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通过对西藏种养业种质资源情况、保护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并梳理了西藏种质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思路和重点建设内容,结果表明,西藏种养业种质资源具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存在品种退化、混杂严重,经营体制尚不健全,基础设施薄弱,良种繁育任务重、推广普及难度大等问题;下一步应着重围绕提高种养业良种生产能力、质量水平和增强农牧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发展目标,建立具有西藏特色的新型良种繁育体系,重点完善农作物、畜禽、水产三大良种工程;同时提出了保障措施,包括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多元投入,确保建设资金到位;依靠科技进步,提高育种水平;加大扶持重点良种企业,推动良种产业化;深化改革,加强良种管理。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林业部门为了有效缓解我国森林资源紧缺的局面,不断加强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并合理制定多样化的抚育创新措施,这样做既可以提高森林中林木的产量,还可以保证林木质量,推动我国林业健康、有序发展。基于此,以退耕还林工程森林抚育为研究对象,首先介绍了森林抚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分析了森林抚育工作的主要内容,最后提出了退耕还林工程森林抚育的有效创新措施,希望可以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5.
陕南秦巴山地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解退耕还林工程带来的效益,基于2001—2014年陕南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的现状,参考国内外有关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和方法选取指标,建立陕南退耕还林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权重,利用效益评价模型从生态、经济、社会3个方面对退耕还林的综合效益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陕南三市退耕还林效益指数曲线均呈上升趋势,说明退耕还林效益正逐渐、稳定地显现,尤其从2004年开始,退耕还林的效益显现尤为明显,增速加快。汉中、安康、商洛的综合效益较接近且呈现出同步上升的趋势,截至2014年,汉中市退耕效益最高,综合效益指数为0.6630,安康市居中为0.4985,商洛市最低为0.4260。陕南地区退耕还林综合效益逐步显现且仍将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 相似文献
6.
为缓解水土流失日渐严重的情况,我国已经先后开展了6项主要林业生态发展项目,其中包括农田退耕还林以及天然林保护工程等。现阶段,无论从地理范围、财政预算支出,还是农村经济结构和农业生产调整,以及林农的参与性方面都显示出我国生态建设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但是在新一轮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工程的实施过程中,还面临着一些挑战。通过对四川省某地区退耕还林工程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仅供相关项目参考。 相似文献
7.
中国退耕还林还草现状及问题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研究中国退耕还林还草的现状及问题,指出由于退耕区域布局缺少严密的科学论证,监督检查没有科学的评价体系,致使政策效果大打折扣;退耕补偿政策的不合理、不公平性以及退耕地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又使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巩固面临潜在威胁。据此提出了合理界定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操作区域,建立科学的监测评价体系,实行分区调控政策,适当细化退耕补偿标准,建立长期的退耕补偿机制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了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近年来,我国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并坚持多年推行退耕还林工程,在此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工作成效.然而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之后,政府部门如何科学引导农民对经济收入方式进行合理调整,提高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水平,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为此,结合实践,综合分析和研究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10.
退耕还林工程作为西部大开发主体工程实施以来,无论是恢复生态、改善生存环境,还是解决群众脱贫致富、发展地方经济,都对我省产生了重大影响,因而得到广大农民的拥护和支持,进展比较顺利.但在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 相似文献
11.
12.
浅谈河北省退耕还林造林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自河北省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产生了许多行之有效的退耕还林造林模式。本文根据河北省气候、地形地貌和植被的分布规律,划分出6个退耕还林区并总结出各区最主要的退耕还林造林模式。 相似文献
13.
随着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西北地区的进一步推进,该区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当前退耕区农民所面临的新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其经济收入,为了解决退耕区的长远发展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后续产业。在分析研究西北地区退耕现状及后续产业发展的基础上,针对当前西北地区后续产业发展缓慢及人们对后续产业发展缺乏认识等问题,指出该区后续产业发展必须立足于地域资源优势的发挥、依靠科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及生态旅游,通过产业链延长,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4.
15.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其可持续性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以迁西县为例,对退耕还林的可持续性进行了研究。分别从粮食产量、土地利用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民经济收入、社会安全状况、退耕农民的思想观念变化等方面对迁西县退耕还林的可持续性进行了分析。得出迁西县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并未影响其粮食安全,土地利用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也较为合理,农民经济收入也保持了高速稳定的增长,农民思想观念亦有了很大转变,社会安全状况也可处于稳定状态,其毁林复耕的可能性极小。通过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迁西县基本达到了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重庆合川区坡耕地退耕还林后改土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退耕还林是退化生态系统重建的重要途径。为了探讨不同退耕还林模式下的土壤理化性质的演变规律,以重庆合川区退耕还林地为研究对象,对7种不同退耕还林模式坡耕地的土壤理化性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坡耕地退耕还林后,土壤理化性质有很大改善,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与粘粒含量均表现为退耕地>坡耕地;土壤养分中,除速效磷元素和速效钾之外,土壤平均有机质、全氮、速效氮、全钾均表现为退耕地>坡耕地。不同类型的退耕林地土壤质量恢复具有明显差异,其中花椒土壤有机质和氮元素含量,栾树土壤磷元素含量,水杉土壤钾元素含量分别最高。 相似文献
17.
中国耕地资源的基本态势及其近年来数量变化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耕地资源作为农业最主要的生产资料和农民最直接的劳动对象,是构成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最基本要素之一,实现中国粮食安全的基础和保证。在分析中国耕地资源的现状、1996年以来中国耕地数量减少的途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造成中国耕地非农化无序流转的主要原因在于盲目的城市化、土地管理法制化建设滞后、利益驱动、执法和监管不力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黄土丘陵区退耕地景观植被与土壤特征时空变异及其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黄土丘陵区退耕地景观不同尺度的植被特征中的物种丰富度、物种多样性、物种均匀度,土壤特征中的有机质、全N和全P含量的相关关系和时空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尺度退耕地的植被指数小于流域尺度,但具有更大的变异性。两种尺度上物种丰富度与物种均匀度之间、物种多样性与物种均匀度之间均存在接近显著或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有机质含量与全N含量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区域尺度和流域尺度退耕地的植被特征与土壤养分含量具有不同的时空格局,但并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说明黄土丘陵区退耕地植被特征和土壤养分含量可能受控于别的环境因素或干扰过程,导致了其植被特征与土壤养分特征的时空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纸坊沟流域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规律研究
—兼论“退耕还林(草)”下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规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过程分为4个阶段,纸坊沟流域经过20余年的综合治理初步步入第Ⅲ阶段;以纸坊沟流域为例,在分析不同阶段系统演变驱动力的基础上,研究了生态经济系统演变规律:(1)生态系统对经济系统作用的滞后性,(2)系统结构决定系统功能,但人类根据自己的需要通过对系统功能的预期,调整系统结构,(3)生态经济系统循环中的投入主体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表现形式。探讨了“退耕还林(草)工程”下生态经济系统“凸变”演替的具体表现,即“退耕还林(草)工程”是对资源需求量的强制规定,“退耕还林(草)工程”经济补偿政策使生产经营者对资源的需求量减少,退耕还林(草)”工程使实施区域直接过度到第Ⅱ阶段后期或第Ⅲ阶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