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侧耳属(Pleurotus)有40~42个种(R.Singer1978),我国有25个种(戴芳澜,1979).侧耳的个体发育全过程是:担孢子→初生菌丝体→次生菌丝体→子实体→担孢子.某些品种在其生活史中存在着粉孢子阶段(Eugenio和Anaerson,1968).侧耳属系双因子四极性异宗配合型真菌.在凤尾菇P.sajor-caju和佛罗里达平菇P.florida中,个别菌株的初级菌丝有锁状联合(clamp connection),能正常出菇.由此推测,可能有双核担孢子存在.部分担  相似文献   

2.
以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s)子实体、初生菌丝和次生菌丝为材料,采用荧光染色法对子实体的囊状体、担子、担孢子,初生菌丝和次生菌丝、粉孢子进行镜检、观察细胞核。结果为子实体中囊状体无细胞核,只有担子和担孢子内有细胞核,细胞核分裂不同步;细胞核变化过程为:由双核经历核融合,形成单核,经过二次减数分裂和一次有丝分裂后形成8个核,以2个为一组进入担孢子,形成双核担孢子,最后留下无核的担子。初生菌丝(由担孢子萌发的菌丝)细胞核不定,为1~5个核,次生菌丝(初生菌丝细胞质融合形成的双核菌丝)细胞核为2个,初生菌丝和次生菌丝形成的粉孢子均为1~2个核,以单核为主。  相似文献   

3.
菌核侧耳担孢子收集及萌发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东华虎奶-1号(Pleurotus tuber-regium)子实体为材料,采用了弹射、贴壁、菌褶冲洗等方法收集担孢子,结果表明,菌褶冲洗法是菌核侧耳担孢子收集的最佳方法。孢子萌发条件的研究结果表明,菌核侧耳孢子萌发对温度和湿度的要求较高,最适温度为30℃;无机盐离子和光照、黑暗交替处理都能促进孢子的萌发。  相似文献   

4.
绿菜花双核期小孢子比例对游离小孢子培养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张德双 《园艺学报》1998,25(2):201-202
在1/2NLN培养基、32.5℃、24h热激处理下,对3份绿菜花品种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结果表明,悬浮培养液中双核期小孢子比例对胚胎发生影响很大。品种的基因型不同,适宜的双核期小孢子比例也不同,‘bc-0’、‘Galaxy’在双核期小孢子比例分别为15.38%和13.60%时,出胚率最高;‘bc-4’则在50.7%时出胚率最高,达37.08胚/蕾。  相似文献   

5.
紫斑牡丹花粉发育的细胞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成仿云 《园艺学报》1998,25(4):367-373
紫斑牡丹花粉具二型性,正常花粉占84.3%,异常花粉占15.7%。正常花粉的发育可划分为单核小孢子早期、单核小孢子晚期、花粉第一次有丝分裂期、2-细胞花粉早期和2-细胞花粉晚期(成熟期)等5个时期;异常花粉在单核小孢子晚期开始分化,其中大部分逐渐停滞发育,少数(不超过1%)可在体内启动雄核发育途径,朝着形成孢子体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6.
干巴菌担孢子多核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干巴菌(ThelephpragonbajunZang)是一种可食性菌根真菌,主要分布于中国云南中部地区。本文报道干巴菌振孢子的多核性及其担孢子在萌发过程中的多芽管现象。采用Giemsa'sStain及Nematoxylin等染色方法研究的结果表明:干巴菌担孢子具有单核、双核、三核、七核等多核性。并在担孢子萌发过程中发现与孢子多核性相对应的一个芽管,二个芽管、三个穿管、七个芽管等多芽管现象,产生真菌孢子多核现象原因,是由于孢子形成过程中,细胞核行为造成的。当担孢子形成过程中,二个单倍体核进行核配形成一个二倍体核,它再进行一次减数分裂,结果在担子中产生四个单倍体核,四个单倍体核随机进入担孢子后,造成多个核、一个核和无核孢子现象。另一种情况,是担孢子中一个核或多个核再行一次或多次减数分裂,从而产生了某些属种真菌的多核孢子。干巴菌担孢子的多核现象,属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7.
控制白灵侧耳(Pleurotus nebrodensis)担孢子单核体交配行为的交配系统由A、B两个互不连锁的因子组成.在白灵侧耳的有性生殖过程中,除可按孟德尔定律产生标准的四种交配型的担孢子外,构成B因子的遗传单位还可以发生因子内的遗传重组,产生两种新的、不同于亲本的B因子,重组率为14.1%.未发现重组型A因子.  相似文献   

8.
豇豆抗疫病的筛选抗原方法以在幼苗对生真叶期用游动孢子液接种最为简便,且容易控制菌量。当浓度在每毫升低于200个游动孢子时,品种间发病率呈明显规律性。接种浓度以每毫升100个游动孢子以下为宜。人工接种后发病第2~3天的病茎浸水能产生大量孢囊及游动孢了。经不同浸水时间处理,认为制备接种用的游动孢子液时,为考虑保持较多具侵染力而未萌发的游动孢子数量,以采用浸水3小时左右最好,此处理游动孢子达86.9%,萌发率为13.3%,此时游动孢子量多且活跃,侵染能力最强。苗龄是影响接种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以播后5~6天,对生真叶完全展开,第一片复叶露出,此时苗龄最合适。  相似文献   

9.
以人工栽培的暗褐网柄牛肝菌(Phlebopus portentosus)为试材,观察其担孢子着生情况及细胞核数量,并以三轮杂交试验对其交配系统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暗褐网柄牛肝菌每个担子上着生4个担孢子,每个担孢子内含有1个细胞核,53株单孢菌株按不同的交配型被分为4组,分别包含5、25、4、19个菌株,说明暗褐网柄牛肝菌属于四极性交配系统,交配型受双因子控制。  相似文献   

10.
美味侧耳子实体与担孢子形态观察及其营养成分分析初报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描述了木屑培养基袋栽美味侧耳(Pleurotus sapidus)子实体的形态。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担孢子无色透明,表面光滑,呈长方椭圆形;在扫描电镜下,担孢子大小为4.08~5.21×9.21~10.44μm。分析结果表明:美味侧耳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可溶性总糖、粗纤维及灰分含量分别为4.34%、38.09%、1.65%,17.4%、13.4%和7.44%;钙、镁、磷含量为784μg/g、1176μg/g和5043μg/g;多糖含量为5.6%~6.34%;全氨基酸含量为24.03%,其中谷氨酸含量高达4.249g/100g(干菇),必需氨基酸比例较高(45.3%)。  相似文献   

11.
愈伤组织氨基酸含量变化与柑桔抗寒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枳、宜昌橙、遂川金柑、桃叶橙、尤力克柠檬实生苗愈伤组织不同的继代培养及5℃低温处理,分析其氨基酸含量,结果表明:柑桔愈伤组织氨基酸含量变化与其抗寒性一致。尤其是脯氨酸含量变化与其抗寒性关系密切。5℃两周处理后,在抗寒品种中,有蛋白质合成,脯氨酸等含量较高,而抗寒性弱的品种没有蛋白质合成,甚至发生分解,氨基酸含量低。  相似文献   

12.
黄山杜鹃花科种质资源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傅玉兰 《园艺学报》1990,17(1):34-38
本文是在1986年对黄山杜鹃花科种质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参考有关文献加以系统整理总结。据调查,黄山杜鹃花科植物种类共计6属19种,文中编制了分属、分种检索表,简介了8种杜鹃花科植物的主要形态特征、观赏价值及其分布,并对资源的保护及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实验结果表明:灵芝含氮多糖(GanodermaPolysaccharideContainingNitrogen,简称GPSN)极显著地提高了小鼠溶血素的含量,揭示GPSN可增强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4.
生姜光合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9  
赵德婉  徐坤 《园艺学报》1991,18(1):55-60
本试验对生姜不同品种、不同部位叶片的光合能力以及温度、光照等环境因素对生姜光合作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莱芜‘大姜’的光合速率高于莱芜‘片姜’。中部壮龄叶的光合作用最强,其次为基部叶,顶部嫩叶光合作用软弱。在22-24℃条件下,生姜单叶光合作用的适宜照度为20000-350001x。在光强为30000 1x时, 20—28℃,生姜光合作用较强,若温度过高,对光合作用不利。在生姜全生长过程中,其光合速率变化呈一单峰曲线。在旺盛生长季节,其光合作用的日变化,呈一双峰曲线,第一次高峰在上午9时前后,中午为一低谷,第二次高峰在16时左右。  相似文献   

15.
树形是影响成龄山楂树生长发育的一个重要因素。调查结果表明,少主枝疏层形比多主枝自然圆头形树冠内各部位光照强度高,叶片栅状组织厚,叶绿素含最高0.37mg/dm~2,光合强度高1.21~2.68mg/(dm~2.h)。花序座果率和花朵座果率分别高12.61%和17.0%。健壮的发育枝和结果枝数量多,比倒大,叶面积指数高,高功能叶多10.60%,叶效值大1220。  相似文献   

16.
茄果类蔬菜前期产量与秧苗质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赵庚义  孟淑娥 《园艺学报》1992,19(2):157-160
  相似文献   

17.
灵芝有效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王磊  张云 《中国食用菌》1997,16(1):8-11
本文从灵芝有效化学成分的结构,提取分离方法,结构鉴定,生理活性及应用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8.
红富士苹果果实发育期间生理生化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红富士苹果果实发育期间,果实中总糖、果糖和蔗糖含量有两个迅速积累期。前期淀粉积累对采收时果实糖含量有一定的影响。果实中的转化酶活性与蔗糖积累,淀粉酶活性与淀粉积累均呈负相关。果实后期软化与果胶甲酯酶(PE)关系不大,而与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密切相关。果实中糖含量和果实着色面积可作为红富士苹果适期采收的主要生物学指标,而酸含量及硬度可作为主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中国枇杷属种质资源及普通枇杷起源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园艺学报》1990,17(1):5-12,T001
大量调查表明,中国的枇杷属植物极为丰富。现已发现有14个种和1个新类型─—大渡河枇杷。根据花期的不同和老叶叶背有无绒毛将它们分成4组。通过比较大渡河枇杷、栎叶枇杷和普通枇杷的形态、花粉特征以及茎皮、根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后认为,大渡河枇杷是一新变种,Eriobotrya prinoides Rehd.& Wils.var.daduheensis H.Z.Zhang.。形态上,最接近于普通枇杷,可能是普通枇杷的始祖之一。本文在结合分析植物群落、地理、气侯条件及普通枇杷的生物学特性和野生分布后认为,贡嘎山东南坡的大渡河中下游地区可能是普通枇杷的起源中心。  相似文献   

20.
中华猕猴桃果实主要营养成分含量在后熟过程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谢鸣  陈学选 《园艺学报》1991,18(2):173-176
猕猴桃是一种呼吸跃变型果实,采后要经过一个完熟过程或人工催熟处理。关于后熟过程的果实成分变化,国外对美味猕猴桃(Actinidia deliciosa)有了不少研究,一般认为,适期采收的果实必须完成这种化学变化,才能达到最好的食用品质。 中华猕猴桃(Actinidia chinensis Planch.)原产我国,据1988年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报道,全国栽培面积已有5万余亩,年产量达百万Kg。迄今,国内外对于该种在后熟过程的果实成分变化,尚未展开系统的研究。本文旨在探索氨基酸、维生素C和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在后熟过程中的变化规律,并根据碳水化合物变化探明采收成熟度与果实品质的关系,为获得优质猕猴桃及其采后生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材料与方法 一、供试材料 为本院猕猴桃试验园栽植的‘LQ─8’和‘LQ─25’两个优良株系(1988年11月通过浙江省科委鉴定),均从中华猕猴桃野生群体中选出。果实成熟度以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计。从9月上旬起,定期测定果实成熟度,以确定采收期。果实采后用0.05mm厚的聚乙烯塑料袋包装,每袋装10个果,共80袋,封口后置于水果周转箱内。库温18°± 2℃ ,相对湿度85%。每隔 2天从中取出5袋分析1次果实营养成分,试验重复3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