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主要对柏木纯林、桤柏混交林凋落物分解袋地表土土壤微生物年动态变化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桤柏混交林内,细菌数量最多,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在柏木纯林中,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基本相同,真菌较少。在两种林型中,三大微生物种群数量在3月最少,6~9月最多。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分析结果为桤柏混交林中的固氮菌、硝化菌、氨化细菌均大于柏木纯林。纤维分解菌类两者基本相同。柏木纯林反硝化菌类多于桤柏混交林。  相似文献   

2.
桤柏混交林能量代谢中能量吸收,固定,积累和损耗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桤柏混交林气体交换测定研究了能量代谢基本过程。结果表明:桤柏混交林吸收的太阳辐射能大部分损耗子蒸腾作用中,桤木和柏木用于生长呼吸中损耗的能量最多.其中桤木南面时则用于维持呼吸中损耗能量最多,其能量固定建立在内部节律基础上,柏木能量积累大于桤木.  相似文献   

3.
桤柏混交幼林群落特征及生物量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桤柏混交林是川中盆地钙质紫色土区主要造林模式之一。因其群落稳定、生产力高,深受群众喜爱。对7年生桤柏混交林进行群落特征及生物量调查的结果表明:7年生桤柏人工幼林已郁闭成林,形成复层林冠层,垂直结构明显;桤木高4.37m,覆盖度32%;柏木高1.19m,覆盖度30%;草被均高0.5m,覆盖度95%;桤木根深30cm,柏木根深15cm。桤柏混交林群落植物种类为18种,总生物量14.794t/ha。纯柏林群落植物种类7种,总生物量3.583t/ha。柏木根系侧根发达,主根不明显.<0.2cm根量占总根量的23.1%。桤木根系主根明显,垂直根系发达,水平根少、<0.2cm根量占总根量的3.4%。桤柏混交幼林群落植物体内含水量与总生物量大致相等。乔木层各器官水分系数排序为:叶>枝 根>干。  相似文献   

4.
柏木混交林类型分布立地条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项研究应用主成分排序方法研究四川盆地4种天然柏木混交林分布与立地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区域内影响柏木混交林类型分布的主导立地因子是地形、土层厚度、水湿状况、土壤碳酸钙含量、pH值等。桤柏混交林主要分布在山中下部平缓的台阶低洼地带,水湿条件较好,土层深厚的地方;栎柏混交林主要分布在山中上部干燥瘠薄的立地上,生产力低;桤栎柏混交林介于二者之间;松柏混交林要求土壤中碳酸钙含量低,土壤呈微酸性至中性反应。林下灌木树种分布与立地条件因子无明显规律性。  相似文献   

5.
人工桤柏混交林光合生理生态机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对四川盆地紫色土区人工桤柏木桤柏木混交的光合生理生态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桤、柏木混交的光合生理生态机制在于:桤、柏木的光合作用在日变化和季节变化上存在时间匹配效应,在林木结构上存在光合作用的空间匹配效应,因而使桤柏木能充分有效地利用林地上各层次水平的光能资源,大大提高混交林群体的光能利用效率,使之成为川中丘降紫色土区的高产林分类型。研究还表明,桤柏混交林林冠光合作用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进程基本上与桤木的变化趋势一致,这主要由桤柏木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决定;桤柏林林冠光合作用主要受气温、光照和CO2浓度的影响,温度因子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6.
桤柏混交林优化组成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桤柏混交林优化组成比研究潘攀,刘仕俊,魏宗华(四川省林科院)自70年代以来,四川丘陵区继乐至、盐亭率先试造桤柏混交林成功之后陆续营造了大面积的桤柏混交林。这部分桤柏混交林是长江防护林体系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防护功能并体现了可观的经...  相似文献   

7.
森林涵养水源能力的综合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本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模糊数学方法确定各指标的得分值来评价森森涵养水源的能力,提出一套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森林涵养水源能力的指标体系。通过贯垭小流域定位观测材料的实际计算得出:桤柏混交林的水源涵养能力-荒坡地-纯柏木林-农耕地,与实际情况相符合,说明这套指标体系和这种评价方法具有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四川盆地丘陵区主要森林群落结构特征研究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本文对四川盆地丘陵区主要森林群落--人工柏木纯林、次生栎柏混交林和桤柏混交林的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群落的物种组成、生活型、层片结构以及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表征的群落综合特征上,次生混交林与人工林具有很大差异.人工柏木纯林物种数量少,乔、灌、草层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较低,生态优势度较高;次生栎柏混交林和桤柏混交林物种数量较多,乔、灌、草层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较低的生态优势度.  相似文献   

9.
紫色土桤柏混交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桤柏混交林是紫色土的主要人工混交类型,在长江防护林建设中有重要作用。根据1983年营造的8种混交模式林分,研究了桤柏混交改良土壤、促进柏木生长的效果,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提出了不同立地类型的混交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七十年代以来,四川丘陵区成功营造了面积超70万hm2的桤柏混交林,该类混交林是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正发挥着巨大的防护、经济和社会效益。现阶段,正确认识和科学分析梢相混交林的经营现状,并针对现存问题提出相应的经营对策,对合理、高效经营桤柏混交林有着重要指导意义。1桤柏混交林经营现状1.1封山育林四川丘陵区营造消柏混交林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四川绿化面积和构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增加植被覆盖,防止水土流失。全区70%以上的梢柏混交林经营重点在于看山护林。这类林分自幼林形成之后就严加看管,从未开展过有意识…  相似文献   

11.
四川杉木混交造林树种选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杉木纯林耗肥力强,自肥力差,引起地力严重衰退,致使杉木采伐迹地上更新的第2、3代杉木林生长差,不能成林。本研究选择桤木、水杉、漆树、灯台、香樟、柳杉和擦木7个自肥力和适应性强的树种与杉木混支造林。其结果表明:混交林枯落物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比纯林高0.26~3.92%,水解氮高18.1~36.49mg/100g,速效磷高1.46~2.59ppm,速效钾高0.38~0.60mg/100g,土壤肥力明显提高,6年生时,混交林蓄积量比纯杉木林高23.3~117.4%。这7个树种均可作为杉木混交造林的混交树种。  相似文献   

12.
两种不同类型毛竹林群落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本文对溪头林场毛竹纯林和毛竹混交林两种不同类型的毛竹林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毛竹混交林乔木树种主要是以石栎、木荷、杉木和松树为主,伴生有其他阔叶树种。(2)毛竹混交林和毛竹纯林林下优势种植被具有明显的差异,这种不同的植被类型是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对自然生态条件的一种适应性。(3)毛竹混交林物种多样性指数、物种丰富度和群落均匀度均稍低于毛竹纯林,说明毛竹纯林在现阶段是一个比较稳定的植物群落。  相似文献   

13.
福建柏、杉木及其混交林生长与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66,自引:1,他引:66  
盛炜彤  薛秀康 《林业科学》1992,28(5):397-404
本文从林分生长、空间分布格局、生物量及其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对14年生福建柏、杉木纯林及其混交林作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南方丘陵营造福建柏、杉木混交林有利于维护地力和形成稳定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在经济、生态和美学方面均优于杉木纯林。混交林生物量比杉木、福建柏纯林高22.9%和4.7%,达79.58 t/ha,福建柏纯林比杉木纯林高17.4%。补植福建柏是改造杉木中低产林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4.
The combustibility of Chinese fir and macclure michelia mixed forest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振问 《林业研究》1995,6(2):35-40
NATURALCONDITIONS0FTHEEX-PERIMENTALSITETheexperimentalsitcissituatedinXiken,YouxiCountyofEujianProvince,betWeenl17"8'-ll8"6'Elongltudeand25"8'-26"4O'NlatitUde.Theaverageelevationis225m.andaverageslopeis36",incliningnorthwest,fea-whngam0nsoonclimatecharacteristicofbothanintermediatesubtropicalc0ntinentalclimateandamaritimeclimate.TheaverageannualtemperatUreisl5-l9"Candannualrainfallisl600-1800nun.Soilisredformingthemoun-tainlandTheexPerimentalsitewastheslashareaofthesecondgr…  相似文献   

15.
利用2005年度的IKONOS4卫片(通过解译获得官司河小流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1:1万森林资源分布图、2007年度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小班资料,结合样地调查数据以及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效益定位站(四川绵阳新桥)径流场的有关数据,选取坡度、土层厚、土A层厚、土壤含水率、坡位、土壤类型6个立地特征因子,建立该流域的297个小班物元模型,对其进行适宜性评价,再用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优化,从而获得该流域防护林体系空间对位配置。结果表明:1)本区针阔(桤柏/栎柏)混交林面积为124.39hm2,仅占整个有林地面积的14.97%,而针针混交林(松柏)的面积却占27.37%,针叶纯林(马尾松/柏木)的面积更是占42.48%。2)经优化后本区防护林体系分配按面积大小排序为针阔混交林(31.12%)>灌木林(15.5%)>经济林(12.28%)>针针混交林(11.46%)>阔叶纯林(11.41%)>针叶纯林(9.51%)>草地(8.70%)。优化后,年径流总量将减少43171mm,减少62.15%;年土壤侵蚀总量减少465.97t,减少79.66%。3)该流域的防护林体系空间对位配置结果为:①少发展柏木、马尾松纯林,多发展桤柏、栎柏、松栎等针阔混交林。对现有的柏木、马尾松纯林,引进桤木、栎类等树种形成针阔混交林。②柏木纯林和桤柏混交林的郁闭度控制在0.60~0.75,栎柏混交林、松柏混交林、松栎柏混交林则应控制在0.60~0.80。③对现有针叶纯林、针针混交林,采用开窗补阔和密度调节2种方式进行改造。开窗补阔对密度过大的林分进行带状砍伐,砍伐后补植栎类、桤木、香樟、天竺桂等阔叶树种。④在树种的搭配上,根据不同立地条件及树种的适宜性,选择不同的混交比。在中性或微酸性紫色土上,多发展以柏木为主的混交林;在黄壤和酸性紫色土上,则可发展柏木、马尾松与其他阔叶树种的混交林;在灰白砂土上配置以马尾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阔叶林的比例不少于20%~30%,立地条件好的则可以达到40%左右,以充分发挥防护林的生态效益和增加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毛竹天然混交林的林分空间结构特征,对不同林分组成的天然混交林生长因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毛竹天然混交林的空间利用比较合理,群体结构相对稳定,其中8竹1杉1阔混交林林分密度和平均胸径较适中,分别为1 970株/hm2和10.8 cm,平均冠幅、竹冠空间分布容积和竹冠水平分布面积以及竹叶面积、叶面积指数等因子均大于纯竹林,分别为纯竹林的111.7%、118.5%和130.5%以及111.4%、111.4%;7竹3杉+阔混交林林分密度和平均胸径次之,分别为1 542.2株/hm2和10.1 cm,平均冠幅、竹冠空间分布容积和竹冠水平分布面积均大于纯竹林,分别为纯竹林的114.7%、107.8%和100.0%,叶面积指数与纯竹林相差甚小,竹林生长良好,体现了冠幅与胸径、林分密度之间的密切相关规律。不同林分组成的天然混交林各种树冠水平分布面积均大于纯竹林的树冠水平分布面积,其中4竹4松1杉1阔混交林的树冠水平分布面积最大,为6 861.2 m2/hm2,是纯竹林的17.48倍,对光利用率较高,生产的物质较多。  相似文献   

17.
沿海丘陵马尾松马占相思混交林生产力和改土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0年在马尾松林采伐迹地上开展马尾松马占相思混交林 (1∶1和 1∶2 )和马尾松纯林对比试验 ,研究结果表明 :马尾松马占相思 1∶1和 1∶2混交林生长快于马尾松纯林 ,经方差分析 ,混交林与纯林之间马尾松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差异达显著水平。马尾松马占相思 1∶1混交林单位面积生物量高于 1∶2混交林 ,1∶2混交林生物量又高于马尾松纯林 ,林木各器官生物量大小顺序表现出干 >枝 >叶 >根 >根桩 ,而枝叶生物量总和大于主干生物量 ;马尾松马占相思混交林土壤容重低于马尾松纯林林地土壤 ,而持水量、孔隙度、通气度均高于纯林林地土壤 ;混交林林地土壤有机质、全氮、水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高于纯林土壤。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杉木、柳杉混交林的营造技术及效益研究结果表明:杉木、柳杉混交林能够形成稳定协调的林分结构,能改善林分小气候;16年生的杉木、柳杉混交林单位面积上的蓄积量比杉木纯林高27.5~50.4%,比柳杉纯林高15.5~36.3%;杉木、柳杉混交可以改造杉木低产林,扩大杉木的栽植范围,具有比纯林高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