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建设高标准农田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比较效益的必然选择。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2009-2015年连续7个中央1号文件都强调要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12年至2013年间,国务院依次批准实施《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和《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三个规划都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出了具体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及农村相关会议中多次提出要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保障国家粮食安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大规模推进土地整治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稳步提升耕地质量",并立足国内粮食基本自给方针,确保基本农田数量稳定、质量提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自2009年在全国开展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试点以来,到2020年规划全国建设高标准农田4亿亩,亩均粮食生产能力比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前提高100kg以上。在此背景下,掌握甘肃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资金使用现状,有效测算甘肃省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项目资金使用效率,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促进政策目标的实现尤为重要。为此,本文结合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现状,以甘肃省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例,分析了甘肃省高标准农田项目资金来源及存在问题,评价甘肃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效益。  相似文献   

3.
为推进《建设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工程规划纲要(2011~2015年)》的实施,加强部门协作,2012年1月31日,四川省农业厅组织召开了第2次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联席会议,总结了2011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提出了201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  相似文献   

4.
鹤壁市始终将高标准农田建设放在“三农”工作全局中谋划推动,努力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和空间,用实际行动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自2011年起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截至2022年底,全市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09.54万亩。文章在分析鹤壁市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和取得成效基础上,分析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持续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给出了几点作者建议,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余欣荣在全国农田建设工作现场会上强调,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好中央机构改革关于农田建设管理职能调整与转变的要求,加快理顺农田建设工作体制机制,集中力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2年全国确保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会议指出,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是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效率,确保"中国饭碗"装"中国粮食"的重要举措。据统计,2011-2017年,  相似文献   

6.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不仅可以保护耕地,还可以保障粮食安全性,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保障农业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我国支持三农工作的重要措施,也是我国新时期农业开发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分析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经验,并提出改进建议策略,以期更好地推进我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农田建设管理职能整合以来,寿县紧紧抓住国家加强农田建设大好机遇,全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2019—2022年全县共投入项目资金8.52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44.4万亩,为保障粮食安全、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为积极响应建设农业强国号召,扛稳稳产保供政治责任,寿县积极引导政策性金融资本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探索“高标准农田+用地复垦+和美乡村+农业科技+产业发展”建设新模式,为建设农业强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相似文献   

8.
在确保粮食安全背景下,高标准农田建设作用重大,为现代化农业生产奠定基础。文章以成都市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例,分析2011~2022年成都市高标准农田间建设数量、分布、投入等基本情况,成都市高标准农田建设在粮食安全、农业生产、农民增收、农田环境以及乡村产业等方面取得一些成效,同样也存在一些不足。基于此,通过对稳步提升建设质量、持续加大建设投入、积极落实建管责任等角度给出相关发展建议,以期支撑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保护。  相似文献   

9.
为了推动《建设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规划纲要(2011~2015年)》的实施,在当前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关键时节,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推进现场会在西充县召开。21个市、州农业局分管局长、土肥站站长和25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重点县农业局局长、土肥站站长参加会议。会议安排部署了当前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提出了201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的思路、目标、任务、重点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河南省郸城县在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中始终坚持落实"四个到位",树立农业综合开发新形象,先后建成了5万亩高标准农田连片方和3万亩高标准农田连片方,2014年提质更新和2015年滚动计划项目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4.85万亩。为稳定全县粮食产量,促进项目区农业增产增收,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上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加速农业综合生产水平的提高,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本文概述了榆阳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的经验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今后榆阳区进一步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2018年机构改革前,高标准农田建设由财政、发改、水利、国土、农业5个部门分别实施,机构改革后,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由农业农村部门统一组织实施,通过四年建设,四川高标准农田建设数量和建设质量不仅迈上了新台阶,在建设管理上也不断规范和完善。笔者通过对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各种审计、验收检查、蹲点调研了解的情况进行整理分析,同时剖析了当前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原因,结果表明: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制度办法、规范性文件均较完善,各地在建设管理中执行严格;每年开展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百日会战”督导检查,有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施工进度,提高了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13.
2019、2020两年,农业农村部下达我省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99万亩,省内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聚焦目标任务,扎扎实实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一、 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 省委省政府提高政治站位,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切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的指示批示精神,省委省...  相似文献   

14.
李玥 《新农业》2022,(5):55-57
建设高标准农田,是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举措.在高标准农田建设进程中,要注重土地整治以及农业综合开发的作用.通过有效的土地整治以及农业综合开发实践,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提供支持和助力,营造良好的建设实施氛围和环境.本文通过对土地整治与农业综合开发工作进行探讨,旨在为建设高标准农田做出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15.
<正>2013年10月17日,国务院对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的请示作出了批复。1.原则同意《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2《.规划》实施要加强统筹规划,强化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改善农田基础设施,着力规范建设标准,着力明确管护责任,着力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坚持不懈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6.
<正>从国家开发银行获悉,财政部近日与国开行联合发布《关于创新投融资模式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的通知》,提出自2015年8月起,双方将采用贴息和补助两种方式,对国有农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社以及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项目  相似文献   

17.
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健全管护机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大粮食主产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投入,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正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高标准农田建设对我国粮食安全的保障功不可没。据统计,2011年至2017年,我国已建设高标准农田约5.6亿亩,粮食产能提高10%至20%。日前,我国提出到2022年全国确保建成10亿亩高标准农田的目标。要如何精准发力实现高标准农田建设目标?又如何通过农田建设带动农民增收?理顺机制,补足建设短板业内人士认为,中央机构改革将相关部门农田建设职责整合,列入农业农村部职能,新设农田建  相似文献   

19.
2022年春节期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直接影响百色市高标准农田在建项目复工和新下达建设任务的勘察设计、评审等工作的开展.为保证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按时完成,百色市农业农村部门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建立疫情下推进项目建设机制,全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相似文献   

20.
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农业新篇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农业综合开发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要求,积极探索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农业综合开发要继续将建设高标准农田作为工作的"中心"和投入的"重心",继续集中资金,集中力量深入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