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历史文献中的聚落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建立了河湟谷地聚落地名数据库,重建了明代1373~1596年的聚落格局时空演变过程,将其分为建制扩张期(1373~1411年)和防御扩增期(1480~1596年)。从空间分布上看,河流冲、洪积平原是聚落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且湟水流域聚落多于黄河流域。而空间演变过程则表现出冲、洪积平原密度增大并向高海拔地区扩展的特点。聚落的建立和分布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明代建制、军事防御、屯田和驿道的分布均产生重要作用,并在不同社会背景下产生了不同的聚落类型。  相似文献   

2.
青海省东部河湟谷地城镇体系结构特点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青海省域内在自然条件、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其东部河湟谷地处于“青海门户”的重要位置,是省农业生产基地和能源基地,起着带动青海经济发展极的作用。但是特殊的自然条件、区位条件、社会历史、民族宗教文化和国家经济政策进程深刻地影响着城镇发展,造成城镇规模两极化严重,城镇体系不完善,城镇职能雷同等特点。文章通过对其城镇体系特点及成因的详细分析,对城镇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对山西省冬小麦种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以1961-2005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冬小麦生长发育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山西省气候要素及关键界限温度等变化趋势和特征。结果表明:山西省年平均气温增温明显,最冷月平均气温稳定上升,其倾向率为0.42℃/10 a;冬、春两季增温明显,其中冬季气温上升尤为显著;年平均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等值线北移较明显;降水量总的趋势在减少,秋、夏两季节降水量下降趋势以及阶段性都较明显,冬、春季总降水趋势不太明显,但阶段性起伏比较大;年平均日照时数也呈下降趋势。≥0℃积温、降水量和日照时数较1960年代在区域分布上东南部地区则较正常,其余地区呈增加、减少趋势。经M-K检验可知,自上世纪7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温度升高、降水减少趋势开始明显,并在1998年通过U0.05显著性检验,从1990年代开始的气候暖干旱化趋势明显。气候变化使冬小麦播种和越冬期推迟,从返青开始各发育期均有提前,冬小麦种植北界较1960年代北移约15km左右。  相似文献   

4.
阿克苏河灌区种植结构动态变化与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研究区进行系统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划分了7类一级景观要素和19类二级景观要素,基于Landsat卫星遥感影像获得了1998年、2002年、2006年、2010年和2014年共5期解译结果,选取了8个景观指数,分别在阿克苏河灌区土地利用现状特征分析、种植结构动态变化分析和驱动力分析三个方面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2014年,灌区耕地面积58.59万hm2,占灌区土地总面积的26.51%,主要作物品种为棉花、水稻、小麦、玉米和马铃薯;园地面积30.07万hm2,占灌区总面积的13.60%,主要经济林品种为核桃、枣、苹果和葡萄。(2)1998—2014年间,林地、其它土地和水域的面积变化相对不大,园地、住宅用地、草地和耕地的面积变化则较大。其中,水稻和马铃薯耕种面积有所减少,分别减少了25.5%和1.7%,枣、苹果、核桃、小麦、玉米和棉花耕种面积则有所增加,分别增加了382.3%,150.4%,110.3%,232.8%,139.7%和29.0%。(3)受到近年来高强度、大范围的垦荒和集约化产业发展的影响,各类种植作物和植被的斑块面积逐渐减小,离散化程度提高,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4)导致阿克苏河灌区种植结构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子是经济和产业发展、人口变化等社会经济因素,自然驱动力则发挥较为稳定的累积效应。  相似文献   

5.
基于1992、2002、2008年三个时相TM数字遥感影像和1:10万地形图数据,通过目视解译方法提取冰川面积,研究了青藏高原腹地长江源头各拉丹东地区冰川变化问题。结果表明:各拉丹东地区总冰川面积自1992年以来呈持续下降趋势,面积由1992年的931.59km2减少至2002年的927.66km2,至2008年时缩减至915.13km2。1992~2008年冰川面积共减少了16.46km2,年平均递减约1.03km2,总面积减少约1.77%。2002-2008年总面积下降约1.35%,约为1969-2000年的31a间冰川消融面积的80%,表明近二十年青藏高原腹地冰川退缩速率明显加快。进一步分析发现,面积较小的冰川其消融或退缩速度更快,面积较大的则相对较为缓慢。在总体退缩趋势下,2号冰川末端部分地区2002年出现了增长趋势,其变化趋势表现为:退缩-短暂前进-退缩。对影响冰川变化气候因子分析表明,近几十年青藏高原地区升温所引起的气候变暖是影响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该地区冰川加速消融的根本原因,气候显著变暖冰川明显退缩。  相似文献   

6.
近50年石羊河出山口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石羊河支流杂木河为代表,采用Spearman秩次相关检验法、Mann-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法,对杂木河出山口近50年(1956-2007)的径流以及石羊河流域乌鞘岭、永昌、武威、古浪、民勤5个气象站近50年的气候要素进行了分析,建立了径流和气候因子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进一步计算了气候要素和径流之间的关联程度。结果表明:杂木河出山口径流呈下降趋势,与气候要素的相关性明显,受降水影响最大,蒸发的影响次之,受气温的影响较小,关联度分别为0.728,0.667,0.573。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呼图壁河径流过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文中对石门水文站和呼图壁县气象局1978~2011年日径流、降水、温度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采用Mann-Kendall法对年天然径流进行了突变趋势检验,并将变点前后的径流量与流域气温、降水进行相关性分析,得出:(1)年径流量在1987年发生突变,变点前呈下降趋势,变点后呈上升趋势,其中1998~ 2004年上升显著.(2)变点后径流量年际变幅增大、枯水年变少;径流量年内变化不均匀、变幅大.(3)温度、降水与径流量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均在0.58以上,且温度对径流变化的贡献率更大,这说明高山冰雪融水是呼图壁河的主要补给方式,随着高山区冰雪储量的减少,呼图壁河的生态安全将会受到很大威胁.  相似文献   

8.
新疆石河子垦区50年气候变化对棉花种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石河子垦区1959~2008年50 a的气象资料分析表明,气候倾向为有利于棉花生产的发展趋势.分阶段研究发现:1959~1980年期间平均气温、≥10℃积温和ET0与棉花种植比例的关系不密切,1981~2008年期间关系密切;总体上气候变化影响棉花种植主要是通过气候生产潜力来实现.分析棉花受灾比例的变化规律,在195...  相似文献   

9.
气候变化对陕西省冬小麦种植布局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陕西近35 a(1971—2005年)的气候资料和同期的冬小麦产量资料,将对冬小麦生长有指标意义的越冬期≤0℃负积温、4~5月降水量、5月降水日数、冬前10~11月降水量等气候指标与产量进行统计分析,建立冬小麦适宜气候资源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和GIS系统的空间分析功能,分别计算20世纪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以后三个时期冬小麦的气候可种植面积。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气候事件的增多,冬小麦最适宜种植区面积在缩小;但同时随着冬季气温的升高,冬小麦一般适宜种植区的面积在扩大,北移到定边、靖边、横山、子洲、米脂、佳县一线;不适宜区的面积也在缩小。  相似文献   

10.
处于季风边缘带的科尔沁沙地气候变化具有复杂性和敏感性特征,文中采用线性倾向估计、非参数检验等方法探讨了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近60年研究区的年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变化速率为0.37℃/10a,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增温趋势更为明显。且年际极端最高、最低气温也呈上升趋势。在季节变化中,春、冬季增温明显,夏季和秋季变化略小。而年降水量呈稳中有降的总趋势,变化速率为-13.54mm/10a。且年际、季节的降水日数也出现减少趋势。在季节变化中,除了春季以外其它季节均有减少趋势,与SPI变化一致。气温与降水量总体上呈负相关关系,即气温上升与降水的减少相对应,因而该区气候变化呈暖干化总趋势。夏季气候变化与东亚夏季风强弱有一定联系。  相似文献   

11.
渭干河灌区粮食作物低产变高产示范研究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渭干河流域灌排设施全面改造的基础上,诺瓦西拉木村通过开挖和修整排水渠调整灌水渠系,修建条田精细平整土地,使历来高低不平,因盐碱、瘠薄而低产的土地状况得到逐步改造。在该村13.4hm2低产田布置的粮食作物低产变高产示范,通过实施粮食作物高产栽培技术规程,选用优良品种塔配,增加基肥用量,提高播种质量,精细管理等系列丰产措施的贯彻,使粮食作物正播小麦和复播玉米的合计产量1995年达到13398kg/hm2,1996年达到893.2kg/hm2,较开展示范研究前1993年的合计产量3303kg/hm2,分别增加6186kg/hm2及10095kg/hm2,带动该村粮食生产由低产进入了高产水平,并对同类低产田改造起到辐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近20年和田绿洲水资源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和田绿洲20年遥感影像图、多年的野外实地调查资料和统计资料,分析了和田绿洲近20年以来水资源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因子。应用RS/GIS进行空间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多元回归分析,最终定性的确定影响和田绿洲水资源变化的主要因素。遥感解释结果表明:在近20年过程中水资源各类型有明显的变化,其中湖泊和人工水库的变化最明显,水资源总体上表现减少的变化趋势,减少总水域面积为4317.313hm2。主成分析结果表明,人为社会因素、自然气候因素等两大类因索是影响和田绿洲水资源变化的两个主成分。主成分结果进一步表明对整个和田河净流量的时空变化而言,人为社会因素对水资源产生负作用,而自然气候因素呈现短期的积极作用。其主要原因:第一,和田绿洲是个典型的干旱地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水资源欠缺,人类盲目的生产活动更加剧了和田河净流量的大幅度减少;第二,和田河是冰川融水与降水混合补给的河流,冰川积雪融水是和田河径流重要补给来源,在气候变暖情况下,气温升高导致径流增加,但冰川积雪资源处于相对枯竭状况,河川径流量仅会呈现短时间增加,因此说气候变暖起着短期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小杂粮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分析了我国小杂粮生产概况、出口现状、资源优势和发展机遇以及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促进我国小杂粮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祁连山东段积雪面积变化及其区域气候响应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积雪的动态研究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祁连山位于河西走廊南侧,是甘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关键区,其积雪的动态分布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响应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祁连山积雪面积发生了变化,文中利用EOS/MODIS、NOAA资料以及气象资料,应用线性光谱混合模型提取像元内积雪所占比例,分析祁连山积雪面积时间...  相似文献   

15.
未来气候变化情景下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变化模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气候模式BCC-T63与作物模式WOFOST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多年试验数据和模型适宜性验证的基础上,模拟分析了未来100 a(2000~2100年)气候变化情景下我国主要粮食作物发育和产量变化趋势.主要的粮食作物选取东北区域的玉米、华北区域的冬小麦和南方区域的双季稻.东北区域为东经120°~135°,北纬40°~50°,主要以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区为研究对象;华北区域为东经111°~123°,北纬35°~41°,主要包括京、晋、冀和鲁等地;南方区域为东经109°~120°,北纬25°~30°,主要包括湖南、湖北以及江西等地.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玉米生育期会缩短,其中,中熟玉米平均缩短3.8 d,晚熟玉米平均缩短1.4 d,产量也会相应地下降,中热玉米平均减产3.3%,晚熟玉米平均减产2.7%;华北地区冬小麦的生育期平均缩短8.4 d;产量平均减产10.1%;南方早稻生育期平均缩短4.9 d,晚稻生育期平均缩短4.4 d,早稻的产量变化范围为1.9%~-9.5%,平均减产3.6%,晚稻的产量变化范围为2.2%~-7.3%,平均减产2.8%.  相似文献   

16.
汉中市近59年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汉中市1951~2009年气温和降水资料,对近59年汉中市气候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汉中市年平均气温以0.018℃/a的速度递增,1997年以后递增幅度更大。年降水量以2.96mm/a的速度递减,1990年以后递减趋势较明显。利用M-K法检验,近59年汉中市气温存在突变现象,突变点在1996年,而年降水量没有明显突变现象。针对气候变化,结合汉中市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些参考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的结构变动及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用产量和播种面积两个指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粮食生产的变化及其结构变动趋势。采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了东北地区主要粮食作物玉米、大豆、水稻、小麦的综合比较优势。结果表明东北地区粮食生产呈波动型增长趋势,基本形成以玉米、大豆、水稻为主的生产能力结构,粮食生产的专业化、区域化趋势明显。玉米、大豆具有较强的显示性比较优势,水稻、小麦不具有显示性比较优势,但具有一定的质量和效率比较优势。提出了可为东北地区农业结构优化和粮食生产布局借鉴的粮食生产结构调整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8.
北方旱作农区农业气候资源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北方旱作农区317个气象台站1961—2010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和比较了1961—1990年(时段Ⅰ)和1991—2010年(时段Ⅱ)农业气候资源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全区日照时数总体呈降低趋势,时段Ⅱ较时段Ⅰ平均减少了92.9 h;研究区域近50年年降水量变化呈现西部增加东部减少的特征;与时段Ⅰ相比,时段Ⅱ研究区域年均气温增加了0.9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10℃的持续日数普遍呈增加趋势,喜凉作物生长期内≥0℃积温和喜温作物生长期内≥10℃积温分别平均增加198.6℃·d和197.3℃·d;研究期间全区气候变化西部地区总体呈暖湿趋势,东部地区总体呈暖干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