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小麦收获指数与产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收获指数在小麦品种选育中的作用。[方法]选用特早熟、中早熟和中晚熟小麦,设低、中、高3个种植密度,研究不同熟期类型小麦收获指数与产量的关系。[结果]中密度下,株高和穗长与群体产量呈正相关,与个体产量呈负相关,倒二叶面积、旗叶长、倒二叶长和宽对群体产量有利;高密度下,穗长与群体、个体产量均呈正相关,株高、旗叶面积和倒二叶面积则呈负相关。灌浆速度和灌浆持续期在中高密度下均与群体产量呈正相关。收获指数与籽粒产量呈正相关。株高、穗长、叶面积、穗粒重、灌浆速率、株高构成指数、结实小穗数和粒叶比等与收获指数和群体产量的关系密切。不同类型品种在不同竞争环境下的单株生物产量差别不同。[结论]小麦高产品种的选育应将收获指数和生物量同时作为选择指标。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育成的水稻品种粤香占在9 000 kg/hm2的条件下收获指数达到0.6以上,比普通品种提高约0.1.以粤香占为材料、七丝占(收获指数为0.4)为对照进行水稻收获指数相关性状研究,结果表明:获得高收获指数不是仅靠增加单株产量,而要在增加单株产量的同时适当增加抽穗前植株高度使茎叶重达到一定的程度,同时使始穗期后物质运输主要贡献在穗部,而非茎长增量;收获指数遗传力极低,表现为典型的数量性状特点,各收获指数有关性状间关系十分复杂,茎长增量、始穗株高和成熟株高也许可作为间接影响收获指数的要素. 相似文献
4.
研究表明:大豆各种类型品种之间收获指数有明显差异,不同品种的光合产物积累与分配以及干物质运转能力各不相同。大豆收获指数与品种的熟期类型、株高、主茎节数、成热株重等性状间存在极显著或显著的负相关,早熟、半矮秆、节数较少、成熟株重较低的类型品种收获指数较高,晚熟、高秆、多节、成熟株重较高的则比较低,呈规律性变化。收获指数与子粒产量之间总体上呈正相关,但非直线关系,而是近似常态分布关系,高产类型品种其收获指数多出现在0.401~0.450、0.451~0.500及0.501~0.550三个级差范围,产量的最高点是在0.451~0.500指数级差组之内。 相似文献
5.
6.
1987—1989年,用普通小麦的两个杂交组合进行双向选择试验,以测定收获指数的直接效应。在F_2对收获指数高和收获指数低的材料用20%的选择强度进行选择,并将所选的植株种为F_3。从收获指数低的F_2中选出的植株,其F_3的收获指数也低,而从收获指数高的F_2中选出的植株,其F_3分离出收获指数高和中等。F_3的单株粒重与收获指数呈中度或高度相关。收获指数的遗传力为中等偏高。整个试验数据的分析表明:收获指数可以作为小麦育种早期分离世代对产量性状进行选择的一个标准。 相似文献
7.
8.
基因库育种法在小麦抗赤霉病育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太谷核不育建拓组成小麦抗赤病基因库,开展小麦抗病品种选育,并由此而确立起来的小麦抗赤霉病育种新体系,是育种模式的一个创新。几年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对基因库进行连续轮选的过程中,组群个体的平均抗生水平逐年提高;释放的优良单株也随之增多,在短期内所育成的一些抗病新品系已显示出可供生产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影响小麦生物学产量和收获指数的性状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株高、穗粒数、总小穗数、单株有效穗、单株粒重、千粒重与生物学产量和收获指数的线性回归关系的研究,明确增加每穗粒数同时可以提高生物学产量和收获指数。就怎样提高每穗粒数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稳步提高每穗粒数,适当增加千粒重,挖掘穗部产量潜力,获得高产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11.
生物技术手段愈来愈多地被育种学家用来解决小麦育种中的许多问题,对创新小麦种质、加速改良进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1984年澳大利亚首先证实了小麦体细胞无性系变异是可遗传的,其后,美国学者又证实了利用无性系变异改良小麦品质的可能性。目前,国内外小麦幼穗、幼胚培养技术日趋成熟,已进入实用化阶段,已选出小麦矮秆突变系,利用离体筛 相似文献
12.
13.
小麦育种早代选择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F2代根据株高、分蘖力、株型、穗型等综合性状进行田间观直选择,结合室内考种结果进一选择高收获和高单茎生产力的类型,在F3及其以后的各代根据衍生林系的小区产量试验结果进行的早代选择效果显著。收获指数宜作为早代产量选择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小麦品种收获指数与其它多种性状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研究计算了50个小麦品种的收获指数和其它参数。并对10个有代表性的品种(系)的收获指数进行了复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收获指数呈正态分布,收获指数与其它多种性状的相关在方向上和程度上均有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以收获指数作为高产育种的选择指标可能存在一些问题,并指出在本地条件下选择指标应包括矮秆、大穗、灌浆好及抗赤霉病。同时还应注意群体的冠层结构。 相似文献
15.
16.
17.
18.
不同熟期小麦品种收获指数(HI)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采用Criffing方法I,利用6×6完全双列杂交,对不同熟期冬小麦品种收获指数(HI)的遗传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HI的GCA效应、SCA效应和R效应均达到极显水平,其均方比为1.804:0.384:1;HI遗传以加性基因效应占优势,但反交效应和非加性基因效应也不可忽视;加性基因效应对后代HI的提高因亲本而异,在该性状的遗传改良中存在着母体效应;HI的广义遗传力的92.44%,狭义遗传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为了更加灵活、方便地对小样本小麦品种进行品质测定,采用全麦粉面筋指数法代替面粉面筋指数法进行研究.[方法]选用适合山西省南部小麦种植的高、中、低筋型10个小麦品种(系)为试验材料,对不同温度、湿度条件下小麦全麦粉面筋指数(简称小麦面筋指数)与面粉的沉降值、稳定时间的相关性,小麦面筋指数与面粉面筋指数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通过试验可以得出,小麦面筋指数测定条件以温度20℃,湿度50%左右最适宜,且小麦面筋指数与面粉面筋指数高度相关,小麦湿面筋含量与面粉湿面筋含量高度相关,相关系数均在0.9以上.[结论]利用小麦面筋指数法可以代替面粉面筋指数法指导小麦育种、仓储及面粉和食品加工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