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利用青海湖流域小泊湖湿地和瓦颜山湿地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湿地小气候特征。结果表明:青海湖流域是太阳辐射较强的区域,反射辐射最大值出现在4月,总辐射、大气长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净辐射和土壤热通量均表现为夏季高、冬季低。瓦颜山湿地年平均地表反照率为0.26,夏季平均地表反照率为0.2,低于隆宝湿地、西大滩和五道梁。瓦颜山和小泊湖站比湿最大值出现在夏季,最小值出现在冬季,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占全年降水量的90%以上。2站气温和5 cm地温最高值出现在8月,最低值出现在1月,受湖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小泊湖站全年白天盛行西风和偏西风,夜晚盛行东风;瓦颜山站则受地形影响,全年盛行西南风。  相似文献   

2.
羌塘高原湿地能量交换过程及其作用结果对气候有着重要影响.本研究选择羌塘高原申扎地区典型高寒湿地的辐射平衡观测数据为基础,分析了2018-07—2020-07逐日、逐月、逐时、不同季节典型天气辐射各分量及逐日反照率变化特征.日尺度上,辐射各分量均表现出明显的季节规律,呈"U"型变化.6月向下短波辐射全年最大为301.1 ...  相似文献   

3.
蒸散发(Evapotranspiration,ET)是植被和地面整体向大气输送的水汽总通量,其作为能量平衡及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还可通过影响大气环流从而调节气候。本研究基于MODIS影像数据,结合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和气象数据,采用ArcGIS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对2000—2019年青海湖沙柳河流域近20 a的蒸散发时空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探究了流域蒸散发和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及其地形和海拔效应。结果表明:(1)青海湖沙柳河流域年均蒸散量在379.7~575.4 mm,平均蒸散量为501.9 mm,年均蒸散量呈显著的增加趋势(P<0.01),线性斜率为5.98 mm·a-1。(2)青海湖沙柳河流域多年平均蒸散量空间差异显著,其值表现为“中间高,两端低”的分布格局,即河源地区和下游河口三角洲地区低于中游地区。从不同植被类型带的多年平均蒸散量来看,高山草甸带>高山寒漠带>高山草原带。蒸散量较显著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流域下游河口三角洲地区,占流域面积的9.7%,较轻微增加的区域占据流域主体,占流域81.2%。(3)年均蒸...  相似文献   

4.
青海湖流域沙柳河草甸群落结构与数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沿青海湖流域沙柳河河岸,选取多个断面进行样方调查,分析沿沙柳河距河流入湖处不同距离、垂直河岸方向上草甸群落结构、地上生物量以及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特征,并讨论影响群落结构变化的生境因子。结果表明:① 在所调查的样地中,有草本植物52种,隶属39属,13科。平均总盖度为70%,平均地上生物量为131 g•m-2。② 随着离湖距离的增加,Shannon-Wiener指数、物种丰富度、物种均匀度指数、地上生物量呈现先增加后略微减小的趋势,盖度的变化趋势是先增加后不变。土壤含水量和土壤含盐量、海拔等可能是影响植物群落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原因。③ Shannon-Wiener指数、物种丰富度与地上生物量呈现不明显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5.
青海湖湖盆南部的高寒灌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青海湖湖盆南部的高寒灌丛类型及动态进行了初步探讨。研究地区高寒灌丛主要有以下五类:金露梅灌丛、金露梅+山生柳灌丛、山生柳+金露梅+鬼箭锦鸡儿灌丛、山生柳灌丛和鬼箭锦鸡儿灌丛。分析表明,气候和地形条件是影响本区高寒灌丛动态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光合有效辐射是太阳辐射的一部分,是植被进行光合作用和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核心因素,对估算植被生产力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基于SURFRAD多年观测数据,建立了一个线性回归模型,由上午、下午瞬时光合有效辐射值估算日均值。该模型模拟效果较好,单个观测站的均方误差低于9 W·m^-2,判定系数不低于0.96,并适用于不同经纬度、气候条件和海拔高度下的区域,总的均方误差为8.863 1 W·m^-2,判定系数R2为0.977,表明该模型和方法有较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对青海湖流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NPP)以及驱动因子进行分析可以为流域生态管理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本研究基于Carnegie-Ames-Stanford Approach(CASA)模型估算了青海湖流域NPP值,通过趋势分析、Hurst指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定量评估了2000—2018年青海湖流域NPP的动态变化及驱动因子。结果表明:从空间分布来看,青海湖流域多年平均植被NPP为218.88 g C·m-2,年平均NPP的高值分布在青海湖北部和南部,最高达到375.85 g C·m-2,低值分布在青海湖东岸,最低为0.11 g C·m-2。从时间变化看,2000—2018年流域年平均NPP表现为上升趋势,增幅为1.61 g C·m-2·a-1,2018年达最高值为247.30 g C·m-2。季节变化表明7月NPP最高,1月NPP最低。在NPP未来变化趋势上,Hurst指数小于0.5的区域占比为75...  相似文献   

8.
9.
利用长武农业生态试验站2010年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长武塬区光合有效辐射及其占太阳总辐射比例系数的日变化、季节变化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就日变化过程而言,光合有效辐射和总辐射趋势一致,晴天呈单峰型,起伏平滑;阴天的形状则不稳定,最大值出现在12∶30~15∶00之间。光合有效辐射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春夏较大,秋季次之,冬季最小,从春到冬其平均日总量分别为6.32、7.23、5.63MJ/m2和3.58MJ/m2。光合有效辐射系数阴天大,晴天小;就月平均值而论,6月份最大,为0.423,1月份最小,为0.327。根据观测数据,论文给出了适合该地区的光合有效辐射计算的经验模型。  相似文献   

10.
高寒湿地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寒湿地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的研究,有助于明晰高寒地区碳水耦合程度和优化水资源管理。基于涡度相关系统,研究分析了2015年和2016年生长季青海湖高寒湿地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化特征和主要环境因子对其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系统各月水分利用效率日变化都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且生长季中期大于前期和后期的水分利用效率。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季节变化呈生长季中期高,初期和后期低。2015年和2016年总体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5.42 g·kg~(-1)和4.65 g·kg~(-1)。与环境因子的分析表明,生态系统水分利用效率与温度、叶面积指数、月降水量和土壤体积含水量相关性显著,而与光合有效辐射和饱和水汽压差的相关性较差。  相似文献   

11.
青海海北高寒湿地近地层大气CO_2浓度的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快速响应红外气体分析仪对青海海北高寒湿地大气CO2浓度进行连续监测,分析2004年CO2浓度变化特征表明,CO2浓度存在明显的日、季变化,日、年内均表现“U”型变化特征。这些变化与植被生理活动、土壤呼吸、大气逆温层、及湍流交换强度等有关。自1月到7月CO2浓度的日变化过程中,日最高值出现时间在日出前后的5:00到9:00,并随7月的到来逐渐提早,日出后下降,约在下午15:00左右为最低,日落后又逐步升高。7月以后日最高值出现时间随时间推移又滞后,最低提早。一年中,月平均浓度最低值出现在7月份,最高值则在10月。观测表明,2004年海北高寒湿地CO2年平均浓度为315.3μmol/mol,月平均最高为335.0μmol/mol(10月),月平均最低值为270.1μmol/mol(7月)。统计海北高寒湿地旬平均CO2浓度与气象因素线性相关关系表明,海北高寒湿地CO2浓度与大多数气象因子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与土壤温度、气压、相对湿度等的相关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的旅游安全是目前国内旅游者和管理者高度关注的问题。以青海湖流域为研究对象,选取缺氧指数、太阳辐射、最大风速、冰雹日数、极端低温、综合自然灾害等指标,并应用GIS工具、数学模型及专家打分法对青海湖流域自然环境对旅游安全的影响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51景区、倒淌河景区自然环境对旅游安全的影响最小;沙岛景区、鸟岛景区及布哈河观光河段自然环境对旅游安全的影响较小;而金银滩草原等景区影响为中等,日月山景区等的影响相对较大;四周高山地区旅游安全的影响最大。因此,在做好青海湖地区旅游发展的同时,要重点保证游客在景区内开展各种旅游活动的安全。  相似文献   

13.
额尔齐斯河流域湿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额尔齐斯河流域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基于PSR模型,建立包含压力、状态、响应3大类共11个指标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以遥感数据和统计监测数据为基础,结合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模型对额尔齐斯河流域的湿地进行综合评价,分析面临的压力、所处的状态及其对压力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额尔齐斯河流域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综合评价结果为0.8088,处于健康状态;根据隶属度评判矩阵判断原则,压力和响应处于很健康的等级范围,状态处于健康等级范围;制约湿地健康的因素主要是自然因素如植被覆盖率低,降水相对变率较大等。  相似文献   

14.
青海湖流域生态旅游资源的自然地理基础与环境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湖流域及其周边地区是沟通青海省东部、西部和青南地区的枢纽地带,是青藏高原东北部重要的自然地域,也是青海省最著名的风景名胜区。由于气候变迁等自然因素,以及人为不合理的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导致本来就很脆弱的高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出现水位下降、水质恶化、土地沙化和草原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一系列生态失调问题,严重地影响了这一地区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引起中外学者和各级政府的关注。深入探索和研究、改善青海湖流域及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维护其生态平衡,已成为实现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和促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刻不容缓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5.
模拟增温对青海湖鸟岛高寒草原群落结构影响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国际冻原计划(ITEX)开顶箱(OTC)模拟增温实验方法,研究了青海湖鸟岛高寒草原群落结构、典型物种生长特征、地上生物量及繁殖分配对温度升高的响应。模拟增温使生长季20 cm土壤温度白天平均增温1.08℃;夜晚平均增温0.55℃。短期模拟增温没有影响到群落的物种组成,但改变了物种的重要值。增温使得原有群落逐步演替为以禾本科假苇拂子茅为主的群落,使群落趋于单一化发展。增温显著地增加了该区域主要禾本科植物的地上生物量和其有性繁殖株个体的高度以及穗子的长度,同时也增加了有性繁殖植株的比例。这说明由于小气候作用,环境条件诱发导致的土壤温度的改变,会使得植被的种群结构、典型物种生长特征、地上生物量及繁殖分配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6.
17.
青海湖是青藏高原地区一个重要的生态区域,该流域内生态环境的演变与区域内的人类活动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其中,流域内所特有的青海湖裸鲤资源的由盛转衰,是人类活动对该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的一个缩影。以青海湖流域内的农、牧、渔业生产数据为基础,分析了该流域内人类活动对裸鲤资源的影响。结果表明:人类活动对该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的广泛性、盲目性和活动主体对生态环境问题认识上的滞后性是造成青海湖裸鲤资源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8.
通过连续观测10年(1987-1996)环青海湖天然草场优势牧草以及气象要素,分析了气候变化对青海湖天然草场牧草营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青海湖天然草场优势牧草单位面积干物质(DM)、粗蛋白(CP)、粗脂肪(EE)、无氮浸出物(NFE)、粗纤维(CF)的生产力呈下降趋势;2)优势牧草群组的粗蛋白、粗脂肪、无氮浸出物...  相似文献   

19.
以高原高寒地区日光温室延后栽培红地球葡萄为试材,研究了其在果实膨大期、转色期和成熟期光合特性和叶绿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物候期红地球葡萄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变化趋势,有光合午休现象;从果实膨大期、转色期到成熟期,Pn日变化的峰值和均值逐渐降低;膨大期和成熟期Pn午休主要是非气孔限制所致,转色期Pn午休主要是气孔限制引起;日光温室延后葡萄栽培可以极大地提高葡萄WUE,冬季低温季节表现更明显;Chla、Chlb和Chl(a+b)含量均为膨大期>转色期>成熟期,成熟期Chlb表现显著下降;Pn同Chlb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0.
祁连山海北高寒草甸紫外辐射与气象要素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析2003年祁连山海北高寒草甸地区UV-A,UV-B变化特征,以及与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并依有关要素模拟计算了UV-A,UV-B。结果表明:UV-A,UV-B日、年变化明显,年内6月达最高,12月最低。UV-A,UV-B年总量分别为138.11,35.14 M J/m2。UV-A,UV-B占DR的比例也有明显的日、年变化,中午前后(夏季)高。早晚(冷季)低,年内分别为2.17%,0.54%。UV-A,UV-B与诸多的气象因子具有一定的显著性相关,但不能说明这些气象因子与UV有直接的影响作用,事实上是受DR影响的结果。采用DR,5 cm土壤温度为预报因子,建立影响UV-A,UV-B的旬相关模拟方程,具有极显著的二元线性回归检验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