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梁巧玲  陆平  张皓  戴爱梅 《植物保护》2014,40(5):126-129
黑森瘿蚊[ Mayetiola destructor (Say)]是重要的国际性检疫害虫, 我国仅分布于新疆, 近年在局部地区严重发生。黑森瘿蚊在小麦苗期的为害状与麦秆蝇( Meromyza saltatrix L.)相似, 易引起混淆。本文描述了黑森瘿蚊各虫态的鉴别特征及其在小麦上的为害症状, 提出了与麦秆蝇的鉴别方法。  相似文献   

2.
温度对食锈菌瘿蚊蛹发育及成虫寿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英  南小宁  贺虹 《植物保护》2012,38(2):130-132
为了明确温度对食锈菌瘿蚊(Mycodi plosis sp.)蛹发育和成虫寿命的影响,为利用该类昆虫进行植物锈病的生物控制提供基础,在智能人工气候箱内5个恒温条件下(18、22、26、30℃和34℃)测定食锈菌瘿蚊蛹的发育历期和成虫寿命,并对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研究.在18~30℃的温度范围内,蛹的发育历期和成虫寿命从18℃的11.23 d和5.58d缩短至30℃条件下的5.98d和2.98d,与温度呈负相关,且温度对食锈菌瘿蚊蛹的发育历期和成虫寿命具有显著影响(p<0.05);当温度达到34℃时,蛹的发育历期和成虫寿命略有延长;蛹的发育起点温度为(5.82±2.28)℃,有效积温为(142.03±17.52)日·度.食锈菌瘿蚊蛹的发育速率总体趋势符合逻辑斯蒂曲线;而成虫寿命则随着温度的升高整体上呈下降趋势,说明高温不利于其存活.  相似文献   

3.
通过室内饲养观察,测定各发育阶段的存活率、雌雄性比、产卵量,组建了茶毛虫(Euproctis pseudoconspersa)实验种群生命表.在(23.5±0.5)℃恒温条件下饲养,种群趋势指数为19.5;而卵至蛹前期在(23.5±0.5)℃恒温,蛹后期至成虫期分别在日平均温度18、23、27℃的自然变温条件下饲养,种群趋势指数分别为25.4、62.4和44.0,以日平均温度23℃的自然变温条件下种群趋势指数最高,为恒温条件下饲养的3.2倍.茶毛虫室内饲养的最适条件为卵~蛹前期在(23.5±0.5)℃恒温条件下饲养,成虫羽化后在日平均温度23℃的自然变温下饲养.  相似文献   

4.
二化螟越冬幼虫滞育后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室内15、20、25℃和30℃的恒温条件下,对南昌二化螟田间越冬幼虫滞育后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研究。在上述各温度条件下,50%个体化蛹时间分别为66.3、41.8、26.0 d和19.9 d。由回归方程估算出二化螟越冬幼虫滞育后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9.3±1.1)℃和(411.0±14.2)日.度。田间自然条件下,越冬幼虫在4月初始蛹,5月下旬终蛹,1998、2004年和2005年田间累积50%越冬幼虫化蛹时的有效积温分别为377.8、417.5日.度和375.4日.度,3年平均为390.2日.度。利用该理论有效积温,参照当年2~4月的气温,可预测田间越冬幼虫50%个体化蛹的时间。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不同寄主饲养的瓜实蝇Bactrocera cucurbitae (Coquillett)幼虫与蛹的低温耐受性差异, 选择西葫芦Cucurbita pepo、节瓜Benincasa hispida和黄瓜Cucumis sativus饲养多代的瓜实蝇老熟幼虫和不同日龄的蛹, 分别测定其过冷却点、结冰点和在不同低温下的存活率, 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取食不同寄主植物的瓜实蝇老熟幼虫过冷却点无显著差异, 取食节瓜的老熟幼虫的结冰点[(-5.33±0.23)℃]最低, 且与取食黄瓜的种群没有显著差异;取食节瓜的蛹的过冷却点与结冰点均最低, 其中1日龄、3日龄和5日龄蛹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分别为(-19.28±0.30)℃ 和 (-15.06±0.34)℃, (-20.97±0.40)℃ 和(-17.33±0.39)℃, (-20.08±0.46)℃ 和 (-16.39±0.46)℃。取食节瓜和黄瓜的老熟幼虫在3、6℃和9℃下暴露1 d, 其存活率均显著高于取食西葫芦的老熟幼虫;节瓜种群的1日龄蛹在3℃和9℃下暴露1 d时, 其存活率都显著高于黄瓜和西葫芦种群的1日龄蛹的存活率。寄主植物可影响瓜实蝇的过冷却点、结冰点及低温存活能力, 与其他寄主种群相比,瓜实蝇节瓜种群老熟幼虫和蛹对低温的适应能力更强。  相似文献   

6.
芒果剪叶象Deporavs marginatvs(Pascoe)是我国芒果主要害虫之一.1989—1990年的研究表明,在南宁实验室条件下,一年可发生7代,第7代为局部世代,世代重叠.以预蛹在土中滞育越冬.每年5—6月份为第一为害高峰,每月有2—3代重叠,主害代为第三代;8—9月份为第二为害高峰,每月可有4代重叠,主害代为第五、六代.在南宁适温条件下,发生一代需要34—39天,而越冬代则长达136—223天.卵、幼虫、预蛹及蛹的历期(Y)与日平均温度(x)间的关系方程分别为:Ye=8.7614-0.2435x,Yi=1497.3/X~(1.75),Y_(pp+p)=22090.76/X~(2·254).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不同地理自然种群及不同食物和不同温度条件下实验种群蛹重的差异,对云南不同玉米种植区亚洲玉米螟自然种群、不同食料及不同温度下饲养的实验种群的雌、雄蛹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云南昭通、会泽、宣威、寻甸、建水、玉溪、元江和陇川县不同地理种群雌蛹和雄蛹重量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从同一地理来源的雌蛹、雄蛹重量来看,雌蛹重量明显大于雄蛹重量。室内21℃、25℃和29℃下饲养的实验种群雌蛹重量均显著高于雄蛹重量,21℃与25℃下雌蛹、雄蛹重量大于29℃的雌蛹、雄蛹重量,而21℃和25℃下实验种群雌、雄蛹重无显著差异。室内常温条件下人工饲料饲养种群与玉米秆饲养种群雌蛹、雄蛹重量无显著差异。综合以上结果,亚洲玉米螟雌蛹重大于雄蛹,且随着不同地理来源而存在一定差异,而室内利用人工饲料和玉米秆饲养种群的雌、雄蛹重间无显著差异,在21-25℃条件下种群雌雄蛹重量大于29℃条件下雌雄蛹重量,该结果将为亚洲玉米螟对环境的适应性及其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低温冷藏主动调节人工饲养昆虫的发育进度,从而获得发育进度一致的大量试虫。研究了二化螟在4℃低温冷藏对其蛹期和卵期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二化螟蛹经过10 d的4℃低温冷藏后,羽化率、成虫寿命、交配率和产卵量没有显著影响。但冷藏15 d后,其羽化率显著降低,仅为82.0%(比对照低18.0%),且雌雄成虫交配率显著降低,分别为33.4%和19.7%(比对照低20.8%和34.5%)。二化螟卵块经过5 d 4℃低温冷藏后,其孵化率、孵化幼虫的化蛹率、羽化率、性比和幼虫+蛹发育历期没有显著影响。但其卵块经过10 d冷藏后,其卵块的孵化率显著降低,仅33.3%(比对照低54.6%;化蛹率显著降低,仅23.3%(比对照低62.2%);且雌、雄幼虫+蛹历期显著延长,分别为82.1 d和84.5d,比对照长27.4 d和30.1 d;雌雄蛹重显著下降,分别为28.6 mg和23.0 mg(比对照轻33.5 mg和24.5 mg)。研究表明,在4℃的条件下,二化螟蛹期比卵期更适合冷藏。蛹在4℃下冷藏不宜超过10 d,而卵在4℃下冷藏不宜超过5 d。  相似文献   

9.
云南派姬小蜂(Pediobius yunnanensis Liao)是微红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 Hampson)蛹期的重要寄生蜂。本文在温度为(25±1)℃、相对湿度(70±10)%、光周期L//D=14h//10h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日龄微红梢斑螟蛹对云南派姬小蜂的寄生率、发育历期、子代性比和个体大小的影响。结果表明,云南派姬小蜂对4日龄的微红梢斑螟蛹寄生率(76.19%)显著高于对2、6、8日龄和10日龄蛹的寄生率,且随着微红梢斑螟蛹日龄的增加,云南派姬小蜂对其寄生率呈下降趋势。云南派姬小蜂能在2~10日龄的微红梢斑螟蛹上产卵并发育至成虫,在寄主5种龄期下云南派姬小蜂的发育历期差异不显著;云南派姬小蜂寄生4日龄和10日龄蛹的子代雌雄性比显著低于寄生2、6日龄和8日龄蛹的雌雄性比;在寄生4日龄蛹时,寄生蜂子代个体最大,子代个体随着蛹日龄的增加其体型大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0.
通过比较不同温度下红颈常室茧蜂Peristenus spretus Chen et van Achterberg蛹、雌蜂、雄蜂以及不同日龄的滞育蛹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以明确红颈常室茧蜂蛹、成虫和滞育蛹耐寒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蛹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均显著低于成虫、滞育蛹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均显著低于非滞育蛹;相同温度下,雄蜂和雌蜂之间的过冷却点、结冰点差异不显著;滞育蛹的过冷却点和结冰点随着滞育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在滞育150d时,其过冷却点和结冰点最低,分别为(-23.36±0.60)℃与(-22.92±0.65)℃。该研究结果有助于推测此蜂在我国的越冬分布区,并对其大规模繁殖和滞育蛹的保存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在18~34℃范围内的5个温度下,对杨黄褐锉叶蜂蛹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杨黄褐锉叶蜂蛹在18、22、26℃和30℃4个温度下可正常生长发育,而在34℃条件下不能完成发育;杨黄褐锉叶蜂蛹发育起点温度为5.7℃,有效积温为360.9日.度;越冬后蛹发育历期预测式为N=(360.9-K0)/(T-5.7)。  相似文献   

12.
据文献记载,黑麦秆蝇[Oscinelafrit(L.)]分布在我国西北、华北地区,主要危害小麦等麦类作物,也寄生多种禾本科杂草,偶害玉米。近年来,我们发现黑麦秆蝇在山西一些玉米种植区已成为玉米苗期不可忽视的重要害虫。危害玉米幼苗生长点形成枯心;枯心株...  相似文献   

13.
柑橘大实蝇Bactrocera minax(Enderlein)是我国西南和华中地区柑橘的主要害虫,以滞育蛹在土壤中越冬。为探讨温度对柑橘大实蝇滞育蛹生理状态的影响,本文测定了12、16、20℃和24℃下柑橘大实蝇滞育蛹海藻糖酶和山梨醇脱氢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低温(12℃)下,海藻糖酶活性逐渐上升,高温(24℃)下,海藻糖酶活性逐渐下降;不同温度下山梨醇脱氢酶活性变化不尽相同,在起始阶段(10 d时),柑橘大实蝇滞育蛹山梨醇脱氢酶活性普遍较强,随滞育时间的延长,酶活性出现不同的变化,12℃和20℃下,山梨醇脱氢酶活性呈现"U"形变化趋势,16℃下酶活性逐渐减弱,24℃下酶活性先升后降。16℃下,两种酶活性基本低于同时期其他温度处理。交互作用分析显示,温度和化蛹后天数的交互作用对滞育蛹海藻糖酶和山梨醇脱氢酶活性存在显著影响。上述结果表明,柑橘大实蝇自身生理状态应对不同越冬温度的反应不同,说明越冬温度与柑橘大实蝇滞育期生理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本研究结果对深入了解温度调控柑橘大实蝇滞育期代谢生理机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毛健夜蛾昼夜节律行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探明毛健夜蛾昼夜行为节律,在光周期L//D=12 h//12 h、恒温28℃下,较系统地观察了其化蛹、羽化、交配、产卵及卵孵化行为.结果表明:(1)化蛹主要发生在光期,但无明显的化蛹高峰期;(2)羽化也主要发生在光期,主高峰期在10:00-11:00;(3)交配主要发生在暗期,两个明显的主要交配高峰期分别为19:00-20:00和0:00-1:00;(4)产卵也主要发生在暗期,在熄灯后的4h内和光开启前的4h内产卵数最多;(5)卵孵化主要发生在0:00-12:00,孵化的高峰期为8:00-10:00.这些结果表明,毛健夜蛾的化蛹、羽化、交配、产卵和孵化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  相似文献   

15.
入侵种西花蓟马与本地种花蓟马生长发育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在不同恒温条件下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花蓟马(Frankliniella ibtonsa)取食辣椒时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和存活率.并计算了其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西花蓟马、花蓟马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发育历期与温度之间的关系为直线关系:在各温度条件下各虫态的存活率均较高.西花蓟马卵、1龄若虫、2龄若虫、预蛹、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2.47、7.05、13.35、12.67、13.74℃,其有效积温分别为43.13、46.09、64.26、15.57、29.70℃,成虫未成熟期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2.18℃,有效积温为199.07℃;花蓟马卵、1龄若虫、2龄若虫、预蛹、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2.92、10.36、12.84、11.88、13.19℃,其有效积温分别为44.82、26.15、40.16、15.03、22.83℃.成虫未成熟期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2.03℃,有效积温为154.85℃.  相似文献   

16.
已有研究表明,菜蛾盘绒茧蜂Cotesia vestalis(Haliday)随饲养的光周期延长,预蛹体内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2O2)含量升高,而子代滞育率下降。为探明H2O2在滞育诱导过程中的作用,我们在短光周期下饲养获得的预蛹体外用外源H2O2点滴处理,随后测定预蛹体内的H2O2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和过氧化氢酶(calalse,CAT)的活性、子代滞育率。结果表明,外源H2O2点滴处理后的预蛹,其子代在13℃短光周期下的滞育率下降。当用1.6 mol/L H2O2处理预蛹后,子代的滞育率从对照的83.76%下降至35.22%,接近于母代饲养在长光照周期下的滞育率(12.24%);H2O2含量随着外源H2O2点滴处理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变化趋势与随饲养光周期延长而升高的变化趋势一致;SOD活性随着外源H2O2点滴处理浓度的升高而下降,CAT活性随着外源处理的H2O2浓度的升高而升高,二者的变化趋势与随饲养光周期延长而升高/下降的变化趋势相反;POD活性在低浓度(0.2 mol/L)处理时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在高浓度(1.6 mol/L)处理时,在处理后的4 h与对照无显著差异,甚至更低,在处理后的20 h则显著升高。表明外源H2O2处理,在滞育的诱导过程中有类似于在长光周期下饲养的作用,能阻止子代滞育的启动,但在对体内各种酶的作用上可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在(13±1)℃的条件下,分别对椰心叶甲初蛹、被寄生的椰心叶甲僵蛹、椰心叶甲啮小蜂雌蜂进行低温贮藏,研究其对椰心叶甲啮小蜂寄生率及繁殖力的影响寻求其适宜的贮藏期。试验结果分析表明:椰心叶甲初蛹的贮藏期11 d为宜;被寄生的椰心叶甲僵蛹的贮藏期14 d为宜;空贮(不补充营养)椰心叶甲啮小蜂成蜂时,贮藏期2 d为宜,补充10%的蜂蜜水条件下,适宜贮藏期可延长到5 d。  相似文献   

18.
在恒温条件下,观察了21~33℃范围内甘蔗红尾白螟蛹的发育历期,并测定了其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红尾白螟蛹发育历期与温度呈负相关,蛹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4.129±0.529)℃,有效积温为(191.003±7.461)℃,发育历期预测式为N=(191.003±7.461)/T-(14.129±0.529),可用于成虫发生期和防治适期的预测。  相似文献   

19.
本文测试了不同温度(22℃、25℃、28℃)和不同光周期(LD11:13,LD12:12,...,LD15:9)对甜菜夜蛾发育历期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温度升高,甜菜夜蛾卵期、幼虫期、蛹期、蛹重都呈下降趋势,温度对卵期、幼虫期、蛹期、蛹重都有显著影响(P=0.000)。随着温度升高,每雌产卵量呈上升趋势,温度对每雌产卵量有显著影响(P=0.004);随着温度升高,雌虫寿命呈下降趋势,温度对雌虫寿命有显著影响(P=0.001);雄虫寿命也呈下降趋势,但温度对雄虫寿命没有显著影响(P=0.289)。在22℃、25℃、28℃条件下,在所有的光周期下,甜菜夜蛾滞育率都为0,没有光周期反应。在22℃条件下,不同光周期幼虫期、蛹期存在显著差异(P=0.002,P=0.011),蛹重没有显著差异(P=0.171);在25℃条件下,不同光周期幼虫期、蛹期、蛹重都无显著差异(P=0.973,P=0.069,P=0.862);在28℃条件下,不同光周期幼虫期没有显著差异(P=0.207),蛹期、蛹重存在显著差异(P=0.000,P=0.006)。  相似文献   

20.
小麦吸浆虫(sitodiplosis mosellana Gehin)的发生受温、湿度等气候因子影响极大,特别是化蛹、羽化等发育阶段表现更为显著。本试验于1987年4—5月份小麦吸浆虫化蛹,羽化期间在室内控制温湿度条件下,对活动幼虫化蛹和成虫羽化进度,发育百分率进行了观察,旨在进一步探明不同温湿发对小麦吸浆虫化蛹,羽化的定量温湿指标。为提高测报的精度和分析种群数量变动提供参考,现将初步试验结果简报于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