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编码RNAs(non-conding RNAs, ncRNAs)是一类没有编码蛋白质功能的RNAs,在基因转录、翻译过程中起重要调控作用。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 IMF)对鸡肉的风味、嫩度和多汁性具有重要影响,其含量与肌肉品质呈正相关,直接影响家禽肉品质。近年来,利用微小RNAs (microRNAs, miRNAs)、长链非编码RNAs (long non-coding RNAs, lncRNAs)和环状RNAs (circular RNAs, circRNAs)研究鸡IMF沉积的调控机制取得了一定进展,为表观遗传标记应用于动物遗传育种奠定了基础。笔者介绍了IMF形成与沉积的生物学过程、ncRNAs的生物学特点及作用模式,着重阐述了miRNAs、lncRNAs和circRNAs调控鸡肉IMF沉积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miRNAs、lncRNAs和circRNAs在家禽肉品质调控方面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由于IBD发病突然、病程短、死亡率高,且可引起鸡体免疫抑制,目前仍然是养鸡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近几年IBD的流行出现发病日龄增大、临床症状不明显等新的特点,加上IBDV超强毒株和抗原变异毒株的出现,致使传统疫苗免疫效果欠佳,给我国IBDV防控带来更大的挑战。文章对IBDV编码蛋白的功能、IBDV感染对细胞免疫的影响、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及致病机理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行论述,以期对IBDV的致病机制有更加系统的了解,为该病的防控提供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3.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霉(IBDV)引起鸡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IBDV 在分类学上属双链 RNA病毒。可分为血清Ⅰ、Ⅱ两个型。两型 IBDV的结构和特性有明显的差异。近年来报道有不少经 IBD 免疫过的鸡群仍频繁发生 IBD,  相似文献   

4.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是引起急性、高度接触性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的病原体。该病毒感染引起的高传染性和免疫抑制给养禽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3周龄以下鸡群感染是导致免疫抑制和免疫缺陷时诱发二次感染和对其他病原免疫失败的重要原因。IBDV的研究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对IBDV编码蛋白功能的认识有助于深入了解IBDV的致病机制,也为IBD的防控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胎儿生长发育和生理状况与母体营养水平及胎盘养分转运能力密切相关。在妊娠期给母体饲喂高脂日粮可能影响母体健康和胎儿宫内发育状况,同时对后代长期健康和新陈代谢方面也有重要影响。随着高通量RNA测序(RNA-Seq)技术的兴起,部分非编码RNAs(non-coding RNAs)调控哺乳动物机体细胞增殖与分化等多个生理学过程的机制得以阐明。笔者综述了高脂日粮通过环状RNAs(circRNAs)、长链非编码RNAs(lncRNAs)和微小RNAs(miRNAs)影响母体胎盘养分转运的研究进展,并阐述了circRNAs、lncRNAs及miRNAs在哺乳动物孕期饲喂高脂日粮对胎盘养分转运的具体调控机制,为预防哺乳动物孕期肥胖并促进胎儿健康生长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为非编码RNA参与机体生命活动和物质代谢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IBD)的病原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IBDV可在不同宿主系统中增殖。本试验建立了简便、快速的多克隆AC—ELISA方法用于滴定不同宿主系统增殖的IBDV,并与滴定抗原的常规方法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7.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又称传染性法氏囊炎、传染性腔上囊炎、甘博罗病、传染性囊病,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鸡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性疾病。  相似文献   

8.
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l disease virus,IBDV)新型变异株正在成为养禽业健康发展新的重要威胁。目前报道的IBDV新型变异株均来自肉鸡群的感染。为了解IBDV新型变异株感染蛋鸡的情况,通过对黑龙江省一个疑似非典型IBD发病蛋鸡群样品进行RT-PCR检测及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引起该鸡群非典型IBD的病原是IBDV新型变异株。这是蛋鸡感染IBDV新型变异株的首次报道,对于更全面了解IBDV新型变异株的流行态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朱子洁 《兽医导刊》2009,(7):29-29,35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侵害雏鸡和青年鸡的法氏囊等器官,破坏法氏囊中的B淋巴细胞,导致免疫抑制,使病鸡更易感染其它疾病.上世纪80年代末,欧洲、亚洲等国家开始逐渐有超强毒IBDV(vvlBDV)的流行.致使IBD的流行出现发病鸡群的死亡率可达到90%,发病年龄增高的新特点,使IBD成为严重影响养鸡业发展的主要的烈性传染病.  相似文献   

10.
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s,lncRNAs)是一类长度>200 nt的非编码RNA,在多种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近年来研究表明,lncRNAs可被病毒诱导表达,其作为一类新型的调控因子介导宿主与病毒相互作用,通过病原识别受体,以不同机制激活或抑制天然免疫应答反馈病毒感染。本文阐述了lncRNAs介导病毒与宿主相互作用中的调控机制,归纳了它们在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过程中的调控网络,以期为研究lncRNAs在抗病毒中的作用提供参考,为揭示病毒的致病机制和发现新的抗病毒靶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usBursaDisease,IBD)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nfectious Bursa Disease Virus,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免疫抑制性疾病,是养鸡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IBDV往往与鸡新城疫、大肠杆菌以及鸡支原体病形成混合感染,可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笔者现将一例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病情况及诊治过程进行分享,旨在为此类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危害及其控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IBDV主要侵害3~12周龄雏鸡的免疫器官一法氏囊,在孵化后3~6周,当法氏囊生长成熟时,此时鸡群极易感染病毒.该病不但会使感染鸡致病死亡,生产性能下降,而且还会引起免疫抑制和免疫缺陷,导致其他疫苗免疫失败,因而常继发和混合感染多种疾病.  相似文献   

13.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引起3~6周龄的鸡发病,还可导致感染鸡产生免疫抑制,致使机体免疫应答降低和对其它疾病的易感性增高,造成更大的损失。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病毒的抗原变异及血清不同亚型的存在等  相似文献   

14.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一种主要危害鸡的体液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的病毒性疾病。法氏囊为周围淋巴组织产生纯系B 细胞。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侵袭法氏囊(BF)后,以B 细胞当作靶细胞而繁殖,使其产生坏死性变化。所以IBD 能引起免疫机能不全而降低疫苗的免疫效果;降低宿主抵抗力而诱发其它疫病。因此IBD 的危害不仅表现在疫病本身而且表现在由它造成的免疫抑制和降低宿主抵抗力等。1957年IBD 在美国首先报  相似文献   

15.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威胁我国养鸡业的鸡的几大传染病之一,目前我国许多省市都已有IBD的发生及流行,并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由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侵害感染幼鸡的体液免疫中枢器官—法氏囊,使病鸡不能正常产生免疫细胞,而造成病鸡的免疫抑制。IBD的发生使病鸡对其他疾病的易感性增高,并常造成其他疫苗的免疫失败。临床常见由于IBD的发生而继发新城疫  相似文献   

16.
麻雀自然感染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流行的鸡场捕杀麻雀54只,用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单克隆抗体夹心阻断ELISA检测抗体,阳性检出率为7.4%(4/54);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病毒核酸,阳性检出率为11.1%(6/54);RT-PCR阳性样本病毒分离亦为阳性。结果表明,IBD流行的鸡场里的麻雀能够发生IBDV自然感染,麻雀可能是IBDV的贮存宿主或二次传染源之一。  相似文献   

17.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幼龄鸡的一种急性传染。自Cosgrove1962年首次报告后,目前本病已在世界各地广泛蔓延。过去认为,鸡是IBD病毒(IBDV)的唯一自然宿主,但据最近报告,火鸡也能自然感染该病毒。  相似文献   

18.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鸡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疾病,是目前养鸡业中流行普遍、表现突出和危害严重的疾病之一。其病原为双股RNA病毒的成员IBDV,只有血清Ⅰ型才能引起鸡发病,其  相似文献   

19.
鸡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幼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病原是鸡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IBDV属双RNA病毒科,禽双RNA病毒属病毒。IBDV倾向于侵袭活跃的分离细胞,在鸡体内,主要侵害中枢免疫器官一法氏囊中的前体B细胞,使其发生凋亡和坏死,进而使成熟B细胞减少,导致免疫抑制,从而降低机体对其  相似文献   

20.
传染性法氏囊病(IBD)是由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的家禽传染病,对世界范围内的养鸡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针对IBD的最主要防控技术是疫苗接种,但是随着IBDV变异株及超强毒株的出现,传统疫苗不能对田间复杂的流行情况提供良好的交叉保护,免疫失败情况时有发生,近年来随着基因重组载体活病毒载体等新型疫苗的大量应用,IBD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下降趋势。本文旨在概述国内外学者对IBDV及其疫苗的研究进展,为IBD免疫防控提供一些思路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