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张网渔具渔获中幼鱼比重大的问题突出,而使用放大网目等传统手段在一些场合下并不适用。本研究设计制作了一种新型刚性幼鱼释放装置,该装置由3个框架组合构成、框架使用铰链连接、外型呈Y型,并通过2014年冬季海上测试,分析这一装置对幼鱼的释放效果。海上对比试验结果显示,安装于张网囊头网部、不锈钢材料、栅栏间距2 cm、分隔框架与来流方向呈60°的装置能释放90%的幼鱼并同时保留大部分大个体渔获。该Y型幼鱼释放装置角度可调等特点使其功能得以扩展、适用性增大,可为今后开展过滤性渔具幼鱼释放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陶涛 《科学养鱼》1986,(6):30-30
(一)苏联最近研制成功一种对通过管道(如吸鱼泵管道等)的幼鱼进行计数的水声装置。对幼鱼计数时误差小于1%。装置的型号为“APCY—TM”,该装置每小时最大计数可达10万尾,适于体长40—120毫米的幼鱼,超声波信号发射频率为700千赫。总重4公斤。  相似文献   

3.
<正> 不少研究者发现,在拖网渔业中,增大网囊的菱形网目起不到保护和释放幼鱼的作用。因此,挪威科研人员研制出一种名叫 Troll-x 栅的幼鱼释放装置,它要比方形目网囊更能有效地保护和释放幼鱼。  相似文献   

4.
目前通用的计数幼鱼的装置,还不能按其大小和种类给予分类统计。苏联现研制一种能计数又能测种类的装置。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采用模拟生态学的方法,选取化学驱鲨剂和电脉冲驱鲨装置2种驱鲨产品,以牙鲆(Paralichthy solivaceus)、许氏鲆鲉(Sebastes schlegelii)和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幼鱼鱼苗为测试对象,测定不同驱鲨方式使用后对海水水质和鱼苗生理及存活的影响。在不投放鱼苗的水槽中使用相关驱鲨产品测定水质指标的变化。结果显示,化学驱鲨剂的溶解和释放可显著降低水体的透明度和pH (P<0.05),而电脉冲驱鲨装置对水质指标无显著影响。在3种鱼类的养殖水槽中使用相应驱鲨产品,测定结果显示,对照组中幼鱼全部正常,而化学驱鲨剂组的幼鱼鳃和鱼鳍等器官迅速被染成蓝色,幼鱼在15 min内的死亡率达到100%;电脉冲驱鲨装置组的幼鱼除了在设备启动瞬间受到惊扰出现躲避行为外,很快就恢复到自然活动状态,没有出现死亡。由于化学驱鲨剂造成急性死亡,化学驱鲨剂组3种幼鱼的血常规指标无显著变化,而电脉冲驱鲨装置组幼鱼的红细胞和白细胞数量显著升高;化学驱鲨剂组实验幼鱼血液氯离子含量、血糖(GLU)和碱性磷酸酶(AKP)活力等指标显著升高,而血白蛋白(ALB)含量显著降低;电脉冲驱鲨装置组中,牙鲆的GLU和谷丙转氨酶(GPT)活力显著升高,其他幼鱼的血液生化指标无显著差异。组织病理学结果显示,化学驱鲨剂组3种幼鱼鳃、肝脏、脾脏和心脏的器官结构均受到组织损伤。研究表明,与化学驱鲨剂相比,电脉冲驱鲨装置对海水水质的影响较小,且对主要的海水鱼类的毒性作用较小,是一种更为环保的驱鲨方式,相关研究结果将为人类在海洋探索活动中驱鲨方式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鱼类在自发性运动和强迫式运动模式下的游泳特性,以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幼鱼为研究对象,采用船闸式水槽鱼类呼吸装置和环形水槽实验装置,Loli Track软件对游泳行为进行视频分析,解析不同运动模式下鲢幼鱼游泳特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自发性运动模式下,鲢幼鱼的耗氧率随游泳速度、加速度、旋转角度和摆尾频率增加而增大。通过逐步回归拟合出多因素能量模型,得出游泳速度对耗氧率变化的影响最大。在两种运动模式中,唯一相同的相对游泳速度为0.5 BL·s~(-1)[BL为体长(cm)]下,能量消耗利用率为2.35。研究还发现在不同运动模式下鲢幼鱼的最优游泳速度大小差异性显著,但呼吸耗氧率差异性不显著。表明鲢幼鱼运动过程中相比于最优游泳速度,存在表征能量利用率最高且与游泳模式无关的最优耗氧率。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布氏鲷幼鱼在溶氧量下降过程中的活动规律和变化特点,利用简易密闭的流水装置,选择体质量为10.1~16.8 g的小规格幼鱼及25.9~47.0 g的大规格幼鱼,研究其昼夜耗氧率变化规律、窒息点以及水温、体质量对耗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布氏鲷幼鱼的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提高,随体质量的增大而降低。两种规格幼鱼的昼夜耗氧率变化曲线基本一致,日均耗氧率0.142 6 mg/(g·h)(8:00~18:00)与夜均耗氧率0.153 8 mg/(g·h)(20:00~6:00)相似,两种规格的布氏鲷均分别在16:00、8:00出现耗氧率的低、高峰。大、小规格幼鱼的窒息点分别是0.25 mg/L和0.33 mg/L。  相似文献   

8.
以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为试验对象,在室内进行为期60 d的生长、代谢试验.采用正交设计,设定不同浓度的溶解氧、非离子氨和亚硝酸氮,研究在三者作用下大菱鲆幼鱼的生长和代谢情况.结果表明,溶解氧和氨氮对大菱鲆幼鱼的生长和代谢有显著影响,而亚硝酸氮对其影响不显著.提高溶解氧的浓度能显著降低非离子氨和亚硝酸氮对大菱鲆幼鱼的毒性,改善其生长环境,并能有效的提高大菱鲆幼鱼的生长和代谢.研究表明,在循环水养殖过程中,可以通过增加溶解氧的浓度来降低有毒物质对大菱鲆的毒性,以此减小生物处理的压力,从而在循环水养殖系统设计过程中减少生物过滤装置的成本投入,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通过气体过饱和发生装置来模拟高坝泄洪时产生的气体过饱和水体,设置气体饱和度分别为100%、110%、120%、130%、140%的水体,探明其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和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不同早期发育时期(受精卵、仔鱼、幼鱼)的影响,揭示了实验鱼在气体过饱和水中暴露时间和死亡率变化的关系,并计算了幼鱼在不同过饱和度的半致死时间。结果显示:各气体饱和度水体对实验鱼受精卵的发育和孵化均无显著影响;气体过饱和会导致实验仔鱼腹部肿胀充气,幼鱼各个组织均产生气泡;实验幼鱼对气体过饱和的耐受力低于仔鱼;气体饱和度越高对实验鱼的致死效应越强;草鱼仔幼鱼对气体过饱和的耐受力低于鲢。  相似文献   

10.
为了深入揭示城市水体中氨氮胁迫对鱼类生存和栖息地的影响,有必要针对特定鱼类对氨氮胁迫的行为响应进行探究。选择对氨氮较为敏感的重要经济鱼类鲢作为目标物种,通过氨氮急性毒性预实验确定氨氮浓度范围,设计“静水多室”实验装置,开展鲢幼鱼对氨氮胁迫的行为响应实验。鲢幼鱼体长(5±1)cm;实验条件为水温(25±1)℃,pH 7.9±0.1,溶解氧>9.0 mg/L,电导率约400μS/cm。结果表明,鲢幼鱼对氨氮的96 h半致死浓度为16.8 mg/L。鲢幼鱼行为响应实验中,氨氮浓度为0、0.5、1.0、5.0、10.0、20.0 mg/L单元中的鲢幼鱼平均分布率分别为44.4%、13.9%、4.9%、13.2%、13.2%和10.4%,相应的鲢幼鱼平均回避率分别为-58.0%、-48.1%、68.9%、20.8%、33.3%和37.5%。鲢幼鱼对氨氮胁迫的回避阈值小于1.0 mg/L(相对应的非离子氨浓度小于0.05 mg/L)。当氨氮浓度超过1.0 mg/L后,鲢幼鱼回避率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鲢幼鱼能够探测到水体中的氨氮产生回避行为响应,其表现类型为“低浓度吸引、高浓度回避”。...  相似文献   

11.
在人工饲养的条件下,银鲑幼鱼以全长74mm为生长拐点,生长拐点前为幼鱼Ⅰ,生长拐点后为幼鱼Ⅱ。银鲑幼鱼Ⅰ(44-74mm)和幼鱼Ⅱ(74-103mm)全长与日龄均呈线性相关,银鲑幼鱼Ⅰ和幼鱼Ⅱ体重与日龄均呈幂函数相关,幼鱼Ⅰ生长快于幼鱼Ⅱ,同期内体重增长始终比体长增长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挪威渔业技术研究所研制成一种释放幼鱼虾的新型装置——铝质双层格栅系统,在这种装置中,第一层格栅的栅条间隙为90毫米,作用在于将大鱼引导逃出拖网,但可让虾和小鱼通过;在第一层格栅后面设置第二层格栅,第二层格栅的栅条间隙为  相似文献   

13.
彭永章  江树清 《海洋渔业》1991,13(3):105-107
<正> 张网渔业是吕四渔场春夏汛群众海洋渔业的主要作业之一。其产量约占全汛总产量的3/4。然而,张网属过滤性渔具,对捕捞对象缺乏选择性,大量的幼鲳等经济幼鱼被捕捞,加速了吕四渔场鲳鱼等渔业资源的衰退。为了减少张网对幼鲳等经济幼鱼的损害。1984年江苏省水产局下达了张网释放幼鲳的研究课题。我们在分析研究现行张网的基础上,根据鲳鱼的生活习性,从网具的腹部,背部和网囊部分设计安装释放装置。进行初试,筛选出了释放效果较佳的疏目囊头释放装置,继续进行试验和初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采用基于Illumina测序平台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幼鱼肠道及其养殖水体、生物饵料中细菌种类及丰度进行研究。测序结果显示,养殖水体、生物饵料和大菱鲆幼鱼肠道等19个样品共获得有效序列547621条,可聚类于3771个可分类操作单元(OTUs),归属于养殖水体、生物饵料、健康幼鱼和发病幼鱼的操作分类单元(OTU)个数分别为3038、1090、87和777,其中,健康幼鱼与生物饵料、健康幼鱼与养殖水体特有的OTU个数分别为57和0,发病幼鱼与生物饵料、发病幼鱼与养殖水体特有的OTU个数分别为481和31。表明幼鱼肠道微生物多样性与生物饵料密切相关。根据细菌注释结果,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大菱鲆幼鱼肠道中占优势地位,其中,健康幼鱼肠道微生物共聚类为8个门,发病幼鱼的肠道微生物可聚类为19个门。与健康幼鱼相比,发病幼鱼肠道门水平上的3种主要优势菌群落结构出现失衡。此外,对各样品中丰度最高的100位OTU分析显示,幼鱼肠道优势菌种类与生物饵料中的优势菌种类密切相关,而每个发病幼鱼肠道优势菌种类具有一定的独立性。本研究旨在为大菱鲆健康养殖和微生态调控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鱼类反复运动疲劳后游泳能力和游泳行为的变化,以鳙(Aristichthys nobilis)幼鱼为研究对象,利用环形水槽实验装置,采用流速递增法,通过LoliTrack视频软件分析鱼类游泳行为,研究不同运动状态下鳙幼鱼的游泳特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鳙幼鱼疲劳前耗氧率随游泳速度的增大显著增加,且临界游泳速度恢复过程中最大耗氧率小于突进游泳速度恢复过程中最大耗氧率。视频分析显示,摆尾频率与游泳速度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同时发现,在2组反复疲劳运动状态下,连续进行2次临界游泳速度测定过程中,鳙幼鱼频繁使用爆发-滑行游泳行为,而在经过突进游泳速度测试后转入临界游泳速度测定过程中,实验鱼并未使用这一游泳行为。经过一次临界游泳速度测试后,第二次临界游泳速度显著大于突进游泳速度测试后的临界游泳速度(P0.05),第一次突进游泳速度与第二次突进游泳速度无显著差异(P0.05)。无氧运动消耗导致鳙幼鱼有氧运动能力显著下降,而有氧运动消耗过程对无氧运动能力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6.
大坝的建设阻隔了鱼类的洄游通道,鱼类通过水电站水轮机下行或误入水轮机流道有可能被流道内复杂的结构及水动力特性损伤,甚至致死。为优化水轮机流道结构及水动力特性,降低流道内鱼类的损伤概率,需明确鱼类对水轮机流道内水动力特性的响应关系,特别是河道内主要鱼种对反击式水轮机流道内压力突变的响应关系。本文以长江半洄游性鱼类四大家鱼幼鱼为研究对象,采用透明高压舱及真空泵组成的实验装置模拟轴流式水轮机流道压力变化过程对四种家鱼幼鱼的影响。实验得出,生活于河流中表层的鲢鱼和鳙鱼较生活于河流中底层青鱼和草鱼的对负压及压力梯度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四种家鱼幼鱼均受损伤的低压阈值为20kPa;压力最低值及压力变化梯度是决定家鱼幼鱼是否受到损伤及损伤程度的关键因子。结果可以为我国长江流域上水电站水轮机的结构优化和生态运行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根据氨基酸对史氏鲟幼鱼的诱食活性试验 ,研究了添加氨基酸的配合饲料对史氏鲟食性转化的影响 ,以便为研制史氏鲟幼鱼适宜开口配合饲料提供依据。结果表明 ,用添加氨基酸饲料养殖史氏鲟幼鱼的效果要优于生物活饵水蚯蚓 ,摄食添加氨基酸饲料的史氏鲟幼鱼存活率为 56 67% ,而摄食水蚯蚓的史氏鲟幼鱼存活率仅为 42 50 %。添加氨基酸饲料诱食性强 ,可以替代生物活饵成为史氏鲟幼鱼的开口饲料  相似文献   

18.
张美玲  董温昕  杜震宇 《水产学报》2024,48(1):019402-019402
近年来,高密度、集约化的水产养殖模式导致养殖鱼类疾病频发,其中幼鱼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上升严重影响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如何保障幼鱼的健康是当前水产养殖业亟需解决的问题。益生菌能够通过多种方式提高幼鱼的抗病力、增强幼鱼对营养素的摄取、促进幼鱼的生长发育。已有大量的研究阐述了益生菌在幼鱼生长发育及免疫调节中的作用,但相关机制还需深入探究。本文综述了近年来益生菌在幼鱼生长发育及抗病方面发挥的有益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讨论了益生菌在幼鱼养殖应用时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为益生菌在水产动物幼体养殖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研究鱼类的游泳运动对于指导实际生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试验通过自制游泳装置来研究在不同体质量(10、15、20和25 g)和不同温度(12、16、20、24和28℃)下幼鱼的游泳能力及行为,并探讨在0.12、0.24、0.36和0.48 m/s流速下的幼鱼随时长的代谢情况。结果显示:4个规格幼鱼的临界游泳速度(UC)分别为0.42±0.03、0.47±0.01、0.53±0.03和0.62±0.01m/s,爆发游泳速度(UB)分别为0.53±0.06、0.56±0.02、0.60±0.02和0.72±0.01 m/s。幼鱼UC和UB随体质量增加游泳能力显著提高。5个温度组下25 g幼鱼的UC和UB随温度的升高呈上升后下降趋势,24℃时UC和UB达到最大值且与其他组差异显著(P<0.05)。随着流速的增加尾鳍、背鳍和臀鳍的摆动频率不断加快,摆尾频率的4个流速组之间差异显著(P<0.05),背鳍和臀鳍的...  相似文献   

20.
在水温27.2~28.5℃下,将初始体长为(3.6±0.2)cm的血鹦鹉幼鱼饲养在0.4m×0.5m×0.4m的水族箱中,投喂添加0%、0.25%、0.50%、0.75%和1.00%芦荟粉的饲料42d,研究芦荟粉含量对血鹦鹉幼鱼体色、生长性能、消化酶活力与免疫酶活力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芦荟粉含量显著影响血鹦鹉幼鱼的褪色率(P0.05),0.75%芦荟粉组血鹦鹉幼鱼平均褪色率比例最大(63.83%)。饲料芦荟粉抑制血鹦鹉幼鱼生长,随芦荟粉含量增加血鹦鹉幼鱼特定生长率下降,当芦荟粉含量为1.00%,血鹦鹉幼鱼特定生长率最小(1.55%/d);芦荟粉含量低于0.75%时,各组血鹦鹉幼鱼特定生长率差异不显著(P0.05)。饲料芦荟粉水平对血鹦鹉幼鱼消化酶与免疫酶活力影响不显著(P0.05)。芦荟粉能提高血鹦鹉幼鱼的褪色率,饲料中芦荟粉的适宜含量为0.7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