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不同饵料模式与投喂方式对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性腺营养成分的影响研究。试验设置4种饵料模式( M1组投喂海带, M2组投喂海带+贻贝, M3组投喂南瓜, M4组投喂胡萝卜)和3种投喂方式(对照组投喂海带150 d, RM1组投喂南瓜75 d后投喂海带75 d, RM2组投喂胡萝卜75 d后投喂海带75 d),试验结束后,对海胆性腺中氨基酸、β-胡萝卜素和脂肪酸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不同饵料模式条件下, M2组海胆性腺中氨基酸总量( TAA)、必需氨基酸总量( EAA)和EAA/TAA均最高; M4组鲜味氨基酸总量占氨基酸总量的百分比最高; M1与M2组雌、雄海胆的β-胡萝卜素含量及个体平均β-胡萝卜素含量均无差异性差异(P>0·05),二者显著高于其他2组(P<0·05);M3组雌海胆性腺中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雄海胆中PUFA含量4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投喂方式条件下, RM2组海胆性腺中TAA、 EAA和EAA/TAA含量均最高;对照组雄海胆性腺中β-胡萝卜素含量及个体平均β-胡萝卜素含量均显著高于RM1和RM2组( P<0·05),而雌海胆性腺中二者的含量与RM1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RM2组(P<0·05);RM1组雌、雄海胆性腺中PUFA含量均最高。研究表明: M2组饵料模式和RM2组投喂方式均可提高海胆性腺中氨基酸含量,且M2组饵料模式对海胆个体平均β-胡萝卜素含量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M3组饵料模式和RM1组投喂方式可明显提高海胆性腺中PUFA的含量。  相似文献   

2.
不同密度的虾夷马粪海胆与仿刺参混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水温为13.0~23.0℃、盐度为32~34、容积为50 L的塑料水箱中,分别放养体重为(1.7±0.7)g的虾夷马粪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10、20、30个,每周过量投喂海带1次,再分别混养体重为(1.8±0.5)g的仿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0和5头,不投喂。151 d的饲养结果表明,混养时海胆的特殊生长率(SGR)和成活率依次比同密度单养时高28.46%、2.86%,33.99%、10.35%,25.52%、23.13%;饲料系数降低了1.50%、7.99%和1.85%;刺参的生长及成活率随海胆密度的增加而降低,高密度组(30个/箱)刺参的生长和成活率显著低于其它两组(P<0.05);海胆的密度对刺参的生化组成没有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3.
周期性饥饿-再投喂对牙鲆幼鱼生长和饲料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03年5~6月,在(18±1)℃条件下对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幼鱼(初始体重为4.21±0.28g)分别进行了周期性饥饿-再投喂的生长试验。对照组连续饱食投喂36 d,处理组S2F4、S3F6、S4F8分别周期性饥饿2 d再投喂4 d,饥饿3 d再投喂6 d和饥饿4 d再投喂8 d。结果表明:S2F4组牙鲆幼鱼的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和饲料转化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S3F6组牙鲆幼鱼的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和饲料转化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S4F8组牙鲆幼鱼的终末体重、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饲料转化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试验结束时,各处理组鱼体生化组成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不同投喂频率1次/d、2次/d(周日不投)、2次/d和3次/d对星斑川鲽幼鱼生长、摄食率、饲料利用情况和全鱼及其组织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星斑川鲽幼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显著升高,2次/d(周日不投)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1次/d组(P<0.05),但与2次/d和3次/d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2次/d(周日不投)组饲料转化率和蛋白质效率稍高于2次/d和3次/d组,但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全鱼水分和粗蛋白含量不受投喂频率的显著影响(P>0.05),全鱼粗脂肪含量2次/d(周日不投)组显著低于2次/d组(P<0.05),全鱼灰分含量1次/d组显著高于2次/d(周日不投)组和3次/d组(P<0.05),其余各组差异不显著(P>0.05);肌肉水分含量随投喂频率增加而显著降低(P<0.05),肌肉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与水分含量呈负相关,肌肉灰分含量1次/d组显著高于2次/d组(P<0.05),其余各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脏水分和粗脂肪含量各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脏粗蛋白含量1次/d组显著低于其余各组(P<0.05),其余各组之间...  相似文献   

5.
饥饿和再投喂对中间球海胆性腺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间球海胆Strongylocentrotus intermedius进行了不同时间的饥饿和再投喂试验。采用各组“饥饿时间 投喂时间”相同的试验设计,在30 d内,试验组(S3、S6、S9、S12组)海胆分别饥饿3、6、9和12d后再连续饱食投喂直至试验结束,同时设对照组S0。结果表明:试验结束时S3组海胆性腺重、性腺指数均接近对照组,其余各组较对照组低;特殊生长率在再投喂的第2 d或第4 d出现最大值。性腺组织学观察的结果表明:对照组海胆性腺为滤泡型,由生殖细胞和营养细胞构成,发育至生长期;随着饥饿时间的延长,雄海胆性腺中成熟精子的数量减少,雌海胆性腺中初级卵母细胞发育迟缓,而雌、雄海胆性腺中营养细胞的数量无明显变化;再投喂后,性腺有不同程度的发育。  相似文献   

6.
采用6种天然饵料喂养清洁虾亲虾,分析其对亲虾性腺发育、繁殖性能以及受精卵质量的影响。性腺发育试验发现,投喂6种不同饵料亲虾性腺发育周期差异显著(P<0.01),最长的为鱼肉组(12.82±1.91)d,最短的为卤虫无节幼体组(11.46±1.76)d;卤虫无节幼体与桡足类组性腺指数、干物质含量及总蛋白质含量随着性腺发育显著增加(P<0.01),增加均在2倍左右。繁殖性能与受精卵质量结果表明,鱼肉组(3 357±621)(粒/g)亲虾相对怀卵量最大,卤虫无节幼体组最小(1 829±213)(粒/g);卤虫无节幼体[(0.110 9±0.016 3)mm3]组亲虾受精卵体积最大,乌贼组最小[(0.096 2±0.014 0)mm3];鱼肉组[(37.33±1.75)μg]的受精卵干重最大,虾肉组最小[(31.00±1.26)μg];桡足类组蛋白质绝对含量[(367.17±25.68)mg/g]在干物质中所占比例(72.34%)最高。此外,6个饵料组中所有亲虾在各抱卵周期内抱卵率与抱卵间期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偏顶蛤Modiolus modiolus最适培育条件,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研究了海水盐度、 pH和饵料对偏顶蛤浮游幼虫生长和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生态因子对偏顶蛤浮游幼虫的生长发育均有显著影响(P<0·05);幼虫生长发育的适宜盐度为25~35,最适盐度为30,但幼虫对高盐度的耐受力比对低盐度的耐受力强;幼虫生长发育的适宜pH为6~9,最适pH为8;饵料试验中,湛江等鞭金藻Isochrysis zhan:jiangensis、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ium和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 Lemmerman 3种饵料混合投喂的效果最好,牟氏角毛藻单独投喂以及牟氏角毛藻与新月菱形藻混合投喂的效果最差,湛江等鞭金藻基本上能够满足偏顶蛤早期浮游幼虫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单一投喂湛江等鞭金藻和新月菱形藻组与投喂含金藻的混合饵料组对幼虫的饲喂效果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温度及饵料对管角螺繁殖力的影响.[方法]采用升温及投喂饵料的方法,在水泥池培育已达性成熟年龄的管角螺113 d后,进行繁殖力的比较.[结果]升温组(28~29℃)亲螺比常温组提前16 d交配产卵,每个雌螺平均产卵2.2次,平均产卵囊数30.7个,而常温组每个雌螺平均产卵1.3次,平均产卵囊数为24.4个,且升温组的每个雌螺获得仔螺平均数比常温组多19%,差异显著(P<0.05).饵料试验中,投喂贝类组与投喂小杂鱼组产卵时间无明显差异,贝类组每个雌螺平均产卵2.4次,而杂鱼组为1.8次;产卵雌螺中每个雌螺所产卵囊数贝类组比小杂鱼组多18.3%,且差异显著(P<0.05).贝类组、小杂鱼组每个孵囊孵出仔螺平均数差异不显著(P>0.05),而贝类组每个雌螺获得仔螺的平均数比小杂鱼组多19.3%(P<0.05).[结论]在管角螺亲螺强化培育过程中,升温及投喂适口饵料均能提高其繁殖能力.  相似文献   

9.
投喂节律对异育银鲫氮收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水温(28±1)℃、自然光照条件下,以4种投喂节律饲养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60d,并测定异育银鲫氮的收支。其中对照组为每天投喂,3个试验组分别为投喂1d后饥饿1d、投喂2d后饥饿1d、投喂4d后饥饿1d。结果显示,3个试验组的摄食氮(mg/(g.d))显著高于对照组;以占摄食氮比例来观察,试验组的氮收支模式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以占吸收氮比例来观察,4组模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饵料种类对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脂肪酸组成及打斗行为的影响,以150只体质量为(55.00±3.09)g的中华绒螯蟹雌性成蟹为研究对象,分别投喂粗饲料、动物性饵料(冰鲜鱼、蛤)和配合饲料,养殖45 d后,利用气相色谱仪检测其肌肉、肝胰腺和性腺脂肪酸组成,并采用连续摄像观察法对不同饵料组内和组间中华绒螯蟹的打斗行为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在中华绒螯蟹肌肉、性腺和肝胰腺组织中分别检测到11、15、17种脂肪酸,其中肌肉中主要脂肪酸为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肝胰腺和性腺中主要脂肪酸均为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C_(18∶1n8)、C_(18∶2n6c)、C_(16∶0)为中华绒螯蟹体内含量最高的脂肪酸;肝胰腺和性腺中动物性饵料组C_(22∶6n3)(DHA)含量显著高于粗饲料和配合饲料组(P0.05),性腺中配合饲料组C_(20∶5n3)(EPA)含量最高(P0.05);配合饲料组肌肉中的∑n-3PUFA/∑n-6PUFA值显著高于粗饲料组和动物性饵料组(P0.05),具有更高的脂肪酸营养价值;在同种饲料组内打斗中,配合饲料组中华绒螯蟹打斗次数和打斗时长均为最高(P0.05);不同饵料组间打斗中,粗饲料投喂下的中华绒螯蟹更具攻击性,其与动物性饵料和配合饲料组的打斗中,其打斗次数、争斗发起次数和打斗时长均为最高(P0.05)。研究表明,配合饲料组投喂下的中华绒螯蟹比粗饲料和动物性饵料组具有更高的脂肪酸营养价值,且攻击性也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1.
饵料和盐度对罗氏沼虾幼虾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饵料(5种饵料)和不同盐度(9个盐度梯度)对罗氏沼虾生长和存活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饵料和盐度对罗氏沼虾幼虾的生长和存活率均有显著的影响(P0.05)。投喂卤虫无节幼体组和鱼肉组的幼虾各项生长参数都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其中,卤虫无节幼体对幼虾生长和存活的效应尤为突出,体长增长率、体质量增长率和存活率分别达(108.00±6.928)%,(445.45±74.828)%和92.67%。在盐度为5的养殖环境中,罗氏沼虾幼虾终末体长和终末体质量最大,分别达(1.29±0.025)cm和(0.090±0.003)g。但在盐度为0~25的养殖环境中,罗氏沼虾幼虾的体长生长指标的差异不显著(P0.05),说明罗氏沼虾幼虾对盐度的适应范围较广。当盐度超过35时,罗氏沼虾幼虾的生长会变慢,成活率也会下降,与其他组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黄脊竹蝗Ceracris kiangsu在3种不同寄主植物上的取食偏好和发育状况,有助于了解它们与寄主植物的关系。  方法  采用网格坐标纸计算面积法,测定不同龄期黄脊竹蝗对玉米Zea mays、芒草Miscanthus sinensis和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 等3种寄主植物的取食选择性,并观察3种不同寄主植物对黄脊竹蝗体质量、体长、产卵前期、产卵量和存活率的影响。  结果  不同龄期黄脊竹蝗对寄主植物取食偏好性发生了改变,其中1龄若虫的平均取食面积从大到小依次为玉米(474.67 mm2±66.03 mm2)、毛竹(179.33 mm2±41.38 mm2)、芒草(76.00 mm2±42.11 mm2),而2~5龄若虫对芒草的取食面积都显著大于其他2种寄主植物(P<0.05)。不同寄主植物饲喂后,黄脊竹蝗平均体质量增长量从大到小依次为玉米(0.301 g±0.015 g)、芒草(0.295 g±0.022 g)、毛竹(0.229 g±0.027 g);黄脊竹蝗平均体长增长量从大到小依次为芒草(25.120 mm±0.682 mm)、玉米(24.860 mm±1.436 mm)、毛竹(22.910 mm±2.914 mm)。在不同寄主植物饲养下,成虫产卵前期存在显著差异(P<0.05),平均产卵前期从大到小依次为芒草(55.4 d±6.9 d)、毛竹(41.7 d±2.2 d)、玉米(41.2 d±3.7 d),其中芒草饲养的种群产卵前期显著大于其他2种植物饲养的种群;黄脊竹蝗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后雌虫产卵量差异显著(P<0.05),从大到小依次为毛竹(122.00粒±6.08粒)、玉米(121.00粒±12.70粒)、芒草(21.00粒±2.89粒);单一寄主植物饲养黄脊竹蝗的存活率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存活率由高到低依次为毛竹(88.33%±1.70%)、芒草(86.67%±1.66%)、玉米(83.33%±1.60%)。  结论  从寄主植物获取的难易程度以及对黄脊竹蝗体质量、体长增长量和繁殖能力来考虑,玉米叶可以大量种植,芒草为户外野生禾本科Gramineae植物,不易大批量获取。相对来说,玉米叶是最适合黄脊竹蝗人工饲养的食物来源。图4表1参17  相似文献   

13.
在不同温度下,分别采用流水和静水呼吸室法,测定雷氏七鳃鳗变态前后及以规格为标准分类的大规格成年雷氏七鳃鳗Lampetra reissneri(成鳗大)、小规格成年雷氏七鳃鳗(成鳗小)、大规格幼年雷氏七鳃鳗(幼鳗大)和小规格幼年雷氏七鳃鳗(幼鳗小)的耗氧量、耗氧率和窒息点。结果表明:成鳗大(8.59g±0.20 g)、成鳗小(5.42 g±0.10 g)和幼鳗小(5.27 g±0.17 g)的耗氧率存在昼夜变化;其中成鳗大的最高耗氧率(0.167 mg/g.h±0.022 mg/g.h)、最低耗氧率(0.035 mg/g.h±0.003 mg/g.h)与成鳗小的最高耗氧率(0.192 mg/g.h±0.036 mg/g.h)、最低耗氧率(0.051 mg/g.h±0.016 mg/g.h)均出现在8:00和16:00;幼鳗小的最高耗氧率(0.119 mg/g.h±0.027 mg/g.h)和最低耗氧率(0.038mg/g.h±0.013 mg/g.h)分别出现在18:00和14:00。在1~20℃时,雷氏七鳃鳗的耗氧率与水温呈正相关,成鳗大(10.45 g±0.13 g)的关系式为Y大=0.0254X0.9115(R2=0.8516),成鳗小(4.65 g±0.07 g)的关系式为Y小=0.0272X0.9406(R2=0.8840);而幼鳗小(5.92 g±0.05 g)的耗氧量、耗氧率随着水温的升高,呈波浪式上升。在1~15℃时,成鳗大(10.67 g±0.18 g)的窒息点随着水温的上升而降低,其关系式为Y大=0.2224X-0.3945(R2=0.9710),在15~20℃时,其窒息点随着水温的上升而上移,窒息点曲线呈"V"字型;在1~10℃时,成鳗小(5.46 g±0.12 g)的窒息点随着水温上升而降低,关系式为Y小=0.4427X-0.6561(R2=0.8866),在10~20℃时,其窒息点随着水温的上升呈上升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在1~15℃时,幼鳗小(5.74±0.83 g)的窒息点随着水温的上升而降低,在15~20℃时,其窒息点随着水温的升高而上升,关系式为Y幼=0.3008X-0.4003(R2=0.8581)(P〈0.05)。体质量不同的成鳗大(10.10 g±0.13 g)与成鳗小(4.79 g±0.08 g)的耗氧量差异显著(P〈0.05),而耗氧率则无显著差异(P〉0.05);体质量不同的幼鳗大(7.60 g±0.15 g)与幼鳗小(4.79 g±0.09 g)的耗氧量和耗氧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讨海带粉对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和肝胰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取体质量为(7.25±0.24)g的克氏原螯虾随机分成5组,每组设3个平行,每个平行放20只虾.其中一组为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另外4组为试验组,投喂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质量分数为0.5%、1.0%、2.0%、4.0%海带粉的饲料.饲养8周后,测定克氏原螯虾的生长性能及血液和肝胰脏生化指标.结果表明:海带粉对克氏原螯虾死亡率和增重率均有显著性影响(P<0.05),当添加量为2.0%时增重率最高,成活率则随着添加量的增加而提高;随着饲料中海带粉添加量的增加,试验组虾血清中的溶菌酶活性、总蛋白浓度均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当添加量为2.0%时均达到最大值,碱性磷酸酶活性在海带粉添加量为1.0%时达到最大值;随着海带粉添加量的增加,肝胰腺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活性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超氧化歧化酶活性在添加量为2.0%时达到最大值,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活性在添加量为1.0%时均达到最大值,丙二醛含量则呈相反的变化趋势.研究表明,饲料中添加1.0%~2.0%的海带粉可以显著提高虾的生长性能、免疫功能和肝胰脏抗氧化能力,建议克氏原螯虾饲料中添加1.0% ~2.0%的海带粉.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通过直肠B超技术监测了经过2种同期发情处理(CIDR+PG+PMSG和1G)的9头吉林梅花鹿发情周期卵泡动态发育情况。实验得出:梅花鹿的卵泡发育均呈波形发育,1个发情周期由1—3个卵泡波组成。3个1波周期,3个2波周期,2个3波周期。1波周期的长度是5.3d±0.6d,2波周期的长度是12.3d±4.0d,3波周期的长度是25.5d±2.1d。未发情的216号梅花鹿在整个观察期中出现2个卵泡发育波,而未发情的1号鹿卵泡发育没有出现明显的波。1波周期梅花鹿的最大卵泡平均直径(5.4mm±0.5mm),比2波周期中第1个(5.1mm±0.6mm)和第2个内波的最大卵泡平均直径(4.8mm±0.5mm)和3波周期中第2个内波的最大卵泡平均直径(5.2mm±0.4mm)都大(P〉0.05),比3波周期中第1个和第3个内波的最大卵泡平均直径(分别是5.6mm±0.3mm和5.7mm±1.1mm)小(P〉0.05)。2波和3波周期中的所有内波的最大卵泡平均直径差异显著(P〈0.05),2波周期中的最大卵泡比3波周期中的直径小。2波周期的内波间隔(6.0d±1.4d)比3波周期的所有内波间隔(9.8d±1.5d和5.7d±1.rid)明显短(P〉0.05)。1波周期生长持续期是4.5d±0.7d,2波周期生长持续期(4.7d±1.5d和4.0d±1.7d)和3波周期中卵泡的生长持续期(4.5d±2.1d、6.5d±2.1d和2.5d±0.7d)差异不显著(P〉0.05)。2波周期中第1波(0.5mm/d±0.3mm/d)和第2波的生长速率(0.5mm/d±0.2mm/d)没有显著差异(P〉0.05)。排卵波和闭锁内波的卵泡生长持续期也没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6.
2013年8月至10月,采用跟踪观察法,在昭苏马场草甸草原上研究了放牧条件下乳用伊犁马的牧食行为.结果表明,在15h放牧时间观测中,乳用伊犁马各主要行为的总体时间分配顺序是:休息>采食>游走>挤奶>其他>饮水;在8月、9月、10月其休息时间依次占总观测时间的55.92%,58.10%,56.49%,采食时间依次占总观测时间的33.01%,34.39%,38.37%;不同观察月份间乳用伊犁马的牧食行为存在显著差异(P<0.05),从8月到10月乳用伊犁马采食时间显著增加、游走时间显著减少(P<0.05),休息、饮水时间变化不显著(P>0.05);不同观察月份间,乳用伊犁马在近14 h的观测时间中行走距离也存在一定差异,8月、9月、10月依次为(5.61±0.19),(6.96±1.08),(10.90±0.99) km.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藏羊羔羊夏季的育肥提供参考。[方法]选用6月龄欧拉型藏羊羔羊90只分为放牧组(对照组)和放牧补饲组(试验组),在夏季牧草旺盛期进行补饲育肥,研究青藏高原夏季不同育肥方式对藏羊羔羊育肥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试验组羔羊的净增重和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羔羊的宰前活重、胴体重、屠宰率、胴体净肉重和胴体净肉率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试验组羔羊的骨重、肉骨比、花油重和板油重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羔羊的肌肉内脂肪含量为3.43%,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欧拉型藏羊羔羊的肉色评分、大理石和熟肉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羔羊肉中异亮氨酸、亮氨酸、赖氨酸、苯丙氨酸酪氨酸的含量均高于FAO/WHO的标准模式。[结论]通过夏季补饲可进一步提高欧拉型藏羊羔羊的育肥效果。  相似文献   

18.
饲喂秸秆颗粒日粮对绵羊瘤胃和整体消化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4只2岁左右、装有永久性瘤胃瘘管的小尾寒羊公羊,采用2×2交叉试验设计,喂给精粗比为28∶72的碎粉(对照)或颗粒玉米秸秆日粮,在饲喂后0,1.5,3.0,5.0,7.0,10.0 h 采取瘤胃液样品分析,并进行整体消化代谢试验,以研究饲喂秸秆颗粒日粮对绵羊采食和消化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饲喂颗粒日粮时,绵羊的干物质采食量增加34.9%(P <0.01);瘤胃液氨态氮和总挥发性脂肪酸(TVFA)平均浓度分别降低11.6%(P >0.05)和8.7%(P >0.05);瘤胃液原虫数量减少10.0%(P <0.05);瘤胃液细菌总数增加9.9%(P <0.01);真菌拷贝数增加2.9%(P >0.05);瘤胃液体积增加22.7%(P <0.01),后送率提高18.4%(P <0.01).饲喂颗粒日粮时绵羊有机物、粗蛋白和纤维素的表观消化率分别降低11.5%(P <0.01),5.1%(P <0.05),9.9%(P <0.05),但有机物、粗蛋白和纤维素的消化量却分别增加21.1%(P <0.01),29.2%(P <0.01),17.8%(P <0.05).饲喂颗粒日粮时绵羊的氮、钙和磷的保留量分别增加21.5%(P <0.01),14.7%(P <0.05),18.5%(P <0.01).由本试验得出结论,饲喂秸秆颗粒日粮可极大地提高绵羊的自由采食量,增加绵羊的营养物质消化量,提高氮保留,但会造成日粮消化率显著降低;饲喂颗粒日粮时瘤胃液原虫数量减少,细菌总数增加,氨态氮和 TVFA 浓度有降低趋势,但由于瘤胃液体积和后送率的增加,瘤胃原虫和真菌总量均可能增加.本试验表明,饲喂秸秆颗粒日粮是改善绵羊营养代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温度和饲料脂肪水平对松浦镜鲤免疫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不同温度(16、23、30℃)与不同饲料脂肪水平(5%、8%、11%、15%)对松浦镜鲤Cyprinus carpio Songpu mirror幼鱼(体质量为5.51 g±0.05 g)免疫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试验.试验在36个盛水150 L的循环水族箱中进行,共饲养70 d.结果表明:1)16℃时,肝胰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均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而降低,低脂组(5%、8%)显著高于高脂组(11%、15%)(P<0.05);15%脂肪组肝胰脏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高于8%脂肪组(P<0.05),低脂组(5%、8%)脾脏MDA含量显著高于15%脂肪组(P<0.05).2)23℃时,肝胰脏溶菌酶(LYZ)活性随着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15%脂肪组肝胰脏LYZ活性显著低于8%脂肪组(P<0.05),5%和15%脂肪组肝胰脏SOD活性显著低于8%和11%脂肪组(P<0.05);肝胰脏MDA和脾脏SOD、MDA均随饲料脂肪水平的增加显著升高(P<0.05).3)30℃时,15%脂肪组肝胰脏LYZ活性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5%脂肪组血清IgM质量浓度显著低于11%脂肪组(P<0.05).4)各温度下,饲料脂肪水平对松浦镜鲤幼鱼脾脏LYZ、血清ALP、C3、c4以及脾脏CAT活性均无显著影响(P>0.05);5)各饲料脂肪水平下,温度都对松浦镜鲤幼鱼免疫和抗氧化指标均产生了显著影响(P<0.05).综合以上结果,从鱼体免疫角度推测松浦镜鲤幼鱼在16℃和23℃时饲料脂肪添加量分别不宜超过8%和11%.  相似文献   

20.
在水温24.0±0.2℃条件下,采用静水停食法开展了pH对日本沼虾存活、耗氧率及鳃组织CAT、SOD活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日本沼虾对碱性环境的耐受性略强于酸性环境,其pH耐受范围为5.5~8.5,该范围内日本沼虾组内耗氧率均呈夜均显著高于昼均(P〈0.05),组间昼均和夜均耗氧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且鳃组织SOD、CAT活力均呈先降后升走势;(2)日本沼虾pH适宜范围为6.5~8.5,该范围内日本沼虾鳃组织SOD低谷期均比pH 5.5实验组后延24 h,各观测时段CAT活力均显著低于pH 5.5实验组(P〈0.05);(3)日本沼虾pH最适宜区间为6.5~8.5的中央区域,本研究所设实验梯度中pH 7.5实验组日本沼虾鳃组织SOD、CAT活力最为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