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华中丘陵红壤的水分问题 Ⅱ.旱地红壤的水分状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姚贤良 《土壤学报》1998,35(1):16-24
本文研究表明,与荒地红壤相比,旱地红壤表土的物理性质已有明显不同,土壤容重和土壤阻力较低,而土壤孔隙度较高。但心土和底土层的物理性质仍类似荒地红壤,然而,这些土层中高水势段的释水性却比荒地红壤相应土层中的更低。年内不同时期内的贮水量,旱地红壤比地红壤高,因而伏秋旱期间土体中出现代于萎蔫含水量值的时间较迟,干旱深度较浅。  相似文献   

2.
姚贤良 《土壤学报》1996,33(3):249-257
  相似文献   

3.
4.
低丘红壤坡耕地的水分状况变化及其调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高国治  景元书  张斌  王明珠 《土壤》2005,37(6):663-668
红壤坡耕地水分状况随年降水周期、利用类型和坡位高低而变化。0~150cm土壤贮水量大致分为盈余期、消耗期和恢复期3个阶段。土壤水势变化与贮水量3阶段相对应,总体由大变小再回升,只是土壤剖面从上而下,水势值增大,变幅减小,100cm土层以下近乎常年稳定;在不同利用方式之间,土壤水势也有较大时空差异,花生地年际变化大,坡位上下差异小;板粟园恰好相反。在4个水势段出现频率中,水势高的水势段出现频率越高,顺序为饱和>湿润>亏缺>干旱;且饱和、湿润段出现频率比例总体上是板栗园>花生地,底土>心土>表土,坡下>坡上、坡中;低水势干旱段主要出现在坡上、土壤上层和伏秋干旱季节,出现频率比例依然是板粟园>花生地,尤其是中、下坡40~85cm心土层。由此,红壤坡耕地水分状况应因地制宜从工程、生物和农艺3方面予以调控。  相似文献   

5.
四种不同母质发育的红壤水分状况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李成亮  何园球  熊又升  杨芳 《土壤》2004,36(3):310-317
在相同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下,研究了我国东南部地区红砂岩、花岗岩、玄武岩和第四纪红粘土发育的4种典型红壤水分状况及其透水性能。结果表明,4种红壤的持水和透水性能存在不同程度差异,其原因是不同成土母质的土壤机械组成、土壤结构的变化造成的。除玄武岩和红砂岩发育红壤的某些层外,其他土壤各层的土壤渗漏量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4种土壤含水量的年动态变化一般可划分为3个时期:土壤湿润期、土壤水分耗竭期和土壤水分恢复期,但不同年份的时间划分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6.
水分不足是制约茶叶品质和产量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为了探索茶园低改的有效办法,通过3年的田间实验资料,分析了红壤低丘陵泡桐—茶树间作复合系统1m土体蓄水量变化及伏秋旱土壤水分耗损动态,表明红壤丘陵林茶立体利用能显著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相似文献   

7.
南亚热带丘陵赤红壤水分循环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定位点的实测资料,阐述了南亚热带亚陵赤红壤试区的降雨,蒸散,地形径流,深层贮水和土壤贮水量的动态变化在土壤水分分循环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丘陵赤红壤水分循环中,降雨量多和降雨强度大起着极重要的作用,降雨量多但分配不均匀表成明显的干湿季节,降雨强度大于土壤入渗速率是产生地表径流的关键条件,由大雨而暴雨并持续10 h以上的降雨过程且降雨超过50mm,将产生深层贮水,在干旱季节(1-2)月和10-12月),降雨量仅占年降雨量11.61%-16.46%,而蒸发量却占年总蒸发量33.22%-43.08%,尤其是每隔每年左右的1月或11月前后,常出现持续40多天未下雨的现象,0-100cm土层的蒸散量大于降水渗入量,土壤贮水减量,因此,在雨季防止或减少地表径流,在干旱减缓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或以喷灌方式补充土壤水分,是丘陵区发展“三高农业”不可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依据田间实测资料,在分析丘陵赤红壤水分性质的基础上,建立了土壤有效含水量与土壤物理粘粒含量之间的数学模型,土壤水分特征曲线数学模型,土壤月的贮水量与月降雨总量之间的数学模型和径流率与土壤表层初始含水量之间的数学模型,研究了土壤水分循环与平衡数学模型及各分量与参数的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9.
华中丘陵红壤物理性质空间变异性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0.
秸秆覆盖对旱地红壤水分动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11.
根据定位观测资料,阐述了南亚热带丘陵红壤水分循环的动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南亚热带丘陵赤红壤贮水量存在年际变化和显著的季节变化,雨季(4~9月)土壤贮水量相当于田间持水量90%以上,个别月甚至超过同藏水库容量,但旱季月土壤贮水量低,相当于田间持水量的50%~80%,需要补充水分才能及时满足植物所需的水分。  相似文献   

12.
依据田间实测资料,分析了南亚热带丘陵赤红壤-果树-大气连续中的能量变化及其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土壤基质势的年度变化特征说明南亚热带丘陵赤红壤存在明显的湿季和旱季,果树叶水势随基质势,大气水势,气温及大气相对湿度的变化而变化,荔枝,龙眼叶水势的变化比芒果叶水势的变化大,以荔枝,芒果和龙眼作为供试植物,水分从土壤到达植物根表皮,进入根系并通过物茎到达叶片,其能量降低分别约为0.9603~1.7428,  相似文献   

13.
水分状况对红壤水稻土中有机物料碳分解和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室内模拟的方法研究了好气、淹水和干湿交替3种水分条件下有机物料碳在红壤水稻土中分解和分布的差异。试验结果表明,干湿交替条件下有机物料的分解速率最高,好气条件下次之,淹水条件下较低。好气和淹水条件下添加物料促进土壤原有有机碳的矿化,产生正激发效应,而干湿交替条件显著抑制了土壤原有有机碳的矿化,呈负激发效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激发效应减弱。干湿交替条件下添加有机物料处理的土壤胡敏酸(Humic acid,HA)色调系数和E4/E6比值显著低于淹水和好气条件,淹水培养使土壤胡敏酸的结构简单化,干湿交替使胡敏酸芳构化和腐殖化程度增加,结构复杂化。有机物料碳在土壤腐殖质组分中的分配比例显示,干湿交替和好气条件促进了胡敏酸的形成,提高了土壤原有富里酸(Fulvic acid,FA)组分的转化和胡敏酸组分的分解;淹水条件下物料碳在富里酸组分中分布比例较高,且抑制了土壤原有胡敏酸组分的分解。有机物料碳在0.053 mm粒级团聚体中分布比例较大,干湿交替和淹水条件下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4.
土壤容重对红壤水分溶质运移特征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测定南方第四纪红壤不同土壤容重条件下,土壤水分水平入渗过程和溴化钾溶液穿透曲线,分析了土壤容重对入渗速率、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根据CDE模型、运用CXTFIT软件对溴离子的穿透曲线(BTC)进行拟合.并求其运移参数.结果表明:土壤水分运移速率和土壤饱和导水率随着红壤容重增大而减少;随着容重增大,Br-的水动力弥散系数D增大,阻力因子R也增大.  相似文献   

15.
福建赤红壤、红壤旱地土壤水库容状况及水分问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采取点面结合 ,运用区域对比方法 ,剖析了福建赤红壤、红壤旱地土壤水总库容、贮水库容、有效水库容和通透库容的差异 ,指出了其目前存在的水分问题  相似文献   

16.
低丘红壤旱地水分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成亮  何圆球 《土壤通报》2002,33(4):306-309
阐述了低丘红壤旱地的季节性干旱和土壤物理性退化等导致的水分问题 ,总结了一些实际可行的减缓水分问题的有效措施 ,如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构建、植被覆盖、合理轮作、以肥调水、灌溉系统和改良土壤结构等。并在回顾有关研究的基础上 ,对低丘红壤区水分问题的研究和解决途径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7.
退化红壤的有机质状况及施肥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李忠佩  程励励  林心雄 《土壤》1994,26(2):70-76
对比研究了我国南方主要类型经红壤的有机质含量状况及腐殖质的组成特征,并定位观测了施肥对退化红壤有机质的积累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
邓时琴  徐梦熊 《土壤学报》1990,27(4):368-376
赣中丘陵第四纪红色粘土上发育的旱地红壤中粘土矿物的细粘粒(<0.001毫米)部分以高岭石和蛭石为主,并有一定量的水云母和夹层矿物。各级颗粒的化学组成中,随颗粒由粗到细,SiO2的含量大体上也由高到低;Fe2O3的含量则是砂粒级稍稍超过粉粒级,后一情况与作者过去对太湖地区两种水稻土(白土和黄泥土)研究的结果相似。供试红壤粒径<0.005毫米的颗粒才显示抗压强度,而上述水稻土从<0.05毫米的颗粒就开始有抗压强度。同前所试水稻土一样,在供试红壤中,粒径<0.002毫米的颗粒开始表现出可塑性及膨胀性。  相似文献   

20.
旱地红壤与红壤性水稻土水分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低丘红壤地区红壤性水稻土(黄筋泥田)和旱地红壤(黄筋泥)及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的持水和供水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红壤性水稻土相比,旱地红壤持水供水能力弱;红壤性水稻土各样品之间持水和释水能力的差异与有机质的变化相似,在红壤地区,培肥土壤有利于提高土壤抗旱能力,土壤利用方式不同改变了土壤孔隙的分布状况,使旱地红壤在低吸力段土壤的水分特征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