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稻作制度对红壤性水稻土有机质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采用长期定位试验,比较3种稻作制度对红壤性水稻土有机质总量、有机无机复合状况、腐殖质结合形态、腐殖质组成、胡敏酸光学性质和总酸度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冬泡制度比水旱轮作有助于增加土壤有机质总量、重组有机质含量、胡敏酸含量和胡敏酸/富啡酸,而水旱轮作比冬泡制度有利于提高土壤松结合态腐殖质、松结合态腐殖质/紧结合态腐殖质、胡敏酸E4值和总酸度。由此说明,冬泡制度有利于土壤有机质总量和胡敏酸的累积,但不利于胡敏酸分子的增长,腐殖质品质较差。而水旱轮作条件下土壤有机质活性增加,胡敏酸分子结构趋于复杂,其氧化度和芳香度增加。因此,通过周期性的水旱轮作换茬,可使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和矿质化过程比例协调,从而提高土壤有机质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稻作制有机肥地下水位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大田小区试验和长期定位模拟试验,研究了稻作制、有机肥、地下水位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不同生育期甲烷的排放规律4种稻作制有比较一致的变化趋势,甲、晚稻均以分蘖期甲烷的排放速率最大,以后逐渐减少。4种作制中稻-稻-绿肥甲烷的排放量最小;有机肥施用可明显增加甲烷的排放量;高水位稻田甲烷的排放量明显高于低水位稻田;晚稻甲烷的排放量高于早稻。  相似文献   

3.
邹炎  廖超林  杨振宇  程鹏  尹力初 《土壤》2022,54(2):338-343
利用自1981年开始的红壤性水稻土长期定位试验,对耕层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孔隙状况及团聚体进行分析,以探究不同地下水位(20、80 cm)和施肥(高量有机肥、常量有机肥、化肥)管理对红壤性水稻土有机碳活性组分的影响,并分析孔隙状况和团聚体对土壤有机碳活性组分的作用关系.结果表明:降低地下水位导致高量有机肥和化肥处理的轻...  相似文献   

4.
以1982年开始的长期定位试验红壤性水稻土为对象,采用室内模拟培养试验方法,对耕层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进行分析,以探究两个地下水位(20 cm、80 cm)下,长期不同施肥处理(高量有机肥+化肥(2/3OM)、常量有机肥+化肥(1/3OM)、单施化肥(NPK))红壤性水稻土有机碳矿化特征和差异。结果表明,较高的地下水位促进土壤有机碳累积,提高了高量有机肥和常量有机肥处理的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且增加了其有机碳累积矿化量(C_t)及潜在可矿化有机碳量(C_0),但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率在施用化肥的条件下表现为减少。长期不同施肥的红壤性水稻土土壤有机碳矿化特征在不同地下水位条件下变化明显,2个地下水位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及有机碳累积矿化量高低排序均表现为:2/3OM1/3OMNPK;20cm地下水位长期施用2/3OM和1/3OM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率分别较NPK高出53.32%(P0.05)、15.44%,80 cm地下水位则分别低出5.56%、17.95%(P0.05);20 cm地下水位2/3OM和1/3OM处理的土壤潜在可矿化有机碳量(C_0)显著高于NPK处理,而80cm地下水位C_0表现为1/3OM处理显著低于NPK处理;地下水位对相同施肥处理土壤有机碳周转常数(k)影响不明显,而在同为80 cm的地下水位条件下,长期施用有机肥可显著提高k。因此,长期不同施肥对红壤性水稻土有机碳累积矿化率、潜在可矿化有机碳量及周转常数的影响在不同地下水位条件下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5.
稻作制与有机肥对红壤水稻土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长期定位试验研究稻作制和有机肥对红壤水稻土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不同稻作制和有机肥施用量对土壤微生物组成和数量的影响不同。良好的稻作制和适量有机肥可提高土壤酶活性和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6.
A field test with the traditional rotation of paddy rice/upland crop (wheat) was carried out on a paddy soil derived from red earth to elucidate the effect of organic manure on the phosphorus adsorption-desorption by soil and its P availability. Soil samples were taken from different treatments at rice harvesting stage and analysed. The isothermal adsorption of P by the samples fitted very well with Langmuir equation, and hence, the parameters in the equation, i.e., maximum adsorption (qm), constant related to bonding energy (k) and their product (k × qm) could be used as a comprehensive index to characterize the potential P adsorptivity of the soil. Organo-inorganic fertilization and organic manuring could decrease qm and k, while mineral P application had little effect on them. The isothermal desorption of P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initially added and isothermally adsorbed P. Part of P added was fixed, which represented the P fixation capacity of soil, and organic manuring could obviously lower the P fixation. The content of soil available P ha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qm, k and fixed P. It is concluded that organic manure could increase the P availability of paddy soil derived from red earth by decreasing qm, k, maximum buffering capacity (MBC=k × qm) and fixation capacity.  相似文献   

7.
8.
福建红壤性水稻土发生和分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9.
红壤基质组分对磷吸持指数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红壤旱地肥料长期定位试验(始于1988年)中,选取了无机肥试验区的NPK、NP、NK、PK,有机无机配施试验区的CK、CK+猪厩肥(BM)及CK+花生秸秆(SR)等7个施肥处理土壤,测定了土壤磷吸持指数(Phosphate sorption index,PSI),分析了PSI与红壤最大吸磷量(Xm)的相关关系,讨论了土壤pH、有机质、黏粒、铁铝氧化物及无机磷酸盐等基质组分对PSI的影响。结果表明:长期施磷或配施有机肥均可显著降低红壤PSI值,随着土壤pH的升高、有机质及铁结合态磷酸盐(Fe-P)含量的增加,红壤PSI显著降低;土壤游离铁铝氧化物及黏粒含量越高,PSI也越大。PSI与Xm呈显著线性相关关系(Xm=0.5PSI+412.8,n=15,r=0.967**,p<0.01),因此,可以用PSI替代Xm来表征土壤固磷能力,亦可由PSI的大小来推断土壤磷的供磷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红壤性水稻土长期不同施肥模式下耕层土壤有效磷含量与全磷含量的变化特征,以及有效磷含量与累积磷盈亏的关系,分析不同形态磷肥对土壤磷素有效性影响的差异,找出最有效的红壤性水稻土磷素培肥施肥方式。【方法】供试土壤取自1981~2012年在江西进行的红壤双季稻稻田长期定位试验。试验自始至终保持水分、农药等日常田间管理与当地习惯相同,统一水稻品种并定期更换。试验设5个处理:施氮钾肥(NK);氮磷钾化肥(NPK);两倍氮磷钾化肥(NPK2);早稻氮磷钾化肥配施紫云英,晚稻氮磷钾化肥配施猪粪(NPKM);长期不施肥(CK)。分析了耕层土壤有效磷含量和全磷含量计算了有效磷增量与累积磷盈亏的相互关系。【结果】试验32年后对照土壤磷年均亏缺22.7 kg/hm2,有效磷含量在低水平下维持平衡;NK处理磷素年均亏缺27.9kg/hm2,显著高于不施肥处理,全磷含量缓慢降低32年累计降低了8.6%,有效磷含量呈持平趋势。NPK、NPK2、NPKM处理土壤磷素均有盈余,年均盈余量分别为33.3、39.0、41.0 kg/hm~2,全磷含量分别增加了32.1%、89.4%、165.1%,有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2.2、6.9、15.3倍,年上升速率分别为0.30、1.18、1.79 mg/kg,有效磷增量与累积磷盈余呈显著正相关。NPK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不仅提高土壤有效磷及全磷的含量,还显著提高磷素有效性。水稻产量增加量随累积磷投入量和有效磷的增加而增加,前期增加较快后期增加较慢,有效磷含量具有明显的拐点,其值超过20 mg/kg后产量就增加缓慢。【结论】红壤性水稻土在双季稻种植模式下,长期不施磷肥处理土壤全磷含量缓慢降低,有效磷含量可维持低水平下的平衡。施磷处理土壤全磷含量,有效磷含量以及磷素有效性均呈上升趋势且无机磷肥与有机磷肥配施处理上升最快。无机磷肥与有机磷肥配合施用在提高土壤全磷含量的同时也提高磷素的有效性。土壤有效磷超过20 mg/kg后相对产量提高缓慢。氮磷钾化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是提高耕层土壤磷素库容和提高磷素活化能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红壤稻田土壤溶解有机碳含量动态及其生物降解特征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焦坤  李忠佩 《土壤》2005,37(3):272-276
本通过田间采样分析和室内培育试验,研究了不同利用年限的3种红壤水田土壤中溶解有机C(DOC)的含量动态和生物降解特征。结果表明:土壤DOC的含量随土壤深度而降低,二具有显负相关性。0-30cm土壤DOC的含量及其占总C比例随土壤有机C含量的升高而增大。DOC的季节变化明显,主要与气候因素有关:降雨和灌水可显提高DOC的含量,是落干时含量的1.44-2.50倍。淋溶试验结果表明,从试验开始,淋滤液中DOC的浓度呈增加趋势,至2l天时达到最大,其后又趋下降。在49天的培养期内,DOC的分解速率为3l%-58%,其中低分子量组分能在数天内降解掉。不同土壤间DOC的分解速率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2.
红壤性水稻土无机肥连施与土壤结构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8,自引:2,他引:38  
良好的土壤物理环境,是农业高产稳产的基础。通过9年定位研究阐明,红壤性水稻土无机肥连施特别是偏施,随着有机和无机胶结物质的数量减少,土壤结构性遭受破坏,容重增值,孔隙度降低,水稳性结构破坏率提高,微团聚体分数系数上升,致使土壤紧实,耕性变坏,土壤肥力衰退。无机肥与有机肥配合施用能有效地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土壤物理环境,为建立优化施肥结构展示了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明磷矿粉在油菜-水稻-水稻轮作制中的有效施用方法,在一个发育于第四纪红色黏土的酸性水稻土上进行了3a田间试验。试验结果显示:施用磷肥对油菜的增产效应显著比水稻大。当将过磷酸钙P120kg hm^-2分施于油菜、早稻和晚稻,而将磷矿粉P120kg hm^-2集中施于油菜时,油菜的增产效应:Gafsa磷矿粉〉昆阳磷矿粉〉过磷酸钙;早稻的增产效应:Gafsa磷矿粉≈昆阳磷矿粉〉过磷酸钙;晚稻的增产效应:过磷酸钙〉Gafsa磷矿粉〉昆阳磷矿粉。Gafsa磷矿粉和昆阳磷矿粉对油菜、早稻和晚稻的相对农学有效性分别为108.7%、105.0%、99.6%和89.4%、104.8%、97.1%。增加磷矿粉用量或将磷矿粉与过磷酸钙混合分施于3季,并未增加油菜和水稻的产量。油菜收获后的耕层土壤有效磷含量高于水稻收获后的耕层土壤有效磷含量。耕层土壤有效磷含量与油菜相对产量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而与水稻相对产量之间则无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豆科绿肥和化肥氮对双季稻稻田氧化亚氮排放贡献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研究了大田条件下施用绿肥与化肥N后 ,双季稻区稻田土壤氧化亚氮 (N2 O)的排放。结果表明 ,在早稻生长季节既施绿肥又施化肥的处理 (VN)N2 O N的排放量高达 2 75kghm- 2 ,显著高于只施绿肥不施化肥 (V0 )、只施化肥不施绿肥 (FN)或既不施绿肥也不施化肥 (F0 )的处理 (后三者在早稻生长季节N2 O N的排放量分别为 0 2 9kghm- 2 、0 3 5kghm- 2 和 0 1 8kghm- 2 ) ,也显著高于在晚稻生长季节各处理N2 O N的排放量 (VN、V0、FN和F0处理分别为 0 3 4、0 2 6、0 2 8和 0 2 3kghm- 2 )。绿肥不仅影响稻田土壤N2 O的排放量 ,还影响其排放模式。VN处理N2 O的排放主要集中早稻生长季节的中期烤田之后 ,其它处理则在整个水稻生长季节均有排放。在早稻生长季节绿肥与化肥N间还存在极显著的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