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松球壳孢菌的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实验证明 ,国内供试松球壳孢菌 (Sphaeropsissapinea)的致病力明显高于美国的B型菌株 ,与A型相似 ,致病性较强。B型也能无伤侵入 ,只是发病率明显低于A型。伤口并不是病菌侵入的唯一途径 ,自新梢伸长至针叶发育完全期间 ,病菌可直接侵入树木当年嫩梢并使之枯萎 ;此后 ,随着梢部组织的不断成熟与老化 ,伤口对病菌侵入与危害的作用才得以显现出来 ,无伤接种时不发病或只产生部分枯叶。气孔也是病菌侵入的途径之一。病菌不但可侵入当年新稍 ,而且还可于枝梢的 2a和 3a生处有伤侵入 ,使之染病甚至死亡。油松(Pinustabulaeformis)、赤松 (P .densiflora)、彰武松 (P .densifloravar .zhangwuensis)较樟子松 (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抗病 ,且彰武松主要表现为“耐病”。幼龄的樟子松较大龄的抗病。树势削弱的枝梢抗病性能降低 ,发病快而重。潜育期和繁殖期的长短与寄主、树势、组织的成熟程度和气温等有关  相似文献   

2.
松枯梢病菌侵入途径的超微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了松枯梢病菌在湿地松二年生针叶上侵入的可能途径。病菌的分生孢子在针叶表面能良好萌发,芽管长度可达孢子长度的10-20倍以上;许多芽客可伸进气孔腔中,未见有芽管直接侵入针叶的情况。在松枯梢病枯叶型和二年生针叶基部坏死型的症状类型中,气孔可能是病菌侵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了松枯梢病菌在湿地松二年生针叶上侵入的可能途径。病菌的分生孢子在针叶表面能良好萌发,芽管长度可达孢子长度的10—20倍以上;许多芽管可伸进气孔腔中,未见有芽管直接侵入针叶的情况。在松枯梢病枯叶型和二年生针叶基部坏死型的症状类型中,气孔可能是病菌侵入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为防治松褐天牛筛选致病性强的白僵菌菌株,把来自不同寄主的14株球孢白僵菌分离、纯化后,分别接种在PDA和松褐天牛虫体培养基上进行生长速度,产孢能力测定,从中选出8株培养性状好的进行致病性试验。再选出致病力较强的菌株B1和B2生产高孢粉,用于做室内对松褐天牛致病力及防治方法的比较试验。结果显示,B1致病力优于B2,注射菌液法的防治效果优于撒菌粉法  相似文献   

5.
筛选球孢白僵菌菌株的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防治松褐天牛筛选致病性强的白僵菌菌株,把来自不同寄主的14株球孢白僵菌分离,纯化后,分别接种在PDA和松褐天牛虫体增减基上进行生长速度,产孢能力测定,从中选出8株培养性状好的进行致病性试验。再选出致病力较强的菌株B1和B2生产高孢粉,用于做室内松褐天牛致病力及防治方法的比较试验。  相似文献   

6.
杨树溃疡病菌致病力变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株溃疡病菌株及其亚硝酸盐诱变菌株、异核体菌株接种苹果进行致病性测定,经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表明,溃疡病菌致病力变异可由亚硝酸盐诱变、异核体产生。强毒株的nit株致病力分化差异显著,可产生较野生菌株毒力更强的株系;弱毒菌株的nit株致病力分化差异不显著,致病力均较野生菌株弱;异核体菌株之间致病力差异不显著,平均毒力比亲本菌株小,有的与强毒亲本致病力差异显著,无“异核体优势”。  相似文献   

7.
树木枝干溃疡病菌致病力分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人工接种的方法,对不同地理区域、不同寄主上的24个Botryosphaeria dothidea菌株、6个B.berengeriana菌株在不同抗性杨树上接种后的致病力分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接种后是否形成愈伤组织是树木抗性的表现,也是真菌致病力大小的表现;B.dothidea菌株存在致病力分化现象,表现为强、中、弱3种类型,中等致病力的菌株是优势类群;以杨树为接种材料,24个B.dothidea菌株的致病力呈现一定的地理分化现象,致病力从强到弱依次为:华东(华南)>西北>华北(华中)>东北,即菌株致病力从我国南方向北方有逐渐变小的趋势;苹果轮纹病菌和干腐病菌的致病力也呈现出南方菌株大于北方菌株的特点.从溃疡病菌株的致病力出发分析了5种杨树的抗病性,其结果与以往的观察结果相一致.  相似文献   

8.
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不同株系致病性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0-1993年,从国内外收集的松材线虫9个株系和拟松材线虫5个株系,用皮接法接种3-6年生的松苗,测定线虫的致病性。结果表明,松材线虫的致病力明显高于拟松材线虫,其中国内的5个株系致病力最高,拟松林线虫通常不致病或致病力极低,在同一线虫种内,株系间致病力随寄主不同而不同。在寄主死亡速度上,寄主相同并死亡率相同或相近时,采自南京、广东马尾松病树上的线虫株系接种后,寄主平均死亡时间略短于其它株系  相似文献   

9.
在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虫寄生真菌种类的调查基础上,对所得的球孢白僵菌不同菌株的生态学特性、生长特性及致病力等方面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从同一罹病虫虫尸上分离得到4个菌株,在致病力上表现出不同菌株间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0.
木麻黄无性系对青枯菌抗性及菌株变异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3个青枯菌菌株,对7个木麻黄无性系作接种测试和菌株兔血清双向琼脂扩散试验,结果表明:木麻黄无性系对青枯菌的抗性以水平抗性为主,也存在垂直抗性;3个菌株致病力顺序与其来源无性系的抗病力顺序相一致,菌株对来源无性系接种死亡率显著高于其它菌株,显示了寄主与病原物相关变异的迹象。从同一地点不同无性系分离的菌株,存在抗原──抗体差异,表明在高抗无性系的选择压力下,青枯菌可能发生变异,而形成能克服特定抗病无性系的菌株。  相似文献   

11.
松枯梢病病原菌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树枯梢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寄主范围广,危害重,严重威胁林业生产及生态安全.该病病原菌组成多样,存在基因型的分化.该文对松枯梢病的病原菌多样性、病原菌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藉以为我国松枯梢病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云南松纵坑切梢小蠹虫寄生真菌种类的调查基础上,对所得的球孢白僵菌不同菌株的生态学特性,生长特性及致病力等方面的差异性进行了研究,从同一罹病虫虫尸上分离得到4个菌株,在致病力上表现出不同株间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3.
南京和日本两地松材线虫的致病力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来自日本和中国南京的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xylophilus人工接种雪松Cedrusdeodara、湿地松Pinuselliottii、火矩松P.taeda、黑松P.thunbergii和马尾松P.massoniana,结果表明,对5种供试寄主均表现不同程度的致病力差异。前者对雪松和湿地松表现出较强的致病力;后者对黑松表现出较强的致病力,而对马尾松和火矩松则表现出与前者相似的致病力。  相似文献   

14.
樟子松枯梢病的侵染发生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辽宁省章古台,松枯梢病Sphaeropsis sapinea主要发生在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var.mongolica苗木和中老龄树木上,树龄越大,病害越重。病菌孢子在整个生长季节均能放散与传播,降雨节律和降雨量直接影响到放散数量多,病害发生重。人工接种树木发现,从新梢伸长至针叶发育完全期间,病菌无需伤口即可直接侵入当梢并使之枯萎。病菌的侵入时期主要在5月下旬至6月下旬,此间也是  相似文献   

15.
雪松枯梢病目前在济南地区雪松Cedrusdeodara(Roxb)Lohd上发生严重。经病原菌分离培养,形态特征观察及致病性测定表明该病是由松色二胞菌Diplodiapinea(Desm)Kickx为害所致。病菌通过自然孔口、伤口侵入叶和嫩梢,引起叶枯及嫩梢枯死;经伤口侵入枝干,引起枯梢或整株枯死。试验表明采用单一的化学防治效果不理想,只有采用综合防治才能控制该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16.
樟子松枯梢病的侵染发生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辽宁省章古台 ,松枯梢病 Sphaeropsis sapinea主要发生在樟子松 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苗木和中老龄树木上 ,树龄越大 ,病害越重。病菌孢子在整个生长季节均能放散与传播 ,降雨节律和降雨量直接影响到孢子的扩散期、高峰期和数量。降雨量大的年份 ,孢子放散数量多 ,病害发生重。人工接种树木发现 ,从新梢伸长至针叶发育完全期间 ,病菌无需伤口即可直接侵入当年新梢并使之枯萎。病菌的侵入时期主要在 5月下旬至 6月下旬 ,此间也是化学防治的最佳时期。野外自然条件下 ,病害自 7月份开始发生 ,8月中下旬发展最快 ,1 0月份停止。樟子松是最易感染松枯梢病的树种之一。  相似文献   

17.
松树枯梢病潜伏侵染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艳  叶建仁 《林业科学》2003,39(4):67-72
研究表明在火炬松、湿地松、短叶松和马尾松健康梢上整年都能分离到松枯梢病菌,其中在火炬松上的得菌率为15%—37.7%,且大多数月份高于20%;湿地松上的得菌率稍低于火炬松,为7.5%~29.1%;短叶松梢上的得菌率是13.8%—57.1%,月份之间的差异较大;马尾松得菌率最低,为9.7%—22.4%,多数分离得菌率低于20%。健康梢的不同部位得菌率有一定差异,枝和新梢较高,芽稍低,叶最低。在1年中,健康梢上得菌率有3个高峰期,即4—5月、7—8月和10—11月,是潜伏侵染的的主要时期。将健康芽和梢进行诱发培养,lOd后组织块上及周围产生松枯梢病菌的分生孢子器,得菌情况与常规分离相似。在当年孢子散发之前,对健康梢套袋隔离试验,发现套袋梢仍会发病,说明在发病的春梢中,有一部分是由于潜伏侵染的松枯梢病菌造成的。从而证明松枯梢病菌在火炬松、湿地松、短叶松和马尾松上普遍存在潜伏侵染。  相似文献   

18.
松突圆蚧危害与马尾松胸围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马尾松胸围和松突圆蚧种群数量、枯梢率等的调查,结果表明:不同胸围马尾松之间的松突圆蚧种群数量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胸围马尾松之间受松突圆蚧为害后的枯梢率存在显著差异,马尾松个体对营养和空间的竞争能力并不体现为对松突圆蚧的耐害或抵抗能力,该林分存在胸围越大的个体受松突圆蚧为害(枯梢)越重的趋势;对不同胸围马尾松之间松突圆蚧种群数量和枯梢率进行相关分析表明,马尾松胸围与松突圆蚧种群数量的相关性不显著,而与枯梢率呈极显著线性相关,其线性回归式为y=3 7821x-30 0479(y为枯梢率,x为胸围);松突圆蚧种群在树冠上、中、下层之间的分布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对华南4个地区的桉树青枯病病原菌进行了分子鉴定和致病性测试研究,以期为有效预防其发生提供依据.分别对来源于不同区域的11株桉树青枯病病原菌进行分子鉴定和致病力强弱测试比较,11株病原菌与Ralstonia solanacearum序列形成支持率为86%分枝,表明其病原菌16S rRNA基因序列与Ralstonia solanacearum具有高度同源性.以桉树无性系DH32-29组培苗为材料,采用伤根法对11个菌株进行致病力测试,不同菌株间在致病性上差异显著(P<0.01或P<0.05),以发病高峰期、高峰期发病率和平均发病率进行K-均值聚类分析(K=3),结果表明来源于广东、广西、海南的各菌株间致病性存在差异,HY01、HY02、DA01、HP04菌株与HP05分为1类,DA02和DA03为第2类,而YJ01、HP01、HP02和HP03为第3类.对4个不同地区(采样点)的青枯病菌株平均发病率进行方差分析,结果发现来源广东阳江菌株致病性显著地低于其他来源菌株.不同地理来源菌株之间在致病性上无明显相关性,同一地区内同时存在着致病力强弱菌株,HP03的生物型4-1菌株与其他生物型3菌株在致病性亦无明显的差别.  相似文献   

20.
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危害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该文对纵坑切梢小蠹伴生菌Leptographium yunnanense的危害机理作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L.yunnanense在与小伴随侵入后,产生致病毒素对寄主树林进行危害,从而辅助纵坑切梢小蠹成功定殖于寄主树木内,该毒素在低浓度条件下仍维持一定的致病力,进一步表明伴生菌在小蠹虫成功蛀害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