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9 毫秒
1.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污水净化技术,不但能够对污水进行有效的深度处理,而且成本较低、管理也相对简单,在污水净化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从湿地植物、湿地微生物和人工湿地设计参数等3个方面对影响人工湿地污水净化的效果进行了综述。不同种类湿地植物的根系泌氧能力、根系分泌物种类和所产生的化感物质的种类、数量及功能均不同,因此对污水净化能力亦不同;湿地微生物能有效降解污水中有机大分子物质和氮磷等污染物,但其多样性和丰度受基质结构、不同植物组合和碳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湿地构型、进水浓度、水力负荷和水力停留时间等基础设计参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湿地系统的净化能力。此外,还展望了人工湿地污水净化技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以期提高人工湿地净化畜牧业污水的技术经济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人工湿地植物根际微生物对4种污水重金属元素的净化能力.[方法]用实验室已有的10株菌株,测定不同时间污水重金属浓度及菌株吸附率,并拟合细菌与真菌平均吸附率模型,分析不同根际微生物对重金属吸附净化能力的影响.[结果]①10株高效菌株对不同浓度污水pb2+的吸附率高(H)、中(M)、低(L)范围分别为27.30...  相似文献   

3.
人工湿地进行污水处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近年来应用人工湿地中微生物和植物对污水净化的研究概况,并提出了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改良技术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唐天乐  杨晓姝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8):3570-3573,3618
[目的]研究不同运行模式人工湿地中溶解氧与净化效率的关系。[方法]采用在线试验模型和现场监测分析方法,研究不同运行模式的有/无植物人工湿地对污水的净化效果与溶解氧的关系。[结果]连续运行的人工湿地上有无植物对有机物和氮磷污染物的净化效果没有明显影响,间隔运行的人工湿地上有无植物对污水中CODCr、NH4+-N、TN的平均去除率存在显著性差异,种有植物间隔运行的人工湿地对CODCr、NH4+-N、TN的平均去除率比连续运行的人工湿地和没有种植植物间隔运行的人工湿地高。人工湿地系统对污水中CODCr、NH4+-N、TN的净化效率在昼间较高、夜间较低,污染物净化效果与溶解氧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人工湿地的前置单元增氧有利于改善后置湿地单元的溶氧环境条件,可以提高人工湿地系统净化污染物的能力。种植植物的人工湿地系统宜在昼间运行,利用好植物的光合增氧潜力,则可表现出良好的净化污染物的效果。[结论]该研究为氧化塘-人工湿地系统的运行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人工湿地生态系统污水净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人工湿地作为近30年来发展起来的污水处理技术是传统的污水处理技术中的一种廉价的替代方案,已越来越受到各国的普遍重视。在人工湿地中,不同污染物的去除机理不同,其去污影响因素也不同。本文详细的介绍了人工湿地的定义、分类、基本构造类型及其在污水净化中的应用领域和应用前景。同时还详细论述了人工湿地的污水净化机理,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可为人工湿地污水净化技术的应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人工湿地处理污水技术已广泛应用,文章分析了人工湿地的构成成分因素——包括基质、湿地植物和湿地微生物,水力负荷因素——进水水质、水力负荷和水力停留时间,以及环境因素——温度、pH值和光照,对人工湿地运行效果,包括污水净化效果、污水处理量和湿地可持续运行的影响,指出应因时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搭配和设计湿地植物和基质,以保障人工湿地持续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7.
人工湿地作为传统污水处理技术的替代工艺,正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本文介绍了人工湿地的国内外研究进展、机理研究以及在污水净化中的应用领域和应用前景,同时详细论述了影响人工湿地污水净化效率的各种影响因素和制约条件及其各种影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对今后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展望,为人工湿地污水净化技术的应用研究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人工湿地处理污水技术已广泛应用,文章分析了人工湿地的构成成分因素--包括基质、湿地植物和湿地微生物,水力负荷因素--进水水质、水力负荷和水力停留时间,以及环境因素--温度、pH值和光照,对人工湿地运行效果,包括污水净化效果、污水处理量和湿地可持续运行的影响,指出应因时因地制宜,合理选择、搭配和设计湿地植物和基质,以保障人工湿地持续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9.
微生物是人工湿地中净化污水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已有研究结果表明,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在有机污染物和氨氮等物质的降解过程中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建立小型实验湿地系统,考察在不同植物组合条件下人工湿地系统的污染物去除效率与植物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的相互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旱伞草、美人蕉和芦苇组合系统的TN、TP和BOD,去除效率最高,而旱伞草和美人蕉组合系统的CODCr>净化效率最高.旱伞草、美人蕉、芦苇3种植物组合系统和旱伞草和美人蕉两种植物组合系统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较高,利用碳源的能力较强;而单一旱伞草植物系统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较小,利用碳源能力较差.实验结果表明,通过不同植物组合而成的湿地系统,可提高根际微生物群落功能多样性,从而提高人工湿地污染物净化的效率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人工湿地基质类型及其去污能力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湿地作为一种生态污水净化处理的系统技术,具有很高的生态环保价值,其中基质作为人工湿地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对人工湿地净化污水的效果起重要作用。为人工湿地基质的应用提供参考,概述了基质的种类、去污特性,从基质粒径、填充类型、组合配置、污水性质、基质堵塞等方面分析了影响人工湿地基质去污能力的因素,同时提出了人工湿地基质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红树林湿地地处生态环境脆弱的海岸带,因此,将天然林用作污水排放地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并且红树林人工湿地用作净化污水的方法还不够成熟。通过对红树林人工湿地净化污水的历史与机理的综述,提出红树林人工湿地用于净化污水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将来研究应予以重视的方向,以期为红树林人工湿地净化污水的设想运用到实践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浅论生态住宅小区水环境的生态设计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综述了生态住宅小区的内涵及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根据生态住宅小区水环境系统技术导则的基本要点,讨论了生态住宅小区水环境生态设计的必要性,并对水环境系统的生态设计的目的和原则、给排水子系统设计的模式、人工湿地处理生态住宅小区污水的生态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论述。结果认为,在生态住宅小区水环境系统的设计中,将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雨水收集系统、景观水系统、中水回用系统和绿地系统综合起来进行设计,使人工湿地处理污水工艺与生态小区园林及其水景艺术相结合,建设集观赏、娱乐和污水处理于一体的景观湿地系统是实现住宅小区水环境生态化的理想途径。  相似文献   

13.
三种人工湿地植物对城镇生活污水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云成 《湖北农业科学》2011,50(22):4586-4589
利用人工湿地处理技术探讨城镇生活污水治理与利用,研究菖蒲、美人蕉、麦冬3种植物在水力停留时间分别为1、3、5、7 d时对城镇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3种植物中美人蕉的处理效果最好,麦冬较差。在水力停留时间为7 d、密度为10株/m2时美人蕉对BOD5、CODcr、TP和TN的去除率分别为92.3%、88.2%、94.9%、94.6%。人工湿地生态系统适合以生活污水为主的城镇污水处理。  相似文献   

14.
城镇生活小区污水生态原位净化回用处理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设计了1种城镇生活小区污水生态原位净化回用处理工艺。经过试验分析证明:该工艺将厌氧生化技术和人工湿地技术进行有机结合,不仅可以大幅提高生物降解效率,可以使污水净化质量显著改善,可作为中水回用,还可以能满足小区生态环境和景观文化功能要求。与城镇污水集中处理回用相比,城镇生活小区污水生态原位处理回用更加经济合理。  相似文献   

15.
水生植物在工业园人工湿地中的应用——以燕岭湿地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生植物是水质生物净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湿地景观的重要造景元素,依据自然地貌,利用水体环境大量种植水生植物,充分考虑有效的污水净化设计,营造一个乡野情趣的湿地,以东莞燕岭湿地为例阐述水生植物的选择、配置及应用。  相似文献   

16.
人工湿地技术处理金华市孝顺镇污水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一种适合我国国情的低耗、高效、绿色的人工湿地生态修复技术,以更好地处理中小城镇污水,拓展人工湿地的绿色生态功能。[方法]采用模拟人工湿地系统,取浙江省金华市孝顺镇生活污水,在每轮湿地系统中水力停留7 d,考察进水水质及出水水质中总磷(TP)、总氮(TN)和化学需氧量(COD)的变化情况,进行湿地基质和植物的筛选。同时,对这几种基质和植物进行搭配组合,筛选出适合处理金华市孝顺镇污水的最佳组合,并进行景观设计研究。[结果]融合景观设计后的湿地系统TP去除率为71.23%,TN去除率为78.08%,COD去除率为71.70%,处理效果较好。[结论]结果表明,从上到下依次为碎石、石灰石、煤渣的基质搭配组合加上美人蕉+茭白的植物搭配组合,进行景观设计后,去污能力最优。  相似文献   

17.
在逐步完善截污、清淤及生态护坡等工程的同时,综合运用底泥矿化、微生物净化技术,结合构建人工浮岛、生物栅、定点增氧推流、复合滤床循环、人工湿地等净水措施,对厦门五缘湾湿地公园水系进行探索性生态修复试验.治理后NH3-N、TN、TP及COD等主要水质指标均达到网家地表水V类标准要求,湿地公园水质和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8.
不同水生植物人工浮岛对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水生植物人工浮岛对生活污水水体的净化效果。[方法]利用人工浮岛技术种植水生植物,通过建立模拟的静态污水池,研究千屈菜、水生黄鸢尾、菖蒲、水生美人蕉对污水中化学需氧量(COD)、氨氮和总磷的净化效果。[结果]污水池中,千屈菜长势最好,所有植株开花;水生黄鸢尾和香蒲的株高变化明显,且不断有新芽冒出,长成完整的植株;水生美人蕉长势最差,根系生长不明显,只有少数植株开花,叶子呈黄色。4种植物对COD的净化主要在生殖生长阶段,对氨氮和总磷的净化主要在营养生长阶段。4种植物的优选顺序依次为千屈菜、水生黄鸢尾(菖蒲)、水生美人蕉。[结论]该研究可为优选水生植物和地面水的净化修复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