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PCR检测   总被引:6,自引:11,他引:6  
应用PCR方法对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及其近似种或相关种包括黑麦草腥黑粉菌、狼尾草腥黑粉菌、水稻腥黑粉菌等10种腥黑粉菌共14个菌株进行了检测研究。根据线粒体DNA的序列分别设计了扩增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的特异性引物和扩增黑麦草腥黑粉菌的特异性引物,根据核糖体内转录区(ITS)DNA片段设计了扩增腥黑粉菌属真菌的引物,应用PCR方法能将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与黑麦草腥黑粉菌及其它近似种或相关种加以区分。本方法稳定、可靠、重复性强,已分别在不同实验室的不同型号PCR仪上得到验证。  相似文献   

4.
 以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9个菌株和黑麦草腥黑穗病菌5个菌株及其近似种或相关种:稻粒黑粉菌、狼尾草腥黑粉菌、狗尾草腥黑粉菌、苏玛特腥黑粉菌、狐尾草腥黑粉菌、小麦网腥黑穗病菌和小麦矮化腥黑穗病菌共9种22个菌株为研究对象,通过序列比对分析,设计了检测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及黑麦草腥黑穗病菌的TaqMan MGB实时荧光PCR引物和探针,优化了反应条件,筛选出特异性探针,分别建立了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和黑麦草腥黑穗病菌实时荧光单重PCR和实时荧光双重PCR检测方法,其中实时荧光双重PCR检测方法实现了在同一PCR管中仅用5μL的反应体系,进行1次PCR反应就能特异性检测出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或黑麦草腥黑穗病菌。本研究所建立的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结果可靠、检测速度快、成本明显降低,在文际应用中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1983年3月到4月,笔者随我国印度小麦技术考察团,到印度几个主要麦区进行了有关小麦技术几个方面的考察。在考察中发  相似文献   

6.
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的湿热灭菌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本试验对来源于墨西哥的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TIM)的菌瘿和冬孢子粉分别进行了湿热处理。其中,冬孢子粉的处理组合66种,菌瘿的处理组合10种。结果表明,当处理温度为70℃,相对湿度为70%(90-180min)、75%(30-90min)、80%(20-50min),85%(8-26min)、90%(5-14min),及温度为75℃,相对湿度为65%(20-110min)、70%(15-45min)、75%(10-25min)、80%(3-12min)、85%(2-8min),和温度为80℃,相对湿度为55%(20-80min)、65%)5-20min)、70%(3-12min)、75%(1-7min),80%(1-4min)时,均不能杀灭TIM冬孢子粉。当处理温度为85℃,相对湿度为80%时,杀灭TIM冬孢子粉的时间小于或等于3min;在该温湿度条件下,杀灭TIM菌瘿的时间小于或等于3min;在该温湿度条件下,杀灭TIM菌瘿的时间则需大于或等于5min。因为认为,85℃、相对湿度80%条件下处理5-6min能比较可靠地杀死疫麦麦麸中的TIM病菌。  相似文献   

7.
小麦印度腥黑穗病于1930年首先发现于印度旁遮普省的卡纳尔地区,当时,McRae曾报告在某些小麦品种上,其损失可达20%,但一般认为此病是局限于印北山麓麦区的一种地方性病害,直到1969—1970年间,在印度种植的墨西哥小麦品种普遍受害,  相似文献   

8.
印度腥黑穗病Tilletia indica Mitra=Neovossia india(Mitra)。Mundkur是Mitra在印度旁遮普省的卡纳尔地方的小麦上看到,并于1930年对该病及其病原菌首次进行了描述。N.Borlang和墨西哥的病理学家J.Hoffman首次在墨西哥的Sonora地区也发现了此病,并由Dunan和Cromarty在1972年作了报道。 1965年,印度首次从墨西哥引进小麦半矮化栽培品种,且又广泛大量种植。这些外来的栽培品种较之以前所用的栽培品种更易受到印腥的侵染,这是造成1969-1975年间卡纳尔地  相似文献   

9.
10.
防城局截获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3月13日,防城局检疫人员在对进境船舶“多宝”轮实施检疫时,发现食品舱中有来自印度西部“MOIMOGOO”港的加工粗糙、色泽灰黄、并略带鱼腥味的面粉,即取样回实验室检验。经室内检验,发现较多的病原菌冬孢子。根据病原菌形态,鉴定为我国进境植物检疫一类危险性病菌———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TilletiaindicaMitra。随后将样品送南京动植物检疫局,由王良华和吴新华复核无误。发现疫情后,我局按有关规定立即对该面粉进行了封存,并对染疫的场地作消毒处理。截获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在防城口岸尚属首次。防城局截…  相似文献   

11.
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是影响国际小麦贸易的一种世界检疫性有害生物,美国于1981将小麦印腥设定为零容忍级别,之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制定了类似的检疫条例。有害生物风险分析是各国(地区)制定和实施植物卫生措施的基础,本文系统介绍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定量风险评估包括进入、定殖、扩散及经济影响等方面国内外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根据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Tilletia indica和黑麦草腥黑穗病菌T.walkeri核糖体ITS序列设计了两对通用引物和两条特异性探针,建立了小麦印腥印度腥黑穗病菌Tilletia indica和黑麦草腥黑穗病菌T.walkeri的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检测的灵敏度为1个冬孢子.这种检测方法可以直接用于样品小麦印腥和黑麦草腥黑穗病菌冬孢子的快速检测,整个检测过程缩短至1天.  相似文献   

13.
自1930年印度西北部Haryana邦的Kamal地区首次发现小麦印度腥黑穗病(Tilletia indicaMitra,以下简称印腥)以来,由于感病寄主的广泛种植和适宜环境条件的存在,该病已在世界范围内的不同生态区迅速传播蔓延,在70年左右的时间内从一个危害轻微的地方性病害发展为威胁世界小麦生产和贸易的危险性真菌病害.  相似文献   

14.
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是一种世界性的检疫性的有害生物,我国迄今未有报道.  相似文献   

15.
面粉中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检疫的关键要点是分离孢子.为此,本文就如何从面粉样品中简便、快捷地分离与获得干净冬孢子进行了研究,并根据获得孢子多少与难易情况,采用30个孢子直径统计法和套式PCR检测法.与常规方法相比,这2种方法可以使检测时间缩短4~10倍.在样品中孢子极少的情况下,采用套式PCR检测方法,仅2个孢子就能作出定性判断,可以有效地避免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漏检,进而提高口岸疫情检出率.  相似文献   

16.
由真菌引起的矮腥黑穗病从1935年后才与普通腥黑穗病区别为不同的病害。但从过去的描述和记载证实美国早在19世纪已有发生,可能是古时候在亚州起源的。  相似文献   

17.
危险性病害小麦印度腥黑穗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继伟 《植物检疫》1996,10(6):351-354,373
危险性病害小麦印度腥黑穗病王继伟(国家动植物检疫局北京100026)1病原名称学名:TiletiaindicaMitra异名:Neovosiaindica(Mitra)Mundkur分类地位:真菌门:担子菌纲:黑粉菌目俗名:Karnalorparti...  相似文献   

18.
陈建东 《植物保护》1993,19(5):41-42
1991年11月我局从进口的23600吨沙特阿拉伯小麦中检出植物危险性病害-小麦印度腥黑穗病(Tilletia indica Mitra)。 小麦印度腥黑穗病的症状表现与小麦普通腥黑穗病明显不同,其特点是感病麦株并非全株发病,一个病穗中仅部分籽粒受病。病菌主要侵染胚乳,除严重感病外一般不侵染胚;病穗一般较健穗短,小穗数量大。病菌孢子抗逆性极强,在干燥条件下可存活7年以上,散落在田间的孢子可存活2—4年,经沤肥或经家畜消化道仍有部分孢子能正常萌发。该菌对不同地理气候区具有广泛的适应性,目前我国没有该病发生,一旦传入,后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就从美国面粉中截获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的过程作了介绍,并综述了该病原菌与植物检疫的有关情况以及世界各国针对该病原菌采取的检疫措施。  相似文献   

20.
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Tilletia indica Mitra)是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真菌,在我国尚未分布,主要危害小麦等作物。本研究在收集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的已知地理分布数据,以及筛选影响该病菌分布的关键环境变量的基础上,运用MaxEnt模型对该病菌在当前和未来场景下我国的潜在地理分布进行了预测。结果显示,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当前的潜在地理分布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8.48%,其中,中高度适生区主要分布在北纬40°以下,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1.29%。2050年和2070年RCP8.5场景下,潜在地理分布区范围进一步扩大至63.24%和62.65%。本研究结果可为科学地制定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的检疫和防控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