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正>为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效率,2014年以来,河南省选取兰考、长垣、新蔡、郸城、新野、泌阳6个县开展财政支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工作,目前,已下达财政支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资金3600万元。河南省计划通过三年试点,争取试点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县域内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体系基本建立,不再发生农作物秸秆随意抛弃、焚烧现象。据了解,每个试点县将获得补助600万元,  相似文献   

2.
正近日,省农业厅印发的《河北省农作物秸秆全量化综合利用推进方案》提出,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加强秸秆收储运体系建设,着力提升秸秆肥料化、饲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水平和效益,加速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今年,全省秸秆综合利用率将稳定  相似文献   

3.
上海崇明岛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现状和技术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崇明岛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现状进行了阐述,总结了崇明秸秆综合利用过程中出现的几个关键问题。从保护崇明生态环境以及建设世界级生态岛的角度出发,总结出秸秆还田、秸秆覆盖种养、秸秆生物质能源利用和生态化种养结合模式等技术,是适合崇明现状的秸秆综合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4.
沈显华 《种子科技》2019,(12):138-138,142
农业经济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作物秸秆具有很大的综合利用空间。简要针对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发展提出建议,并分析了秸秆的综合利用途径,希望我国在注重农业生产的同时,重视对农作物秸秆的研究处理,最大程度利用秸秆的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5.
利用农作物秸秆开发食用菌产业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意义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小麦、水稻、玉米、高粱、大豆等农作物秸秆产量大、分布广、种类多。据调查统计,2015年全国作物秸秆理论资源量为1 0.4亿吨,可收集资源量约9亿吨,利用量为7.2亿吨,秸秆综合利用率为80%。通过食用菌标准化栽培和菌渣综合利用等技术的集成,可以高效循环利用农作物秸秆,开发食用菌产业,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具有广阔的前景和重要意义。一是利用农作物秸秆开发食用菌产业可以丰富人们的膳食结构,  相似文献   

6.
《种业导刊》2012,(1):35-35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十二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实施方案》,明确“十二五”时期国家将加大政策扶持,围绕秸秆肥料化、饲料化、基料化、原料化、燃料化等五个领域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到2013年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75%,到2015年力争超过80%,  相似文献   

7.
正2020年8月中旬,记者从河北省农业农村厅获悉,在该省发布的2020年重点强农惠农政策中,对耕地轮作制度试点、季节性休耕制度试点、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5项涉及农业资源保护的工作给予资金支持。  相似文献   

8.
当前,山东省兰陵县积极采取多项措施,坚持政府主导、群众参与、市场运作的秸秆综合利用机制,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取得了新的突破。深入分析了兰陵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模式和具体应用,为全面推广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提供了良好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孙体爱 《种子世界》2021,(12):0177-0179
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不断加快,为农作物秸秆利用技术的创新和应用提供了有利契机。农作物秸秆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质资源,提高其资源化利用水平,可以变废为宝,实现循环再利用,一方面可以促进农业生产,保证农作物高产稳产,另一方面也可以缓解生态环保压力,减少环境污染问题产生。本文结合农业生产实际情况,从多个角度对当前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切实解决联合收割机收获后的秸秆回收处理和有效避免露天焚烧、污染环境、浪费资源问题,新和县引进18台方捆机进行秸秆捡拾打捆试点示范。为扩大宣传、推广范围,新和县专门召开了全县现场演示观摩会。通过演示,其作业效率达到0.3~0.6 hm2/h,基层干群及农民反映良好。  相似文献   

11.
主要分析了秸秆综合利用的现状与重要性,指出焚烧农作物秸秆的危害,而充分合理地利用秸秆可以产生很多好处。针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途径与经济效益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2.
为了摸清西安市农田面源污染现状及其特点和规律,并提出防治措施,采取清查与普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按一定抽样比例确定的典型农户使用化肥、农药、农膜及农作物秸秆处理情况进行调查,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西安市农作物总的氮、磷、钾施用比例(1:0.71:0.19),与旱地农作物需求的最佳比例(N:P:K=1:0.32:0.59)相比,明显不够合理,粮食、蔬菜、果树在施肥上存在偏重施用氮肥和磷肥,而钾肥施用量明显偏低等问题;农药用量与一般推荐用量相比,超标7.3%~33.3%;农作物秸秆年生产量320万t左右,约有22%的秸秆被当做燃料焚烧或田间焚烧;地膜年用量为1800.16 t,残留量为531.93 t,残留率为29.5%。从调查分析结果来看,化肥施用结构、用量、比例不够合理,农药用量明显超标,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不高,农膜回收率较低,这些问题是导致农田面源污染的重要因素,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治理。  相似文献   

13.
<正>为贯彻落实新颁布的《环保法》和《大气污染防治法》,实现秸秆全面禁烧,改善农村环境,辽宁省丹东市近几年来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工作方针,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取得了阶段性的工作成果。一、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基本情况2017年,辽宁省丹东市粮食播种面积为241万亩,粮食产量达到98.6万吨,农作物秸秆产量103万吨。对此,丹东市坚持"疏堵结合、以疏为主"的工作方针,  相似文献   

14.
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是将秸秆加工处理,使其变成饲料、肥料、原料、能源等,消除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保障农业的循环发展。本文通过对黑龙江省泰来县秸秆综合利用状况的调查和研究,评价了农村地区秸秆综合利用与农业资源来源的广泛化和集约化、农业资源种类的多元化、用能结构的优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并且针对泰来县秸秆综合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5.
业界动态     
正国家秸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国家秸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仪式在京举行。今后,联盟将通过打造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解决我国秸秆产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技术瓶颈,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水平,促进秸秆产业的优化升级和可持续发展。据统计,我国每年可生产农作物秸秆8亿多吨,如  相似文献   

16.
随着作物产量水平的提高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善,我国秸秆等废弃物资源相对过剩现象变得更为普遍。以辽宁省彰武县为例,在辨别该地区主要农业产品生产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其秸秆等主要农业副产品的综合利用现状,并探讨了秸秆等农业副产品进行生物炭化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通过秸秆炭化前景的分析,可以看出,为了实现逐年降低秸秆焚烧比例、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最终实现零焚烧的目的,开展秸秆等农业副产品的生物炭化利用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17.
千阳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农作物秸秆主要成分为纤维素、半纤维素及少量粗蛋白和粗脂肪,是一种环保可再生资源,随着资源短缺的加剧,秸秆综合利用必将是一个具有潜力的行业。但近年来,随着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煤、电、天然气的普及,以及各种工业制品的丰富,农村对秸秆的需求减少,以往作为生活燃料、畜禽饲料的秸秆逐渐被其他能源和材料所取代,  相似文献   

18.
高菊霞 《种子科技》2024,(5):128-130
农作物秸秆基质化栽培食用菌技术不仅可以提高农作物的附加值,还能减少秸秆焚烧对环境的污染。基于此,探讨农作物秸秆基质化栽培食用菌的高产技术,包括选择菌种、建设出菇棚、配置培养料、消毒培养料、发菌培养、出菇管理、病虫害防控、采收等多个方面,以期为食用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玉米秸秆收贮高效资源化利用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积极开发玉米秸秆低成本、高质量收贮模式,有效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是推行农作物秸秆以农用为主、多元综合利用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在内蒙古自治区以玉米秸秆榨汁存贮模式为研究对象,基于实际收贮利用成本、秸秆产品收益对该模式资源化利用水平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目前该模式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成本费用收益率约为6.70%,销售利润率约为6.30%,并且在收贮过程中能够有效降低秸秆中干物质、糖分和水分的流失,是一种高效资源化收贮利用模式。同时,结合该收贮模式在资源化利用方面的优势及我国东北地区玉米秸秆利用现状进行该模式在当地推广可行性探究表明,该模式具有一定程度上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20.
作物秸秆含有较为丰富全面的营养成分、有机质和能量。农作物秸秆还田是最直接有效的利用方式,既能缓解因焚烧秸秆带来的环保压力,又能破除土壤板结、改良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黄淮海区域是一年两熟制耕作类型,秸秆量在19 500~75 000 kg/hm2,秸秆全量还田腐熟不彻底或整地质量粗放可能会导致出苗差、苗弱现象,也会加重田间病虫害的发生。本文综合分析了农作物秸秆还田历史脉络,针对生产上出现的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办法,加大研究、开发秸秆多途径综合利用力度,提升秸秆价值,削减农作物秸秆连年全量还田带来的负面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