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新疆为研究区,利用2015年逐日积雪产品MOD10A1/MYD10A1数据,通过积雪持续时间比率法提取研究区雪线,并运用克里金插值法建立新疆区域雪线场,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雪线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经分析得出:普通克里格插值法建立的新疆雪线场MAE(平均绝对误差)为4.49 m,RMSE(均方根误差)为48.93 m,其误差满足本研究的精度需求;从整个研究区分析,雪线高程呈现出北低南高,西高东低的布局,其值在3 000-5 600m,具有典型的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的分布特点,同时雪线场南部分布密集北部稀疏;从局部区域分析,天山山区雪线高程南高北低、东高西低,昆仑山区中间高、两边低,阿尔泰山区西北向东南依次降低;各个区域雪线分布差异较大,其内部分布复杂,雪线高程高低交错。  相似文献   

2.
新疆干旱区绿洲可持续发展水平及其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选取经济、社会、生态环境三方面22个与新疆干旱区绿洲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原始指标,通过因子分析对原始指标进行降维处理,得到7个综合指标。分别计算新疆87个市县的综合得分,并对其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排序。新疆可持续发展主因子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且分化比较明显,形成北疆可持续发展水平较高,南疆相对较低的格局。在石油资源丰富且已大规模开发的市县和位于交通枢纽和交通干线上的市县,可持续发展的水平比较高。  相似文献   

3.
新疆博斯腾湖表层沉积物粒度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数理统计学方法,通过对新疆博斯腾湖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组成、粒度参数、粒度频率曲线等粒度特征的分析,探讨湖泊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博斯腾湖表层沉积物粒度组分中,细粉沙质(4~16μm)组分为优势粒级,含量为19.2%~62.1%,平均值为40.1%。粒度组成空间特征总体表现为:以湖泊西北角为中心的环状分布,表明受清水河、黄水沟等的影响以及顺反时针环流的影响,由西北部向西南部和东南部延伸,细颗粒组分含量逐渐增加,粗颗粒组分含量逐渐减少,南岸堆积大量黏土组分。沉积物样品可分为两类,指示不同湖区的沉积环境:(1)开阔湖区:沉积物粒度频率曲线虽以多峰为主,但是形状大体一致,存在显著的众数粒径为6~20μm的主峰,在500μm和1μm左右各有一个低峰,为负偏态,表明沉积物处于悬移搬运作用为主的静水低能沉积环境;(2)河口区:沉积物粒度频率曲线为多峰型,表现为众数粒径为70~100μm的主峰,部分还存在2~10μm的次峰,以及在500μm和1μm左右各有一个低峰,表明此区处于滨岸湖浪和河流混合作用的高能沉积环境。通过分析粒度特征的空间分布,揭示不同湖区的现代沉积环境和水动力条件的差异,为进一步研究湖泊污染物输入、扩散等反映现代生态环境的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新疆荒漠生态系统分布特征及其演替趋势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依据中国植被分类原则,利用400万植被图,并借鉴景观分类方法,对新疆荒漠生态系统进行了划分,将新疆荒漠生态系统类型划分为4个荒漠生态系统类型。在分类的基础上,对新疆荒漠生态系统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数量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新疆荒漠生态系统总的面积为65.46×104km2。荒漠生态系统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很强的地带性规律。在空间上主要分布在吐鲁番盆地,哈密盆地环天山和昆仑山山原和山麓地带。荒漠生态系统在各县域行政区域中的分布规律是半灌木、矮半灌木荒漠生态系统跨越的县市最多,最少的是垫状小半灌木(高寒)荒漠。本文同时在荒漠生态系统分类的基础上分析了新疆20年荒漠生态系统演变趋势,新疆荒漠生态系统面积增加了13.83×104km2,说明新疆总体的生态环境质量是降低的。在其他类型向荒漠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中,转移面积最大的和最多的是垫状小半灌木(高寒)荒漠和灌木荒漠,面积分别为12.20×104km2和12.16×104km2。这两种荒漠生态系统类型主要分布在南疆,说明南疆的生态环境变化更剧烈。  相似文献   

5.
文中以兰州市主城区1551家银行网点为例,运用最邻近距离、核密度函数、缓冲区分析和反距离加权插值等方法,对兰州市银行业的空间分布特征及类型差异进行分析、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进一步总结出其空间模式。结果表明:1)银行网点总体呈现"东密西疏"的不均衡特征,集聚特征显著;2)银行网点在城市内部分布特征各异;3)不同类型的银行网点,不同层面上分布特征各异;4)兰州市各类银行的空间分布模式总体呈现出带状主导下的"多中心+扇形扩展区"组合特征;5)银行空间分布与城市功能分区、人口数量、商业中心、交通便利性均呈现明显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新疆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树高生长量及其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塔里木河下游4个典型断面作为野外调查靶区,根据3a来对塔里木河下游胡杨恢复状况的实地监测数据,分析了影响胡杨树高生长量的因素,并得出中龄段胡杨树高生长量和地下水埋深的回归模型:y=-0.1286x+1.0097。结果显示:在塔里木河下游影响胡杨生长的主要因子是地下水,由回归模型可以得出:当地下水埋深<4.5m时,中龄胡杨树高生长是显著的;地下水埋深在4.5~6.5 m时,胡杨树高生长受到抑制;而当地下水埋深>6.5 m时,胡杨树高生长非常缓慢;地下水埋深>8m时,胡杨树高生长基本停止。此外,聚丛的群生株无论在树高还是在高生长量上都比散生的单生株显现优势。  相似文献   

7.
基于若羌县2015年143组0~20 cm土层土壤6种微量营养元素(Fe、Mn、Zn、Cu、Mo和B)的实测含量,运用多元统计分析、地统计学和Arc 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土壤微量营养元素的含量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Fe、Mn、Zn、Cu、Mo和B变异系数介于18.2%~47.4%,均属于中等变异。Fe、Mn、Zn、Mo和B的块金效应均小于25%,空间相关性较强,空间变异主要受到土壤母质等结构性变异主导;Cu的块金效应介于25%~75%之间,属于中等空间相关,空间变异受到人为活动等随机因素和结构性因素的共同影响。Fe、Mn、Zn和Cu的空间分布格局相似,总体呈现出从研究区四周向中心含量逐渐增大的趋势;Mo和B的空间分布格局相似,总体呈现出从南向北含量逐渐增大的趋势。土壤有机质、pH值和不同的成土母质、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微量营养元素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新疆三工河流域的苔藓植物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报道了新疆三工河流域的苔藓植物,计37科91属216种(变种、变型),包括1新疆新记录属和1新疆新记录种。其中科数约占新疆天山总科数的75%,属数约占65%,种数约占60%。并分析了该流域苔藓植物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该流域苔藓植物可分为树生、石生、石而薄土生、腐木生、水生和土生苔藓植物群落。其中,土生种类种数最多,约占该流域苔藓植物总数的44%。其次为石面薄土生的种类,约占该流域苔藓植物总数的31%。不同的植被带又具有其独特的苔藓植物种类组成和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9.
10.
以同一立地条件下的胡杨(Populus euphratica)雌雄株为研究对象,研究胡杨雌雄株花芽分化至开花阶段生殖构件空间分布特征以及生殖枝与花芽养分含量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胡杨标准枝上生殖枝的数量均为树冠南侧北侧,中层下层上层;雌雄株生殖枝上花芽数量受垂直空间影响较小。2雌雄株生殖枝长度各层次间无显著差异;雄株生殖枝长和基径大小与花芽的长和宽均显著大于雌株;花芽长和宽均表现出T5(4月10日)T4(3月10日)T3(2月10日)T2(1月10日)T1(12月10日)。3花芽养分N、P、K在T5时期均显著升高;生殖枝的P含量同样显著增加,但N、K含量出现小幅度降低,雌株尤为显著。4相关性分析显示,雌雄花芽长、宽均与花芽N、P、K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且雌雄花芽中N、P、K含量两两间也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另外,雌花芽P含量与生殖枝K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而雄花芽P、K含量与生殖枝P含量分别呈极显著、显著正相关。研究结论:胡杨生殖构件的数量分布和形态特征受到空间分布及植株性别的影响;花芽形态、花芽养分含量和生殖枝养分含量三者的变化存在密切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通过平均最近邻、点密度和方向分布等空间分析方法,探究宁夏小城镇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从地形、人口、经济、交通和区位等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研究表明:小城镇总体呈北部密、中部和南部疏的格局特征;主要聚集于平原和黄河两岸,在吴忠市和中卫市形成两个聚集区;交通指向性比较明显,基本位于主干道附近;在三个地级市内呈分散分布,两个地级市内...  相似文献   

12.
新疆蛇类的分布及生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记述了新疆蛇类3科,7属,11种和亚种。对其分布、形态及食性、繁殖、行为等生态过程进行了初步观察。拟订分类检索系统。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上游植被覆盖度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2000—2015年MODIS1M NDVI数据计算黄河上游年最大植被覆盖度 (FVC),了解空间分布状况及变化特征;同时,采用了一种基于统计学原理的地理探测器模型,考虑非气候类环境因素、气候类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使用相应的代理变量对黄河上游FVC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做定量研究。研究表明:① 黄河上游FVC总体上以改善为主,空间分布特征变化不大;② 单因子方面,降水量(q值0.669)是该地区FVC空间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他因子的影响作用存在区域差异;③ 降水分别和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的交互作用(q值0.777、0.775)对研究区FVC空间分布起主导作用,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的影响作用在一定高程、降水条件下才得以体现;④ 总体上,气候类环境因素>非气候类环境因素>人类活动因素,人类活动在与降水等环境因子的共同作用能够更充分地解释FVC空间分布;⑤ 对研究区的生态恢复应重点放在降水的充分利用和土地利用方式改进等方面。  相似文献   

14.
黑河上游山区植被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以祁连山区的生态植被为研究对象,应用MOD IS NDVI遥感数据及DEM地形高程数据,定量分析了海拔高度、坡向对植被发育的影响,并对降雨、地温等气候因素对植被生长的影响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1)植被指数随高程的增加逐渐增大,在高程3400m处达到峰值,植被发育最好,而后又随着高程的增加逐渐减小;2)在海拔3400m以下,植被指数随着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大,随着地表温度的增加而减小;在海拔3400m以上,植被指数则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减小,随着地表温度的增大而增大;3)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在高程3200m~3600m范围内,坡向为NE0~70o,NW 330~360o之间的区域植被长势最好,这一变化则主要受地温的影响。其它高程范围内,植被长势与坡向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以黄河流域673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借助ArcGIS等工具,运用最邻近指数、不平衡指数、核密度估计值、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讨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为凝聚型,省际分布不均衡,总体呈现"大集聚、小分散"的分布格局,主要形成以青海省、山西省为主的两大高密度区;2)自然地理条件是影响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首位因素,其次是社会经济因素。其中,河网密度、年降水量、公路密度、人均GDP是影响黄河流域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北京明长城是拱卫京师的重要军事设施,处于四镇交汇之处,价值突出且成因复杂,对其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展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以构成长城军事防御体系的边墙、敌台、烽火台、城堡等遗产数据为基础,借助ArcGIS空间分析工具,采用最近邻分析法、核密度估计法,分析长城遗产的分段分布特征;采用近邻分析方法,分析长城遗产的纵深分布...  相似文献   

17.
新疆沙漠空间分布格局与类型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新疆沙漠区域环境特点分析的基础上,基于新疆1[JP18]∶[JP]1 000 000数字地貌图和TM影像数据及Google Earth等资料,利用GIS技术,编制了新疆沙漠分片图与沙漠类型分布图,对新疆沙漠空间分布与类型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 新疆共有577块沙漠,可以划分为35片区。按照区域可分为塔里木盆地沙漠区、准噶尔盆地沙漠区、阿尔泰山沙漠区、准噶尔西部山沙漠区、昆仑山-阿尔金山沙漠区、天山沙漠区6个区;② 新疆沙漠面积达428 977.14 km2,占新疆总面积的26.12%;沙漠分布广泛,平原、丘陵和山地均有分布,但各区域的沙漠面积相差悬殊;沙漠在空间上呈聚集分布,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沙漠景观破碎化程度具有很大空间差异性,在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中面积较大沙漠的破碎化程度低,而在山地与两大盆地的过渡地带面积较小的沙漠破碎化程度较高。③ 新疆沙漠具有独特的地貌类型、稳定性和类型丰富度等类型结构,地貌类型以沙丘和沙垄为主,沙漠植被覆盖度差,以流动性沙丘和流动性沙垄为主,多数沙漠的类型丰富度贫乏,只有少数沙漠类型数量可以达到中等乃至极丰富。  相似文献   

18.
19.
文化遗址的空间分布是历史时期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关系的重要指示器,对文化遗址空间分布的研究,不仅可以更好的对其进行管理和保护,更能为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提供借鉴。文中以新疆地区4533处文化遗址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新疆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在地理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探讨了新疆文化遗址的时空分布特征与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关系。结果表明:1)新疆历史文化遗址呈集聚分布模式,主要集中在阿尔泰地区、丝路北线、丝路中线和丝路南线等四个地区。2)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址重心经历了北疆→南疆→北疆的演变,整体来看文化遗址重心向东北方向迁移。3)不同时期文化遗址的出现频率呈波浪形,文化遗址时空格局的演化不仅与新疆历史时期自然环境的变化有较强的耦合关系(秦汉、隋唐),中原王朝的经营同样可以影响文化遗址的时空变化(明清)。4)文化遗址的平均海拔呈不断降低的趋势,遗址点的平均海拔由夏商时期的1648.32m下降到明清时期的871.92m,文化遗址比重最高的地区集中在801-1800m海拔范围内。  相似文献   

20.
为明确新疆棉田牧草盲蝽Lygus pratensis(Linnaeus)的空间分布型,于2012-2014年对新疆喀什地区棉田牧草盲蝽种群数量进行了系统调查,应用5种聚集度指数、Iwao m*-m回归方程和Taylor幂法则分析判定牧草盲蝽成虫、若虫及整个种群(成虫和若虫)在棉田的空间分布型,并利用种群聚集均数分析聚集原因。结果表明,牧草盲蝽成虫、若虫及整个种群的久野指数C_A0、负二项分布参数k0、丛生指数I0、聚块指数m*/~-1,表明三者在新疆棉田均呈聚集分布。且牧草盲蝽成虫和若虫的Blackith聚集均数λ2,说明二者在棉田的聚集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Iwao m*-m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牧草盲蝽成虫、若虫和整个种群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分为个体群(α0、β1);Taylor幂法则分析结果表明,牧草盲蝽成虫、若虫和整个种群在棉田更趋向于聚集分布,聚集度依赖于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