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试验以广东省现行蚕品种的四个原种932、7532、湘晖、芙蓉品种为材料进行稚蚕人工饲料育的对比实验,调查了每批蚕的疏毛率、蚕的发育状况及茧质。试验结果表明,湘晖蚕品种对该配方的人工饲料适应性最好,芙蓉、932次之,7532最差。 相似文献
2.
蚁蚕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选择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桑蚕对人工饲料摄食性选择效果的报道已有许多,松野(1979)将同一品种分别向高摄食性和低摄食性进行多代双向选择,到F_7代其疏毛率相差达93.4%。渡边(1974)用同一人工饲料对疏毛率为5%的中132号进行选拔,至F_5代提高到89%以上。因此,认为人工饲料摄食性选择效果很明显。但由于受摄食性表现型特点的限制,对桑蚕的摄食性还没有从统计遗传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本文利用生统遗传学方法对摄食性的选择效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家蚕对颗粒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及若干物质添加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结果表明 :家蚕对颗粒人工饲料的嗅觉反应和摄食反应与蒸煮切片饲料无明显差异 ,具有良好的适口性 ;饲料含水量和光照条件对摄食性有显著的影响 ;颗粒人工饲料中添加适量肌醇可提高小蚕的摄食性 ,促进生长发育 ,但添加VC、VB混合物和蔗糖 ,均无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4.
家蚕摄食反应的个体差异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从同一蚕品种中通过人工饲料育选拔出摄食性高的个体与低的个体,探讨了其摄食反应的差异。结果表明,无论是对摄食刺激物质还是抑制物质,低食性蚕均比高食性蚕敏感,对无机盐、酸和水的感受性以及环境因子对摄食性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但这种差异随着龄期增进而减小。据此,分析了提高家蚕对人工饲料摄食性和发育整齐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桑蚕人工饲料摄食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桑蚕人工饲料摄食性遗传的研究,有一些报道。山本、清水(1982)曾报道高摄食性日115号和气食对低摄食性汉川和丰圆表现为完全显性,并认为与摄食性有关的基因不在性染色体上,而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主基因控制。藤森(1982)分析了食性异常蚕“泽丁”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遗传方式,推测高摄食性的“泽丁”对低摄食性“汉川”筹品种表现为完全显性,高摄食性受显性主基因控制。另外,水泽(1980)利用限性卵调查雌雄蚕的摄食性差异,认为雌蚕的 相似文献
6.
7.
8.
9.
人工饲料养蚕是我国蚕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揭示家蚕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遗传规律,可为利用摄食性好的家蚕种质资源培育人工饲料适应性品种提供理论依据。以对人工饲料摄食性差异显著的3对家蚕品种(品系)分别组配P_1、P_2、F_1、F_2及BC_1共10个世代的交配材料,以人工饲料育收蚁36 h疏毛率为摄食性考核指标,应用联合尺度检验等方法进行摄食性遗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多代食性歧化选择选育的菁松A、菁松B的高摄食性与低摄食性品系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呈现加性遗传效应;广食性品种中广04对低摄食性品种鲁七的摄食性呈现显性-加性-母性遗传模式。由此可见,家蚕不同品种(品系)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遗传模式不同,在选育人工饲料适应性家蚕品种时,可依据加性效应为主的遗传模式,对摄食性好的蛾区和个体进行系统选育。 相似文献
10.
桑蚕摘除部分感觉器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桑蚕摘除了触角,下颚须或下颚瘤状体后,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均显著提高,摄食性个体差异减小,对桑叶或人工饲料正趋性强的个体,其摄食性较高,人工饲料中不仅存在蚕的味觉有明显抑制作用的物质,也存在对嗅觉有忌避作用的成分,嗅觉在决定对人工饲料摄食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13.
家蚕人工饲料育的小蚕饲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从收蚁方法、饲料形状、光照条件等方面研究家蚕人工饲料育的小蚕饲育技术。结果表明 :不带卵壳收蚁其疏毛率、起蚕率、生长发育进度优于带壳卵收蚁 ;收蚁用饲料以平板状为好 ,有利于蚕的取食和疏毛 ,2龄以后用片状饲料饲育较适宜 ;光线不仅影响蚕的生长发育 ,而且影响饲料价值。为便于实际操作 ,防止饲料变质和污染 ,保持饲料水分等以黑暗封闭饲育为宜 相似文献
14.
15.
16.
17.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 (high 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 ,HPLC)技术 ,探讨了家蚕体内叶酸化合物的存在形态和转换代谢途径。用添加蝶酰谷氨酸 (pteroylglutamicacid ,PteGlu)的人工合成饲料饲育 5龄幼虫 ,其体内叶酸的主要存在型 ,血淋巴为PteGlu ;血淋巴以外的组织为四氢叶酸 (H4PteGlu)。脂肪体是H4PteGlu的主要储存场所。叶酸转换代谢酶的检索分析结果也证实家蚕缺乏哺乳动物体内的 5 ,10 亚甲四氢叶酸 ( 5 ,10 CH2 H4PteGlu)→ 5 甲基四氢叶酸 ( 5 CH3 H4PteGlu)→H4PteGlu转换途径。家蚕体内叶酸代谢方式简单 ,推测主要和核酸合成系、丝氨酸 /甘氨酸转换系相联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