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乡村文旅产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重要性日益凸显。应当通过不断挖掘和整合乡村文旅资源,围绕"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五大发展理念,聚焦产业振兴,努力使乡村文旅形成内涵丰富、绿色健康、效益凸显的朝阳产业,推动乡村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蓝图。  相似文献   

2.
实施乡村振兴是党在十九大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乡村振兴需要培育涉农类双创型人才,校地协同是培育涉农类双创型人才的有效路径.要充分发挥校地协同育人活力与合力,路径优化是关键:一是从顶层设计入手,明确协同各方职责;二是健全驱动机制,激发协同势能;三是主攻育人短板,夯实协同成效.  相似文献   

3.
广东农业科技在城乡、区域发展上的不平衡十分突出,尤其是农村科技资源和高层次人才极度匮乏,成为制约乡村振兴的突出短板。以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院地合作”为例,介绍了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推动科技下沉的主要做法和主要路径。提出“走出去,找事干”,以共建平台、下沉人才,协同创新、全链服务为工作方法,开辟科技下沉多条渠道,确保科技人员不仅“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而且大有作为。通过构建院地企、省市县联动的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使科技的触角延伸到田间地头,带来了地方农业科技资源的盘活利用,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农业产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的显著成效。实践证明,必须始终坚持体制机制创新、聚焦产业关键技术问题、凝聚多方力量,才能充分发挥科技引领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为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国家出台相关文件,要求持续选派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以贵州省Z县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文献研究等方式,对Z县选派的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帮扶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帮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5.
涉农高职院校要立足自身特色,发挥农业科研、人才优势,结合“三农”需求,找准与地方合作的结合点,积极寻求校地合作项目,拓展校地合作内涵,推动高校资源向地方覆盖,履行涉农高职院校服务“三衣”的重大使命。温州科技职业学院依托扎实的科研基础,充分发挥农科教一体化办学优势,积极与地方各层面开展合作,在培养高素质人才、开展应用研究等为“三农”提供全方位服务方面,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高职院校校地合作服务“三农”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6.
在十九大习总书记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的背景下,梳理出艺术乡建合理的路径,并以于都寒信村的艺术乡建实践为案例,探索以艺术与文化为媒介的“艺术合作型”乡建路径。  相似文献   

7.
乡村文化作为“看不见的手”,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与动力支撑,也是推动湖北省“三乡工程”政策有效落实的重要动力。当下文化振兴面临着文化振兴理念薄弱、文化创新发展内生动力不足、都市文化对乡村文化冲击等问题,一定程度上成为制约推动“三乡工程”持续发力的滞碍。要充分发挥乡村文化稳固推进“三乡工程”、促进乡村多种功能再开发的重要作用,进一步重视文化振兴理念的宣传引导,坚持在传承中实现文化的创新发展,以文化推动产业发展,充分激活乡村文化主体内生动力,有力推动城乡要素良性互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旅融合的农村旅游作为新兴产业,有利于改变传统农村的经营发展模式,解决农村问题,帮助农村脱贫致富,对促进乡村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探讨文旅融合的协同发展路径,有助于推动乡村振兴。针对大多数农村未能在短时间内形成鲜明的旅游产业特色,从而导致农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不理想的现状,选取金山区水库村为案例,对当地特色乡村文化与旅游业相互带动、协同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与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提出合理整合资源、加大乡村旅游市场的监督管理、建立特色文旅融合体系、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和政府的主导作用等策略,以期为我国其他地区探索文旅融合带动乡村振兴道路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高效协同、共融。运用三螺旋理论,构建了政校行企三螺旋式合作共育技术技能型人才模型,探究了政校行企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共同目标,各司其职,联动耦合,形成"正指向"螺旋场合力、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策略,并着重介绍了郑州职业技术学院探索政校行企三螺旋式协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具体举措和路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思想保障。2012年4月,山东省省委从省直机关单位和企事业单位中选派优秀党员干部作为"第一书记"到贫困农村"开展抓党建促脱贫"为主题的扶贫开发工作。一年来,驻村"第一书记"牢记党的宗旨,积极践行自己的职责,做好党的政策的宣传队、农村党建的工作队、脱贫致富的服务队,将党建和扶贫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创新了在贫困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途径,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1.
随着茶旅融合理念的不断深入,目前已经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一体化新型产业模式。与其他农产品相比,茶叶具有极强的特殊性。茶园不仅可以作为可开发的旅游景区,也可以作为了解茶文化、学习茶礼仪的基地,与农家乐、踏春游等相比,更具内涵。茶旅融合并不是两个产业的简单结合,而是以茶为主题、以茶基地为载体、以旅游为内容、以市场为动力,形成的茶旅品牌一体化、茶旅产品一体化、茶旅理念一体化。对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农民增收,降低贫困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结合湖南城市学院安化驻村帮扶点的案例,对安化县茶旅一体化扶贫问题进行分析,探究茶旅融合发展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提前认识社会、走进农村并服务农村的重要平台及关键载体,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独立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回顾我国开展"三下乡"背景来源,分析新时代加强农业大学"三下乡"的必要性,以及目前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并结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组织进行"三下乡"活动的有益经验,提出相应对策:"精英""普遍"两手抓,以点带面;校地企联动,建设好实践基地;实践与专业结合,内容多样化;健全保障机制,保护学生权益;结合新闻媒体扩大社会影响力;注重激励和考核评价机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重要性,取得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13.
14.
组织动员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乡村工作的重要抓手。脱贫攻坚的伟大胜利源于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各级各类组织广泛协同,冲破“本位主义”的藩篱,实现参与主体的集聚、组织资源的整合和行动网络的协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为部属高校,积极参与国家战略,并在此过程中形成了“三团一队”校地合作模式。该模式探索的高校与地方政府协同动员的组织权责配置、跨界资源整合路径,对于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调和多元行动主体的利益分歧,增进组织化行动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总结襄阳市科技信息资源校地共享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区域城市科技信息资源校地共享的主要因素,对如何加强襄阳市科技信息资源校地共建共享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为建立高校与地方科技信息资源的共享机制做了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6.
发挥地方资源优势,推进产业融合,形成新业态,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大方向。茶旅融合将茶文化活动与旅游融合在一起,实现茶产业链与旅游产业链的有机融合,从而提升茶业附加值与乡村旅游的文化品位,助力茶旅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茶旅产业融合是资源、品牌、人才整合的系统工程,成功的茶旅融合实践是实现区域茶旅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以资溪县为例,从分析其生态优势及茶旅产业发展现状入手,着力探索提升"资溪白茶"地位、助推经济发展的茶旅融合发展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在乡村振兴的战略背景下,将乡村文旅资源、产业发展资源以及研学资源进行对接与耦合是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合理开发和利用文旅资源,加以产业与研学辅助,不断探索三者共生动力,挖掘红色内涵,是新时代乡村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乡村“旅产学”融合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以临汾市永和县和介休市张壁村的实地考察为依托,分析旅游资源、产业资源和研学资源融合发展的新趋势,重点关注红色资源如何推动乡村发展,探索旅产学联动赋能乡村富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8.
2020年全国所有贫困县都实现脱贫,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对摆脱贫困的县扶上马送一程,脱贫县可与高职院校推进一县一校建设,既促进学校的内涵式发展,又助推乡村振兴。以湖南省新宁县为例,高职院校可从从专业兴县、课程立县、培训强县、科研固县四个方面进行 一县一校建设。  相似文献   

19.
从当今高校参与艺术乡建的研究中,我们不难看到民族的传统文化和艺术遗产已经成为一种人文资源,作为当地文化和经济的一种新的构建方式。基于这种现状,我们对传统古村落的文化保护研究就显得更为迫切。传统古村落的人文资源应该被如何开发和利用?开发和利用的表现形式又是如何呈现的?以江西南丰石邮村为例,高校艺术人才参与乡村建设,修复乡村价值,推动古村落传统文化的保护发展显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省级、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和"2011"协同创新中心、国家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等力量,协同平台资源、协同创新团队和企业精英骨干、协同创新中心科研项目和企业研发任务,探索构建卓越农林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研究从建立基于人—职匹配的学生选拔制、优化课程体系、改革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全程双导师制、改革教学方法和建立以"积极学习、追求卓越"为内在动力的学业评价制度共六个方面详细阐述卓越农林人才协同培养机制的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