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高级别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安全与防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安全是指病原微生物、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外来有害微生物等生物体对人类、动植物、微生物和生态环境可能产生的潜在风险或现实危害的防范和控制。生物安全概念的提出源于20世纪40年代,但其内容较为模糊,更多地倾向与实验室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即实验室生物安全。  相似文献   

2.
笔者介绍了目前转基因食品的国内外现状,并对转基因食品的食用安全性及其存在的潜在危害性等多方面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系统地总结了转基因食品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的影响,从而使我们更加合理地认识和了解转基因技术,并能以科学的态度对待转基因食品。结果表明,转基因食品作为一种新型食用产品,在有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改善食品营养价值的同时又具有潜在隐患,不仅会引发过敏症或引起毒性反应等,还会给环境、生态以及社会、文化带来一系列潜在的危害,甚至造成意想不到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试验旨在研究通过转基因技术转入长链非编码RNA基因是否会对小鼠肠道微生物的菌落结构和构成产生影响,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3月龄转基因和非转基因小鼠的肠道微生物菌群进行测序和分析,在门水平和属水平进行对比和t检验,结果显示,在同一性别内转入长链非编码RNA基因GTL2(lncRNA-GTL2)后,小鼠肠道微生物的菌落结构和构成总体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存在个体差异。本研究未发现转入长非编码RNA对肠道微生物菌群在门和属水平上产生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已累计达到约十亿公顷,转基因作物市场价值累计数百亿美元。国内外对转基因作物及产品采取积极研发和严格审批的态度。转基因作物的安全风险或潜在安全风险主要包括对环境生态危害、对人体和动物体以及食品安全的影响。转基因作物外源基因可通过特定饲料加工手段降解。研究结果表明,挤压膨化对转抗草甘膦基因大豆外源基因的降解效果而言,温度是主要影响因素,其次为剪切作用,二者的复合作用是正向加强的。  相似文献   

5.
转基因动物安全性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科学家及公众关注的内容。因此,对转基因动物进行安全性评价已成为转基因研究不可缺少的一环,特别是其转入基因的稳定性、其自身生长发育情况,以及排泄物对周围环境是否产生影响等。本试验以在北京农学院出生的两头转A-FABP基因克隆牛为研究对象,定期分别测定两转基因牛的体型、外貌、发育情况,并检测两转基因牛、受体母牛、同饲养条件健康普通秦川牛粪便中寄生虫卵的数目;采用一定间隔时间持续采血,检验其外源基因是否有漂移现象;持续采集同一条件下饲喂的转基因牛与非转基因牛血液,检测其血常规、血生化指标差异;检测转基因牛与非转基因牛粪便虫卵的数量,比较两种粪便对蚯蚓生长、生殖及SOD活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示,转基因牛的体重、体斜长、体直长、体高、胸围、血常规、血生化、粪便寄生虫卵基本生物学特性与普通牛基本一致。其血液、粪便、土壤、口腔拭子PCR检测中,只有转基因牛的血液中出现特异性目标基因,非转基因牛均未出现。分析转基因牛粪便和普通牛粪便饲养蚯蚓的情况得出:在体重上,转基因牛组饲喂的蚯蚓体重有低于普通牛组的趋势,在第70、84、98d时,转基因牛2组显著低于普通牛组;在产茧率上,转基因牛组饲喂的蚯蚓有低于普通牛组的趋势,在42d时转基因牛组显著低于普通牛组,56、70d时转基因牛2组显著低于普通牛组;在SOD活性上,70d时转基因牛1组显著高于普通牛组。由以上试验得出,转入脂肪性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基因的克隆牛外源基因稳定,且其粪便可致蚯蚓重量、产茧数下降,SOD活性增高。  相似文献   

6.
1973年美国首先成功地将基因在体外 重组并通过质粒转入细菌内,进行无性繁 殖,基因工程从此应运而生.基因工程或称 基因重组技术,是将不同生物的基因在体外 人工剪切组合并和质粒、噬菌体、病毒的载 体DNA连接,然后转入微生物或细胞内进 行扩增,并使转入的基因在细胞内表达,产 生所需的蛋白质.一些转基因技术已经在 家畜和家禽中得到应用.例如,猪体导入人 生长激素基因,使猪膘厚减少,瘦肉率提高; 在转基因猪中表达了人的血红蛋白,在转基 因山羊奶中,获得堪称血友病人救星的药物 蛋白,转基因鸡的生长激素显著提高;将人 的基因导入产蛋鸡,其输卵管中合成了人类 促红细胞生成素,等等.不久的将来,转基 因技术将在动物疾病控制、品种改良和药物 开发方面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晓红辑)  相似文献   

7.
转基因生物是指通过基因操作技术对遗传物质(DNA)进行重组、修饰,从而改变基因组构成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动物用转基因微生物产品主要是指经过人工修饰基因的疫苗、诊断试剂和饲料添加微生物。转基因技术打破了异种微生物之间天然杂交的屏障,实现了微生物间的基因转移,获得了新的生物学性状。基因重组技术为人类有效的利用微生物的遗传特性,  相似文献   

8.
AMV和WCMV在转基因红三叶中的基因累集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随着转基因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植物育种中的应用,出现了一大批表现优良、经济效益高的转基因植物,但生产实践要求一种植物同时具有多个优良的转基因性状。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主要是基因累集(Gene pyramiding),就是将多个基因集中到同一植株,可以将已经转入1个基因的植株做原材料,用农杆菌介导或基因枪等方法将另一基因转进去。也可以采用人工杂交,在不同转基因植株之间进行人工授粉,从后代中筛选出所需要的基因型。本研究对抗苜蓿花叶病毒(AMV)的转基因红三叶和抗白三叶花叶病毒(WCMV)的转基因红三叶进行了人工杂交,以期获得兼有2个基因、同时抵抗2种病毒的新植株,为下一步的育种打好基础。几乎所有的杂交组合都结了种子,杂交一代的发芽率随杂交亲本转基因拷贝数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只有1个转基因拷贝的亲本其杂种发芽率最高。对所有幼苗先用PCR进行检测,从中挑出较理想的基因型作进一步的分子生物学分析。Southern和Northern印迹分析结果表明,有些杂交一代的转入基因多于1个拷贝,有一部分同时兼有2种抗病基因,并且得到了表达。为进一步检测其抗病性,对它们进行了温室接种和田间评估,结果显示,尽管有的个体Northern分析呈阳性,但在田间仍然对病毒敏感,不过其感病程度都比对照有显著降低。大多数兼有2种转入基因的植株都能同时抵抗2种病毒,可以作为免疫个体供下一步育种之用。与遗传转化相比,人工杂交以其操作简单、省时省力、预见性强和准确率高而具有明显优势,是常规育种方法在分子育种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水稻是人类和动物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由于转入的外源基因和受体植物自身的生理作用,转基因水稻会产生一些不可预知的新的物质成分,因此对转基因水稻进行安全性评价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主要从转基因水稻的实质等同性、毒性、外源基因在动物体内的残留及其作为动物饲粮对动物各方面造成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概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1.2.3本系统危害性分析(参见表1、2)。表1育肥牛生产过程危害性分析工序潜在危害因素危害的显著性危害显著性判断理由预防危害发生的主要措施是否CCPS品种不良影响肉质,小牛染疫影响后道工序犊牛培育非显著品种是否合格,是否带疫熟悉选种标准及临床检验技术否选择合适牧场放牧,对牧场饮水进行检测,并改善饮水,加强架子牛防疫工作有毒有害牧草不良饮水影响牛体健康和肉质,染疫影响后道工序有毒、有害牧草的采食,牧场饮水卫生,疫病的感染否架子牛育肥非显著人工牧草大量使用化肥、农药,育肥料含有毒有害物质,育肥场环境污染,育肥过程染疫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