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原红牛导血后产肉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草原红牛导入丹麦红牛血液后,其杂交后代(F2、F3)的产肉性能比草原红牛有所提高(经F检验,差异不显著P〉0.05),导血后,净肉率F2,F3比草原红牛分别高出1.5和3个百分点,优质肉块产量也比导血前高,同月龄牛宰前活重,屠宰率和骨量的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2.
丹麦红牛血液导入中国草原红牛产乳产肉性能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丹X草(以下简称导血F1)34头和中国草原红牛(以下简称草原红牛)31头初产母牛100d产乳量比较,导血F1平均多产奶292.4kg,提高33.47%(P〈0.01)。导血F1、草原红牛18月龄公牛各12头屠宰试验,净肉产量导血F1公牛比草原红牛公牛平均每头多产净肉14.5kg,提高12.70%(P〈0.01)。  相似文献   

3.
草原红牛导入利木赞血后产肉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随机选择相同饲养管理条件下,体重接近、身体健康的7月龄公牛33头,按血缘关系分为三组,草原红牛、含1/2及1/4利木赞血分别为10头、13头和10头。试牛进行为期326 d的育肥试验和屠宰试验,测定分析了体重、日增重、屠宰率、净肉率及背最长肌肉样中粗蛋白、粗脂肪、脂肪酸和氨基酸等多种营养成分。结果草原红牛导入利木赞血后育肥牛出栏体重、日增重、屠宰率和净肉率均有显著提高;肉中粗脂肪含量随着外血量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粗蛋白含量变化趋势则相反;肉中脂肪酸和氨基酸的组成与含量无明显变化。表明草原红牛导入利木赞血后可以提高草原红牛的产肉性能且对草原红牛肉的风味和营养价值不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4.
草原红牛产肉性能的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草原红牛产肉性能的观察于洪春(吉林省通榆县三家子种牛繁育场137200草原红牛是肉乳兼用型品种,因各地育种进展不一致,对其品种特征的认识尚不统一,尤其对该品种产肉性能很少有详细报道。为此,特发表我们观察结果。材料与方法1.供试牛的选择及肥育在吉林省通...  相似文献   

5.
6.
为了提高草原红牛的生产性能,1985年开始在翁牛特旗海金山种牛场进行了草原红牛导入丹麦红牛血液试验。初步试验结果表明:丹红F_1毛色基本同草原红牛;尻部宽、长而平,原有斜尻缺点已明显得到改进;各阶段体重、体尺均有明显提高,尤以体躯的重量、宽度、高度和后躯的提高更为显著;适应性与草原红牛无差别;其产肉性能和产奶性能比草原红牛亦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
选用草原红牛、利木赞牛与草原红牛杂交后代共计40头作为试验牛群体,以内牛线性体型评分方法中的肌肉度评分性状和屠宰肉用性状作为衡量其肉用性能的指标,利用SPSS软件分析了8个微卫星位点基因标记与肉用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BM2113等位基因C(142bp)对净肉重和净肉率性状有正面影响;IDVGA46等位基因C(211bp)对内用性能有负面影响;BM1824等位基因A(171bp)时腰厚性状有正效应;TGLA44等位基因E(221bp)对髻甲、腰厚、臀部外形等肌肉度评分性状和体质量、胴体重以及净肉重等屠宰肉用性状有正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草原红牛是我国培育成功的第一个肉乳兼用型优良品种,采用英国兼用短角牛为父本,以当地蒙古牛为母本经过级进杂交至第2代或第3代,通过选择理想型个体进行横交固定培育而成的.从产肉性能来说,肉质性状作为一种综合性状,和其他性状一样受遗传和环境的共同作用,因而可以通过选种选育的方式提高草原红牛的肉品质.阐述不同基因对草原红牛生产性能的影响,为培育新的草原红牛品种或者品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不同草原类型乌珠穆沁羊产肉性能及羊肉品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以草原红牛为试验群体,对8个微卫星位点的多态性进行了检测并分析了其与部分生产性状的关系。结果发现8个微卫星位点中有5个位点与体高、体长、胸宽、胸深、腰角宽、胸围、腿围等性状显著相关;有8个位点与眼肌面积、失水率、熟肉率、净肉率、pH4R、屠宰率、滴水损失、剪切力和肌纤维直径等性状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1.
草原红牛是吉林、内蒙古、河北、辽宁北方四省区联合培育的兼用型新品种牛。1985年通过国家农业部鉴定、验收.并正式命名为中国草原红牛。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吉林系草原红牛培育工作始于1958年*198.1年通过省级鉴定、验收.l蚊5年获吉林省科技进卡特等奖。1.品种特性:草原红牛是明英国兼用短角公牛为父本.当地蒙古牛为母本进行级进杂交至第二K或三代.选择理想型横交固定培育而成。具有适应性强、宜放牧、耐粗饲.抗病力强.乳脂率多、遗传力强等特点。2.外貌特征:草原红牛全身被毛为深红色.头清秀、角向前上方弯曲.呈…  相似文献   

12.
草原红牛血液蛋白多态性及与生产性能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索草原红牛血液蛋白多态性与生产性能的相关关系,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检测了13头草原红牛和18头利×草杂交牛的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和后白蛋白(Pa)3个血液蛋白多态性位点.结果发现Hb、Alb、Pa分别受2个等位基因控制,其中Hb在草原红牛中发现1头牛有4条带的变异;血液蛋白多态性位点与生产性能的方差分析表明,3个蛋白位点对草原红牛及其利木赞改良牛群体的某些性状存在正相关或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选用草原红牛、利木赞与草原红牛杂交后代共计40头作为试验牛群体,以体重、体尺作为衡量牛生长发育的指标,以肉牛线性体型评分方法中的肌肉度线性评分性状和屠宰肉用性状作为衡量牛肉用性能的指标,运用SPSS软件之GLM分析了40头牛21个性状与8个微卫星标记的关系。结果表明,IDVGA55等位基因C(203bp)对体高、十字部高和坐骨端高3个体尺性状有正向效应;BM2113等位基因C(142bp)对腿围、净肉重和净肉率等性状有正向影响;ETH225等位基因A(123bp)对腰角宽具有正向影响;IDVGA46等位基因C(211bp)对5个肌肉度评分性状和4个屠宰肉用性状有负向影响;BM1824等位基因A(171bp)对十字部高、腰厚2个性状有正向效应,等位基因C(179bp)对胸深性状有正向效应;TGLA44等位基因E(221bp)对肉用性状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4.
15.
选用草原红牛、草原红牛与利木赞杂交后代作为试验牛群体,经过基因组DNA的提取、微卫星引物的PCR扩增、扩增产物的电泳分型、各座位等位基因分析以及基因频率、多态信息含量(PIC)和杂合度(H)的计算等步骤,从分子水平上分析了草原红牛及其杂交牛群体的遗传变异。在此基础上,以体重、体尺作为衡量牛生长发育的指标,以肉牛线性体型评分方法中的肌肉度线性评分性状和屠宰肉用性状作为衡量牛肉用性能的指标,运用SPSS软件分析了21个性状与8个微卫星标记的关系,发现了6个微卫星标记对试验牛群体某些生长发育性状和肉用性状存在正面或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6.
为了进一步研究利木赞杂交草原红牛的肉用性能,选择断奶后小公牛利草F139头、草原红牛79头,在同样的饲养管理条件下,持续育肥至18月龄时屠宰。结果表明,利草F1出栏体重和育肥期日增重极显著地高于草原红牛(P〈0.01);体躯高度、体斜长、坐骨端宽、胸围、管围、腿围均极显著地大于草原红牛(P〈0.01),整体结构趋向于偏肉体型;胴体重、屠宰率、净肉率等主要产肉指标极显著地高于草原红牛(P〈0.01);利草F1肉中的粗脂肪含量较草原红牛有一定的下降,而粗蛋白质的含量有所上升;利草F1的油酸含量比草原红牛下降2.43个百分点;不饱和脂肪酸、与鲜味有关的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总量,利草F1与草原红牛没有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呼伦贝尔羊属短脂尾型肉用绵羊品种,抓膘增重快,耐寒耐粗饲,适应性强,体格大,产肉多,屠宰率和净肉率高,附加值工业用途丰富.为了更进一步掌握它的产肉性能和生长发育特点,指导育种工作,对不同年龄段的羯羊进行了屠宰试验,并对各项指标详细分析.其屠宰率和净肉率分别为8月龄羊达47.2%和38.3%;育成羊达48.8%和40.3%;成年羊达52.1%和43.6%.不断选育提高个体产肉性能,提倡生产羔羊肉,增加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8.
草原红牛乳脂率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草原红牛的平均乳脂率为3.35%,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由4岁的3.73%降到9岁的3.13%;随胎次的增加也逐渐下降,由1胎的4.00%降到6胎的3.14%;随泌乳月的延长而呈两头高中间低的曲线变化。  相似文献   

19.
草原红牛与利木赞杂交后增重效果的观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草原红牛育成后,肉用性能亟待提高,因此我们搞了用利木赞杂交的试验。试验从草原红牛与利木赞杂交后的育肥效果观察,可以看出:杂交后利×草F1的增重效果明显优于草原红牛,且适合于草原地区放牧饲养,此杂交组合应当予以推广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