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不同类型森林土壤4种金属元素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安徽老山自然保护区肖坑村典型的6种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对森林土壤中的钾、镁、铁和钠元素的含量及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肖坑森林土壤中钾元素含量在0.49~0.63 g/kg,各种森林土壤钾含量都较少;镁元素含量在1.12~1.41 g/kg,落叶阔叶林土壤含镁量最高,常绿阔叶林(<20年)土壤最低;铁元素含量在10.65~17.89 g/kg,以落叶阔叶林土壤最高,针叶林土壤最低;钠元索含量在1.12~1.42 g/kg,以毛竹林土壤钠含量最高.针阔混交林土壤最低.在相同的土层深度,钾元素、镁元素、铁元素和钠元素的含量在各种森林类型土壤中表现出不一致趋势.但是不同土层深度钾元素的含量都是以落叶阔叶林最少;毛竹林在0-10 cm和10-20 cm深度土壤的钾含量较少,镁和钠的含量最高;针叶林铁的含量最低.而不同年龄阶段的常绿阔叶林在3个土层深度钠的含量排序一致.同种森林类型在不同土层深度4种金属元素含量有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2.
3.
栖热菌属的质粒研究发展很快。日本从Thermus thermophilus HB8和T.flavus中分离到隐蔽性质粒^[1].Koyma建立了Thermus-E.coli的穿梭质粒,在栖热菌中表达了抗生素抗性。近年来又集中于栖热菌属热稳定性酶特性研究,M^2--SOD、L-乳酸脱氢酶、DNA聚合酶等都有极重要的研究价值与应用  相似文献   

4.
杨伟红  张震  李林  张忠明  刘凡 《土壤》2012,44(4):606-612
尽管细菌的锰氧化作用被认为是自然界中氧化锰矿物形成的主要成因,但目前国内外对陆地土壤环境中锰氧化细菌的种群组成与多样性方面的研究甚少。本研究对采集于山东崅峪一处含铁锰结核的棕壤进行了可培养锰氧化细菌分离、活性测定与多样性调查,结果发现表层土壤(A层:0~20 cm)的可培养锰氧化细菌是最丰富的,但是高锰氧化活性的细菌主要分布在心土层(B层:20~40 cm)和底土层(C层:>75 cm)。通过对具有高锰氧化活性的分离菌株16S rRNA基因的扩增、测序和序列BLAST比对分析,发现了7个此前未见报道的具有锰氧化活性的新菌属。此外,对5株具有高锰氧化活性的分离菌株和土壤样品的进行了16S rRNA基因V3产物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结果显示此5株高锰氧化菌株并非都是土壤中的高丰度细菌。  相似文献   

5.
从石灰性土壤作物根际土样筛选出2株具有较强解P能力的优势菌株“B2”和“B67”,平板培养溶P圈D/d值分别为5.1和3·8,液体摇床培养过程中产生苹果酸、丙二酸、草酸和乳酸等多种有机酸,产酸总量分别为对照的28·25和19.78倍,pH分别较对照下降2.3和1.1,将“B2”和“B67”的培养液分别接种到4个不同地区土壤中恒温恒湿培养20d后测定结果表明,所有土壤中速效磷含量均有所提高,且接种“B2”处理分别为对照的2.64、3.04、1.71和2.20倍,接种“B67”处理分别为对照的2.12、1.90、1.35和1.78倍,且发现其溶P效果和土壤磷酸酶活性与有效活菌数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阿维菌素在土壤中的降解和高效降解菌的筛选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恒温培养法研究了阿维菌素在不同土壤中的降解动力学。结果表明 ,土壤有机质、土壤温度和农药浓度对阿维菌素的降解有较大影响 ,这可能和土壤微生物有关。从试验土壤中分离到一株高效降解阿维菌素的菌株 ,经 16SrDNA鉴定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Stenotrophomonasmaltrophilia)。土壤接种该优势菌后有助于加快阿维菌素的降解  相似文献   

7.
土壤微生物功能菌的数量变化关系到土壤生态系统的维持与改善,因此研究其数量特征对查明复垦煤矸山土壤质量恢复状况具有重要意义。以山西省霍州市煤矸山复垦农田、果园和林地为研究对象,分析3种复垦类型土壤微生物功能菌数量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3种复垦样地农田土壤含水量、速效钾含量较高;果园土壤有机质和有效磷含量最高;林地p H值较低,但碱解氮、微生物量碳、氮含量最高。(2)3种复垦样地功能菌总量表现为林地农田果园,其中好氧固氮细菌表现为农田林地果园;氨化细菌为林地果园农田;好气纤维素分解菌林地农田果园;有机磷、无机磷细菌为果园林地农田。(3)相关分析表明,氨化细菌和好气纤维素分解菌受土壤性质的影响最大;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pH值和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对功能菌数量影响的贡献率最大。  相似文献   

8.
农田土壤试验表明,施入底泥、菌泥能明显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施入底泥可使风沙土微生物数量增加1.09倍,盐碱地微生物数量增加0.25倍;施入菌泥可使草甸土微生物数量增加2.34倍,风沙土微生物数量增加0.44倍,盐碱地微生物数量增加0.56倍。施入底泥、菌泥均可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提高微生物活性,加快土壤有机成分转化,提高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9.
菌糠是食用菌生产后的废弃物,含有较多的有机物质和一定数量的养分,用于农作物栽培不仅能够改良和培肥土壤、也会提高作物产量。本文于2016年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田间微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添加不同数量的栽培黑木耳后的菌糠对马铃薯不同生育期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微生物数量及有机质、全氮含量和马铃薯产量的影响。试验设不施氮肥(CK)、施纯氮120 kg hm-2(T1)、菌糠替代氮肥用量20%(T2)、菌糠替代氮肥用量40%(T3)、菌糠替代氮肥用量60%(T4) 5个处理;菌糠与0~20 cm土层土壤充分混匀,其它田间管理方法相同。结果表明,添加菌糠处理的土壤有机质及全氮含量随菌糠添加量增加表现出增加趋势;土壤的持水能力提高、5~20 cm土层含水量随菌糠添加量增加而增加,各添加菌糠处理与CK差异显著(P<0.05);马铃薯不同生育期各处理土壤微生物总数(平板计数法)均高于CK;施肥和添加菌糠各处理马铃薯产量较CK增加,T1、T2、T3、T4处理较CK分别增产4.61%、0.60%、5.13%和4.53%。由此可以认为替代氮肥氮素40%、60%的菌糠用量是适当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设施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对菌渣还田的响应,为实现设施瓜菜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以草菇菌渣为材料,在山东省莘县进行了田间试验,以常规鸡粪还田为对照(CON),设置5个菌渣(FR)还田量,研究菌渣还田对设施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微生量碳(MBC)、氮(MBN)的影响。[结果] 5个菌渣还田处理的菌渣使用量分别为15,30,45,60和75 t/hm~2)相比CON增加了SOC和TN。SOC分别增加了12.0%,11.2%,21.6%,33.1%和31.7%,TN分别增加了3.1%,6.3%,19.9%,29.4%和26.4%。除FR_1以外,其他4个菌渣还田处理相比增加了MBC和MBN,MBC分别增加了16.1%,19.9%,36.8%和50.7%,MBN分别增加了3.3%,37.7%,40.4%和60.9%。相比CON,高量菌渣还田处理增加了MBC/SOC和MBN/TN。相关分析表明,MBC,MBN与SOC和TN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菌渣还田可以提高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和土壤微生物碳、氮。土壤微生物碳、氮含量随着菌渣还田量的增加而增加,因此菌渣还田是提高设施土壤微生物活性及土壤肥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田林老山南坡位于桂西北田林县境,主峰海拔2062.5m,面积约350km~2。该区木本植物79科210属452种。其植物区系特点为:区系成分起源古老,特有种较多,成分复杂,地理替代和垂直带替代明显,热带、亚热带性质强。主要森林类型有:杜鹃、吊钟、红果树等组成的山顶矮林;稠、栲、木荷、木莲、水青冈、枫香等组成的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栲、石栎、楠、润楠、茶等组成的常绿阔叶林;桦木、马尾树、拟赤杨、枫香、桤木、栋、山柳等组成的次生落叶阔叶林;黄杞、浆果楝、扁担杆、水锦树等组成的常绿阔叶灌丛;山柳、南烛、木姜子等组成的落叶阔叶灌丛;平脉椆、红荷木、海南蒲桃等组成的谷地常绿、半常绿阔叶林;细叶云南松、矩鳞油杉等组成的南亚热带针叶林;以及人工栽培的松、杉等组成的亚热带针叶林。森林植被垂直带谱是:海拔250~800m,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带(由于人为干扰剧烈,已消失);海拔800~1500m,山地常绿阔叶林带;海拔l500~1900m,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海拔1900m以上,山顶矮林带。  相似文献   

12.
湖南几种耕地土壤固定添加铵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野外调查取样、室内培养试验和分析测定,研究了湖南省几种成土母质发育的旱地土壤和稻田土壤固定添加铵的动力学特性。结果表明,供试土壤对添加铵的固定速度很快,尤其在反应的前8~12h内速度更快,12h后速度逐渐变慢,24h以后,土壤对外源铵的固定已基本达到平衡。数学拟合表明,一级动力学方程和Elovich方程两种动力学模型能较好地拟合供试土壤固定添加铵的动力学特性,经统计均达极显著水平,抛物扩散方程也有较好的拟合效果,零级方程较差。由一级动力学方程求得的不同土壤固铵动力学参数:理论最大固铵量(A)、反应速率常数(b)以及反应半时值明显不同。耕型石灰性紫色土、耕型酸性紫色土、耕型棕色石灰土和耕型石灰岩红壤的理论最大固铵量和反应半时值分别为212.3mg kg^-1、179.0mg kg^-1、142.9mg kg^-1.13.7mg kg^-1和29.75h、25.96h、27.18h、23.49h;紫泥田、河沙泥、灰泥田和红黄泥的理论最大固铵量和反应半时值分别为86.2mg kg^-1、68.7mg kg^-1,31.8mg kg^-1、19.1mg kg^-1和14.50h、15.10h、15.51h、18.43h。耕型石灰性紫色土、耕型酸性紫色土、耕型棕色石灰土和耕型石灰岩红壤的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0.0233 h^-1、0.0267h^-1、0.0255h^-1、0.0295h^-1;紫泥田、河沙泥、灰泥田和红黄泥的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0.0478h^-1、0.0459h^-1、0.0447h^-1、0.0376h^-1.除耕型石灰岩红壤以外,旱地土壤的理论最大固铵量和反应半时值均明显大于水田土壤,而反应速率常数明显小于水田土壤。  相似文献   

13.
江苏下蜀林区土壤溶解有机碳与土壤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俞元春  李淑芬 《土壤》2003,35(5):424-428
采用TOC-5000A总有机碳仪测定了江苏下蜀森林土壤溶解有机碳(DOC)的含量,分析了土壤DOC与土壤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酸性森林土壤中,DOC与有机C、全N、碱解N、有效P等养分因子之间呈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土壤DOC与土壤肥力状况关系密切,因而可以作为评价土壤肥力性状的生物学指标。土壤DOC与土壤中有机络合态Fe、有机络合态Al和活性羟基Al之间呈极显著或显著的正相关。土壤中有机C的运输是调整土壤中Al和Fe的溶出及迁移的一个重要因子。土壤DOC与交换性Al、pH值、全P、速效K之间无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The grasslands of the Appalachian region spread over undulating terrain with high annual precipitation rate which causes a large variation in soil and nutrient factors like water potential (WP), pH, nitrogen (N) and phosphorus (P) levels. There is a need to understand these factors and their interactive effects to design precise agronomic practices for acidic grasslands to maximize production. A pot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with an objective to quantify the effects of WP, pH, N and P rates on herbage accumulation and nutrient recovery of Kentucky bluegrass (Poa pratensis L.) cropping system. Centrally rotatable composite design was applied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two levels of WP and five levels each of pH, N, and P fertilizer additions in order to optimize bluegrass herbage mass (yield). WP, pH, and N were significant main effects, as were the interactions WP × pH, WP × N, and pH × N. The yield response function was derived from these four factors. The order of importance for these model parameters based on their effect on herbage accumulation was WP > N > WP × pH > pH >WP × N > pH × N. The optimum levels of WP, soil pH, N, and P rates were predicted for Kentucky bluegrass by using the response surface yield model of this pot study i.e., WP of ?422 kPa to ?166 kPa, 5.5–6.1 soil pH, 50–68 N mg kg?1, 36–40 P mg kg?1. Concentration (%) of nutrients like N, P, potassium (K), calcium (Ca), and magnesium (Mg) were determined to study the impact of WP, pH, N, and P factor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on plant nutrient recovery. Main effects like WP, pH, and N levels had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N and P concentration in plant tissue. K, Ca, and Mg concentrations in plant tissue we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WP, pH and their interaction. The results of this greenhouse study imply the necessity to incorporate the information about the variation of soil and nutrient factors in designing precise agronomic practices to low productive acid reclaimed grasslands with undulating topography and high annual precipitation rate.  相似文献   

15.
田林老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气候及水文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对比研究方法,于1982~1990年,对田林老山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及草坡地的主要气象和水文要素进行了定位观测研究,并对所得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在减缓气温和地温振幅,提高空气湿度,减少物理蒸发等方面具有极显著的气候生态效应;对大气降雨量具有截留、再分配,消减地表径流,防止土壤冲刷,水源涵养等良好的水文效应。研究结果说明,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在维护山地中海拔生态平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马红亮  朱建国  谢祖彬  张雅丽  曾青  刘钢 《土壤》2005,37(3):284-289
采用FACE(Freeaircarbondioxideenrichment)技术,研究了不同N施肥水平下,大气CO2浓度升高对稻/麦轮作小麦季土壤可溶性C、N、P的影响。结果表明,高CO2使土壤可溶性C在小麦前期和0~5cm土层降低,成熟期增加,对水稻和小麦不同轮作季土壤可溶性C的影响不同。在低N和常规N处理下,高CO2使小麦分蘖期土壤可溶性N含量分别增加17.2%和18.9%,在其他生长期,土壤可溶性N含量降低9.8%~63.0%,拔节期降低幅度最大分别为63.0%和50.4%,土层0~5cm降低幅度>5~15cm土层;小麦季和水稻季一样需要增加N肥施用量。CO2浓度升高增加了土壤可溶性P的含量,其中低N处理增加幅度高于常规N处理,研究表明小麦生长不会受到P养分的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