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麻竹不同地理种源的生物量及抗逆性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福建省麻竹在试验区的不同地理种源的生物量及抗逆性变化情况,以检验麻竹不同地理种源的引种效果。结果表明:参试种源在两个试验点的竹林系统生物量的分配情况为漳州:永泰>永春>宁德>华安>飞鸾>南靖>程溪;永安:永春>永安>永泰>宁德>华安>飞鸾>漳州>南平。在耐寒性差异分析中可知,永安和漳州点种源的耐寒性存在差异,永安造林区各种冻害程度更明显。抗病性差异分析中可知,各种源的差异不明显。从保存率差异来看,麻竹各种源在不同的试点的适应性有差异。漳州点平均造林成活率比永安点多1倍,根据两试点的造林成活率及发笋情况,表现较好、性状稳定的种源为永春、宁德等种源。华安与永泰种源仅在漳州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种源试验研究麻栎生长动态变化及不同种源生长差异,为麻栎炭用林高效培育提供优良种植材料。[方法]以安徽省滁州市红琊山国有林场麻栎种源试验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35个种源的存活率,以及1年生、4年生、7年生和11年生麻栎生长和地上生物量变化,分析种源间林木生长差异,并对生长性状进行聚类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不同种源麻栎1年生幼苗平均成活率为89.50%,11年生林分平均保存率为72.82%,不同种源间变异系数为13.70%。不同种源树高、胸径(地径)、地上单株生物量的差异随林龄增加逐渐减小,总体上地上单株生物量变异最大,其次为胸径(地径),而树高变异程度相对较小。聚类分析发现,四川、贵州等地种源在试验区幼林期具有较高的保存率和生长优势,而山东、湖北等地的种源表现较差。[结论]麻栎种源间生长量和生物量差异随林龄增加呈动态变化,试验区以云贵高原地区种源的生长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3.
对落羽杉属不同种源、家系和树种苗期、幼林期生长量(高、胸径、冠幅)、保存率和生物量及其分配(总生物量,干、枝、叶、根生物量及其比值)进行了5年研究。发现落羽杉不同种源、家系间、内均存在显著的性状变异。变异系数以种源、家系间最大,个体间其次。生物量的变异系数大于生长量。未发现不同种源、家系在不同地点存在明显互作。采用多性状综合选择法评选出7个优良种源、家系或树种(1600、401、中山杉、304、502、鸡公山落羽杉和701),它们的生长量、生物量大,叶生物量较大,地上部分生物量/根生物量比值大。其综合选择指数值比平均值大13.97%~35.33%,树高比平均值大11.22%~24.49%,比本地近似树种(江宁池杉)大34.54%~46.18%;胸径比平均值大12.81%~48.28%,比江宁池杉大38.79%~82.42%;总生物量比平均值大54.59%~110.67%;保存率一般也高于平均值及本省江宁池杉。这些优良种源、家系或树种可以在江苏全省及国内类似地区作用材、防护和观赏树种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封闭式生长室系统,研究了环境CO2浓度和温度(对照处理,CON)、CO2浓度升高(环境CO2浓度加倍,EC)、温度升高(环境温度+2.2℃,ET)以及二者同时升高(ECT)对紫花苜蓿生物量积累及其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CO2浓度升高增加了紫花苜蓿根、茎、叶和总生物量的累积.温度升高仅增加了叶、茎和总生物量,对根生物量的累积无显著影响.在温度升高条件下,CO2浓度升高对紫花苜蓿的根、茎、叶和总生物量的累积效应更多.单独CO2浓度、温度升高以及二者交互作用显著降低了根冠比与地下生物量,显著提高了源汇比和利用率. 相似文献
5.
6.
[目的]研究兴安落叶松生物量增长率对氮沉降是否存在响应,年际间是否存在差异;不同径级是否会影响兴安落叶松生物量增长率对氮沉降的响应。[方法]通过人工氮添加的方法模拟大气氮沉降变化,探究兴安落叶松林连续3年(2014—2016)树木生物量的变化对氮沉降的响应。从2012年开始,共设置4个氮添加水平,分别为对照(CK,0 g·m-2·a-1)、低氮(TL,2.5 g·m-2·a-1)、中氮(TM,5 g·m-2·a-1)和高氮(TH,7.5 g·m-2·a-1),每年的生长季(5—10月)按月将NH4NO3溶于32 L蒸馏水,利用背喷式喷雾器均匀喷洒于样方内,对照样地喷洒等量纯净水。[结果](1)3年间各施氮处理生物量增长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年份生物量增长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且2016年生物量增长率明显高于前两年(P0.05)。(2)2014年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2015年TL处理的生物量增长率显著高于TM和TH处理(P0.05),2016年TL处理的生物量增长率显著高于TH处理(P0.05)。(3)不同处理对年际间不同径级生物量增长率也产生不同影响。TL处理对2014和2016年的10 15cm径级的兴安落叶松生物量增长率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TM处理对所有年份10 15 cm和15 20 cm径级兴安落叶松生物量增长率均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TH处理对所有年份胸径大于10 cm的3个径级(1015、15 20、20 cm)兴安落叶松生物量增长率均有显著促进作用(P0.05)。[结论](1)长期氮添加有可能导致树木生长率的增量逐渐减少甚至出现抑制,将改变现有北方森林生态系统碳源汇动态;(2)由于不同径级树木对氮沉降的响应不同,为提高氮沉降对北方森林碳库影响的模型预测精度,应按不同径级分别模拟。 相似文献
7.
干旱胁迫对不同种源香椿苗木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南京、广元、洞口、随州、西峡、安康6个种源香椿苗木为材料进行盆栽试验,研究干旱胁迫对香椿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显著抑制香椿苗木相对高生长和相对地径生长,随着胁迫程度的加重生长下降幅度加大.洞口种源在轻度和重度干旱胁迫下相对高生长皆最小,且下降幅度最大,表现出较弱的抗旱性.安康种源轻度胁迫水平下相对高生长上升,重度胁迫下下降,说明在重度胁迫下安康种源苗高生长受到了一定的抑制,但下降幅度是最小的;西峡种源在轻度胁迫水平下相对地径生长增加,重度干旱胁迫下下降幅度最小,其地径生长受到的抑制最小,表现出较强的抗旱适应性.干旱胁迫处理对不同种源香椿生物量增量和根冠比产生极显著影响.不同种源香椿生物量增量随着胁迫程度的加重而大幅减小,根冠比增加.综合不同干旱胁迫水平对各种源苗木生长的影响认为,西峡和安康种源抗旱性较强,洞口种源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8.
通过研究4个种源(塔河、松岭、黑河、带岭)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 Rupr.)、多年生枝针叶和当年生枝针叶氮浓度的季节动态和种源差异,结果表明:4种源兴安落叶松多年生枝针叶和当年生枝针叶氮浓度均在8月份达到最大值,7月份出现最小值;当年生枝叶氮浓度仅在生长季初期的6月和7月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多年生枝叶氮浓度在整个生长季内都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以5个蒙古栎种源的当年生幼苗为试验材料,对其生长和生理特征进行测量和分析比较。结果表明:江密峰种源生物量最大,其根质量和总质量与其他4个种源差异都达到显著水平,同时单叶面积、栅栏组织厚度、光合色素含量及净光合速率(P n)等相对于其他种源也具有一定的优势;不同种源间有机物分配规律一致,根质量所占比例均最大,超过70%,其次是叶质量,储存有机物的茎质量比例最小,均不到总质量10%;蒙古栎叶肉结构简单,5个种源栅栏组织厚度为41.99~56.89μm,不同种源间单叶面积和栅栏组织厚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江密峰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与其余4个种源均存在着显著差异(P<0.05),各种源P n在6.25~8.94μmol·m-2s-1之间,差异不显著;生物量与光合色素、P n、根质量、叶质量及栅栏组织厚度均达到了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单叶面积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所述,不同种源生长生理特征均存在差异,蒙古栎遗传资源变异丰富,江密峰种源表现最好,应用潜力大。 相似文献
10.
11.
川滇高山栎林是川西亚高山地区地带性的灌丛群落,具有重要的生态水文功能。本文在川西巴郎山东南坡沿海拔梯度(2 551、3 091、3 549 m),研究了川滇高山栎林表土层(0 15 cm)和亚表土层(15 30 cm)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有机碳(TOC)和氮素含量的分布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海拔3 549 m和3 091 m处两土层土壤TOC及其储量、总氮(TN)、水解氮含量无显著性差异,其含量均显著高于海拔2 551 m处;海拔3 091 m处表土层与亚表土层的铵态氮(NH4+-N)含量显著比3 549 m的高,但与2 551 m处的NH4+-N含量差异不显著;在3个海拔梯度,土壤层硝态氮(NO3--N)含量差异不显著;3个海拔梯度的总无机氮含量在表土层差异不显著,而亚表土层无机氮含量在海拔3 091 m和3 549 m处差异显著;表土层微生物量碳含量变化与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一致,亚表土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在3个海拔梯度差异显著;表土层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在海拔3 091 m处最高,但3个海拔梯度的差异不显著,亚表土层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随海拔梯度降低而减少,但差异不显著。相关分析表明:水解氮、TOC、TN和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之间极显著相关(P<0.01);土壤微生物量碳与水解氮、TOC和TN显著正相关(P<0.05);pH值与水解氮、TOC和土壤微生物量氮显著正相关;NH4+-N与pH值极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14.
NP营养对杉木、湿地松、尾叶桉苗木干物质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酸性土壤上NP营养对杉木、湿地松、尾叶桉苗木根冠干物质分配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土壤NP营养亏缺的解除,尾叶桉苗叶片、根系干物质的累积随之下降,光合产物向茎部转移;湿地松根、茎干物质积累随NP营养水平的提高而下降,光合产物的累积向叶片转移;杉木根系干物质随NP营养亏缺的解除而下降,光合产物向叶片和茎部转移.3个树种的共同特点是:在营养亏缺状态下,苗木根冠比(R/S)的提高实际上反应了苗木对土壤NP营养亏缺的适应性特征.关于NP营养与根冠干物质分配的关系可以应用异速生长模型、Thornley模型、功能平衡模型来表示,3种模型均能良好反应出酸性土壤上NP营养对苗木干物质分配的影响,应用模型可对苗木根冠生长速率进行调控,这无疑对苗木的培育有重大的意义.异速生长模型中k=1可作为判别苗木营养最适平衡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水杉细根和粗根碳(C)、氮(N)、磷(P)计量特征对N添加的响应,揭示细根和粗根N、P养分分配格局的变化,为科学认识水杉对N沉降的适应策略提供参考。 方法 在江苏省东台市林场水杉人工林进行长期N添加试验,设置对照(CK,0 kg·hm−2·a−1)、低N(LN,56 kg·hm−2·a−1)、中N(MN,168 kg·hm−2·a−1)、高N(HN,280 kg·hm−2·a−1)4个N添加处理,测定水杉细根(直径<2 mm)和粗根(2 mm≤直径≤5 mm)C、N、P含量及土壤理化性质指标。 结果 (1)N添加对水杉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和水解氮含量存在明显促进作用,且随着N添加量增加,这种促进作用有所减弱。N添加对土壤全磷含量、有效磷含量和pH均无显著影响。(2)随着N添加量的增加,水杉细根和粗根N含量、C:P、N:P显著增加,P含量和C:N显著下降。此外,细根和粗根N含量、C:N和N:P在HN处理下对N添加的响应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细根N含量、C:N和N:P在HN处理下对N添加响应减弱。(3)水杉粗根N含量和C:N可塑性响应在HN处理下显著高于细根,粗根N:P可塑性响应在MN和HN处理下显著高于细根。 结论 水杉细根和粗根C、N、P计量特征对N添加的响应较为一致,分析发现粗根N含量、C:N、N:P的可塑性响应在HN处理下显著高于细根。研究结果为认识N沉降持续增加背景下林木地下部分养分分配策略提供新的思路,也为沿海防护林养分管理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