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循环农业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已成为当前我国农业与农村领域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多级循环利用为特征的秸秆循环型农业模式,对于提高秸秆资源的附加值,增强秸秆资源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动秸秆资源化利用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发展秸秆循环型农业模式的基本原则出发,对秸秆循环型农业的发展模式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相似文献   

2.
将农业废弃物分为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两大类。在参考国内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梯次利用模式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安徽阜阳和上海崇明城桥镇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现状,绘制出区域农业废弃物沼气工程全产业链物质流梯次循环利用和农作物秸秆还田资源化循环利用2个低碳模式图。前者以农业废弃物联合厌氧发酵技术为核心,形成生物天然气能源产业系统,系统内碳、氮、磷营养梯次回收利用、种养结合能肥联产物质资源化循环利用模式;后者综合考虑了秸秆还田的优势和不足,形成了以稻麦轮作秸秆适当还田资源化梯次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3.
农业废弃物资源分类及利用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技服务》2015,(1):8-9
自然资源日趋短缺和废弃物数量剧增,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农业废弃物资源分类和国内外利用技术分析,总结了对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开发利用前景,达到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的潜在经济价值,使农业废弃物零排放,实现无公害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推动有机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整体上呈现政府"热"和农户"冷"的特点。以山东省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情况为例,从市场机制、秸秆价格、资源化成本、约束条件等方面,分析了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困境。提出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出路,必须从政策、市场和技术上尽快实现秸秆定位资源化、秸秆利用产业化和秸秆产业集群化。  相似文献   

5.
关于循环农业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模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循环农业思维被我国农业发展领域所广泛推行利用,它实现了农业资源化、多级利用与产业链延伸的农业领域多重发展,实现了地方农业产业化的价值增值与深度优化发展。本文主要探讨了我国循环农业背景下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发展利用的基本内涵、原则与基本要求,并着重分析了它的4种资源化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6.
农作物秸秆作为农村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资源化综合利用,具有促进农业增效、环境保护以及构建资源节约型农业的现实作用,而不断发展强化秸秆资源化利用也是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推进方向。以山西省为例,探析了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现状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
吉林市农作物秸秆与畜禽粪便资源十分丰富,农作物秸秆开发利用具有优越的原料条件,然而,近些年,每到粮食收割完毕,开始到处焚烧秸秆,既造成环境污染,甚至影响到航空飞行和酿成火灾,又造成能源浪费,该文从农作物秸秆的开发利用的潜力、意义、现状、问题和发展提出建议,重点从以沼气为纽带的资源化利用、以沼气为纽带的资源化利用、建设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区带动秸秆利用、创建美丽乡村为重点的乡村清洁工程充分农作物秸秆,探索秸秆开发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循环利用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每年产生各类农作物秸秆约6.5亿吨,畜禽粪便产生量约20亿吨,是我国工业废弃物产生量的3.2倍.  相似文献   

9.
吉林市农作物秸秆与畜禽粪便资源十分丰富,农作物秸秆开发利用具有优越的原料条件。然而, 近些年,每到粮食收割完毕,开始到处焚烧秸秆,既造成环境污染,甚至影响到航空飞行和酿成火灾,又造 成能源浪费。文章从农作物秸秆的开发利用的潜力、意义、现状、问题和发展提出建议,重点从以沼气为纽 带的资源化利用、以沼气为纽带的资源化利用、建设循环农业科技示范区带动秸秆利用、创建美丽乡村为重 点的乡村清洁工程充分农作物秸秆,探索秸秆开发利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湖南省鼎城区主要农业废弃物畜禽粪污、病死动物、农作物秸秆、废弃农药包装物、废旧农膜等资源化利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对鼎城区农业废弃物作为可再生能源利用的资源可供性进行了分析,得出了鼎城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潜力,并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枣庄市冬小麦、夏季稻和夏玉米3种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的调研分析,探讨了当前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条件下资源化利用农作物秸秆的对策,以期为枣庄地区农作物秸秆的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农作物秸秆是一种重要的农业再生资源.通过介绍农作物秸秆还田的方式,分析秸秆还田对土壤改良的影响,总结了当前秸秆还田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秸秆还田发展方向进行展望,以期促进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和农业生态发展.  相似文献   

13.
河套灌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和养殖区,农业废弃物资源丰富,但其资源化利用率较低.本文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五原县为例,通过对其近年来的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产量及资源化利用现状进行分析,探究其可利用潜能及适宜的综合利用模式.结果表明:1)五原县种植以向日葵和玉米为主,秸秆资源可利用量逐年递增,2018年秸秆资源总量为99...  相似文献   

14.
可持续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战略的深度实践,推动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在农村得以广泛应用,为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供了有力支持,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大量资源。该文将以河北衡水市景县为例,简单分析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应用现状,并针对当地农作物秸秆离田利用率低、资源化技术不成熟、收储运体系不健全以及资源化利用体制不完善等问题,提出相应解决对策,为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指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方阳阳  师雅兰 《乡村科技》2019,(12):110-111
在循环农业迅速发展和人们环保意识逐渐增强的形势下,为提高河南省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率,本文在核算河南省农作物秸秆产量的基础上,基于循环农业的视角,总结3种主要的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循环利用模式,包括秸秆沼气循环型利用模式、秸秆能源循环型利用模式和秸秆制炭循环型利用模式,为河南省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该文主要结合实际工作经验,阐述了伊宁县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现状与取得成效,分析了伊宁县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宣传培训、压实责任、提高财政资金支持、严格绩效考核、发展秸秆资源化利用产业、构建秸秆资源化利用体系等发展建议,以期实现当地秸秆资源化的高效利用。  相似文献   

17.
作为缓解农村环境污染、促进农村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农作物秸秆的资源化利用已被各级政府部门提上议事日程。以河北省沧州市耿官屯村农户对秸秆气化技术的利用为案例,探讨农户对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秸秆资源化利用行为是农户理性选择的结果,该行为受农户自身因素、资源化利用技术的发展状况、技术依托的载体、社区政权的稳定性等因素的影响。基于此提出了推进农村秸秆资源化利用的对策,以期为促进河北省乃至全国秸秆资源化利用提供指导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业秸秆高值化利用现状与困境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秸秆是农作物收获后剩余的重要生物质资源。我国农业秸秆资源化利用正处于初始期向成长期过渡的关键时期。秸秆资源化利用面临着总量大,但区域特色明显、产品附加值低、商业化应用不足的困境。基于我国农业秸秆资源现状和高值化利用视角,重点分析了秸秆综合利用中的经济效益和技术困境,并提出发展路径,即围绕秸秆的高值化利用,重点加强相关领域基础研究和科技攻坚,拓宽和提升秸秆转化高附加值产品的市场和能力。可为下一阶段我国秸秆资源开发利用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大力推进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方法】实地调查钦州市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现状,分析农作物秸秆还田情况和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存在的问题。【结果】秸秆综合利用方式主要为直接还田、作为饲料、作燃料、作原料及焚烧;秸秆综合利用特点:秸秆还田量占资源总量的72.4%,作饲料用量占13.9%,作燃料用量占7.6%,作原料用量占0.20%,焚烧及废弃占5.9%;主要粮食作物水稻的秸秆资源量占总资源量的70%,玉米占6%;水稻的秸秆的还田用量占74.2%,高于其他作物的还田量比例;秸秆的综合加工利用量占比很低;主要粮食作物秸秆焚烧及废弃量占比相对其他作物较低。主要农作物秸秆还田情况:水稻秸秆直接还田占69.3%,玉米秸秆直接还田占33.6%,其他作物秸秆直接还田占41.6%。主要问题:部分农民思想观念难以转变;技术培训力度亟需加强;秸秆利用产业化规模较小;政策扶持力度小;宣传力度不够。【建议】加强组织领导;加强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培训;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强秸秆资源化利用技术推广;加大秸秆综合利用的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20.
我国是农业大国,具有丰富的秸秆资源。秸秆是巨大的污染源,同时也是巨大的资源。近年来秸秆资源利用受到了世界各国前所未有的重视。分析中国的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现状,对实现秸秆资源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