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有效提高旱地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在山西省临汾地区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开展了不同年型旱地小麦播种行距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该项研究将为旱地麦田进一步提高单产提供了理论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各阶段水分亏缺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旨在探讨不同水分处理和亏缺强度下水稻适应环境的生理机制,同时对水分生产函数的发展进程做了浅析,将水分响应模型进行地区性验证以找到作物需水的关键期,使紧缺的水资源发挥最大的利用价值。但由于受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灌水控制标准的差异及水分胁迫程度不同,使研究结论不尽一致。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归纳,得出如下结论:认为在拔节孕穗和抽穗开花期两个关键阶段不宜水分胁迫,否则会导致产量及其构成要素显著降低,而分蘖和灌浆阶段为钝感期,此阶段适度缺水对产量影响较小。从产量要素分析,分蘖期干旱,有效穗数下降最为明显,而在灌浆期受胁迫时,粒重表现为急剧减少,呈显著相关趋势,抽穗开花和乳熟期灌水不足,影响最大的要素是结实率,而拔节孕穗期受旱程度与穗粒数降低幅度相一致。同时文章结尾对农业节水灌溉今后的发展方向提出见解,指出了水稻栽培技术和管理方法等有待解决问题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为高效节水灌溉制度的制定和发展节水农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4.
句容市丘陵旱地土壤熟土层浅(6~8cm),养分含量低,钾素养分匮缺明显,土壤中速效钾含量大多在70ppm以下,因此增施钾肥对棉花有明显的增产效应。为了促进棉花生产水平的提高,探索旱地棉花钾肥的最佳用量,1997年在句容华阳镇进行了本试验。1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冀南岗坡旱地小麦的机械化耕作方式,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降水,提高水分利用率,增加小麦产量,采用深耕、虚实并存耕作、秸秆粉碎还田3种机械化耕作方式在冀南岗坡旱地小麦上进行了试验,试验结果表明,3种机械化耕作方式均能保持土壤水分,提高土壤含水量.提高小麦产量.增产率分别达10.1%、14.6%、12.2%.其中以虚实并存耕作法对小麦产量提高最大,比对照(常规平作)增产466.7 kg/hm 2 ,增产率达14.6%.是提高冀南岗坡旱地作物产量应优先选择的机械化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6.
灌浆期地下水位对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江汉平原小麦灌浆期合适的地下水位,给小麦生产的农田排水降渍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在小麦灌浆期,利用测筒装置研究了7个不同地下水埋深(0、15、30、45、60、75、90cm)对郑麦9023与鄂麦23二个小麦品种的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0、15、30、45、60cm地下水埋深显著降低了二小麦品种的产量,而75cm和90cm地下水埋深对二小麦品种产量没有明显的影响,说明江汉平原地区小麦的适宜地下水埋深应控制在75cm。灌浆期地下水位造成小麦湿害的主要原因是小麦千粒质量和穗粒数的显著下降,而与小麦有效穗数无关。进一步分析表明,鄂麦23小麦品种比郑麦9023小麦品种耐湿。  相似文献   

7.
研究不同时期不同水肥耦合方式对旱地小麦光合性能和产量的影响,寻求对旱地小麦影响最关键时期和最佳水肥耦合方式,为旱地小麦高产稳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深施磷肥对旱地小麦土壤水分、根系分布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磷肥在旱地小麦生产上的作用及最佳磷肥施用技术,于山西闻喜县进行了3个施磷量(P2O5用量75、112.5、150kg/hm2)条件下2个施磷深度(20cm、40cm)的田间试验,研究了其对土壤水分、根系分布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施磷量,孕穗期20~80cm根长密度提高,且深层施磷效果显著。增加施磷量,越冬—孕穗期0~100cm土壤蓄水量显著提高,且深层施磷效果更好,尤其生育中期深层土壤水分。增加施磷量,成熟期穗数显著提高,千粒质量增加,且深层施磷穗数和穗粒数处理间差异显著。增加施磷量,产量提高528~736kg/hm2,水分利用效率提高26%~29%,且深层施高磷显著提高了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经济系数。结果还表明,深层施高磷的节水、增产效果最好。此外,深施磷肥条件下,穗数与越冬、返青和孕穗期20~40cm,拔节期60~80cm土层蓄水量关系密切;穗粒数与拔节和孕穗期40~60cm土层关系密切;产量与越冬—孕穗期20~100cm土层关系密切,尤其与越冬和孕穗期20~40cm、拔节期60~80cm土层。总之,旱地小麦增加施磷量有利于增加深层根系分布,进而提高花前1m土体内土壤水分,且深层施磷效果显著;深层施磷主要通过提高穗数和穗粒数实现节水增产,且以配施150kg/hm2磷肥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叶元生  黄彩霞 《农业工程》2020,10(8):106-113
为明确西北地区秸秆覆盖小麦增产机理,在查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秸秆覆盖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发现免耕秸秆覆盖可较无覆盖提高西北地区小麦产量10%~20%,增产效果显著。分析原因,发现其对小麦增产的机理在于对农田生态效应的有效调控:秸秆覆盖可较露地显著增加土壤大团聚体数量,提高土壤结构的稳定性;增加土壤0~200 cm土层含水量;调节地温,避免温度的剧烈波动;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及土壤肥力;提高土壤酶活性。该文主要概述了西北地区秸秆覆盖对小麦产量及农田效应的影响,旨在为西北地区小麦秸秆覆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底墒和磷肥对旱地冬小麦产量及其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山西省南部旱地小麦产量及品质对底墒和磷肥的响应。【方法】在山西省南部试验设土壤3个播前底墒水平(0~100 cm土层):W1(248 mm)、W2(233 mm)、W3(205 mm),2个施磷水平,P1(75 kg/hm^2)、P2(180 kg/hm^2),研究旱地小麦籽粒产量及其蛋白质量对底墒和磷肥的响应情况。【结果】相同磷肥条件下,W1和W2处理的灌浆持续时间、渐增期持续时间高于W3处理。相同底墒条件下,渐增期和快增期籽粒增加质量和持续时间表现为P2>P1,缓增期的增加质量和持续时间表现为P1>P2,缓增期籽粒增加质量和持续时间变异系数最高,分别达25%和31%。可见,底墒和磷肥提高快增期的持续时间,增加底墒提高灌浆持续时间,增施磷肥减少缓增期持续时间。底墒250mm蛋白质产量最高,相同底墒下,蛋白质产量随磷肥的增加而增加;磷肥对产量的影响大于对蛋白质量的影响。【结论】旱地小麦灌浆过程中增期持续时间对底墒和磷肥响应较好,缓增期变异对籽粒千粒质量影响较大;底墒在250 mm处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1.
增氧灌溉条件下不同施磷量对水稻分蘖期根系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增氧灌溉条件下水稻不同施磷量对水稻分蘖期根系的影响,采用增氧灌溉技术进行盆栽试验,通过检测分蘖数、株高和根系生长特征指标,研究不同处理下水稻分蘖期根系变化规律。结果表明;OP处理盆栽平均分蘖数、株高与CKP处理区别不明显,高磷肥处理(135kg/hm2)有利于水稻分蘖数、株高的增长,相对于CKP处理,增氧灌溉条件下OP处理水稻分蘖期根系总长、根总体积、根系平均直径变化显著,CKP处理组根系总长、根总体积、根系平均直径CKP3最大,而增氧灌溉条件下OP2处理的根系总长、根总体积最大,相比CKP2,分别提高1.07和3.08倍,OP4处理的根系平均直径最大,相比CKP4提高66%。因此,增氧灌溉条件下施加磷肥处理有利于促进根系生长,提高根系活力,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  相似文献   

12.
苏玉10号是江苏省种子公司近年来在全省范围内积极推广种植的玉米新品种。为了进一步了解该品种在丹徒区种植生长发育特性及产量构成情况,更好地掌握其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我们进行了“不同种植密度不同施肥水平对苏玉10号生长特性和产量构成的影响”的课题研究,以期寻找出该品种在本地区种植的最适密度、最适施肥水平等关键技术的最佳组合,为大面积推广种植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河套灌区向日葵不同播前灌水量及现蕾—开花期复水对地上生物量累积、分配以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试验以当地常规灌溉量(播前135 mm,复水90 mm)为对照,设置A1(播前108 mm,复水90 mm)、A2(播前81 mm、复水90 mm)、B1(播前108 mm、复水72 mm)和B2(播前81 mm、复水72 mm)4个处理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适当减少播前灌水量,向日葵在开花期生物量累积补偿效应表现显著,且充分复水较限制复水的生物累积量提高16.45%~32.24%。相同播前灌水量下,收获期充分复水处理总生物量高于限制复水处理(P0.01),不同复水处理收获期籽粒百分比差异显著(P0.05),且A1处理籽粒占总生物量的百分比最高,达到43.02%。播前适当的减少灌水量(108 mm),充分复水能显著提高(P0.05)经济产量,而相同播前灌水量下,现蕾—开花期减少灌水量会显著降低经济产量(P0.05)。采用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不同灌溉下的产量和产量构成要素、灌溉水分生产率等相关指标,得出A1处理最优。A1处理经济产量、灌溉水分生产率分别较CK显著提高8.47%和23.19%,其原因是平均单株实粒数和结实率的显著提高(P0.05)。研究表明,河套灌区向日葵适宜的灌溉制度为播前灌水108 mm,现蕾-开花期复水90 mm。  相似文献   

14.
调亏灌溉对河西绿洲灌区春小麦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研究了河西绿洲灌区调亏灌溉条件下春小麦穗长、有效小穗数、穗粒数、穗粒重、单粒重及株高等产量构成要素的变化,并对小麦籽粒产量、生物产量、收获指数与产量构成要素及株高间和产量构成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以期为该区春小麦进行适度水分调亏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于2013—2014年在河南商丘开展了5个灌水处理(T1:苗期水45 mm+拔节水60 mm+灌浆水60 mm+成熟期水45mm,T2:苗期水45 mm+拔节水60 mm+灌浆水60 mm,T3:拔节水60 mm+灌浆水60 mm,T4:拔节水60 mm,T5:灌浆水60 mm)的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灌水处理对夏玉米阶段耗水量、总耗水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收获穗数、穗粒数、百粒质量、行粒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不同生长阶段灌水处理的耗水量均显著大于不灌水处理(P0.05),且随着整个生育期灌水次数和灌水量的增加,总耗水量显著提高。2013年和2014年,灌拔节水和灌浆水处理(T3)的总耗水量显著低于T1处理(P0.05),产量分别下降8.0%和8.9%,水分利用效率则分别提高5.3%和0.5%。灌水显著影响了夏玉米的收获穗数、穗粒数和百粒质量。2 a的苗期灌水处理(T1和T2)显著提高了夏玉米的收获穗数(P0.05),拔节期和灌浆期灌水处理(T3)的穗粒数和百粒质量均显著大于只灌拔节水(T4)和只灌灌浆水(T5)的处理(P0.05),但收获穗数差异不显著。在节水灌溉的条件下,黄淮海平原夏玉米主产区要实现较高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灌拔节水和灌浆水是最基本的灌水策略。  相似文献   

16.
为了分析土壤水分条件和生物炭添加对水稻茎秆性状、抗倒伏能力及产量的影响,2017年于涟水县水利科学研究站进行测坑试验,共设置轻旱控排W1、重旱控排W22种控水模式及无生物炭施加B0、生物炭施加B12种水平,生物炭施加水平为50 g/kg.结果表明,施加生物炭能改善水稻茎秆基部性状,通过缩短水稻茎秆基部节间长度、增大茎秆...  相似文献   

17.
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休闲期耕作方式(深翻、深松)与生育期播种方式(条播、沟播、膜际条播)对旱地小麦株高、成熟期节间长度、干物质积累、产量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休闲期深松配套膜际条播方式较其他耕种组合方式可显著增加产量,最高可增产15.6%,显著增加拔节期植株高度、成熟期穗下节长度,显著降低倒五节长度,可显著增加各生育期干物质量,提高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对籽粒的贡献率。株高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均呈负相关;穗下节长度与穗数、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株高构成指数与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呈正相关,且与穗数呈极显著正相关;穗下节间构成指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旱地麦区,丰水年采用深松配套膜际条播方式是获得小麦高产的最佳栽培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番茄植株对不同水盐胁迫情景的响应,为合理制定盐碱化土壤下的灌溉制度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粉欧宝番茄品种为研究对象,开展水盐对番茄生长发育影响的盆栽试验。试验采用完全随机布置,设置3个水分水平(W1-充分灌溉、W2-1/2的W1灌水量、W3-干旱复水)和2个盐分水平(S1-无盐和S2-0.3%含盐量),每个处理4个重复,测定了番茄耗水、干物质和产量指标,分析了不同水盐胁迫对番茄植株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影响。【结果】与充分灌溉W1相比,W2水平的番茄植株耗水、干物质、植株含水率、叶质量、产量、单果质量显著减少。W3水平的植株耗水量和叶茎比显著减少,但单株干质量与鲜干比所受影响不大;单果鲜质量与干质量显著减小,但坐果率提高导致产量有所增加。盐分处理的番茄植株耗水量、单株干质量、鲜干比、叶茎比、果实总产量、单果鲜质量与干质量均小于无盐处理。水分胁迫显著影响叶片生长和单个果实发育,盐分胁迫抑制植株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结论】干旱复水与无盐处理组合(W3S1)下番茄植株表现出了较好的生长发育状况和产量水平,可用于最优调亏灌溉制度的制定。  相似文献   

19.
北方半夏播种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北方栽培半夏播种密度与总鲜产量、产量构成、繁殖系数间的关系,为大田栽培提供依据。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进行试验,建立回归方程进行数据分析。大田高产栽培时最适播种密度为488.5万粒/hm2,试验条件下可达总鲜产量17 914.3kg/hm2;扩繁栽培时播种密度以400~500万粒/hm2之间为好,繁殖系数可达4.0~5.2,使高产和高繁殖系数均可兼顾。  相似文献   

20.
在甘肃秦王川灌区,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调亏灌溉对蚕豆产量的影响及产量构成要素的变化,并对蚕豆籽粒产量、生物产量、收获指数与产量构成要素及产量构成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苗期或拔节期轻度缺水可增产14.05%和9.09%,节水4.14%和10.92%;苗期、拔节期、开花期、成熟期重度缺水使蚕豆单株粒重较对照分别下降9.5%、9.8%、22.3%和16.0%,百粒重较对照分别下降10.2%、6.0%、3.1%和7.0%,轻度缺水处理的百粒重均高于对照和重度缺水处理;蚕豆以苗期进行水分胁迫对提高收获指数的贡献最大;通过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分析发现单株粒数、单株荚数和单株粒重是构成蚕豆产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