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一种采取旱地密播,短龄小苗条寄水育的育秧新方法,在无锡县安镇公社和东(?)公社试验示范三年,取得显著的增产效果.这种育秧方法简便.旱播小苗的秧床,水泥场、砖场、土场,旱地、十边地,甚至渠道、跑道,房屋阳台等都可以利用,占地很少.每亩大田仅需秧床:单季稻6~7平方米,后季稻15~17平方米.铺2厘米厚的床土.播后塑料薄膜平盖保湿,再在薄膜上面疏松地铺盖5~6寸厚的麦草(避免阳光直晒,使温度稳定).3天左右齐苗后揭膜.绿化期每天早晚各浇一次透水(阴天浇一次),3~5天后即可条寄.一般比常规一段秧苗省种子3~5斤,还省化肥农药,除草也很方便.  相似文献   

2.
1979年,海安县推广秧沟寄秧,一般比耕翻重栽的秧田每亩多收100斤左右。 一、秧沟寄秧的方法 后季稻秧沟寄秧主要有两种形式: 1.寄栽同田常规稻。秧板宽4尺,秧沟宽8寸,深4~5寸,东西向。后季稻多采用中粳、中糯或早熟晚粳(糯),落谷期一般在9月15~25日。寄秧在  相似文献   

3.
1980年,靖江县在太和、土桥等地,试行在前季稻收后完全不耕,即板茬泡水免耕法(简称免耕,下同)栽培后季稻,取得成功经验.1983年,全县用免耕法栽培的面积达8.27万亩(占移栽面积的50%),平均亩产770.1斤,比常规栽培每亩增收49.9斤,增产6.92%.免耕法栽培后季稻所以能增产,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抢得季节.靖江县双三制面积大,季节是影响后季稻产量的重要因素.常年在8月3日以后,每迟栽一天,亩产要减20多斤,栽期愈迟,减产愈烈.免耕栽插,由于免去了耕耙地等工序,不再受忙季机、牛安排等因素制约,前季稻一离田,即可上水栽秧,可比常规耕法早栽1~2天.  相似文献   

4.
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友谊大队广大干部群众,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深入开展农业学大寨运动,认真落实农业八字宪法,实行科学种田,获得了稻麦连年增产.1973年稻麦亩产超“双纲”,1974年稻麦亩产超吨粮,1975年,在自然灾害比较频繁的情况下,特别是后季稻遇到稻飞虱严重发生,仍然获得了超历史的大丰收.全大队889.28亩三麦,平均亩产626斤,比1974年亩产增22.8斤;1138.45亩前季稻,平均亩产1059.8斤,比1974年亩产增152.3斤;  相似文献   

5.
建湖县建阳公社建东大队是稻麦两熟地区.1977年开始试种杂交稻,1978年全大队共种杂交稻1016亩,平均亩产1202斤,比常规稻南京11号每亩增产200多斤,全大队水稻总产比1977年多收31.74万斤,增长17.1%.这个大队1978年杂交稻的栽培方法,主要是采用温室无土秧小苗直栽和小苗寄秧移栽,同时也搞了10%的露地秧.现根据一年来的实践和所做的有关试验,对大面积杂交中稻亩产1200斤的栽培技术,作如下分析.一、产量构成因素杂交水稻同常规水稻一样,产量都是由每亩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所组成.我们调查的亩产1200斤以上田块的平均产量结构如下(表1):  相似文献   

6.
寄秧连作是我国农民创造的、能有效地延长晚稻的生长期而获得高额丰产的经验之一。在广东潮安、澄海一带历史较久,近年来,更大力推行寄秧连作,如55年寄秩连作面积即占晚稻总面积的30%左右。江西万载原是连作稻区,群众亦有晚稻寄秧的习惯,56年全县有连作稻11万亩,全部采用寄秧。群众反映:二禾(连作晚稻)不寄秧,秧苗就长不粗,且会延迟成熟,如天气冷得早,则不能充分成熟。江西宜春原为双季间作稻区,群众有间作晚稻寄秧的习惯(间作晚稻于谷雨播种,小满寄植于早稻行间,每隔5行寄一蔸,芒种拔起分蔸移植)。55年推行间作改连作10,400亩,采用当地间作晚稻  相似文献   

7.
盐城市地膜棉栽培是从1981年小面积试种开始.1982年在全市各县大面积试验示范种植.1983年推广种植26.8万亩,占棉田铺地面积的7%.其中两熟地膜棉22.4万亩,亩产皮棉112.9斤,比露地棉89斤增产23.9斤,增26.85%.三年来实践证明,地膜覆盖棉花栽培在全市不同的土壤、气候、栽培水平的地区都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1979年以来,随着单季晚粳种植面积的恢复和发展,原来成本昂贵的工厂盘秧、工序多花工量大的稀播大秧(常规秧)和小苗条寄秧已逐步改变为成本低廉、工序简化用工少的露地小苗直栽秧。由于露地小苗直栽秧是旱播、密播、早栽,因此移栽一亩大田比常规秧可少用0.11亩秧田,用来秋播可增收小麦25公斤,少做秧田又能省工、省本,当季水稻还能增产。露地小苗保持了工厂秧播种密度高、占用秧田少、秧龄短、利于创造秧苗生长的温、湿、肥等条件和出苗整齐、成苗率高等优点,并弥补了工厂秧需要设备  相似文献   

9.
我县甘薯栽培面积約占总耕地的25—30%。夏甘薯面积为春甘薯的二至三倍,而前者用秧全靠后者供給,因此一到栽夏薯时,春薯秧95%以上被剪得一扫光,严重地影响产量。为此,我們在岳坊区各地分別作了春甘薯剪秧对产量影响的試驗,这里只介紹一个較为突出的例子。1965年,牛王公社牛王大队集东生产队,一块春甘薯三十九亩,地势較高,土質較好,前冬每亩施八車(每車約一千五百斤)沟泥,去春每亩又施三車土杂肥,冬耕一次,深六寸,春季結合打壠耕翻一次。5月10—12日扦揷,每亩一千九百八十棵。6月22日这个队开始栽夏甘薯,留下东边的九亩未剪秧,其余三十亩全部剪光。結果未剪秧的九亩,平均亩产三千二百一十斤;剪秧的三十亩,平均亩产二千三百二十斤。未剪秧的比剪秧的每亩增产八百九十斤。我們在試驗中,对这三十九亩春甘薯作了剪秧  相似文献   

10.
苏州地区后季稻产量很不稳定.七十年代平均亩产521斤,极差245斤,变异系数13.4.1979~1982年4年中,2年增产,2年减产.1980年亩产比1979年减4成左右,1982年亩产比1981年增3成左右.后季稻产  相似文献   

11.
1976年,我们大队党支部学习了劳模李光庆同志的先进事绩,党支部成员亲自动手,试种了攻三千斤试验田4块,6.7亩;各生产队也都种了攻三千斤试验田,共计8块,15.6亩。其中大队党支部攻三千斤试验田(简称三千斤田),面积1.9亩,夏熟2—14大麦亩产814.9斤,前季稻广陆矮4号亩产1209.5斤,后季稻农虎6号亩产988.5斤,三熟相加达3013斤。  相似文献   

12.
小麦杂种优势研究工作,分水浇地、旱地、盐碱地三种条件连续进行了九年.在供试的394个组合中,超标组合87个占22.1%,平均亩产534.4斤比对照增12.6%;增产30%以上组合7个,增产20%以上组合13个;增产10%以上组合20个。水浇地超标组合平均亩产603.2斤,比对照增9.0%;旱地超标组合平均亩产420.2斤,比  相似文献   

13.
1981~1983年,我们在海安县仇湖公社湖中三队和八队进行了棉花稳产高产试验.试验地为水稻土,含有机质1.806~1.823%,全N0.088~0.114%,速效N12.0~12.8ppm’全P0.156~0.161%,速效P2~9ppm,属中等偏上肥力,土质粘重.稻棉两熟,复种指数为212.6%.品种为岱宁棉15号.三年的种植面积和皮棉单产:1981年200.2亩,148.02斤;1982年208.5亩,151.29斤;1983年161.23亩,172.8斤.其中1983年有8块田18.84亩单产皮棉200斤以上,最高田块(1.8亩)单产皮棉235.6斤.而每亩棉花成本平均为37.27元,比一般大田低23.2%;每百斤皮棉成本平均为23.79元,比一般大田低48.2%;每亩棉花纯收入平均为263.31元,比一般大田增加39.6%.  相似文献   

14.
对几个水稻品种再生力研究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們从一九六○年起,連续三年作了再生稻品种观察試驗,茲将初步結果討論如下。 試驗经过 一九六○年利用一季中粳(粳24)施肥試驗田及与四川农学院合作的37个粳稻品种繁育試驗田。面积共4.1亩,在第一季稻收获后蓄留再生稻,获得肥料試驗田最高肥料处理亩产再生稻525.7斤,加上前季稻,合計亩产1,488.7斤,同时在品种試  相似文献   

15.
1981年,我县种植37万亩汕优3号杂交稻,占全县62万亩水稻的59.6%.总产3.6亿斤,平均亩产981斤,比1980年增产67斤,比产量最高的1978年增产36斤.全县一季亩产超千斤的社、场占40%,超1100斤的大队占11.9%,超1200和1300斤的生产队占11.2%.主要栽培技术经验是:一、树立以增穗为主,兼顾穗粒的主导思想对汕优3号分蘖成穗规律的观察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出生的分蘖成穗率和经济性状,年度之间是比较一致的.1981年,据县苗情点调查和珥陵公社农科站分蘖追踪观察,秧  相似文献   

16.
我場青山大队六中队,1963年在一块面积八亩,栽培技术及耕作管理相同的小粉土稻田(即粉砂粘壤质田)里,一边(三亩)系边耙边栽的浑水田,另一边(五亩)系耙后二天栽的清水田,品种大叶早,对比試驗表明:渾水栽的秧苗二至三天內发出新根,亩产五百六十七斤;清水栽的秧則五至七天才发新根,亩产五百四十斤。1964年推广全場后,也获得了显著的增产效益。近年釆的实践証明,渾水栽秧对缺乏有机質(一般含量0.7—1.0%)和无机胶粒(粘粒含量  相似文献   

17.
自1981年开始,我县杂交水稻以种植汕优3号为主.几年来,汕优3号种植面积逐步扩大,栽培技术不断改进,单产连年提高.1981年32.26万亩,平均单产842斤;1982年32.7万亩,平均单产891.5斤;1983年38.4万亩,平均单产达1032斤,分别比1981和1982年单产增190斤和140.5斤.  相似文献   

18.
高邮县张轩乡近几年种植杂交稻达万亩以上,由于田多劳力少,小麦比例大,失时移栽的面积常占30%左右。为了提高迟栽田的产量,1979年进行了“旱地育苗,大苗寄栽,大苗定植”的试验,初获成效。1980年,在全乡151个组中的121个组进行示范推广,共育小苗18.2亩,寄秧607.25亩,移栽大田3160亩(占全乡杂交稻面积的25.7%),普遍比稀播长龄大苗增产1~2成。  相似文献   

19.
水稻旱育秧栽培具有早播、早栽、投入省、效益高、劳动强度轻等优点,可有效地防止低温烂秧,栽后起发快,有利早发、早熟、高产。我县经三年探索试验,平均亩产高达521.2公斤,比常规育秧亩增56.7公斤,增产12.4%。现将旱育秧育苗和大田栽培技术经验简介如下,供各地参考:1.旱地育苗技术:(1)选好秧地、确定面积。旱育秧场地要选择排水灵、土质肥、疏松通气的菜地或水稻田。按每亩大田25~30平方米面积留好秧地,一般每块秧地长10米左右,南北朝向,  相似文献   

20.
一种既可作脱粒场、晒谷场,又配置排灌没施,可作水稻育秧田或进行水生作物养殖的多功能水泥场地,在无锡县东坪乡东群村建成后,使用七年来,收效显著。前去参观的人们都称赞这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农业工程。这块多功能水泥场地建于1979年底,长27米、宽24米、面积648平方米,与当时建造的七间种子仓库配套。七年来,共脱、晒稻麦种子47万余斤,在东群村统一供种中起了重要作用。在推广水稻旱播小苗条寄秧和小苗直栽新技术后,这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