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8年春季分别在贵州南部锦屏县、北部凤岗县,按意蜂标准箱加高继箱、意蜂标准箱加浅继箱、中蜂标准箱加浅继箱、不加继箱及时分蜂等4种处理,进行控制中蜂分蜂热的比较试验。前三种处理,同时采取蜂王剪翅、扣王、及时取蜜、毁王台、割雄蜂脾等措施。两试点试验表明,当蜂群达7~8框足蜂、子脾5~6张时,及时加继箱、浅继箱,配合其它措施,可推迟分蜂期8~38天,有利于强群采蜜,提高蜂蜜品质。其中,意标箱加高继箱产量在两试点中均占首位,分别较其它处理增产62%~22%。中标箱加浅继箱的产蜜量则略优于意标箱加浅继箱。  相似文献   

2.
2023年荔枝花期,浦北县纯蜜岛养蜂专业合作社示范蜂场进行浅继箱养殖中蜂技术和巢盒入箱生产成熟巢蜜,并与传统养殖的取蜜方式进行对比,成熟蜜生产取得良好效益。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夏秋季节我采用将继箱群抽出部分巢脾压缩成8~9框蜂的平箱群生产王浆,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夏季蜂王浆产量明显提高,秋季也有较好的效果。我国大部分地区,夏季天气炎热。继箱温度要比巢箱温度高1~3℃,大部分工蜂爬离继箱的巢脾,栖附在箱壁上或下降到巢箱,在继箱上生产王浆,产量低。到了秋天,天气虽然转凉,由于外界蜜粉源比较缺  相似文献   

4.
笔者养蜂使用过十框、十二框、十六框蜂箱。通过实践认为郎式十框蜂箱优点较多。郎式十框蜂箱在蜜蜂繁殖发展和生产蜂蜜、王浆等蜂产品方面都优于其它蜂箱。有的蜂友认为加继箱后在蜂群管理和运输上不方便,也有的认为卧式蜂箱日进蜜可能多于继箱群,主要是巢继箱中间利用平面隔王栅的原故,但是继箱贮蜜能加速水分蒸发和蜂蜜的成熟,因此继箱群比卧式蜂箱群生产成熟蜂蜜产量高,质量好。蜂箱是养蜂生产中供蜜蜂繁殖发展和生产蜂产品的基本用具。为了使蜂箱更适合蜜蜂的繁殖发展的规律,便于蜂群管理和运输,更适合各类蜂产品的生产,克服原十框蜂箱…  相似文献   

5.
《中国蜂业》2008,59(1):1-1
使用方法:一张多功能双排保蜂罩可罩住10~40箱背靠背放置的双排继箱群或肯平箱群,双排背后留距离60cm宽的管蜂道;无放双排场地条件的,就地势放10~20箱的单排,使用单排保蜂罩,罩蜂时将保蜂罩直接罩在蜂箱上。  相似文献   

6.
《中国蜂业》2005,56(4):1
一床双排多功能保蜂罩可罩住10~40箱背靠背放置的双排继箱群或者平箱群,双排背后留距离50~60cm宽的管蜂道,无放双排场地条件的,就地势放10~20箱的单排,使用单排保蜂罩,罩蜂时将保蜂罩直接罩在蜂箱上,呈斜度垂于箱门口,用砖、石头、木板、河沙、土等物压实边缘口。罩好后在罩外将保蜂罩泼透清水,保蜂罩的冰丝遇水迅速聚低温于罩内,保持蜂群安静。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南方大部分区域,由于高湿气候和中蜂特殊的酿蜜环境,造成中蜂蜜浓度低、易发酵、不易保存等情况。目前,中蜂高浓度成熟蜜也有人在生产,通常采用二次摇蜜、传统的桶养模式、格子箱、浅继箱[1,2]等。但实践得知,二次摇蜜,在增加蜂农劳动的同时,对子脾造成极大伤害;桶养和格子箱虽然能提高蜂蜜浓度,但是这种“杀鸡取卵”的方式造成很大浪费,不能很好地管理蜂群和规模化生产;浅继箱取蜜也存在问题,像造脾困难,造脾的同时产生大量赘脾,还有浅继箱采蜜在大流蜜期间贮蜜空间不足。  相似文献   

8.
一、浅继箱生产的主要做法近几年来,随着中蜂养殖热的兴起,蜂业管理部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技术培训,一部分年轻人加入养中蜂的行列,在养殖技术、模式方面做了一些实践和探索,下面将中蜂活框箱加浅继箱生产的做法总结如下。1月上中旬当外界气温达到10℃以上时,蜂王开始产子,这时要收紧蜂路,保持蜂多于脾,有利保温。将多余的脾紧出放在隔板外,不加内外保温物,也不饲喂白糖和花粉(这就需要做到越冬前取蜜时留足),发现饲料缺乏时将保存的蜜粉脾割盖后加入。  相似文献   

9.
半月前(6月中旬),养蜂员小谢从老家回场后,说他父亲养的中蜂,其中有2群蜂上了继箱,继箱中6~7张巢脾上全部装满了封盖蜜,且20 d前曾经取过1次封盖蜜,小谢特地用手机录了像给我看。我问他继箱群是双王群还是单王群,他说全部是单王。为了弄清楚单王上继箱的过程,我专程上门到谢家进行了采访。  相似文献   

10.
曾庆忠,湖北省荆门市栗溪镇人,现年49岁,由于当地蜜源丰富,回乡后在家定地养中蜂7年。近些年来,小曾一直采用郎氏箱加浅继箱饲养,增产效果很好。2021年他又改进饲养方法,使产量更上一层楼。小曾2021年开春定群时有蜂126群,春繁后于3月底4月初分蜂换王。他采取的是原地原址分蜂,全场实行一次性全面换王。  相似文献   

11.
<正>中蜂在大流蜜期使用继箱、浅继箱生产,是防止分蜂热、提质增产、生产高浓度成熟蜜的重要措施。为了进一步探索完善继箱、浅继箱生产技术要点,有利于生产中大面积推广运用,2023年夏季7月末的荆条花期,我们专门对湖北省荆门市、京山市及贵州省息烽县蜂场继箱、浅继箱的生产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现报道如下:一、参访蜂场的基本概况  相似文献   

12.
钟财明 《蜜蜂杂志》2013,33(6):23-24
1中蜂蜂箱的分类目前活框饲养中蜂的蜂箱很多,大致可以分为2类:一种是用于平箱饲养,主要有朗氏蜂箱、高仄式中蜂箱、从化式中蜂箱等;另一种是用于继箱饲养,代表蜂箱有中标式、FWF以及GN式中蜂箱。其中朗氏蜂箱具有广泛的应用基础,是目前中蜂饲养中使用最多的箱式,而且朗氏蜂箱作为饲养意蜂用蜂箱是可以进行继箱饲养的,  相似文献   

13.
1 什么是中蜂生产“一改五推”技术 中蜂“一改五推”技术是:一改旧法饲养为新法饲养。五推是:推广巢虫阻隔器和阻隔槽;推广人工选种育王;推广提前奖励饲喂;推广继箱饲养;推广规模化养蜂。2 为什么要在中蜂生产中,大力推广“一改五推”技术 据调查,我省共有中蜂14万群,约占全省蜂群总数的70%左右。现大多数中蜂仍  相似文献   

14.
《中国蜂业》2016,(9):24-27
蜂群生产力的测定是确定蜂种优劣、生产力的具体指标。以每天称取蜂群重量(蜂箱与蜂群总重量),计算蜂群采集量、取蜜量的增减变化,较单群逐脾称重取蜜称重测定蜂群生产力的方法更加直接、简单、准确。在流蜜期,对中蜂生产群称重来测定中蜂蜂群生产力试验研究发现:组织继箱生产群的时间、方法不同,与群势相当的两群平箱饲养群对比结果差异很大,即一个试验三种结果;中蜂蜂群在生产过程中,当蜂群重量增加到一定数量时,则表现出增重缓慢或停止增长;如平箱群(4脾蜂)达到21~23kg,继箱群(8脾蜂)42~44 kg时,称重不再增长,为蜂蜜成熟期,蜜蜂表现出怠工情绪;经取蜜后称取蜂群重量与所取蜜重,确定初始值,次日称重,则花蜜进箱量呈大幅度增加态势。结果表明:适时取蜜是提高中蜂生产力的重要措施,培育适龄采集蜂是增产的根本因素,饲养强群是提高中蜂产量和质量的主要途径,分区饲养是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方法。本试验为中蜂生产优质高产蜂蜜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实践经验。  相似文献   

15.
沈育初 《蜜蜂杂志》2009,29(6):24-24
我自1975年开始饲养中蜂,经过观察发现意蜂群比中蜂群大,于是将郎式蜂箱缩短20 mm但比中标箱长10 mm. 开始用单王群饲养,越冬和春繁只有3~4框蜂,呈长条形,从而出现了部分巢虫和死蛹.随后改为双王群,两边各放2~3脾,呈椭网形,繁殖到4脾以上时改为单王群,效果得到好转.继续用双王群加继箱饲养,开始把子脾全部放在巢箱中,发现工蜂爱在巢箱中贮蜜,但继箱内却很少.  相似文献   

16.
<正>中蜂多王群,子脾增长快、蜂数多,工蜂出勤积极,蜂群复壮快,能养成大群或继箱群,可夺高产,抗病、抗盗、抗巢虫能力强,是养蜂人最理想的采蜜群。中蜂多王群,几乎在所有养蜂场都有新老交替的双王群,也有二个老王同巢产卵的双王群,但是二只新王同巢产卵的蜂群却很少见。  相似文献   

17.
晋华贵 《蜜蜂杂志》2012,32(11):30-31
"逆向思维养蜂法"是经《蜜蜂杂志》独家推出的一种全新的中蜂活框继箱饲养法。它有别于传承了近百年的、翻版和克隆于现代西蜂饲养法的中蜂活框继箱饲养法,更吻合中蜂生物学特性,深深扎根于中国传统养蜂法沃土之中,与其更为接近,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风格。这种养蜂法,经过近几年来不懈的宣传和介绍,已经引起国内中蜂饲养界的极大关注并开始运用于生产,从而实现了从书本到生产的一次飞跃。  相似文献   

18.
处女王出房浅继箱,制作材料易找、使用方便,可多贮存蜂王;打开箱盖处女王健康与否一目了然.现将制作方法介绍如下: (1)用制作蜂箱的材料制一个长宽同蜂箱外围尺寸,高为6 cm的浅继箱.因不放巢框,浅继箱两端内侧不做承框肩槽,在浅继箱底部钉上平面隔王板.  相似文献   

19.
怎样加继箱更好[加拿大]斯赞博,T,等在加拿大的艾伯塔省,对36群意蜂用不同的方法加继箱,研究其对采蜜的数量和质量有什么影响。从上面加继箱的蜂群,有的摇蜜1次,有的2次或3次。从下面加继箱的摇蜜2次。两组蜂群都用1~3年龄王。每群都有二只巢(育虫)箱...  相似文献   

20.
李易谷 《蜜蜂杂志》2010,30(7):23-23
<正>用专用汽车进行长途转地养蜂,是近50年我国几代养蜂人的梦想,这个梦想由内蒙古赤峰市郊青年蜂农李悦创造性地实现了。2009年秋,李悦进驾校学习领到驾照后,便买了8m长半新货车进行改装。他精心设计买来钢材,自己动手在货车两侧焊接存放继箱群钢架,每侧钢架4层可放60个继箱,两侧钢架共放120个继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