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是丰南区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年种植面积20万亩左右,年产小麦秸秆10万吨左右。近年来,丰南区政府对秸秆焚烧及综合利用问题高度重视,按照上级的指示精神,结合本地实际采取了强有力的工作措施。麦收前,及时组织召开全区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工作会议,要求各乡镇坚持“堵疏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加强对焚烧秸秆行为的监督检查;另一方面大力推广夏玉米铁茬机播技术。并且与各乡镇签订了秸秆禁烧责任状。同时,区成立由主管副区长任组长,农业、农机、环保、公安、广电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领导小组,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各级政府为了杜绝焚烧秸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秸秆禁烧的法规政策和措施,然而仍然是屡禁不止。焚烧秸秆:即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轻则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重则影响航空、交通安全,同时又破坏土壤生态结构,影响下茬作物的产量等。因此,大力推广秸秆综合利用,变废为宝,是政府和有关部门亟待解决的课题。根据我县经济技术条件浅谈一下杜绝秸秆焚烧和秸秆综合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徐春光 《当代农机》2012,(11):14-15
农业部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已有多年,各地农机部门为"秸秆禁烧"工作付出了不少的努力。但是,在田间地头还时不时能看到秸秆焚烧。秸秆焚烧不仅影响空气质量,甚至影响交通安全。那么,秸秆处理除了焚烧真的别无他法?近  相似文献   

4.
为控制焚烧农作物秸秆对北京市空气质量的影响,5月28日,北京市农业局邀请津、冀、晋、鲁、蒙5个省(市、自治区)农业机械化管理部门的领导齐聚京城,共商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大计,并达成秸秆禁烧联合行动意向。与会人员围绕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与禁烧工作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经验交流。  相似文献   

5.
2003年以来,陕西省委、省政府对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省政府发布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工作的通告》,先后召开秸秆机械化专题会议和关中部分市县乡玉米秸秆机械化加工饲草动员会。在财政、计划、农业等部门的支持下,通过农机和环保部门的通力合作,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6.
秸秆焚烧一直是政府关心,社会关切,媒体关注的一个热点和难点问题。近年来,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从2003年~2011年,各级财政累计投资2亿多专项资金用于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工作,补贴推广各类秸秆综合利用机械10万多台,使全省秸秆综合利用机械拥有量达到20万台。  相似文献   

7.
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问题是农村工作的老课题,也是环保的新问题。秸秆禁烧年年讲,年年抓,但还是屡禁不止,成效不大。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有效的秸秆综合利用途径。江苏省是农业大省,目前全省秸秆年产量在4000万t左右,如何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杜绝秸秆焚烧现象,是各级政府的重点工作,也是江苏省“十二五”农机化技术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1.存在的问题 目前,江苏省稻麦收获机械化水平很高,但是秸秆综合利用率却不足40%,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1部分农民对秸秆焚烧带来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焚烧秸秆会产生大量的CO、CO2、SO2、氮氧化合物等有害气体,导致大气中固体颗粒悬浮物增多,空气质量下降,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焚烧秸秆过程中形成的浓烟,容易引发交通事故,严重影响公路、航空的正常运行;同时,焚烧秸秆容易引起火灾,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农作物秸秆以玉米和水稻为主,产量约为3000万吨。以盘锦市为例,水稻种植面积160万亩,年产水稻干秸秆40万吨左右。在秸秆禁烧政策出台前,有95%左右的水稻秸秆都被焚烧,只有大约5%水稻秸秆被利用在编制草帘、食用菌基料、饲料等方面。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切实做好控制农作物秸秆焚烧和促进农作物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工作,辽宁省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总站开展了《水稻秸秆还田机械化作业技术模式研究与推广》项目。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无锡市高度重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按照“堵疏结合、以疏为主、严管重罚、全面禁烧”的要求,着力加强秸秆综合利用工作,为秸秆处理提供了较好的出路。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是当前秸秆综合利用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最经济可行、最直接有效、最易于推广的秸秆利用方式。该技术在无锡市推广应用多年,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个别地区还存在秸秆焚烧现象。为此,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完善政策机制,进一步做好秸秆机械化还田工作,促进秸秆综合利用水平提高。  相似文献   

10.
大力推进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秸秆焚烧一直是政府关心、社会关切、媒体关注的问题。陕西省年产秸秆约2400万吨,主要有小麦、玉米、水稻、油菜秸秆。2003年以来,全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工作,农机、财政、环保、气象等多部门协同作战、积极配合,按照省政府提出的“综合统筹,板块推进,面上示范,整体提升”的思路,在省政府确定的秸秆禁烧区和重点区域,加强领导,落实责任,集中财力,板块推进,  相似文献   

11.
关于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卫东 《湖南农机》2012,(11):243-244,246
我们对如何搞好农作物秸秆禁烧与综合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情况进行调研,认为,秸秆禁烧的行政措施与秸秆的合理利用两条路径相互配合,完全能够避免大规模的秸秆焚烧现象,秸秆禁烧、秸秆机械化还田、水稻机插秧是灌云县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2.
六省(市、自治区)农机管理部门共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与禁烧联合行动为控制焚烧农作物秸秆对北京空气质量的影响,改善首都空气质量,最近,北京市农业局邀请津、冀、晋、鲁、蒙五省(市、自治区)农业机械化管理部门的领导齐聚北京,共商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  相似文献   

13.
为控制焚烧农作物秸秆对北京空气质量的影响,改善首都空气质量.5月28日,北京市农业局邀请津、冀、晋、鲁、蒙6省(市、自治区)农业机械化管理部门的领导齐聚京城,共商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与秸秆禁烧联合行动,并达成联合行动意向.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秸秆已经不是农民的主要生活燃料,同时,秸秆过腹、堆沤还田等消化量逐渐减少,随之而来的是随处堆弃或焚烧秸秆,给生产、环境带来一系列不利因素。敦化市在狠抓秸秆禁烧的同时,积极探索秸秆综合利用的新途径,在秸秆还田、综合利用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5.
农作物秸秆作为生物质资源没有被很好地利用,反而因焚烧给社会带来很大的危害,加大禁烧力度不如帮农民找到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秸秆利用办法,变废为宝使之服务于农业、效力于社会。概述了我国目前秸秆综合利用的现状,及秸秆综合利用机械研制开发应用情况,对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2003年以来,陕西省委、省政府对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相继投入5300万元用于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技术推广工作,特别是2007年投人3000万元,专项用于机械化综合利用工作。5年来共推广各类秸秆综合利用机械约6万台,使秸秆综合利用机械拥有量达到14万台,全省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面积达到1700万亩,综合利用水平达到50%,其中禁烧区达到60%,比2002年提高了30%。使每年1000多万吨秸秆直接还田,加工的700万吨饲草为100万头牛提供了充足的饲草资源,为农民增加收入10亿多元。秸秆大面积焚烧现象基本得到遏制,大大减少了废气排放和环境污染,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17.
秸秆是一种重要的农业资源。科学合理地处理、利用好秸秆,不仅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而且有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句容市加大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的力度,沪宁高速公路、104国道两则、邻近禄口机场的郭庄镇焚烧秸秆现象得到控制。一、加强领导,突出重点秸  相似文献   

18.
作为农业大省区,广西每年可生成大量秸秆.由于农民对环境保护和综合利用的意识不强,导致部分农民顶着“禁令”焚烧秸秆.而秸秆还田成本高、技术要求高等问题也在客观上导致了秸秆焚烧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 “十三五”期间,广西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把秸秆综合利用作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形成了广西特有的“密码”,破解了...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每到"三夏"、"三秋"季节,农民为了抢收抢种,把剩余秸秆进行田间直接焚烧,造成了较严重的后果,已形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解决焚烧秸秆这一社会问题,必须重视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走机械化秸秆还田和秸秆综合利用的路子。为此,徐州市农机部门把农作物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工作摆上了重要位置,积极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和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相似文献   

20.
江苏省连云港市各级农机部门认真贯彻省、市政府《关于秸秆焚烧和综合利用》通知要求,近年来积极配合环保等部门,从5个方面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大批秸秆打捆、颗粒饲料加工、青贮和氨化、汽化等先进适用农机新技术、新机具得到利用,在一定范围内解决了农村的秸秆抛废与焚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