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正蛋壳质量是蛋鸡生产者关注的重要指标之一,决定了鸡蛋的经济价值。蛋鸡进入产蛋后期,肠道上皮细胞更新速率降低,导致对钙的吸收率降低;输卵管蛋壳腺部等相关部位形成蛋壳、蛋壳内外膜的相关功能减退,蛋壳固有色泽褪色,沙壳蛋增多。小肽是动物降解蛋白质转为氨基酸过程中的中间产物,2~10个氨基酸通过肽键形成的直键肽被称为小肽,是动物的重要营养物质,能在动物胃肠内被完整的吸收。吸收后的小肽能促进游离氨基  相似文献   

2.
随着动物营养学研究的进展,蛋白质营养的研究也在逐步深入,由原来的粗蛋白营养发展到 氨基酸营养(必需氨基酸营养、可利用氨基酸营养等),进一步发展到现在的小肽营养。旨在就小肽的 降解和吸收、营养作用、生理活性、在生产中的应用、研究动态及展望等方面进行综合阐述。  相似文献   

3.
乳蛋白生物活性肽的来源及其生理重要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乳蛋白经酶解产生的肽类除了具有营养作用外,还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阿片肽、阿片拮抗肽活性及免疫调节、抗高血压、抗血栓、抗菌、促进矿质元素吸收等活性.综述了这些活性肽在体内、体外及通过微生物作用的产生情况,并对其生理重要性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4.
乳蛋白经酶解产生的肽类除了具有营养作用外,还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阿片肽、阿片拮抗肽活性及免疫调节、抗高血压、抗血栓、抗菌、促进矿质元素吸收等活性.综述了这些活性肽在体内、体外及通过微生物作用的产生情况,并对其生理重要性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5.
随着对小肽生理活性的深入认识及其抗氧化重要性的发现,动植物蛋白水解物的抗氧化活性的研究受到了关注。介绍了肽的抗氧化性测定方法,综述了以动植物蛋白为原料,制备抗氧化肽、分离纯化的方法,及其氨基酸组成。  相似文献   

6.
在pH值为6的条件下,等量的大鲵活性肽与低分子量透明质酸在溶液中形成了组合物。该组合物的红外光谱呈现出独特的吸收峰,显微镜观察到大鲵活性肽与低分子量透明质酸组合物表现出自然交联形成的结构。在相同浓度下,大鲵活性肽与低分子量透明质酸组合物的清除DPPH·的能力与大鲵活性肽清除DPPH·的能力相当,大鲵活性肽与低分子量透明质酸组合物的清除ABTS~+·的能力显著高于大鲵活性肽清除ABTS~+·的能力。因此,在大鲵活性肽与低分子量透明质酸组合物中,大鲵活性肽利用了低分子量透明质酸的有三级网状结构,发挥了更好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7.
科技与产品     
<正>中国科学院合作研究揭示植物小肽-受体激活机制小肽信号作为细胞间互作的重要介质,其与受体作用的分子机制是近年植物科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植物磺肽素(Phytosulfokine,PSK)是近些年发现的一种小肽类植物内源激素,由一个五肽和两个磺酸基团组成,它广泛存在于大多数植物中,通过促进细胞增大和分裂调控植物生长,并参与花粉萌发和花粉管导向以及植物抗性等多种重要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选用小黑麦小孢子作为供试材料,进行细胞穿透肽介导的植物单倍体细胞遗传转化可行性研究。提取单核靠边期的小黑麦小孢子进行悬浮培养,将细胞穿透肽与报告基因GFP的表达框复合物对小孢子进行转化。转化植株进行了PCR分子检测,并在荧光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外源GFP基因的表达情况。共获得21株候选转基因植株,其中染色体自然加倍植株为10株。T1代加倍植株的PCR检测结果显示,加倍的转基因株系中有3个株系的PCR检测结果呈阳性。通过荧光体视显微镜可在转基因植株的幼胚部位观测到GFP蛋白的荧光。以上结果表明外源GFP基因已经整合到小黑麦基因组上并且得到表达并稳定遗传。因此,由细胞穿透肽介导的植物单细胞转化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植物单细胞转基因方法。  相似文献   

9.
不同小麦基因型对土壤钾的吸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用了7个不同小麦基因型,进行了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小麦基因型对钾的吸收存在显著差异。在不同钾水平条件下,它们吸收利用土壤中的钾大部分来自非交换性钾源,其中矿物钾差异比较显著。在低钾条件下,吸收矿物钾量的比例差异大于高钾条件下吸收的矿物钾比例。因此,在缺钾土壤中,不同小麦基因型吸收矿物钾的量是筛选其耐低能力的重要指标。本试验初选出晋麦31号为耐低钾基因型。  相似文献   

10.
玉米肽为玉米蛋白经酶解后获得的多种小肽的混合物,具有抗氧化、促进酒精代谢等多种生物活性,是当前国际食品界热门的功能因子,已被广泛地应用在食品工业中。但一直以来,研究人员多集中于对玉米肽的工艺制备和功能研究等方面,对于玉米肽活性保护的研究仍处于初探阶段。以玉米肽清除ABTS自由基活性变化为指标,探究不同水质、稳定剂、食用酸和静置时间对其抗氧化活性稳定性的影响,以期为玉米肽产品开发,为最大限度发挥玉米肽的抗氧化活性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水质不同,玉米肽溶液的抗氧化活性呈现出较大的差异:去离子水纯净水矿泉水。稳定剂海藻酸钠、CMC、黄原胶、明胶的添加,均会降低玉米肽ABTS自由基清除率,且清除活性随着稳定剂用量的增加而显著下降,其中海藻酸钠(0.1%)对玉米肽的抗氧化活性影响最小,玉米肽ABTS自由基清除率为90%。酸味剂苹果酸、柠檬酸的添加降低了玉米肽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且呈剂量效应关系,在相同剂量下,柠檬酸(0.6%)对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破坏力最强,可降至72%。  相似文献   

11.
朱奎  李金贵  沈海玉  丁应龙 《种子》2007,26(9):24-27
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的中药牛膝种子为材料,与对照组牛膝种子相比较,对搭载后的牛膝种子SP1植株的种子生长发育过程进行了观测和分析,并对SP1植株获得的种子发芽及生长情况进行了进一步的观测。结果表明,经搭载后的航天组牛膝种子,SP1植株中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异,特别是SP1植株的种子在发育过程中,粒色、百粒重、胞果大小与形状以及成熟时间等方面差异明显。此外,航天组与对照组SP1植株的种子在发芽势、发芽率及活力指数等指标上也表现出一定差异。说明卫星搭载可改变某些基因产物的表达量,从而表现出形态性状的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2.
太空诱变红小豆后代农艺性状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2005年利用第21颗返回式卫星搭载小豆品系95-0进行太空诱变处理,回收后种植,对后代农艺性状的变异规律进行观察研究并进行突变体的选择。研究结果表明,与留地对照相比,太空诱变对小豆的出苗有抑制作用,并且引起了幼苗的畸变如叶缺失、错位等现象,SP3代第二叶变异频率3.42%。太空诱变处理后小豆多种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明显增加,并且正负向变异类型都有,表明太空诱变是创造小豆变异的有效途径。在SP2和SP3代进行选择,获得了19株剑叶形突变体、7株高株突变体、102株矮株突变体、5株粒色突变体、24株大粒突变体、70株小粒突变体和27株综合性状优良的单株,这为小豆育种提供了优良的材料和新种质,也为小豆分子遗传学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突变体。  相似文献   

13.
不同库容量类型籼稻品种源库相关参数的基本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桂春  田昊  张彪  李进前  于小凤  王余龙 《作物学报》2009,35(10):1900-1908
在群体水培条件下,以国内、外不同年代育成的常规籼稻代表品种(2001年为88个、2002年为122个)为材料,测定叶面积、干物重(包括根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氮素含量等,采用组内最小平方和的动态聚类方法将供试品种按库容量从低到高依次分为A、B、C、D、E、F 6类,研究各类品种源、库主要性状的基本特点。结果表明:(1)供试品种间库容量的差异很大(426%和817%)。A、B、C、D、E、F类品种的平均库容量,2001年分别为426.37、642.53、770.96、903.73、1 064.32、1 213.90 g m-2,2002年分别为359.36、574.11、764.98、962.43、1 200.11、1 455.59 g m-2;(2)大库容量品种全生育期天数、每日形成的库容量较大,库容量显著受到全生育期天数、每日形成库容量的影响,后者对库容量的作用大于前者对库容量的作用;(3)大库容量类型品种抽穗期叶面积、成熟期叶面积、抽穗期绿叶重、成熟期绿叶重、比叶重较大,但结实期叶面积下降比例小;(4)大库容量类型品种结实期净同化率、单位叶面积籽粒产量、单位叶面积库容量、单位干物质库容量、单位氮素库容量大于小库容量类型品种;(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抽穗期绿叶重、单位叶面积库容量、单位氮素库容量、单位干物质库容量、净同化率、比叶重是影响库容量的主要源库性状(R2= 0.953~0.963)。通径分析表明,抽穗期绿叶重、单位叶面积库容量对库容量的作用要显著大于单位氮素库容量、单位干物质库容量、净同化率、比叶重等对库容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小麦胚芽综合开发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麦胚芽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生理活性物质,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效。通过阐述小麦胚芽的综合开发利用,即小麦胚芽制备、小麦胚芽油与小麦胚芽蛋白的营养功效成分、提取工艺方法以及深加工产品,对小麦胚芽食品的开发进展进行研究,为小麦胚芽产品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国红小豆栽培和生理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红小豆是重要的豆类作物,在我国种植范围较广。笔者综合了国内大量研究成果,概述了红小豆栽培技术研究现状,详细介绍了红小豆生理水平的研究进展。基于红小豆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应的解决策略,展望了红小豆未来的研究方向与发展趋势,为以后的研究提供相应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苏云金芽孢杆菌营养期杀虫蛋白Vip3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更好地理解Vip3毒素的研究进展,本研究从Vip3毒素的类型、理化特性、功能、杀虫机理以及应用研究等方面做了详细的综述。并指出,尽管Vip3毒素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还有一些重要的问题在后续研究中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7.
B. G. Zhu    Y. R. Sun 《Plant Breeding》2006,125(4):405-407
A high seeds‐per‐pod value is a crucial component of soybean seed yield, but reliable information is lacking on the inheritance and early selection for the four‐seeded pod (4SP) trait. The inheritance of 4SP was followed in crosses originating from an EMS‐derived mutant line (E182, 15% 4SP) with its parental cultivar, ‘Ludou No. 4’ (no 4SP), and the efficiencies of both a molecular and morphological marker selection were determined. The plants of two F2 populations (with E182 as one of the parents) showed a segregation ratio of 3 : 1 (low to high SP values), indicating a single recessive locus; this mode of inheritance was confirmed by subsequent analysis of the F2 : 3 families. Among four microsatellite markers linked with the 4SP trait, Sat_107 was the closest to the 4SP locus (3.2 ± 1.11 cM). Both the molecular marker Sat_107 and the morphological marker, narrow leaflet (NL) associated with the 4SP locus were effective in selecting the 4SP trait, although with different efficiencies. The molecular marker was efficient in selecting soybean progenies from the cross in which one parent was the E182 mutant line because it was tightly linked to the mutated 4SP locus. In the other cross, with 4SP not derived from E182, the efficiency was reduced in comparison with the morphological marker.  相似文献   

18.
杞柳瘿蚊越冬虫源及越冬场所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明确杞柳瘿蚊的越冬虫源和越冬场所,掌握该虫的生物学特性,为防控该虫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通过采摘剥查当年生被杞柳瘿蚊为害的杞柳枝头上形成的虫瘿,及将采摘的虫瘿和剥查出来的杞柳瘿蚊幼虫和蛹放置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研究其越冬情况,并调查该虫的越冬场所。结果表明:杞柳瘿蚊以幼虫和蛹在当年生被害杞柳枝头上的虫瘿内越冬,越冬场所在土壤外部,越冬虫源主要来自于杞柳加工过程中残留在下脚料上的虫瘿和集中堆放的未经加工的带虫瘿柳条;其次是杞柳收割过程中散落并残留在田间的虫瘿。实际生产中,对收割后杞柳枝头上的虫瘿进行摘除并集中销毁,同时清除残留在田间的虫瘿,可有效降低杞柳瘿蚊的越冬虫源,减轻翌年杞柳瘿蚊对杞柳的危害。  相似文献   

19.
J. Kumar  P. N. Bahl 《Euphytica》1992,60(3):197-199
Summary The efficiency of indirect selection for seed yield was compared with direct selection for yield per se in chickpea. A total of 2500 single F2 plants, derived from 50 crosses with 50 plants from each cross, were divided into five sub-populations (SP1 to SP5) of 500 plants each by including 10 plants from each of the 50 crosses. The five sub-populations were advanced upto F6 by exercising 10% selection intensity for four successive generations for number of pods per plant in SP1, number of seeds per pod in SP2, seed weight in SP3, seed yield in SP4 and random selection in SP5. The efficiency of direct and indirect selection for yield was evaluated by comparing groups of 50 F6 lines from each sub-population. SP1 and SP3 F6 lines showed higher mean grain yield than the other three methods. SP1 and SP3 were found to be almost equally efficient in developing F6 lines which were significantly superior to the check. This suggests that indirect selection for yield via pod number and seed weight is more efficient than direct selection for yield.  相似文献   

20.
蚕食药用价值开发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目前蚕幼虫、蚕蛹、蚕蛾和蚕沙等蚕资源在食用和药用价值开发中的最新研究进展,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对蚕资源的进一步开发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