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用穗重型杂交水稻渝优11号为载体,研究探明了重庆地区强化栽培模式下本田底肥氮占总氮比例、栽插密度、施肥水平、栽插叶龄等栽培措施对稻谷单产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筛选出了各因子水平的优化组合A2B3C1D2,初步提出了重庆地区强化栽培的技术规程:纯氮的70%作底肥、每hm2栽12万窝、每hm2施纯N 105kg、叶龄为3.5叶时移栽的因子组合可以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2.
采用L16(44×23)正交设计方法,对秋季大棚豇豆栽培中5个主要栽培因子,即播种时间、播种密度(株距)、每穴点籽数、追肥方式、底肥种类进行了筛选。试验结果表明:施用农家肥作为底肥,播种时间控制在8月1日左右,株距20~25cm,每穴点籽2~3粒,追施硝酸钾与尿素混合肥的栽培因子组合为适合秋季大棚豇豆的最佳组合。在上述6种栽培因子中,播种时间对产量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3.
对杂交中稻丰两优香1号进行不同播期、密度、施氮量和水分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筛选其最佳栽培因子组合。结果表明,播期和施氮量是影响中稻生育进程和产量的主要因素;播期对中稻生育期影响显著,对产量影响极显著,施氮量对中稻产量影响极显著;中稻高产栽培的最佳组合的播期为5月1日、大田栽插秧苗密度为60万苗/hm2、施氮量为121.6kg/hm2、水分为10cm水层。  相似文献   

4.
缪永胜  陈谋贵  涂雅珍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5):17438-17439
[目的]进一步探究丘陵地区稀植大穗型杂交玉米高产栽培配套技术。[方法]设2因素3水平,共9组处理,3次重复,随机区组排列,研究种植密度(42000—54000株/hm^2)与施氮量(135~225kg/hm^2)对丘陵区杂交玉米经济性状与产量的影响。[结果]在种植密度与施氮量的范围内,玉米经济性状表现较好的组合是A.B,(栽培密度42000株/hm^2,施纯氮225kg/hm^2),淇穗长为21.5cm,穗粒数为627.9彬穗,千粒重为356.7g;玉米产量最高的组合是A2B2(栽培密度48000株/hm^2,施纯氮180kg/hm^2),产量达9221.2kg/hm^2。[结论]综合评价,在种植密度42000~48000株/hm^2、施纯氮180~225kg/hm^2的条件下,玉米经济性状较好、产量水平较高,生产中应将密度和施氧水平控制在该范围。  相似文献   

5.
对武粳99-2从氮肥、栽插密度、播种期及每穴苗数进行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本地产量在9750kg/hm2以上水平下,适宜播期为5月15日左右,最佳氮肥用量为纯氮300~330kg/hm2,栽插密度为3.8×105~4.5×105穴/hm2,每穴苗数3~4苗。  相似文献   

6.
2003年对杂交水稻新组合K优267,在贵州中高海拔的贵阳地区进行了不同播期、秧龄和栽插株数的栽培试验。结果表明:K优267的各处理因子平均产量为631.1 kg/667m2,比汕优晚3(CK)增产10.4%。其中以3月31日播种、秧龄24 d、单株栽插方式的产量最高,达688.6 kg/667m2,比汕优晚3(CK)最佳方式的产量(646.7 kg/667m2,于3月31日播种、秧龄24 d、3株栽插方式)增产6.5%。并对该组合实行小秧龄强化栽培的有关技术问题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对武粳99-2从氮肥、栽插密度、播种期及每穴苗数进行栽培试验,结果表明:本地产量在9 750kg/hm2以上水平下,适宜播期为5月15日左右,最佳氮肥用量为纯氮300~330kg/hm2,栽插密度为3.8×105~4.5×105穴/hm2,每穴苗数3~4苗.  相似文献   

8.
苏油4号油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密度和施氮量进行单、复因子试验,研究了栽培因子水平及其组合对双低油菜苏油4号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苏油4号高产优质栽培的适宜密度为12.0万~16.5万株/hm2,适宜施氮量为270~315 kg/hm2,在此范围内产量高、籽粒含油率较高、品质优.(2)栽培因子水平组合为种植密度12.0万株/hm2、施氮量270 kg/hm2,高产田块产量可达3 800 kg/hm2,大面积丰产栽培可达3 400 kg/hm2,经济效益最佳.  相似文献   

9.
以晋稻13号为试材,设置不同施氮量和栽插密度组合共6个处理,分析不同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其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施氮量从210 kg/hm2增加到240 kg/hm2时,晋稻13号营养生长期延长,分蘖量加大,产量在2个栽插密度水平下都降低,成穗率、每穗实粒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下降,表明过多的施氮量不适合晋稻13号的生长和产量形成;不同的栽插密度下,随着施氮量增加,栽插密度较小的处理各项农艺性状及产量表现好,表明施氮量增加,稀植有利于提高农艺性状及产量;产量与产量构成因子间的相关系数表明,适合的群体株型,穗大粒多利于提高产量,试验中对产量影响最大的是穗粒数和成穗率。6个处理中处理3即施氮量210 kg/hm2、栽插密度24.9万穴/hm2处理的产量最高,构成因素中穗粒数、成穗率、结实率表现较突出,产量优势明显,适合在晋稻13号栽培中应用。  相似文献   

10.
机插水稻双膜育秧培育壮秧技术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试验设播种量和营养土厚度 2因子 ,每因子 5水平 ,本田期增加施氮量、施磷量和栽插密度 ,组成 5元 2次回归正交设计。通过对秧苗素质、大田机插质量和产量结构的考察 ,得出机插水稻双膜育秧 ,以播种量 80g/盘和营养土厚度 2 .5cm组合为最佳  相似文献   

11.
<正> 安徽中南部热量资源“双季稻不足,一季稻有余”地区有稻田近100万亩可发展再生稻。50年代前有蓄留再生稻的长期历史,但一般靠天收,亩产仅几十公斤,推广双季稻后向乎绝迹。近年由于育成一批适于此区再生栽培的品种(组合),改进了栽培技术,再生两熟总产可接近双季稻,显著节省工本,深受农民欢迎,迅速发展了几万亩。然而也有因用种或栽培技术不当使再生稻大面积失收的。再生稻能高产难稳产。它由头季稻茎节潜伏芽培育成穗,头季若生育不良不仅当季欠收,再生稻也显著减产。再生稻在头季抽穗前已开始穗分化,其营养生长完全与生殖生长并进,生育期比双晚约短1倍。为适应我省中南部发展水稻生产的迫切需要,在安徽省科委支持下,我们研究了早中稻再生两熟高产高效栽培数学模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种植密度、施N量、施P2O5量及施K2O量对普那菊苣鲜草产量的影响,为菊苣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2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普那菊苣秋种次年鲜草产量与种植密度及氮、磷、钾肥施用量4因子间的关系,建立普那菊苣鲜草产量与试验4因子间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解析、模拟寻优,提出普那菊苣高产综合农艺措施。[结果]普那菊苣鲜草产量≥206250kg/hm2的农艺措施:种植密度19.08万~20.54万株/hm2,每次刈割次日施纯N量82.60~97.25kg/hm2,底肥施P2O5量170.09~196.95kg/hm2,K2O量123.17~142.43kg/hm2。[结论]在普那菊苣高产栽培中,种植密度是影响鲜草产量的重要因素,其次是氮、钾肥施用量,再次是磷肥施用量,故应在合理密植、保证单位面积有足够株数的基础上,合理施用氮肥,并配合磷、钾肥的施用。  相似文献   

13.
超级杂交稻Ⅱ优明86高产高效栽培措施的优化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运用最优设计,对 优明86进行移栽叶龄、密度和施N量3项栽培措施研究,建立产量、净收入与3项栽培措施的回归模型.分析了栽培措施对产量、净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3项措施对产量、净收入均有影响.经微机模拟,筛选出高产高效的技术措施:5.43-5.52叶移栽,每公顷插秧22.70-23.73万丛,施纯N量150.8-153.8kg.  相似文献   

14.
用五因素(1/2)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施氮量、基肥施氮比例、磷肥施用量、钾肥施用量及移栽密度对优良粳稻群体穗实粒数和单位面积内总实粒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成熟期群体穗实粒数和单位面积内总实粒数之间对农艺措施的要求是一对矛盾;实现666.7 m2产量大于600 kg的主要农艺措施是:施氮量为:9.61~9.93kg/666.7 m2;基肥施氮比例为:47.38%~50.72%;磷肥施用量:4.05~4.39 kg/666.7 m2;钾肥施用量:6.49~6.94kg/666.7 m2;移栽密度:1.70~1.76万窝/666.7 m2。  相似文献   

15.
金优2155是福建省三明市农科所以金23A与明恢2155配组育成的三系杂交稻新组合。2002年引入桂中北稻作区多点试种,表现出生育期适中、穗大粒多、高产稳产、米质优、抗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大面积种植每公顷产量在7500~9000kg,2004年2月通过广西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栽培技术:早稻以3月中旬、晚稻以6月底~7月上旬为宜;播种前抓好种子消毒,加强秧苗水肥管理,培育壮秧;适时移栽,每公顷抛秧27.0~28.5万株、手插秧以30万蔸为宜;移栽前重施基肥,插后4~7d结合除草合理追肥;科学用水;注意防治稻瘟病、白叶枯病、褐稻虱、三化螟等病虫害。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两优616’秧龄、移栽密度与施氮量对产量的综合影响,探求该品种中稻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应用311-A拟饱和最优回归设计试验方案,通过一季中稻田间试验建立‘两优616’秧龄、移栽密度、施氮量与产量的数学(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各因素对产量的影响顺序为施氮量移栽密度秧龄;经模拟寻优与筛选,最优组合是秧龄30.4天,移栽密度20.46万丛/hm~2,施纯氮168.75 kg/hm~2时,拟获得的最高产量为9778.1 kg/hm~2;‘两优616’产量≥8625 kg/hm~2的主要农艺措施为秧龄29~33天,移栽密度17.2万~22.7万丛/hm~2,施纯氮160.0~190.8 kg/hm~2。  相似文献   

17.
油菜"核杂7号"种植密度和施肥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双低油菜品种“核杂7号”进行不同施肥量、施肥方法和种植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核杂7号”氮吧适宜施用量为225~315kg/hm^2;当氮肥施用量225kg/hm^2时,年后氮肥施用比例应为25%~40%;种植密度为6.0万~10.5万株/hm^2。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不同施氮量与栽植密度对常优1号产量及群体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270kg/hm^2和栽植密度5.0&#215;10^5/hm^2的处理产量最高。施氮量与栽植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以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影响较大,达极显著水平,对千粒重影响较小,为显著水平,对结实率影响不显著;施氮量与栽植密度对茎蘖数、叶面积指数以及干物质生产与积累等群体生长特性的影响与产量的变化一致。  相似文献   

19.
植烟黄壤供氮特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研究烤烟生长期间植烟黄壤的氮素矿化及供氮特征,为烟草氮素营养调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择两块有机质含量存在差异的黄壤试验田,每块试验田设休闲、植烟不施氮、植烟施氮90kg·hm-2、植烟施氮120kg·hm-24个处理,采用埋袋法进行田间原位培养。【结果】在烤烟生长期间,不施肥植烟土壤氮矿化存在两个高峰,一是在烤烟旺长期(烤烟移栽后42d左右),二是在烤烟打顶后(烤烟移栽后77d左右)。在烤烟生长期间,随着时间的推进矿化氮累积量增加,至烤烟移栽91d左右,矿化氮累积量趋于平缓。有机质含量为15.5和23.7g·kg-1的不施肥植烟土壤累积矿化量分别为80.4和88.5kg·hm-2,打顶后土壤矿化氮量占其矿化氮总量的58%、65%。土壤有机质含量对土壤氮素矿化动态影响不显著,肥料氮的施用导致土壤氮矿化动态波动幅度增大,在烤烟生长前期形成净固定,对烤烟生长后期土壤净矿化产生显著正激发效应。【结论】调控烟草生长后期土壤氮素矿化,能够减少烟草生长后期土壤氮素供应;减少烟草生长前期土壤无机氮固定,促进烟草生长前期无机氮释放,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烟草生长后期土壤氮素供应过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T优 78 89是福建省优质杂交早稻重点推广组合 .本研究采用裂区设计 ,研究 4种不同施肥方法、4种不同插植密度 ,以及 5种不同基本苗手插与抛秧移栽方式对该组合产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 ,T优 7889施肥总量以基肥 60 %、蘖肥 2 0 %、穗肥 10 %、粒肥 10 % ,以及插植规格以 2 0 .0 cm× 2 0 .0 cm产量最高 ,产量达 752 2 .5kg·hm-2 ;在每公顷 75万基本苗相同条件下 ,抛秧比手插秧增产 6.4 %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