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GIS的锡尔河中游生态敏感性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锡尔河中游为研究区,选择高程、坡度、坡向、积温、降水、土地覆盖、植被覆盖度、水域缓冲区及土壤9个生态敏感性指标,构建锡尔河中游生态敏感性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研究锡尔河中游生态敏感性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锡尔河中游生态敏感性总体上表现出中部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异特点。研究区生态敏感性分为极度敏感、高度敏感、中度敏感、轻度敏感和不敏感5个等级,各敏感区面积占总面积的4. 39%、10. 48%、29. 97%、31. 26%和23. 90%;研究区生态敏感性程度受植被覆盖度及水体因子影响较大,以恰尔达拉水库和锡尔河干流为代表的极度敏感区和高度敏感区生态系统敏感性最高;受气候因素影响显著,积温和降水因子导致生态敏感性程度具有一定方向性;土地覆盖类型和土壤类型的不同,造成锡尔河中游生态敏感性程度各异,生态敏感性较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水库和河流及周围地区,土地覆盖类型以农田用地为主,土壤类型以松软潜育土为主;锡尔河中游生态敏感性与高程、坡度因子呈正相关关系,与坡向呈南(坡向)高北(坡向)低的分布规律。综合评价结果以各敏感区面积叠加统计的形式成图,为锡尔河中游生态环境保护及土地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选取影响准东地区土壤风蚀的4个敏感性因子(风场强度、植被覆盖度、地形起伏度、土壤干燥度),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将4个因子的敏感性划分为极敏感、高度敏感、中度敏感、低度敏感和不敏感5个等级,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敏感性因子权重,最后确定准东地区土壤风蚀综合敏感性分级及其分布规律,并对准东地区进行区划研究。结果表明:准东地区土壤风蚀敏感性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总体呈现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分布态势;极敏感区、高度敏感区、中度敏感区、低度敏感区和不敏感区分别占准东地区总面积的15.27%、17.20%、22.66%、19.49%和25.38%。通过对准东地区土壤风蚀敏感性分级研究,并提出其分区保护与建设措施,以期为准东地区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的陕西省土地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依据陕西省土地生态环境目前存在的问题和生态环境敏感性理论,充分考虑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影响因素,选取了土壤侵蚀、土地沙化、地质灾害、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等5个生态敏感性因子,并确定了其叠加值.通过资料收集、实地调研、遥感影像解译与分析、定量计算、专家评议总结等方法,得出陕西省土壤侵蚀类型与强度图、陕西省沙漠化类型与强度图、陕西省地质灾害图、陕西省生态环境遥感综合评价图、陕西省自然保护区与森林公园分布图等5个评价因子单要素专题图.利用ArcGIS软件对5幅单要素专题图按照其生态敏感优先度等级进行叠加分析,得到陕西省土地生态环境敏感性分区.发现极度敏感区占陕西省总面积的9.38%,主要分布在陕西北部的长城沿线地区,该区生态敏感性很高,抗干扰能力差,属重点生态保护区;重度敏感区占18.61%,分布在陕西长城沿线以南的榆林地区和秦岭的局部区域,该区生态敏感性较强,可以适度发展畜牧业;中度敏感区23.3%,分布在秦岭大部分区域及榆林和延安的交界地带,开发强度不宜过高;敏感区占33.03%,分布在渭北旱塬及延安南部、巴山的大部分区域和秦岭的部分区域,可以进行适度的土地开发;低敏感区占15.67%,主要分布在关中平原、汉水谷地等区域,这部分的土地是陕西土地利用的重要区域,适合高强度开发.  相似文献   

4.
敏感性评价可以定量揭示研究区的生态环境敏感性程度和空间分布特征,利用2000-2015年的MODIS13Q1植被指数、气象及土壤数据,结合趋势分析法、Kriging空间插值和空间叠加法对乌珠穆沁草原进行土地沙漠化敏感性评价。结果表明:(1)2000-2015年乌珠穆沁草原年平均NDVI值总体呈上升趋势。植被NDVI值在生长季(4-9月)呈上升趋势,其中6、7和8月份的植被NDVI值明显高于其它月份,增速达到7.13%/10a、5.83%/10a和1.52%/10a,10月份NDVI值明显呈下降趋势,增速达-0.07%/10a。(2)空间分布上,NDVI值由东南向西北降低特征,东南部的森林植被NDVI值较高,西北部荒漠区的NDVI值较低。中覆盖度是研究区主要植被覆盖类型,占总面积的62.30%,面积为42557.69km2。(3)乌珠穆沁草原的土地沙漠化敏感性指数在2.23607-7.77006之间,中度敏感区分布在乌珠穆沁草原的北部,面积宽广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2.42%。高度敏感区分布在乌珠穆沁草原的植被覆盖度较低,沙质土壤为主,风沙天气较多的沙地区域,研究区以中度敏感为主。  相似文献   

5.
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和SPSS数理统计功能支持下,利用隶属度模型、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模型、障碍度诊断模型、叠加法等方法,分析黑龙江省耕地土壤养分贫瘠化状况与区域生态问题,诊断识别耕地土壤养分障碍因子与最佳量化表征性指标,空间表达土壤养分障碍类型区。结果表明:(1)全省70.58%耕地处于轻度及以上土壤养分贫瘠程度,从西南到东北逐渐减弱,其中重度贫瘠区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西部,占耕地面积的2.95%,农田生态问题是土壤沙化严重,中度贫瘠区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中部构造上属于断陷的中央凹陷区、三江平原西北部处于山前平原向平原的过渡带,占耕地面积的41.09%,农田生态共性问题为易积水,其中松嫩平原还存在土壤盐渍化问题,轻度贫瘠区主要分布在松嫩平原东部、东北和东南地区,少量分布在三江平原西部、西北和西南部,占耕地面积的26.54%,农田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2)有机质和全氮是区域土壤养分贫瘠化的主要障碍因素,累积占比达88.37%;(3)有机质是耕地土壤养分贫瘠化指数及养分因子含量最佳量化表征性指标;(4)区域47.92%的耕地存在中度及以上障碍因子,障碍类型区共计14类,以双因素MC-MN,三因素MC-MN-MP、MC-MN-MK占比最大,累积占比率为39.84%。  相似文献   

6.
雅鲁藏布江曲水-乃东段沙化空间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鲁藏布江曲水-乃东段地处"一江两河"核心区域,土地沙化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造成重大影响。通过收集多源数据,采用RS、GIS和数理统计方法,研究沙化分布特点及驱动机理。结果表明:沙地分布呈现北重南轻、西重东轻的格局,总面积621km2,占全区面积15%;沙化从轻度到极重度的面积大致呈现正态分布,极重度沙地面积95km2,占沙地总面积的15%;重度沙地153km2,占25%;中度沙地314km2,占51%;轻度沙地58km2,占9%;近东西向断层破碎带成为沙地发育和发展主体;海拔≤4200m的沙地占沙地总面积98%,坡度≤15°的沙地占沙地总面积85%,平地及全阳坡沙地占沙地总面积的77%;极重度沙地的沟壑密度平均值达659m/km2;近年来,雅鲁藏布江北岸及拉萨河东岸沙化大致维持扩散态势,与之隔河而望的区域因工程防治,沙化面积收缩。  相似文献   

7.
<正> 和田地区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地势南高北低。南倚昆仑山而北面塔克拉玛干沙漠,总面积24.7万km~2。其中山地占43.5%,中间的绿洲、戈壁分占3.86%和8.43%,绿洲除在山前河谷有小片分布外,主要散布在海拔1200-1400m的风积沙区。北部面积11万km~2,属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一部分,约占该沙漠面积的1/3。本区光照资源丰富,太阳辐射强,日照时数达2400-2900小时。在1200-1400m的  相似文献   

8.
科学评价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适宜性对选取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具有重要参考价值。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为例,借助ArcGIS平台,采用层次分析法、多要素空间叠加法等,在核算生态产品价值基础上,从开发潜力与生态功能重要性两个角度评价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适宜性,进而对价值实现路径进行配置。结果显示:1)2020年,鄂尔多斯市生态产品总值为1423.67亿元,空间分布上呈现东北-西南方向价值高,西北-东南方向价值低的特点。2)生态产品开发潜力高值区集中于生态本底条件较好的东北部;生态功能重要性总体呈现南高北低的特点,高值区在东南部有明显聚集。3)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适宜区、基本适宜区面积占比分别为16.71%、29.80%,主要分布于鄂托克旗西部、准格尔旗、杭锦旗等。基本不适宜区、不适宜区面积占比分别为40.98%、12.51%,主要分布于鄂托克前旗、鄂托克旗中东部、乌审旗等。4)路径选择上,适宜区以产业生态化为主,基本适宜区以生态修复为主,基本不适宜区以生态产业化为主,不适宜区以生态补偿为主。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适宜性评价搭建起了生态产品价值量化与转化的桥梁,能够为地区国土资源开发与布局...  相似文献   

9.
利用ArcGIS、Matlab等软件对陕西地区公元618-2000年霜冻灾害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探讨了霜冻灾害事件对区域的影响。结果表明:过去1400年来陕西地区共发生霜冻灾害事件341次,平均4.05年1次,其中轻度、中度和重度灾害分别占霜冻灾害的31.67%、54.25%和14.08%;霜冻灾害在时间尺度上存在着5a、7a和11a左右3个振荡周期,且年内变化也比较显著,秋季是高发期,以农历8月为最多;在空间分布上,霜冻灾害具有西部多于东部,北部多于南部的差异性特点。在霜冻灾害事件的影响下,人们不断调整区域的农业产业结构以降低霜冻灾害事件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10.
应用区域采样点数据,结合地统计学与空间简单克里金插值等分析方法,分析了玛纳斯河流域中游平原灌区膜下滴灌棉田表层土壤盐分的空间变异性。结果表明:棉花采收后表层土壤含盐量变异系数为35.617%,表现为中等强度变异性,服从正态分布;具有强二阶趋势效应,灌区中部趋势影响力变化剧烈;块金系数小于25%,具有很强的空间相关性,其变异主要受空间结构性因素的影响;沿等高线方向表现为各向异性,垂直等高线方向表现为各向同性;棉花采收后表层土壤含盐量具有明显的连续变化,灌区内不存在盐土、重度盐化土和中度盐化土,轻度盐化土在整个灌区占主导地位并广泛分布于各子灌区,非盐化土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前地区和东北局部地区。  相似文献   

11.
采用美国宇航局NASA的CloudSat卫星加载的云廓线雷达反演资料2B CWC RVOD和2B CLDCLASS,以2008年4月28日发生在新疆北部沿天山一带的暴雨过程为例,分析云中液态水粒子有效半径、粒子数浓度、液态水含量等微物理属性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此次暴雨过程中,云层分布在1~12 km高度, 但云中液态水分布在6 km以下。云中液态水粒子半径的高值区出现在云层的中部,而峰值出现在约3 km高度处,云体边缘是低值区,且有效半径小于5 μm 的粒子在所有高度均有分布,占所有粒子的71.19%,在3~4 km高度层分布比例最大。大于20 μm的粒子仅占1.27%,且集中分布于云中液态水中部2~5 km;液态水含量随云层高度的增加而有所降低,液态水含量大于500 mg·m-3仅占0.08%,且分布在2~3 km;云中液态水粒子数浓度在垂直高度上存在明显的分层现象,云层越低,云中液态水粒子数浓度越高,粒子数浓度小于20个·cm-3,占25.26%,且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而浓度大于60个·cm-3的粒子占12.28%,主要分布在2~5 km,且云层中部偏下处分布较多。  相似文献   

12.
石羊河调水10 a来民勤绿洲生态脆弱性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解决民勤绿洲的水资源问题,恢复民勤生态与环境,2000年9月,甘肃省开始建设景电二期向民勤调水工程,提灌黄河水输入民勤红崖山水库,向民勤调水。基于RS和GIS技术,借鉴和利用国内有关理论和研究方法,根据民勤绿洲的实际,建立环境评价模型。利用TM遥感卫星资料,对民勤调水前2000年和调水后2010年绿洲生态脆弱性变化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极度脆弱区域为荒漠区,高度脆弱区域大部分分布在荒漠和绿洲的交界地带,中度和轻度脆弱区域为绿洲区;综合评价指数增加的区域为绿洲的南部地区和下游北部地区,综合评价指数减少的区域主要集中在绿洲的中部地区。2000年7月民勤绿洲面积占整个民勤区域面积的8.93%,2010年7月增大到11.98%,反映了石羊河调水10 a来,民勤绿洲恢复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根据园林绿地系统健康的内涵,结合干旱区绿洲城市特殊的自然环境,以克拉玛依市为例,以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为目标,从系统结构、功能等角度入手,选择群落水平结构、群落垂直结构、树种组成结构、树木年龄结构、景观功能、生态功能、植被的适宜性、土壤状况、绿地管理和灌溉水状况10个评价因素及32个参评因子构成评价体系,对研究区35个样地进行评价,判断其是否健康。运用专家打分法与层次分析法确定参评因子权重,指数和法用来建立评价模型。累积频数法用来对健康指数分级,划定健康、亚健康、非健康范围。评价结果显示,健康绿地样地10个,面积为2.92 hm2,占样地总面积的28.63%,亚健康绿地样地21个,面积为6.48hm2,占样地总面积的63.53%,不健康绿地样地4个,面积为0.8 hm2,占样地总面积的7.84%。根据影响绿地系统健康因素的综合判定,克拉玛依市中心城区绿地系统总体处于亚健康状态。评价结果对科学指导干旱区城市园林绿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选取22个甜高粱品种为试验材料,设轻度盐碱地(土壤全盐含量为0.589 g·kg~(-1),pH 8.42)和重度盐碱地(土壤全盐含量为5.448 g·kg~(-1),pH 9.23)2个处理,测定孕穗期株高(PH)、茎粗(CD)、叶面积(LA)、相对叶绿素含量(SPAD)、净光合速率(Pn)及产量(Y)等15项指标。以各项指标的耐盐系数为依据,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孕穗期不同甜高粱品种耐盐性进行了综合评价和分类。结果表明,与轻度盐碱胁迫相比,重度盐碱胁迫下各品种PH、CD、LA和SPAD等指标极显著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PH与Tr达到显著负相关,与Pn、Gs达到显著正相关;CD与Pn达到显著正相关;LA与F_v/F_m、F_v/F_0、F_m达到极显著正相关;PWC与F_v/F_m达到显著正相关;Pn与Tr达到显著负相关,与Gs达到极显著正相关;F_v/F_m与F_v/F_0、F_m达到极显著正相关;F_v/F_0与F_m达到极显著正相关,与Y达到显著正相关。聚类分析将22个甜高粱品种分为5类:第Ⅰ类为2个高度耐盐型品种;第Ⅱ类为5个中度耐盐型品种;第Ⅲ类为5个耐盐型品种;第Ⅳ类为7个敏感型品种;第Ⅴ类为3个高度敏感性品种。筛选出高度耐盐型品种为F6059和F6043,高度敏感型品种为F6372、F6229和F6271。关键字:  相似文献   

15.
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荒漠过渡带风沙流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多种集沙仪,通过野外实时输沙观测,对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荒漠过渡带的地表风沙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 100 cm高度范围内,总输沙量的47.3%分布在30 cm高度内,这一比例小于前人的研究结果;输沙量随高度的变化比较符合幂函数分布。② 风沙流输沙的粒径以细砂、极细砂与粉砂为主,各高度层所占比例均达99%以上;风沙流输沙平均粒径随高度增加而减小,沙尘的含量随高度增加呈现“象鼻”状分布。③ 风沙流中贴地层风速廓线受风沙相互作用的影响,不再符合对数分布,更加符合幂函数u=azb分布。  相似文献   

16.
区域气候变化对内蒙古草原影响凸显,干旱已经成为威胁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的首要自然灾害。基于自然灾害风险理论,利用内蒙古草原牧区54个牧业旗县的气象、土壤水分、植被、遥感、社会经济和地理信息数据,从旱灾致灾因子危险性、孕灾环境敏感性、承灾体易损性和防灾减灾能力4个方面选取影响干旱的8个关键性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加权综合评价法和专家打分法,确定风险指标权重,构建旱灾风险评估模型,借助GIS空间分析功能,对内蒙古草原旱灾风险进行综合评估。研究结果表明:综合旱灾风险指数空间分布呈"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特点,具有较明显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内蒙古草原高、中、低旱灾风险等级面积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1.3%、37.4%、41.3%。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市中部偏西地区、兴安盟西南部、通辽市大部、赤峰市中部、锡林郭勒盟南部、乌兰察布市中部、呼和浩特市北部、包头市中部偏南和鄂尔多斯市南部;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呼伦贝尔市西部、通辽市东部、锡林郭勒盟西北部、乌兰察布市北部、鄂尔多斯市中部和东部及巴彦浩特市东部。构建的评估模型总体反映了内蒙古草原旱灾综合风险水平,可为内蒙古草原灾害风险管理、应对气候变化、抗旱减灾行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致病疫霉交配型分布及对甲霜灵的抗药性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为明确福建省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交配型分布及对甲霜灵的抗性情况,对1999~2002年分离的致病疫霉进行了交配型和抗药性水平测定.发现福建省同时存在致病疫霉的A1、A2两种交配型菌株,被测定的89个菌株中,73个菌株为A1交配型,16个为A2交配型,分别占82.1%和17.9%;对甲霜灵抗药性测定表明,高抗、中抗和敏感菌株分别占36.0%、48.3%、15.7%,不同菌株对甲霜灵的敏感程度差异很大;离体测定对甲霜灵的敏感性表明,1.0μg/mL甲霜灵对敏感菌株的平均防治效果为68.7%,而500μg/mL浓度对高抗菌株的防治效果仅为69.7%,说明致病疫霉对甲霜灵产生高抗药性.  相似文献   

18.
通过近年考察,在新疆境内共收录鸟类425种另134亚种,占全国种数的35.8%。其中,国内及新疆新记录10和43种,首次载入41种和35种;一半以上的种增补了区域分布与生态资料。377种繁殖鸟中,广布种、古北(及全北)种为64和53种;中亚、青藏和蒙新特有的分别为27,20和20种。在18个自然地理区中,种数分布北部多于南部,西部多于东部,山地多于平原;纬度靠北,留鸟有减少趋势,繁殖鸟(及夏候鸟)所占比例增加。说明鸟类种类分布,除取决于区系渗透影响,还受景观多样性与水源分布的制约。所获资料的覆盖度较广,生物学资料丰富的标本,为本区鸟类标本生物学资料信息系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中国风水侵蚀交错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风水侵蚀交错带的研究 ,对景观、土地覆盖 /土地利用、全球变化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GIS技术为支撑 ,定量计算出我国风水侵蚀带。在分布特征上 ,主要分布我国北方地区 ,其中以西部沙漠 ,北部山脉沿线为重 ,这种分布与气候、地貌分界有明显联系。 49.6 %风水侵蚀复合带的降水量小于 2 0 0mm。风水侵蚀复合带的土地利用主要以草地为主 ,占 41.8% ,其次为耕地。两种类型的分布 ,草地以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交错分布为主 ;而耕地是有重心的分散分布。风水侵蚀复合带的总体侵蚀要强于全国水平。  相似文献   

20.
为准确把握西部生态脆弱区耕地质量现状,了解重金属污染对西部地区耕地质量的影响程度,采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及农用地基础地力调查等数据,运用GIS技术及统计方法,以兰州市榆中县为例,在考虑 重金属污染的条件下,对西部生态脆弱区耕地自然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显示: ① 研究区耕地立地条件、土壤物理性状相对较好,质量较好的4级耕地最多;而土壤肥力较差,质量较差2、3级耕地占耕地总面积的99.63%;② 研究区As、Cd、Cr、Cu、Hg、Pb、Zn等重金属元素的平均含量均高于地区背景值,其中Cd和As最大值超过土壤环境质量污染评价标准值;③ 土壤重金属污染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北部青城镇、中部和平镇和马坡乡的东北部为污染高值区;④ 耕地质量综合评估结果显示研究区耕地自然质量南部和中部川区较好,北部山区较差,除部分区域出现异常点值外,基本呈现由南向北逐渐变差的规律。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西部生态脆弱区耕地自然质量虽然主要受降雨量、坡度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但重金属造成的土壤污染已成为该区域不可忽视的耕地质量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