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试验以广东省现行蚕品种的四个原种932、7532、湘晖、芙蓉品种为材料进行稚蚕人工饲料育的对比实验,调查了每批蚕的疏毛率、蚕的发育状况及茧质。试验结果表明,湘晖蚕品种对该配方的人工饲料适应性最好,芙蓉、932次之,7532最差。  相似文献   

2.
蚁蚕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选择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勇  杨明观 《蚕桑通报》1992,23(3):40-42
关于桑蚕对人工饲料摄食性选择效果的报道已有许多,松野(1979)将同一品种分别向高摄食性和低摄食性进行多代双向选择,到F_7代其疏毛率相差达93.4%。渡边(1974)用同一人工饲料对疏毛率为5%的中132号进行选拔,至F_5代提高到89%以上。因此,认为人工饲料摄食性选择效果很明显。但由于受摄食性表现型特点的限制,对桑蚕的摄食性还没有从统计遗传学的角度进行研究。本文利用生统遗传学方法对摄食性的选择效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家蚕对颗粒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及若干物质添加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程安玮  崔为正 《蚕业科学》2002,28(2):134-137
研究结果表明 :家蚕对颗粒人工饲料的嗅觉反应和摄食反应与蒸煮切片饲料无明显差异 ,具有良好的适口性 ;饲料含水量和光照条件对摄食性有显著的影响 ;颗粒人工饲料中添加适量肌醇可提高小蚕的摄食性 ,促进生长发育 ,但添加VC、VB混合物和蔗糖 ,均无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4.
家蚕摄食反应的个体差异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从同一蚕品种中通过人工饲料育选拔出摄食性高的个体与低的个体,探讨了其摄食反应的差异。结果表明,无论是对摄食刺激物质还是抑制物质,低食性蚕均比高食性蚕敏感,对无机盐、酸和水的感受性以及环境因子对摄食性的影响,也存在显著差异,但这种差异随着龄期增进而减小。据此,分析了提高家蚕对人工饲料摄食性和发育整齐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桑蚕人工饲料摄食性的遗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勇  杨明观 《蚕桑通报》1990,21(3):27-29
关于桑蚕人工饲料摄食性遗传的研究,有一些报道。山本、清水(1982)曾报道高摄食性日115号和气食对低摄食性汉川和丰圆表现为完全显性,并认为与摄食性有关的基因不在性染色体上,而由位于常染色体上的主基因控制。藤森(1982)分析了食性异常蚕“泽丁”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遗传方式,推测高摄食性的“泽丁”对低摄食性“汉川”筹品种表现为完全显性,高摄食性受显性主基因控制。另外,水泽(1980)利用限性卵调查雌雄蚕的摄食性差异,认为雌蚕的  相似文献   

6.
不同人工饲料配方组成对家蚕摄食性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改进家蚕人工饲料配方,探讨人工饲料配方的营养组成对养蚕的效果。试验以“华广”、“夏广”为供试品种,养蚕成绩表明,对“华广”品种,用含春桑嫩芽叶粉配方比含秋桑嫩芽叶粉配方养蚕效果好;对“夏广”品种,用含绿豆粉配方比含豆粕粉的配方养蚕效果好。  相似文献   

7.
"秋丰×白玉"蚕品种经人工饲料摄食性选育后,与常规品种相比,经过1~2龄人工饲料育,3龄起的桑叶普通育,发育整齐度明显提高,全茧量、茧层量较高,丝质上无明显缺陷,解舒丝长和解舒率优势明显,适宜作为小蚕人工饲料育蚕品种使用。  相似文献   

8.
9.
人工饲料养蚕是我国蚕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揭示家蚕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遗传规律,可为利用摄食性好的家蚕种质资源培育人工饲料适应性品种提供理论依据。以对人工饲料摄食性差异显著的3对家蚕品种(品系)分别组配P_1、P_2、F_1、F_2及BC_1共10个世代的交配材料,以人工饲料育收蚁36 h疏毛率为摄食性考核指标,应用联合尺度检验等方法进行摄食性遗传模式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多代食性歧化选择选育的菁松A、菁松B的高摄食性与低摄食性品系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呈现加性遗传效应;广食性品种中广04对低摄食性品种鲁七的摄食性呈现显性-加性-母性遗传模式。由此可见,家蚕不同品种(品系)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遗传模式不同,在选育人工饲料适应性家蚕品种时,可依据加性效应为主的遗传模式,对摄食性好的蛾区和个体进行系统选育。  相似文献   

10.
桑蚕摘除部分感觉器对人工饲料摄食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桑蚕摘除了触角,下颚须或下颚瘤状体后,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均显著提高,摄食性个体差异减小,对桑叶或人工饲料正趋性强的个体,其摄食性较高,人工饲料中不仅存在蚕的味觉有明显抑制作用的物质,也存在对嗅觉有忌避作用的成分,嗅觉在决定对人工饲料摄食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家蚕种质资源对无桑人工饲料的摄食性调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 38 6个家蚕保存品种进行无桑人工饲料的摄食性调查 ,蚁蚕 48h摄食率平均为 1 74%,最高为83 98%。蚁蚕 48h疏毛率平均为 0 5 7%,最高为 6 6 4 8%。家蚕种质资源的不同品种对无桑人工饲料的摄食性 ,以中系一化为最好 ,多化最差。 48h疏毛率与摄食率呈高度正相关 (r =0 85 9)。不同品种对无桑人工饲料和有桑人工饲料摄食性的相关系数为 0 0 86 9,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2.
以 4龄起蚕取食饲料一定时间后的排粪量为指标 ,探讨了促食性物质和阻食性物质对家蚕摄食性的影响。结果表明 ,将桑叶粉、蔗糖、肌醇等促食物质同时添加到饲料中 ,对家蚕的取食有协同促进作用。脱脂大豆粉、柠檬酸等摄食抑制物质的阻食作用也具有累加性。而将促食物质和阻食物质混合添加时 ,二者表现为相互抑制效应。添加促食剂是减弱或消除阻食性物质的摄食抑制作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家蚕人工饲料育的小蚕饲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缪云根 《蚕业科学》2000,26(2):91-93
从收蚁方法、饲料形状、光照条件等方面研究家蚕人工饲料育的小蚕饲育技术。结果表明 :不带卵壳收蚁其疏毛率、起蚕率、生长发育进度优于带壳卵收蚁 ;收蚁用饲料以平板状为好 ,有利于蚕的取食和疏毛 ,2龄以后用片状饲料饲育较适宜 ;光线不仅影响蚕的生长发育 ,而且影响饲料价值。为便于实际操作 ,防止饲料变质和污染 ,保持饲料水分等以黑暗封闭饲育为宜  相似文献   

14.
华南地区家蚕资源品种的人工饲料摄食性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华南地区保存的167个家蚕资源品种和组配的19个杂交种进行人工饲料摄食性调查发现,摄食率高于91%的品种占调查品种的44%,表明华南地区选育适合人工饲料饲育的家蚕品种有丰富的基础材料。同品种不同蛾区家蚕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调查发现,摄食率高于97%的品种蛾区间差异不明显,摄食性遗传稳定;摄食率低于90%的品种蛾区间的差异较大,表明可有效选拔提高品系的人工饲料摄食性。  相似文献   

15.
稚蚕颗粒人工饲料育试验简报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通过 1~ 2龄人工饲料育 ,3~ 5龄桑叶育 ,探讨了适合普通蚕品种的颗粒人工饲料的养蚕效果。结果表明 ,在蚕的摄食性、蚕体重、生命率及茧质等方面 ,颗粒人工饲料育均不同程度优于普通蒸煮饲料育  相似文献   

16.
利用电生理学方法,测定了广食性家蚕品种杂A和普通家蚕品种菁松对5种促食物质和阻食物质的味觉电生理反应。结果表明,两种不同食性蚕的下颚瘤状体栓锥感器SsⅠ及SsⅡ对供试物质的电生理反应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对4种物质的刺激,广食性蚕的放电脉冲频率均显著低于菁松,说明广食性蚕比普通品种蚕的味觉敏感性低。  相似文献   

17.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 (high performanceliquidchromatography ,HPLC)技术 ,探讨了家蚕体内叶酸化合物的存在形态和转换代谢途径。用添加蝶酰谷氨酸 (pteroylglutamicacid ,PteGlu)的人工合成饲料饲育 5龄幼虫 ,其体内叶酸的主要存在型 ,血淋巴为PteGlu ;血淋巴以外的组织为四氢叶酸 (H4PteGlu)。脂肪体是H4PteGlu的主要储存场所。叶酸转换代谢酶的检索分析结果也证实家蚕缺乏哺乳动物体内的 5 ,10 亚甲四氢叶酸 ( 5 ,10 CH2 H4PteGlu)→ 5 甲基四氢叶酸 ( 5 CH3 H4PteGlu)→H4PteGlu转换途径。家蚕体内叶酸代谢方式简单 ,推测主要和核酸合成系、丝氨酸 /甘氨酸转换系相联系  相似文献   

18.
采用山东省蚕业研究所现有低成本人工饲料饲养本所家蚕资源品种,研究其摄食性,结果杂交种优于日系与中系,在收蚁与1龄期间是日系明显优于中系,至3龄起蚕日系的存活率也是明显高于中系,而在2龄期间存活下来的中系家蚕对人工饲料的摄食性优于日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