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高温对安徽省水稻汕优63结实率、千粒重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岳伟  马晓群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8):399-402
摘要:本文利用安徽省农科院2000-2004年中稻分期播种试验水稻发育期资料、产量结构资料和相应的气象地面观测资料为基本数据源,分析了水稻汕优63不同生育阶段内高温日数、危害积温、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和高温日平均最低气温对结实率、千粒重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生育期内高温日数、危害积温对结实率、千粒重的影响为孕穗期>幼穗形成期>抽穗灌浆期;孕穗期内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对结实率、千粒重影响显著,幼穗形成期、抽穗灌浆期内高温日平均最高气温对结实率、千粒重的影响相对较小;高温日平均最低气温对结实率、千粒重的影响在抽穗灌浆期最为显著,孕穗期次之,幼穗形成期最小。  相似文献   

2.
duanb@163.com     
 分析了调整播种期前后豫南粳稻生育期内的气候特点与水稻稻瘟病、纹枯病发生流行适宜气候条件对应关系的变化,指出豫南粳稻按常规方式种植,稻瘟病、纹枯病易大发生的原因在于其孕穗灌浆期处于高温高湿时期,推迟播种期后,孕穗灌浆期避过高温高湿时期,稻瘟病和纹枯病发生轻甚至不发病,解决了豫南粳稻病害重的难题。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调整播种期前后豫南粳稻生育期内的气候特点与水稻稻瘟病、纹枯病发生流行适宜气候条件对应关系的变化,指出豫南粳稻按常规方式种植,稻瘟病、纹枯病易大发生的原因在于其孕穗灌浆期处于高温高湿时期,推迟播种期后,孕穗灌浆期避过高温高湿时期,稻瘟病和纹枯病发生轻甚至不发病,解决了豫南粳稻病害重的难题。  相似文献   

4.
<正>水稻细菌性基腐病是近几年来发展较快的一种病害,无论早稻和晚稻均可发生,特别是随着水稻粳稻品种的推广和氮肥用量的提高,该病发生有上升的趋势。该病一般在水稻分蘖期至灌浆期发生,但有两个发病高峰:一是移栽返青期,二是抽穗灌浆期。水稻移栽后两个星期开始发病,多造成僵苗不  相似文献   

5.
抽穗结实期的温度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试验通过中粳稻在不同抽穗结实期的温度与产量变动情况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水委在穗数和每穗粒数基本确定的情况下,对产量影响最大的为抽穗结实期的日均温。当抽穗期(6天)日均温为25.1℃、灌浆结实期(10天,花后10-20天)日均温24.7℃、抽穗至成熟期日均温23.5-24℃时,结实主张千粒重高,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6.
高温对一季晚稻结实率与产量的影响及其防御技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寻找湖南省主推一季晚稻品种最佳播种期,避开水稻幼穗分化的减数分裂期与抽穗期的高温热害,通过分期播种,研究不同时期的气温对一季晚稻品种幼穗分化的减数分裂、抽穗灌浆结实及产量的影响,同时调查了湖南省大面积生产的高温热害。研究与调查结果表明:在湘中地区,生育期相对较长的一季晚稻品种最佳播种期是5月20日左右,生育期相对较短的一季晚稻品种最佳播种期是5月30日左右,最安全的幼穗分化的减数分裂期是8月13日后,最安全的抽穗灌浆期则是8月下旬。  相似文献   

7.
结实期不同时段高温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选用扬稻6号(籼稻)和武育粳3号(粳稻)两个品种,利用人工气候室进行灌浆结实期阶段控温试验,探讨结实期高温对稻米品质指标和淀粉RVA的影响,以及温度影响的时段效应。结果表明,结实期温度对稻米品质影响明显,且不同品种、不同品质指标对温度的反应存在差异。结实期高温,使两品种长宽比变小,垩白粒率、垩白度变大,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显著降低,蛋白质含量升高,淀粉RVA谱特征值糊化开始温度、冷胶黏度、回复值和消减值升高,最高黏度、热浆黏度和崩解值下降;结实期温度对AC的影响因品种而异,高温使扬稻6号AC升高,武育粳3号AC降低。全结实期高温对稻米品质的影响最大,结实前期高温次之,结实后期高温的影响较小。从抽穗到开花后20 d是温度影响稻米品质的关键时期,对稻米品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而结实后期(开花20 d后)环境温度对稻米品质的影响较弱。  相似文献   

8.
以长江下游地区大面积种植的4种类型(籼粳杂交稻、常规粳稻、杂交粳稻和杂交籼稻)水稻品种中有代表性的品种为材料,设置6个氮肥水平(0、187.5、225.0、262.5、300.0、337.5 kg hm–2),比较研究其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及其产量构成、关键生育阶段天数、主要生育时期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重。结果表明:(1)杂交籼稻获得最高生产力对应的施氮量为225.0~262.5 kg hm–2,常规粳稻为300.0 kg hm–2,杂交粳稻和籼粳杂交稻为262.5~300.0 kg hm–2。(2)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以籼粳杂交稻最高,达12.2(12.0~12.3)t hm–2,较杂交粳稻、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分别高出6.6%、9.8%和19.6%(两年平均值)。群体颖花量和每穗粒数均以籼粳杂交稻最高,但其每穗粒数年度间波动较大。穗数和结实率以常规粳稻最高。(3)播种至抽穗期天数以杂交粳稻最长,抽穗至成熟期天数则以籼粳杂交稻最长,达60 d左右。全生育期天数呈杂交粳稻常规粳稻籼粳杂交稻杂交籼稻。两年中日产量以籼粳杂交稻最高。(4)籼粳杂交稻在抽穗、抽穗后20 d和成熟期的叶面积指数和干物重均显著高于另外3种类型品种,且抽穗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也最高。此外,籼粳杂交稻在拔节至抽穗期以及抽穗至成熟期的光合势显著高于另外3种类型品种。较多的每穗粒数、较长的灌浆期天数以及较高的日产量、生育后期(抽穗至成熟期)较强的光合物质生产能力是籼粳杂交稻氮肥群体最高生产力形成的重要原因和基础。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玉米穗期高温胁迫对子粒灌浆生理及产量的影响,以耐热型玉米品种郑单958和热敏感型玉米品种先玉335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第9片叶完全展开至抽雄期高温对玉米子粒灌浆特性、淀粉合成酶活性、激素含量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穗期高温处理,郑单958和先玉335的产量分别比对照降低了11.14%和25.40%;2个品种的粒重和灌浆前期的灌浆速率降低,到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延迟,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减小,活跃灌浆期延长;灌浆前期子粒淀粉合成酶活性降低;高温对先玉335的影响明显高于对郑单958。高温处理后,2个品种子粒中的生长素、玉米素核苷和赤霉素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均表现为灌浆初期降低,灌浆后期升高,脱落酸含量表现则相反。  相似文献   

10.
钟蕾  陈小荣  左清凡 《种子》2005,24(12):1-3,25
从单茎水平上比较了重、中、轻3种不同穗重型两系法杂交水稻灌浆期若干源库及其相互关系指标的动态差异.结果表明,相时于中、轻型两系法杂交稻,重型具有如下特点:单穗粒多、实粒数多、千粒重重、单茎库容量大;抽穗后叶绿素含量前期高、中期衰减慢、后期较迅速;籽粒灌浆速度快,持续期长;抽穗后前期比叶重大,后期持续缓慢衰减;粒叶比高、物粒比和颖花茎鞘重较低.  相似文献   

11.
Rice tungro disease (RTD) is one of the destructive and prevalent diseases in the tropical region. RTD is caused by Rice tungro spherical virus (RTSV) and Rice tungro bacilliform virus. Cultivation of japonica rice (Oryza sativa L. ssp japonica) in tropical Asia has often been restricted because most japonica cultivars are sensitive to short photoperiod, which is characteristic of tropical conditions. Japonica1, a rice variety bred for tropical conditions, is photoperiod-insensitive, has a high yield potential, but is susceptible to RTD and has poor grain quality. To transfer RTD resistance into Japonica1, we made two backcrosses (BC) and 8 three-way crosses (3-WC) among Japonica1 and RTSV-resistant cultivars. Among 8,876 BC1F2 and 3-WCF2 plants, 342 were selected for photoperiod-insensitivity and good grain quality. Photoperiod-insensitive progenies were evaluated for RTSV resistance by a bioassay and marker-assisted selection (MAS), and 22 BC1F7 and 3-WCF7 lines were selected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an observational yield trial. The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conventional selection for photoperiod-insensitivity and MAS for RTSV resistance can greatly facilitate the development of japonica rice that is suitable for cultivation in tropical Asia.  相似文献   

12.
为发掘控制水稻外观品质相关性状的稳定QTL,利用籼稻品种‘贵9B’(Gui 9B)和粳稻品种‘热研2号’(Reyan No.2)为亲本,构建了包含100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群体为作图群体。分别于2014年12月和2015年5月将该群体种植于海南三亚和贵州贵阳2个不同生态环境,对稻米粒长和垩白粒率等外观品质性状进行了QTL分析。结合相应的分子连锁图谱及完备区间作图定位方法,对外观品质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QTL检测结果表明:2个环境中共定位到16个外观品质QTL,分布在第1、第2、第3、第5、第9、第10和第11条染色体上,LOD值介于2.50~10.98之间,贡献率介于7.64%~19.89%之间。其中,有8个QTL为首次发现,有2个影响粒长的QTL在2个环境下均被检测到。本研究有利于推动水稻外观品质性状基因遗传研究和分子辅助育种。  相似文献   

13.
杂交水稻因利用杂种优势提高水稻产量和品质,被称为现代农业科学的主要成就之一。目前杂交粳稻存在产量竞争优势不强、生育期偏长,生态适应范围窄、稻米品质有待改善等问题。选育同时兼顾产量、生育期、品质等特性的新组合将有利于杂交粳稻的发展。‘申优26’是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以BT型粳稻不育系‘申9A’和恢复系‘申恢26’配制的粳型三系杂交稻。2015-2016两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10751.3 kg/hm^2,比对照‘花优14’增产7.5%,2016年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0069.5 kg/hm^2,增产2.6%。‘申优26’具有产量优势强、成熟期早、稻米品质优异、适宜种植范围广等优势,已于2017年通过上海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审定编号为沪审稻2017001。适合在上海全郊区、江苏省南部、浙江省北部、安徽省南部等地作为单季晚稻或早茬口双季晚稻种植。本研究介绍了其选育过程、品种特性以及主要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4.
浙北地区单季晚粳稻直播栽培的高产途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课题组2003—2005年掌握的地处浙北地区的嘉兴市的82块大田试验结果与测产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旨在探讨其高产途径。结果表明,有效穗数、每穗实粒数和千粒重对直播单季晚粳稻产量具显著正效应,其中正效应最大的为每穗实粒数,有效穗数其次。在数据分析基础上,提出浙北地区单季晚粳稻直播栽培的高产途径为:在争取一定有效穗数基础上,应把增加每穗实粒数作为主攻方向,同时提高灌浆质量适当增加粒重。结合生产实践,在目前现有品种条件下,浙北地区单季直播晚粳稻9500 kg/hm2左右产量水平的合理结构可能为:基本苗约为125万/hm2,最高苗630万/hm2,有效穗数450万/hm2,每穗总粒数>100粒,每穗实粒数90~95粒,千粒重26g左右。  相似文献   

15.
以21个籼型杂交中稻组合为材料,用标准化的基因型值进行了根系及地上部植株的21个性状对结实率的通径分析。结果表明:4叶期单株分聚数、分聚盛期单株分聚数、分聚盛期单株干重、分聚盛期发根力、齐穗期LAI、最高苗数和着粒数7个性状对结实率的偏相关系数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高结实率品种要求分聚力和发根力强,齐穗期LAI高,穗子偏小。  相似文献   

16.
混制1号机械化混播制种生产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混播制种是指将杂交水稻的父、母本亲本种子混合播种,扬花授粉后再通过化学方法去除父本,收获杂交种的一种机械化制种方式[1][2][3],是杂交水稻制种技术的发展方向。本文从机械旱直播、机械水直播和机械插秧等3个方面阐述了杂交水稻混播制种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7.
籼粳亚种间杂交稻在光合产物积累上表现出与品种间杂交稻和常规稻的明显优势,但干物质转化率低成为籼粳亚种间杂交稻获得高产的瓶颈。为了使亚种间杂交稻干物质转化率与生物产量之间达到平衡,本综述从亚种间杂交稻干物质转化的影响因素(亚种间杂交稻的生理特性、栽培措施、生态条件、形态特征、遗传机理、分子生物学)等方面进行了简要概述,并就亚种间杂交稻的源库流特征和细胞活性因子,总结了各影响因子与亚种间杂交稻干物质转化存在的相关性,因此提出对籼粳亚种间杂交稻干物质分配与筛管结构和细胞活性相关性研究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8.
不同播种期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除品种本身外,栽培技术正以一种不容忽视的力量影响着稻米品质。通过二年不同播种期试验与稻米品质化验,结果表明:播种过早或过迟,都会对稻米品质产生不良的影响,以兼顾产量与品质为出发点,在浙江温州地区范围内,平原单季晚稻以6月中旬播种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19.
长江流域杂交早稻品质性状的表现及配合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探索我国长江流域杂交早稻品质改良的育种手段,为其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选用长江流域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6个早籼稻不育系和5个早籼稻恢复系及NCⅡ设计配制了30个杂交早稻组合,对各组合的12品质性状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各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表现普遍介于双亲之间,垩白和整精米率是长江流域杂交早稻品质改良的主要限制因子。12个主要品质性状组合间方差均达极显著水平,存在极显著的遗传差异;各品质性状基因的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对杂交早稻的品质存在极显著的影响。各品质性状狭义遗传力为长/宽>粒长>垩白度>粒宽>整精米率>糊化温度>直链淀粉含量>垩白率>垩白面积>出糙率>胶稠度>精米率。出糙率与精米率,整精米率与糊化温度, 粒长与长/宽, 粒宽与垩白粒率、垩白面积、直链淀粉, 垩白粒率与精米宽、垩白面积、直链淀粉含量,垩白面积与粒宽、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等性状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整精米率与垩白粒率,长/宽与粒宽、垩白粒率、垩白面积、垩白度、糊化温度、直链淀粉含量等性状间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对杂交早稻品质性状之间的内在联系、遗传以及品质改良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