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述了正确处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中的两大关系,必须牢牢地把握生态目标,正确处理好生态建设与农民吃饭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正确处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建设和重视林草植被保护的关系,进一步巩固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2.
退耕还林还草是一项艰巨的生态建设工程,其首要目标就是要改善和恢复退化了的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为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提供必须的基础支撑和生态保障,最终达到生态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三赢”目标。1.退耕还林(草)与水土保持的关系水土保持是区域生态建设乃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工程,工程建设的实施目标在于综合防治水土流失,合理安排各种用地比例,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退耕还林(草)是水土保持三大措施中生物措施的主导内容,也是长期实施水土流失治理中推行的最有效的措施。退耕还林(草)项目,为…  相似文献   

3.
;简要介绍了汾河太原城区段水利工程的概况,分析了汾河水库蓄水池水质,认为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大都经支沟或直接进入汾河是造成汾河污染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水质保护的原则以及做好污染源的治理、水质保护管理与监测、工程维护等水质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4.
卢劲松 《浙江林业科技》2000,20(5):71-74,78
对龙泉市的自然条件、社会条件、河流分布特征及生态保护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关于高地势地区的生态保护,沿江、沿溪、沿库的生态保护措施,提出了关于进行生态保护的营林措施,并提出了生态保护的封闭回路设想。剖析了建设生态体系的必要性。阐述了生态建设与地方经济发展、生态建设与发展生态旅游业,生态建设对中下游地区的影响等诸方面的关系。进行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必须有强有力的保障机制,才能全面地促进三江源头  相似文献   

5.
1.增加强生态意识英国著名生态学家戈德史密斯称当前的生态危机是“第三次世界大战”,如此下去,世界将失去供养人类生存的能力。没有清醒的生态意识,就会丧失文化进步。人类的发展史,实际上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史,尊重自然,保护生态,将给人类提供优越的生存条件,违背自然、破坏生态,将使人类遭受无穷的灾难。历史告诉我们:社会经济总量的提高往往伴随着生态的恶化,但当社会发展以后,回过头来治理和巩固环境时,代价已经巨大。在新的历史时刻,生态建设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2.抓好建设重点生态建设是根据我国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  相似文献   

6.
试论森林资源的三重属性和“三生态”战略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森林资源具有物质性(物质资源)、生态性(生态资源)和社会性(社会人文资源),森林资源的三重属性同"三生态"战略思想有一种必然的对应关系,即物质性—生态建设、生态性—生态安全、社会性—生态文明。生态建设是生态安全的基础,生态安全是生态文明的前提,生态文明是生态建设和生态安全所追求的最终目标。对于整个林业发展来说,必须把战略重点放在生态建设上,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由于天保工程的实施及国家生态建设的需要,黑龙江省林区森林采伐与林业生态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处理好森林采伐和生态保护的关系,是现代林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总结了森林采伐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森林采伐和林业生态建设的一些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生态经济沟是河北省群众在长期的山区治理中创造的一套好经验,已显示出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本文论述了两年来本省生态经济沟建设的概况、推广前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以及推广建设生态经济沟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城市人工湖水生态修复的技术体系,以临汾汾河城区段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中1号人工湖生态修复项目为例,分析了其工艺流程和施工经验,总结了"内外结合+组合工艺"的治理方针。修复实践表明:人工湖的生态修复遵循先治理后修复的技术体系,组合工艺对其治理具有显著效果;生态环境治理工程对城市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和旅游效益均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指出了陡坡地生态治理是云南省生态建设的重点工程,应对25°以上的陡坡地及重点生态脆弱区内的耕地进行结构调整,开展植树造林。从陡坡地生态治理的重要性入手,论述了昌宁县陡坡地生态治理现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实际情况探讨了陡坡地生态治理的对策措施,为昌宁陡坡地生态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国家林业局日前出台的《关于加强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在未成年人中开展以生态建设、生态安全和生态文明为主要内容的生态道德教育。加强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是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发展战略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对未成年人进行生态道德教育是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道德是指为加强生态建设和生态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需要人们遵守的有社会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其主要内容包括:生态保护意识、能源节约意识、消费简约意识、亲近自然意识和优化生态意识等。树立良好的生态道德观,是未成年人…  相似文献   

12.
现代国有林场是确立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对生态环境问题十分重视,开展了一系列生态建设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但由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的压力越来越大,生态治理跟不上生态破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着生态环境“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严峻形势。我国的生态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国土生态安全形势令人堪忧,生态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3.
<正>一、生态文化理论的知与行1.生态文化内涵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文化。广义的生态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与自然相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生态文化是指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共存共荣的生态意识、价值取向和社会适应。在这个定义中:核心是认识和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目标是实现"和谐发展,共生共荣"。生态意识、价值取向、社会适应是生态文化的三个基本要素和必备条件。生态意识——追求人与自然  相似文献   

14.
国务院日前颁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其中强调指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任务和切入点,关系农民当前生计和长远利益,关系全国能否实现可持续发展。要以统筹实现生态改善、农民增收和地区经济发展为目标,认真搞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和已垦草原退耕还草等生态建设工程。要把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与基本农田建设、农村能源建设、生态移民、后续产业发展、封山禁牧舍饲等配套保障措施结合起来。建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补偿机制,鼓励各类投资主体投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实现生态改善和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5.
浅议林业科普在林业建设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 ,同时也肩负着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大使命。林业建设必须以科技为依托 ,走科技兴林的路子 ,而林业科普工作正是林业科技工作的关键措施 ,在振兴和发展林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在当前实施林业重点工程和调整林业产业结构的过程中必须做好科普工作。1 充分认识林业科普在林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1.1 开展林业科普是提高全民生态意识的需要生态问题是新世纪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 ,我省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的趋势还没有得到根本的遏制。在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力度的同时 ,必须让全民了解和认识生态问题的严重性、生…  相似文献   

16.
加快生态建设步伐,是实现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的迫切要求。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对加强生态建设、加快林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要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继续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湿地保护和荒漠化治理等生态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保护与管理,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自然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17.
当前,生态保护和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手段之一。近年来,乌拉特后旗依托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强势推进生态建设和资源保护,为构建北疆重要生态屏障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治理的效率还远远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生态建设与保护工作仍处于低水平建设,重建设轻管理,治理质量不高。通过分析乌拉特后旗的旗情和生态保护及建设取得的成绩,在充分认识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破除唯畜是牧的传统意识,树立"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意识,大力实施生态移民和退牧休牧、还林还草战略,提高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18.
大连市是辽宁省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必须坚持尊重自然规律,充分发挥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完善投入机制,拓宽投资渠道,加大投资力度;建立生态环境建设的部门协调机制;注重经济效益,把水土保持同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强化监督管护等措施,加快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19.
根据蓬溪县地理特点和生态环境建设实际情况,总结了林业生态建设的基本思路,提出了几种生态治理模式及技术措施和治理规模。  相似文献   

20.
“万木林”的生态伦理学思考——纪念建瓯万木林600年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现代生态伦理学角度 ,分析建瓯万木林产生的背景和历史渊源 ,初步评价了万木林在生态、经济及社会等方面的意义和价值。并联系林业生产实际 ,指出万木林对人们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保护自然、提高生态意识及有关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启迪和警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