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链型"草-鹅-稻生态农业模式高产高效配套技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提出了“双链型”单-鹅-稻生态农业模式,总结了稻田套种牧草的方法和田间管理技术,探讨了种草与养鹅在时间上的相互衔接,以提高牧草的产量和利用率,进行了稻田套种牧草养鹅与种植小麦的比较效益分析。该配套技术的实施,为当前开展农业结构调整开辟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2.
1.牧草-种鹅-鱼综合生产模式.该模式利用鱼池(塘)和水库养鹅,利用鹅粪喂鱼,鱼池(塘)的岸边或临近地种草.一般每公顷水面可养鹅300~500只,水面及水库周围有充足的青草供鹅、鱼食用.  相似文献   

3.
虾池种草养鹅,又称虾鹅轮养,是解决与实现虾池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与方法,是利用养殖早期锅炉虾与秋季种草养鹅相结合的一种高效生态农业技术,冬春季节,高邮市有大面积虾池冬闲,闲散劳力也多。发展虾鹅轮养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虾池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率,创新了生态农业模式,农业创收途径。笔者通过调查、总结,就如何实施虾鹅轮养介绍如下:一鹅虾轮养的基本要领要想实现鹅虾轮养,必须养殖早期锅炉虾,以尽量延长虾塘闲置时间。利用罗氏沼虾塘口土肥、四周避风等条件种植黑麦草,利用牧草生长速度快、产量高,为养鹅提供足够的青饲…  相似文献   

4.
当前农民增收难度越来越大,而农村却有大量的稻田在冬季抛荒:根据劳力,如种一季草,养一批鹅,即可实现“种草一亩、养鹅百只、创利千元”的增收模式。为提高冬闲田种草养鹅的效益,现将有关技术要点简要如下。  相似文献   

5.
种草养畜主要有3种形式。一是季节性种植优质牧草饲养畜禽,如南方利用冬闲稻田种植多花黑麦草养鹅,北方利用冬闲棉田种植冬牧70黑麦养羊;二是常年种植优质牧草饲养畜禽,如近年种植面积增长较快的苜蓿,多利用来养奶牛、养羊;三是林间和果园套种牧草,四边地种草饲养畜禽,这种形式南方较普遍。经过广大技术推广工作者的努力,目前种草养畜技术已推广至全国,并且发展势头很好,已成为当地农民致富增收的亮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农区种植1年生牧草面积每年可达4500万亩(每亩为667平方米)。  相似文献   

6.
种草养鹅是江苏省昆山市城北镇新乐村近二年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一个新尝试,也是为全市树立的一个新典型.该村大力倡导"一村一品,一户一禽"种草养鹅模式,大多数农户学会了一套养鹅新技术.该村新办的新乐和庆林两个哺坊生产苗鹅供不应求,只能提供65%的苗鹅,而35%的苗鹅还得依靠兄弟哺坊支援.目前农户利用稻田种植黑麦草面积240亩,预计可收获鲜草1440吨,可饲养商品鹅约6万只,平均每只商品鹅吃草24公斤,如按每只商品鹅净收入为10元计算,共计净效益为60万元,亩均效益2500元.  相似文献   

7.
利用秋冬闲田种草养鹅生产,有利于降低养鹅成本,提高养鹅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我县通过2年来的项目实践,使我们体会到利用秋冬闲田进行种草养鹅生产,是当前农民致富的一条好门路。但要种好草养好鹅,我们认为必须切实抓好以下几个环节:1秋冬闲田种草技术1.1牧草品种的选择。根据我县2年来的种草经验及地区适应条件以及畜禽喜食品种,尤以黑麦草为佳。黑麦草柔软多汁,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适口性好,消化率高达73%以上。该草适宜在中等肥力的沙壤土地上生长,荒山、丘陵、滩地、旱地稻田、水塘边…  相似文献   

8.
慈溪市鸣鹤镇为半稻半山区,长期来,由于种植结构单一,稻-稻-春花种植模式效益不高.为此,该镇针对现状,联系原来农村小规模零星养鹅的生产实际,因地制宜,提出了改变种植结构,实施种草养鹅,推广"草-鹅-稻种养模式” .  相似文献   

9.
序号123456789101112模式种草养鹅鱼鹅混养林间养鹅滩地养鹅堤坝养鹅荒丘养鹅沟渠养鹅河塘养鹅围网养鹅庭院养鹅麦田养鹅麦田养鹅自由放牧人工种草方法种1亩牧草,刈割利用,可养鹅200~250只。1亩水面可养鹅30~50只l亩林地可养鹅50~80只l亩林地可养鹅120~150只l亩水面可养鹅2  相似文献   

10.
我市地处闽北山区,牧草资源十分丰富。发展草食性牧业以节省粮食,降低成本,这在食粮性牧业普遍存在经济效益不佳的今天尤为重要,而且还能充分发挥我市的牧业优势。现阐述如下:1 我市发展草食性牧业具有两大潜在优势1.1 可以利用冬闲田种植优良黑麦草,大力发展养鹅业我市有稻田面积1.91×104hm2,秋收后,这些稻田绝大部分约有6个余月的闲置无用时间,而农村劳动力多数处于冬闲无事可做状态,将他们发动起来种草养鹅,即能对冬闲田进行再次开发利用,为农民冬季就业开辟一条出路,又能为社会提供大量的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的鹅产品。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