲜见报导“节节高”是河南农业大学针对芝麻的特点最新研制的高效广谱叶面调理剂该产品内含植物生长素、增效剂和多种微量元素,具有促进生长、增蒴增粒的功效。为了探索“节节高”在芝麻上的应用效果,2000年存芝麻花蕾期我我们进行了叶面喷施试验.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芝麻高产稳产规律,尽快地把芝麻生产搞上去,从1976至1978连续三年进行了芝麻高产栽培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告于后。1976年种植2亩,单产256斤,1977年种植1.2亩,单产275斤,1978年种植1.31亩,单产294,7斤。我们的做法是:1.细致整地,施足底腮。芝麻是小籽作物,幼芽顶土力弱,出土困难,在播种前必须精耕细耙,同时每亩撒1%的六六六粉4斤,防治地下害虫。  相似文献   

9.
<正> 培育芝麻高产群体是提高芝麻产量的基础。1980年以来,我们结合芝麻新品种高产示范,在平舆、镇平、淮阳、南阳等示范区,就培育亩产170斤左右的芝麻高产群体进行了大量的调查与定点试验。供试品种为豫芝一号、河南一号、中芝七号等,现就有关调查与研究结果整理于下。一、芝麻高产群体的主要指标 (一)生育期和生长量芝麻全生育期大体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和六个阶段。在适时播种的情况下,生育前期(播种至初花期)历时45天左右,其中播种  相似文献   

10.
芝麻育苗移栽高产技术山东省济宁农业学校(272131)王昭辰王存兴刘宗亮贾凡珩苏于泉从1994年开始,我们进行了芝麻的育苗移栽试验研究,经过两年的试验表明:使用芝麻移栽技术,可使夏芝麻生育期增加20天以上,平均单产达115.7公斤,比夏芝麻(单产62...  相似文献   

11.
<正> 为探索夏播芝麻不同打顶期对产量的影响,找出夏播芝麻最佳打顶期,提高芝麻产量和质量,我们于1990年在商丘县高辛乡张陈庄村进行了夏播芝麻打顶试验。一、试验材料与方法1.供试材料:豫芝5号。2.试验方法:试验共设8个处理:两对  相似文献   

12.
芝麻两次打顶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 芝麻(Sesamum indicum L)产量是一个由多基因控制的复杂性状,易受环境条件的影响,长期被认为是一种低产作物,因而种植面积受到一定限制。研究资料表明,芝麻产量同单株蒴果数及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在合理群体结构条件下,提高单株蒴果数,增加千粒重是芝麻高产的关键所在。芝麻是单茎(少数品种分枝)无限花序作物,由于单茎,限制了单株蒴果数;由于无限花序,使后期花叶生长变得无益,造成养分消耗、粒重降低。河北粮油所的研究证实了”芝麻苗期打顶双茎栽培”可明显提高单产。芝麻生长后期打顶提高产量的做法在生产中也时有应用。我们把芝麻苗期打顶和后期打顶结合起来,于1988—1989年对芝麻两次打顶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探索性试验和示  相似文献   

13.
<正> 芝麻是南阳地区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100多万亩,占整个秋作物面积的10%左右。但芝麻易受水渍、病害,产量低而不稳。为此,我们对芝麻叶部病害进行了三年研究,并试验出了对叶枯病进行防治的经济有效方法,增产显著,已大面积应用于生产。一、芝麻叶病发生种类及严重度调查发生在芝麻叶上的真菌病害有黑斑病、叶斑病、叶枯病、白粉病等。其中,叶枯病发生危害最为严重,是造成芝麻减产的主要病害。8月上旬被害株率达98.6—100%,严  相似文献   

14.
芝麻是我国五大油料作物之一,也是我国传统的创汇优势农产品,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世界首位,我国是芝麻出口大国,芝麻已由以往单纯的油料作物转化为油料经济作物,用于食品加工等行业,对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芝麻是一种低产作物,经济效益比较低,总产量严重不足,为了满足国内和国际市场对芝麻的需要,几年来我们对如何提高芝麻产量进行了研究。通过试验和生产示范总结出一套综合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5.
<正> 构成芝麻产量的农艺性状较多,如株高、腿高、分枝数、叶腋蒴数、全株蒴数、蒴粒数以及千粒重等,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的。研究分析这些关系,对育种和栽培技术有一定的意义。1979年我们用河南省提供编写《中国芝麻品种志》的49个品种,进行产量构成因素相关性分析,其结果与1962、1963年的研究基本一致。相关性的分析研究,使我们对芝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间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6.
沿江中部芝麻产量与气象因素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沿江中部的华阳河农场12年芝麻平均产量和芝麻生育期间气象资料,分析该地区芝麻产量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研究得出,芝麻生育期间有效积温、降雨分布情况和雨日天数是影响该区芝麻产量的主要气象因素,降雨量和日照时数对该区芝麻产量影响不大。如果在芝麻生育期间,有效积温高、降雨分布均匀、雨日天数不多,芝麻将容易取得高产。  相似文献   

17.
夏芝麻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驻马店市芝麻种植历史悠久、面积大、品质优,素有“芝麻王国”之称,是全国芝麻重点产区之一。其中平舆县的芝麻产量及面积均居全国县级首位.并已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保护”认证。但由于多种原因造成芝麻产量低而不稳.挫伤了农民种植芝麻的积极性,近年来种植面积逐年下滑。为提高产量,保住驻马店市芝麻种植优势,我们进行了试验研究、生产调查,总结出芝麻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8.
根据芝麻无限生长和连续开花的习性,利用碗豆、油菜、大麦等早茬作物种植芝麻,能使芝麻的潜在优势得到充分的发挥,是芝麻生产上的一大优势。但是若在管理上仍按夏芝麻的一套管理办法.产量并不理想。为了充分发挥其增产潜力,通过试验,我们在驻马店市上蔡县种植10亩大麦茬芝麻,研究出了一套早茬芝麻超高产栽培技术,平均亩产达160.2kg。  相似文献   

19.
<正> 一、芝麻杂种优势表现芝麻的杂种优势,明显地表现在杂种第一代生长势和生产力的加强。杂种优势的强弱,因组合选配而有不同。我们在芝麻品种间杂交育种工作中体会到,改良品种和地方良种遗传基础比较丰富,配制的组合,杂种优势较强。1979年以从湖北引入的改良品种:77—10、74—  相似文献   

20.
芝麻枯萎病的发生与防治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芝麻枯萎病是芝麻的主要病害之一。湖北、江西、河南、安徽、河北等省芝麻产区都有发生,以湖北、河南、安徽发生较为严重。近年来,在我省漯河、驻马店、南阳等地市发生普遍,危害较重,一般发病率为10—20%,严重时达30%,产量损失2—3成。当前病区范围仍在扩展中,是芝麻生产上亟待解决的问题。自1988年起,我们对该病害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