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大刺鳅池塘仿生态养殖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大刺鳅自然资源日益减少,已成为濒危珍稀野生水生物种。有关单位虽对大刺鳅开展了人工繁殖和驯化养殖技术的研究,但繁苗量和商品鱼很少,大多数苗种和商品鱼仍然依靠野外捕捞。为发展大刺鳅规模化养殖,赣州市水产研究所近几年来进行了大刺鳅池塘仿生态养殖技术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果。  相似文献   

2.
池塘网箱培育大刺鳅种苗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近年来,随着过度捕捞和环境污染的双重胁迫,野生大刺鳅适宜产卵场和栖息地面积逐渐缩小,种群数量严重衰退。以汀江为例,现有的大刺鳅野生资源量仅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10%,其种群数量面临日渐枯竭的境况。针对大刺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源调查、生物性状研究、营养成分分析、亲本驯养试验以及少量的人工繁殖试验等,在网箱苗种培育方面尚未见报道。本文旨在探索池塘网箱培育大刺鳅苗种技术,为今后的规模化人工繁育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正>大刺鳅俗称石锥、粗麻割、刀枪鱼等,隶属于鲈形目,刺鳅科,刺鳅属,属温水性鱼,在我国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各水域,现养殖的省份有广东、江西、福建等。大刺鳅作为一种经济名贵鱼,肉质紧致,无肌间刺,营养价值高,颇受消费者喜爱,市场价高达160~200元/千克。近几年财兴实业有限公司大刺鳅养殖基地进行了大刺鳅苗种培育试验与示范,现将大刺鳅苗种培育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大刺鳅常见病害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13年开始,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从龙岩市的长汀县、永定县和上杭县等地收集野生大刺鳅,通过近年野生亲本驯养、苗种繁育和养成过程观察,对野生亲本、苗种繁育、养成过程的主要病害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同时开展了防治方法探索应用,为大刺鳅苗种繁育和养成中病害防控奠定了一定基础。现将主要病害、流行概况、主要症状和防治方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泥鳅的人工繁育及工厂化养殖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3月,济宁市任城区水产局承担了“泥鳅人工繁育及工厂化养殖技术”项目,认真对泥鳅养殖场设施的建设、泥鳅苗种的人工繁育、泥鳅的工厂化养殖进行了系统的试验研究。2007年11月26日邀请专家对该项目进行了验收鉴定,共实施面积774m^2(18个池),其中苗种培育池3个(99m^2),成鳅养殖池15个(675m^2)。总产泥鳅鱼苗230万尾,培育泥鳅鱼种1082kg。养殖成鳅8159kg。鳅种平均规格9.0g,成鳅规格40.2g。综合技术居省内先进水平。现将主要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我国传统养殖的泥鳅包括了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俗称青鳅)和大鳞副泥鳅(Paramis原gurnus dabryanus)(俗称黄板鳅),分属花鳅亚科中的泥鳅属(Misgurnus)和副泥鳅属(Paramisgurnus)[1]。泥鳅和大鳞副泥鳅是近年来最为热门的名特养殖品种之一,营养丰富,有极高的营养价值、药用价值和保健功能[2-5]。国际市场对我国泥鳅的需求量逐年增加,尤其是日本、韩国,年需求量超过100000 t[6]。随着需求的不断增加,对泥鳅苗种的需求也逐步增加。因此,人工繁育苗种成为促进泥鳅养殖业发展的重点。泥鳅和大鳞副泥鳅的人工繁育技术已经较为成熟[7-10],为泥鳅养殖业的发展提供了保证。  相似文献   

7.
科技     
<正>人工繁育达里湖高原鳅获成功为开发利用我国盐碱水资源进行渔业生产,从2000年开始,黑龙江水产研究所先后引进了大鳞鲃、咸海卡拉白鱼、达里湖瓦氏雅罗鱼和达里湖鲫等耐高盐碱鱼类品种,并开展了大量人工繁殖、苗种培育、养殖模式和病害防治等研究。2015年,黑龙江所又再次从达里湖移植高原鳅,并人工繁育成功,这为我国盐碱水域的开发利用,又增加了一个优质养殖鱼类新品种。达里湖高原鳅,俗名叉尾巴鳅、后鳍条鳅、后鳍巴鳅等,  相似文献   

8.
<正>2014-2016年我们承担了江苏省水产三新工程"泥鳅苗种规模化人工繁育及大规格苗种培育技术示范"项目,经过两年的研究和探索,总结了泥鳅鱼苗培育至3厘米左右夏花、夏花培育成5~6厘米大规格鳅种实用操作技术,现介绍如下,供广大养殖户参考。一、鳅种培育池的准备1.培育池鳅种培育池为连片土池,共  相似文献   

9.
泥鳅又名鳅、鳗尾泥鳅、真鳅,属鲤形目、鳅科、鳅属,它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类,具有较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素有"水中人参"之称,深受韩国、日本等东南亚市场的欢迎,且价高畅销,供不应求.目前我市养殖泥鳅的苗种,大部分是天然捕捞采集而来,优劣不等,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为了解决大面积养泥鳅苗种短缺的问题,我们对苗种繁育进行了系列工作.本文现将近年来泥鳅的人工培育苗种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泥鳅的人工繁殖及苗种培育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鳅属鲤形目、鳅科、鳅属,具有较高的经济、营养和药用价值,目前河南省濮阳市养殖泥鳅的苗种,大部分是天然捕捞采集而来,优劣不等,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为了解决大面积养殖泥鳅苗种短缺的问题,我们对苗种繁育进行了系列工作。本文现将近年来泥鳅的人工培育苗种技术总结如下。一、泥鳅的人工繁育1、泥鳅亲种的选择及培育(1)亲鱼来源:人工繁育用的亲鱼尽量避免长时间蓄养,因而最好采集临近产卵期的天然泥鳅或人工饲养体质较好的亲鱼,在进行数天的强化培育后,于4月底5月初当水温稳定在20℃左右时,即可进行人工繁殖。(2)亲鱼的选择:体长15cm~20…  相似文献   

11.
笔者从2007年以来对泥鳅人工高效繁育和养殖进行了试验探索,经过5年的试验养殖,初步掌握了该项技术。现将泥鳅人工高效繁育及养殖技术介绍如下。一、人工繁殖1.亲鳅选择亲鳅可选用人工饲养的泥鳅或采集临近产卵期的野生泥鳅,经强化培育后进行人工繁  相似文献   

12.
大刺鳅的生物学特性与人工繁养殖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大刺鳅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的喜爱,在江西省赣州市场,其销售价格在150元/kg以上,比常规鱼类价格高出十余倍。江西省赣州市水产研究所从2012年起开展大刺鳅引种和人工驯化养殖试验,2014年人工繁殖成功。本文详述了大刺鳅的生物学特性及人工繁殖与驯化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13.
大刺鳅的生物学及其养殖技术概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大刺鳅(Mastacembeluearmatus)在分类上隶属于鲈形目(Prciformes)、刺鳅科(Mastacembelidae)、刺鳅属(MastacembelusScopoli),俗称辣锥、猪姆锯、石锥等,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长江、珠江等水系,以广东、广西、福建等地江河中的野生资源尤为丰富。20世纪80年代以后,由于酷渔滥捕和江河环境污染,大刺鳅的江河野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资源枯竭,广东、福建、贵州等省份已将其列入重点保护的野生水生动物之一。2000年以来,广西水产研究所承担了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厅下达《大刺鳅池塘驯化养殖技术》的基础研究项目,对大刺鳅的生物学、人工繁殖、苗种培育、成鱼养殖等进行了全面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前,泥鳅人工养殖的苗种多来源于自然水域捕捞。野生泥鳅苗种来源不稳定,且质量较差,很难保证养殖的效果。采取人工繁育的办法获得泥鳅苗种可有效保证泥鳅苗种供应,确保养殖效果。1、亲鳅来源与选择亲鳅既可从自然水域捕捞,也可人工养殖。亲鳅多采须笼捕捞。选择的亲鳅体长应在12cm以上,体重10g以上,体质健壮,体色鲜艳,无病无伤。2、雌雄亲鳅的鉴别方法雌鳅个体相对较大,在繁殖期腹部膨大。胸鳍短而圆近似扇形,第二鳍条基部无骨质薄片。背鳍正常,没有肉瘤。雄鳅个体相对较小,在繁殖期腹部不膨大,较平扁。胸鳍长而尖近刀形,第二鳍条基部有骨…  相似文献   

15.
正辽宁省盘锦市泥鳅人工繁育和养殖时间较早,但由于受气候、技术等原因,泥鳅人工培育苗种没有达到规模化生产需求,泥鳅养殖主要依靠天然野生苗种,成活率低,生长期短,养殖效益差。为提高泥鳅养殖效益,本文详述了泥鳅人工繁育与养殖技术要点。辽宁省盘锦市泥鳅人工繁育和养殖时间较早,但由于受气候、技术等原因,泥鳅人工培育苗种没有达到规模化生产需求,泥鳅养殖主要依靠天然野生苗种,成活率低,生长期短,养殖效益差。自2010年起我们进行了泥鳅人工繁育与养殖试验,现将技术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台湾鳗鳅,也叫台湾龙鳅、台湾大泥鳅,这种泥鳅并非台湾原生种,是1990年左右从大陆进口而来,因为在研究杂交的过程中,亲本的来源已经不可追溯,所以目前来讲只能算是泥鳅的一个间种,没有相关的品种注册。但其在养殖过程中具有食性广、生长速度快、抗逆性强等特点,尤其生长速度比目前养殖的大鳞副泥鳅生长周期缩短一半时间,规格可达到12~30尾/kg,表现出极强的生长优势。河北省从2014年开始引进,2015年春季开始进行苗种人工繁育试验,为台湾鳗鳅的推广养殖解决苗种供应渠道。  相似文献   

17.
为获得6种常用渔药对大刺鳅苗种的安全浓度,为大刺鳅苗种培育及养殖生产中的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实验在水温25~28℃的条件下,采用半静态换水补药的急性毒性试验方法,以平均体长为(7.65±1.03)cm、平均体重为(1.193±0.529)g的大刺鳅苗种为试验对象,研究了6种常用渔药对大刺鳅苗种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阿维菌素溶液、高效氯氰菊酯溶液、二氧化氯、三氯异氰尿酸、浓戊二醛溶液、立达霉对大刺鳅苗种的安全浓度分别为0.308、0.027、0.491、0.041、4.598、1.053 mg/L。6种常用渔药中,三氯异氰尿酸对大刺鳅苗种的毒性最大且安全浓度远低于常用浓度,应禁用;阿维菌素溶液、高效氯氰菊酯溶液、二氧化氯、浓戊二醛溶液和立达霉的安全浓度高于或处于常用浓度范围内,可按规范要求使用。按照有毒物质对鱼类毒性等级的评价标准,高效氯氰菊酯溶液和三氯异氰尿酸属于高毒,阿维菌素溶液和二氧化氯属于中毒,而浓戊二醛溶液和立达霉属于低毒。  相似文献   

18.
六斑刺鲀(Diodon holocanthus)为辐鳍鱼纲,鲀形目,二齿鲀科的一种,为热带海洋性底层鱼类,主要栖息于浅海礁石区、软质底海域或开放性水域。六斑刺鲀肉质鲜美,鱼皮富含丰富的胶原蛋白,深受市场欢迎,目前六斑刺鲀来源全部为海上捕捞,资源量随着渔民过度捕捞成锐减趋势。由于六斑刺鲀的资源群体数量不稳定,捕获量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总的渔获产量不高,市场上供不应求,现在其人工繁育技术已经取得成功,作为新的养殖品种,后期苗种的养殖技术目前还是空白。该研究以期为六斑刺鲀的工厂化养殖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六斑刺鲀苗种的养殖在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海南省琼海市长坡镇椰林村的研究中心场地进行,所用的六斑刺鲀幼鱼均为项目组成员通过人工繁育获得,六斑刺鲀苗种养殖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9.
<正>海南糙海参苗种繁育技术又有新突破。2017年9月,海南省科技厅组织水产养殖专家对省重大科技项目"热带海参规模化人工繁育和增养殖技术研究应用"进行现场测产,经全人工繁育,目前海南糙海参苗种达223.1万头,不仅保证了糙海参增养殖苗种的来源,也填补了海南糙海参全人工繁育技术的空白。糙海参经济价值较高,在国内分布在广西、广东、海南等地,它生长迅速、养殖方式简单、病害  相似文献   

20.
<正>江苏省赣榆县是全国泥鳅养殖与出口大县,墩尚镇周边地区泥鳅养殖面积高峰时达3万多亩,近几年,随着野生资源的不断减少和商品泥鳅市场价格的调整,利用野生泥鳅苗种进行泥鳅养殖逐渐减少,而利用人工繁育的泥鳅苗种进行养殖的养殖户越来越多。2015年,江苏省淡水水产研究所在省科技厅农业支撑项目"泥鳅大规格苗种生态化繁育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实施期间,与赣榆丰瑞泥鳅养殖专业合作社合作,进行河南泥鳅大规格苗种繁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