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调查发现,在贵州仁怀野外常有斯氏蜜蜂茧蜂快速攻击野生和家养中蜂,并在中蜂体内产卵,中蜂返巢后,体内已有斯氏蜜蜂茧蜂的卵.观察发现,斯氏蜜蜂茧蜂可在野生和家养中蜂巢内完成世代发育.对贵州仁怀斯氏蜜蜂茧蜂(标本)与印度产斯氏蜜蜂茧蜂(电镜照片)形态进行比较,发现并无形态上的差异.由于中蜂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估计印度北部的斯...  相似文献   

2.
哈氏肿腿蜂对中华蜜蜂的寄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harmandi)对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雄蜂蛹的寄生研究。结果表明:哈氏肿腿蜂能攻击寄生中华蜜蜂雄蜂蛹,寄生率随哈氏肿腿蜂接蜂量的增加而增加;当蜂蛹:肿腿蜂为1∶4时,寄生率最高,可达76.19%;哈氏肿腿蜂寄生中华蜜蜂蛹后,能完成生长发育,出蜂率以及平均子代数(幼虫、蛹、成虫)均随哈氏肿腿蜂的接蜂量变化而变化,当蜂蛹∶肿腿蜂为1∶4时,出蜂率为76.19%,平均每个蜂蛹可产生幼虫、蛹及成虫数量分别为7.43、6.57和4.81头,均显著高于其它接蜂比例。接入哈氏肿腿蜂6~8 d,其开始在中华蜜蜂雄蜂蛹上产卵,卵期2~3 d;幼虫取食6~9 d后开始结茧化蛹,蛹(茧)期15~20d;哈氏肿腿蜂在蜜蜂蛹上发育时间(卵-成虫羽化)30 d左右。与幼虫数量相比,哈氏肿腿蜂在蜂蛹上的结茧、羽化比例逐渐下降。本研究丰富了哈氏肿腿蜂的非自然寄主种类,并表明有必要研究与明确该蜂的寄主范围。  相似文献   

3.
结果表明,长尾潜蝇茧蜂对高龄幼虫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以2龄、3龄幼虫作为寄主时,混合接蜂的长尾潜蝇茧蜂的寄生率显著高于切割潜蝇茧蜂;以1龄幼虫作为寄主,切割潜蝇茧蜂的寄生率显著高于长尾潜蝇茧蜂.与其单独接蜂相比,长尾潜蝇茧蜂寄生率没有变化,而切割潜蝇茧蜂寄生率明显下降.温度对2种寄生蜂的寄生有显著影响,在25、30℃下长尾潜蝇茧蜂的寄生率明显高于切割潜蝇茧蜂,在20或35℃条件下这2种蜂的寄生率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4.
阿里山潜蝇茧蜂是实蝇的一种卵—蛹跨期寄生蜂。研究人工产卵盘中琼脂与水的比例对该蜂寄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阿里山潜蝇茧蜂的寄生率随产卵盘中琼脂含量的增加而增加,当琼脂与水的比例增至1∶50,其寄生率趋于稳定。对2007年4月至2008年9月产卵盘改进前后阿里山潜蝇茧蜂的出蜂率进行了比较,改进前、后平均出蜂率由37.5%提高至61.0%。  相似文献   

5.
 为对丽江滇西高原烟蚜茧蜂繁殖技术作出评价和适合当地提供基础,采用蜂蚜同接技术,在18个简易温室塑料小棚大量繁殖烟蚜茧蜂,并进行田间释放烟蚜茧蜂防治烟蚜的试验。结果表明:(1)烟蚜繁殖较快,接蚜15d后与20d后,数量分别达到接蚜时的10倍与20倍,寄生率为7.83%与9.15%。在烟蚜繁殖的同时,寄生蚜数量也在增加,且寄生率控制在适合的范围内,为单株饲养烟蚜茧蜂创造条件。(2)接蚜15d,烟蚜数量达到994头/株,是接蚜时的8倍,僵蚜数量61头/株;接蚜20d,烟蚜达到1344头/株,是接蚜时的11倍,僵蚜数量284头/株。烟蚜的快速繁殖为烟蚜茧蜂的繁殖创造了条件,同时,烟蚜茧蜂的繁殖能力也相当快,能满足大田散放烟蚜茧蜂数量的需求。(3)放蜂烟田比对照烟田少使用农药3次,生物防治效果显著,达82%,农药施用金额平均减少4.12元。  相似文献   

6.
中意蜂混合饲养对意蜂蜂螨寄生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选取4群群势相当的意大利蜂群(Apis mellifera ligustica),测定其蜂螨寄生率.然后在其中两群蜂中各加入一块带封盖子脾的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巢脾,使中意蜂合群饲养,30 d后再次测定4群蜂的蜂螨寄生率.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加入中蜂子脾的两群蜂的蜂螨寄生率显著(P<0.05)或者极显著(P<0.01)下降.这说明往意蜂群中加入中蜂封盖子脾,可以提高意蜂蜂群的抗螨力.  相似文献   

7.
西宁地区麦油田蚜虫蚜茧蜂田间寄生率调查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我省西宁地区麦、油田内蚜虫蚜茧蜂的寄生率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麦田蚜茧寄生率在5.66%~8.39%之间,油菜田蚜茧蜂寄生率在7.83%~21.19%,油菜田蚜茧蜂的田间寄生率明显高于麦田蚜茧蜂的寄生率。  相似文献   

8.
介绍2种繁殖菜蛾绒茧蜂 Apanteles plutellae 的方法.以灯管繁蜂优于大棚繁蜂,其寄生率比大棚繁蜂高1倍多:田间3次放蜂,以第1次效果较好,寄生率达44%,与自然寄生率相同;在8℃下贮藏蜂茧的时间以15d 左右较适合,羽化率达86%.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人工增殖的前裂长管茧蜂在田间对橘小实蝇的控制作用。【方法】试验设1个放蜂区和1个对照区,放蜂区设置3个放蜂点,按雌蜂与橘小实蝇二龄、三龄幼虫比1∶10的比例释放人工增殖的前裂长管茧蜂,通过生物学观察试验,研究人工增殖的前裂长管茧蜂在田间对橘小实蝇的寄生率和定殖情况。【结果】通过人工释放前裂长管茧蜂,其田间寄生率迅速升高,平均达到5.97%,雌雄性比接近1,但随着放蜂后时间的推移,前裂长管茧蜂的寄生率逐渐下降,雌雄蜂性比也逐渐下降,橘小实蝇的羽化率逐渐升高。【结论】前裂长管茧蜂是橘小实蝇幼虫的重要寄生蜂,通过人为增加其田间种群数量是目前生物防治中的重要手段之一,但人工增殖的寄生蜂通常是经室内大量扩繁的种群,由于野外复杂的环境,其在野外的适应能力、寄生率和性比情况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通过蜂蚜同接技术,对桃蚜茧蜂的规模饲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蜂蚜同接技术可以实现桃蚜茧蜂的规模饲养,起始桃蚜量是3.50头/株、寄生率是5.14%、僵蚜是0.10头/株,饲养25 d后,桃蚜增长到166.00头/株,寄生率达到88.43%,僵蚜增长到144.30头/株,可以饲养出大量优质的桃蚜茧蜂。  相似文献   

11.
用聚丙烯酰胺凝胶垂直板电泳方法研究中蜂和意蜂的工蜂不同发育时期的抗氧化同工酶,检测其活性,发现中蜂和意蜂的工蜂在不同发育阶段抗氧化同工酶有着较大差异,同工酶的活性变化也较大;中蜂、意蜂的工蜂的抗氧化同工酶极相似,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探讨了蜜蜂在抗氧化酶类同工酶生物学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云南省17个地(州、市)92个县124个点的东方蜜蜂进行形态测定及生物学特性观察,论述了东方蜜蜂在云南的地理分布、形态分化、地理变异和生产性能等方面的问题,确立了云南省的东方蜜蜂有3个亚种:印度亚种Apis cerana indica Fabricius,西藏亚种Apis cerana skorikovi Maa和指名亚种Apis cerana cerana Fabricius,同时提出了资源的利用意见。  相似文献   

13.
陈志松 《福建农业科技》2011,(4):93+67-93,67
中华蜜蜂对南方环境条件有极强的适应能力,在南方各丘陵及山区分布广泛,但易产生自然分峰。该文介绍了中华蜜峰养殖过程中的人工分蜂技术及人工分蜂后的管理。  相似文献   

14.
经过调查与鉴定,发现淮安市油菜田中访花昆虫包括膜翅目、双翅目、鳞翅目、鞘翅目、半翅目、同翅目、脉翅目、螳螂目等8目、32科的58种昆虫,其中主要传粉昆虫为中华蜜蜂、小蜜蜂、菜粉蝶、黑带食蚜蝇(成虫)。  相似文献   

15.
吴小波  曾志将 《江西农业学报》2007,19(10):121-122,142
以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中华蜜蜂群间以及中华蜜蜂与意大利蜜蜂种间未受精卵的辨认与监督行为特性。结果表明:中华蜜蜂蜂群中工蜂对群间未受精卵的辨认与监督效果差异不显著,卵的剩余率都在93%以上;但在中华蜜蜂蜂群中,工蜂在2 h之内把意大利蜜蜂未受精卵全部清理,而保留了89%以上的中华蜜蜂未受精卵;在意大利蜜蜂蜂群中,工蜂会在4 h之内把中华蜜蜂未受精卵全部清理,但保留了94%的意大利蜜蜂未受精卵。  相似文献   

16.
基于AFLP技术的12个蜜蜂种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研究中国境内东方蜜蜂不同群体间及其与西方蜜蜂和大蜜蜂间的群体遗传多样性,深入了解蜜蜂种(群)间遗传变异及其分化状况,为蜜蜂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用19对引物组合对中国10个省市的10个东方蜜蜂群体、1个大蜜蜂群体和1个西方蜜蜂群体共12个群体的基因池DNA进行分析。【结果】蜜蜂种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较低,而东方蜜蜂群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较高。东方蜜蜂群体与意大利蜜蜂间的相似系数介于0.2335—0.2823,与大蜜蜂间的介于0.2439—0.2871;大蜜蜂与意大利蜜蜂间为0.2650。东方蜜蜂群体间为0.3639—0.6134。12个种群明显地分为3大分支,西方蜜蜂和大蜜蜂各为一个分支,东方蜜蜂群体为一大分支。东方蜜蜂群体中,吉林和江西的东方蜜蜂各为一分支;其它地区中,南部的海南、福建、广东和云南为一类群,北部的甘肃、山西、北京及南部的四川为一类群。【结论】大蜜蜂、东方蜜蜂和西方蜜蜂3个种群间遗传分化明显。东方蜜蜂群体间的遗传相似系数较高,其中,吉林东方蜜蜂可能为一个独特的生态型。  相似文献   

17.
以中华蜜蜂和意大利蜜蜂为实验材料,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中蜂雄蜂封盖气孔形成过程和不同封盖结构,利用全自动数字式物透气量仪测定不同封盖透气性。结果表明:中蜂雄蜂封盖第7天,已形成气孔结构,直径0.4~0.5 mm;中蜂雄蜂封盖透气性显著低于中蜂工蜂、意蜂工蜂和雄蜂、封盖,并且中蜂雄蜂封盖质地结构紧密。人工封盖中蜂雄蜂气孔实验表明:中蜂雄蜂封盖气孔对雄蜂发育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电击蜜蜂取毒的最佳电参数 :意大利蜜蜂为 35- 55V方波电压 ,中华蜜蜂为间息 30 - 50 V方波电压 .电取毒极显著地影响蜜蜂的个体寿命 ,加速蜜蜂的新陈代谢和蜂蜜消耗量 ,但巢顶取毒几乎不影响蜜蜂的采集活动 .电击取毒后的蜜蜂趋于温和 ,抗敌害的能力降低 .电取毒生产中移群再取毒时 ,把握好即时通电可避免电取毒对蜜蜂行为的一些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从中华蜜蜂蜂毒中扩增蛋白酶(Protease)基因,根据意大利蜜蜂蜂毒蛋白酶基因(GenBank登录号NM_001011584)的保守区设计引物,从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工蜂毒腺中快速抽提总RNA,将从毒腺中扩增出的产物克隆到pGEM-T easy 载体上,导入大肠杆菌JM109,阳性克隆经双酶切鉴定后测序,将测序得到的中华蜜蜂蛋白酶基因与已知的意大利蜜蜂核苷酸序列比较,同源性为95.22%.氨基酸序列分别与意大利蜜蜂、玉米螟、胡蜂、冈比亚按蚊、棉铃象甲虫、埃及斑蚊、热带爪蟾、棕尾别麻蝇、广盐螯虾、亚马逊蝮蛇进行同源性比较,同源性分别为91.71%、46.70%、41.94%、41.21%、39.56%、38.38%、37.35%、36.17%、34.24%、28.49%.本试验首次成功从中华蜜蜂工蜂毒腺中扩增到长度为545 bp、编码蛋白酶的基因片段, 所得序列已提交GenBank,登录号为:EF547156,这为以后克隆该基因全长序列以及利用基因工程技术进行蜂毒产业化开发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