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水稻塑盘旱育秧机抛特点及高产群体质量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表明,塑盘旱育秧机械抛栽具有劳动生产率、抛秧质量高和成本低的生产优势及出叶快、分蘖势强、穗多和成穗率较低的生育特点,秧苗冠根球比(地上苗体与地下根球重量比)是衡量机抛秧的主要指标,适宜机械抛秧的冠根球比为1:10-15,并提出主攻成穗率为核心的机抛秧稻群体质量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2.
对2005年早稻的不同移栽方式进行了比较研究,揭示并阐明了抛秧早稻的生态生理特征如下:秧苗带土抛秧不伤根,返青快,促进了水稻分蘖的早生快发,以及有效穗的形成;抛秧水稻的单株叶面积要低于手插稻,但是群体的叶面积指数高,提高了水稻群体的光合速率;抛秧稻的根数、根重、根系活力都要比手插稻的显著要高,为水稻的灌浆结实积累了大量的物质。抛秧稻最终获得超高产的有效途径是在有效穗,穗粒数提高的前提下,保证结实率不下降。  相似文献   

3.
机械化栽培水稻的生育特性及高产配套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机插秧、机械旱直播、机抛秧等三种机械化栽培稻作方式与常规手插栽培相比 ,具有省工、省力、节本和增效的作用 ,其营养生长期明显缩短 ,个体生长量较小 ,群体较大 ,成穗率偏低 ,穗型变小 ,但穗数较多 ,产量均低于常规手插秧 ,三种机械化稻作方式以机插秧方式为最高。栽培策略是 :在足穗的基础上 ,主攻大穗 ,以提高个体生产力和群体质量 ,夺取高产。配套技术是 :力争早插、早播、早抛 ,采用平稳促进施肥法 ,水浆管理采用间歇灌溉 ,抓好化除、搁田以及三化螟防治等工作  相似文献   

4.
稻草还田免耕直播稻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结果表明,稻草还田免耕直播稻比常耕抛秧稻分蘖早10-13天,分蘖节住低一个节位,成穗率高6.82个百分点;单株总根数多88.9条、根总长多902.9cm、根系体积多4.7cn3、根系干重多0.91g;后期绿叶数多0.7张,假茎粗0.08cm;每667m2有效穗多1.61万穗,每穗总粒数多3.9粒,每穗实粒数多5.7粒,结实率多2.02个百分点.不同的耕作方式相比,直播稻比移栽稻生育期缩短3-6天;穗粒结构以稻草还田免耕直播稻最好,产量也最高,比非还田免耕直播稻增产4.78%,比免耕抛秧稻增产6.39%,比常耕直播稻增产11.79%,比常耕抛秧稻增产11.39%.不同留桩高度对免耕直播稻产量没有直接的影响,免耕直播稻纹枯病为害较轻,特别是稻草还田免耕直播稻纹枯病最轻.  相似文献   

5.
水稻机械抛秧技术江苏省农林厅作栽站(210009)邱泽森金建松为了提高水稻抛秧的速度和质量,近年来,国内成功研制了水稻抛秧机,使抛秧技术步入了机械化发展之路。实践表明,机械抛秧具有快速、匀抛、节本、增效等优势,效果良好。一、机械抛秧的田间作业技术机械...  相似文献   

6.
进行不同栽培方式对水稻生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抛秧全生育期比直播稻长2 d,比机插秧短5 d;机插产量最高,为7 992.0 kg/hm2,直播产量其次,为7 896.0 kg/hm2,分别比抛秧增产7.6%和6.3%;机插是最佳的生产方式,机插密度均匀,可以根据生产需要调节种植规格和基本苗,促进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结实率的协调生长,尽管从播种至插秧生产成本最高,但单产最高。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水稻生物降解秧盘在双季稻机械插秧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生物降解秧盘育秧及机插比传统秧盘育秧及机插要显著增产,增产的主要原因是,采用生物可降解秧盘育秧比传统秧盘育秧秧苗素质好,钵苗带盘机插,伤秧伤根少,不堆秧和出现秧爪粘秧,机插效果好,质量高,漏秧率低,栽后返青快,有效穗和每穗总粒数多。生物降解秧盘育秧及机插,操作方便,省工省时,价格低廉,高效生态环保,可实现农业循环经济,是水稻机械化种植的高产高效、生态环保的机插秧新方法和新技术。  相似文献   

8.
不同种植方式对陆两优996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陆两优996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对双季超级早稻陆两优996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方式和管理水平对双季超级早稻产量和品质均有影响,其中高产管理条件下水稻产量高于常规管理,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产量以人工移栽和翻耕抛秧产量较高,机插秧次之,免耕抛秧、机直播、撒直播较低.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产量的高低受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影响较大.人工移栽和翻耕抛秧条件下,水稻最高茎蘖数出现的时间早,生育前中期物质生产量大,单株根系干质量大,10 ~ 20 cm深层根系所占比例大,有效穗数较多;直播条件下水稻营养生长期缩短,前期分蘖增长速度快,但分蘖下降的速度也较快,成穗率较低,有效穗少,全生育期物质生产量特别是生育前中期物质生产量较小,单株根系干质量小;机插和免耕抛秧条件下水稻前期分蘖增长慢,有效穗数不足.研究还表明,不同种植方式对稻米的垩白度、胶稠度和蛋白质含量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晚籼紫宝在不同栽培模式下的生产效益,特开展了人工手插、人工抛秧、机插、直播4种栽培模式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人工手插、人工抛秧、机插3种栽培模式的收获时期接近,全生育期相当,为121~122 d,比直播栽培的生育期约延长5~7 d;同时,与直播模式相比,人工手插、机插、人工抛秧的有效穗增加、每穗总粒数减少、结实率提高,株高明显降低;直播技术较传统人工手栽与现代抛秧、机插秧技术更省工节本,简便易行,其产量虽略低于人工手插、机插与人工抛秧,但生产成本大大降低,产投比较高,利润空间较大。  相似文献   

10.
不同种植方式对五丰优T025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五丰优T025为材料,研究了不同种植方式对双季超级晚稻五丰优T025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方式和管理水平对双季超级晚稻产量和品质均有影响,其中高产管理条件下水稻产量高于常规管理,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产量以人工移栽和翻耕抛秧产量较高,机插秧次之,免耕抛秧最低.不同种植方式下水稻产量的高低受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影响较大.高产管理条件下,人工移栽和翻耕抛秧处理水稻茎蘖增长和下降较为平稳,成穗率较高,生育前期物质生产量大,单株根系干质量大,10~ 20 cm深层根系所占比例大;机插和免耕抛秧条件下水稻前期分蘖增长慢,物质生产量小,有效穗数较少.研究还表明,不同种植方式对稻米的整精米率、垩白米率、垩白度、蛋白质含量等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水稻纹枯病菌菌丝融合群鉴定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用采自湖北省44个县、市的62个水稻纹枯病菌菌株与Rhizoctonia solani的菌丝融合群国际标准株AG-1IA、AG-1IB、AG-1IC、AG-4和AG-5进行了菌丝融合试验。结果证明,供试的62个菌株均能与AG-1IA株融合,其中有60株也能与AG-1IC株融合。比较而言,供试株与AG-1IA的融合率高于与AG-1IC的融合率。据此,供试菌株应归于R.Solani AG-1IA。  相似文献   

12.
从徒长苗占有70~80%的苗床中选择徒长程度不同的各类型苗,分别调查了带菌率,并移栽到大田后,追踪调查了各类型苗的死亡率。结果:死亡率与秧苗的徒长程度有关。苗高增率与死亡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即使足带菌苗,若徒长不严重,其死亡率就低,恢复率就高。  相似文献   

13.
四个籼稻矮生性基因源的表型表现和遗传传递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窄叶青8号(矮生性基因来自花龙水田谷)、矮种水田谷、辐包矮21号和竹槌等四个籼稻矮源进行了研究。描述了它们在广州晚季自然条件下的表型表现。遗传分析表明:高秆对矮杆除辐包矮21号表现为不完全显性外,其余三个矮源均表现为完全显性。窄叶青8号和竹槌的矮生性均由一个隐性主效基因控制,同时携带一组具有正向效应和负向效应的修饰基因。矮种水田谷和辐包矮21号的矮生性则俱由微效基因控制。按超亲率大小,修饰基因效应强度的大小顺序为:竹槌>矮种水田谷>窄叶青8号>辐包矮21号。矮生性基因的等位关系分析指出:竹槌同矮仔占是互为等位的,窄叶青8号同矮仔占是互不等位的,从而推断竹槌同窄叶青8号也是互不等位的。根据矮生性基因的遗传方式和等位关系,把我国现有的8个主要籼稻矮源归纳为两类四群。此外,还就诱发突变和自发突变矮源的共性以及寻找或创造新的非等位矮源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秧田秧苗分蘖结构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育秧历来是水稻栽培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一般都要求培育壮秧。但是壮秧的标准基本上从形态上衡量,不能形成1个量化的指标。秧苗分蘖结构是一个新提出的概念,用秧田秧苗分蘖结构可以量化中、大秧苗素质。本试验的研究认为,中、大种苗情况下不同分蘖结构的秧田秧苗对水稻的生长发育有差异,分蘖结构合理的秧苗移栽时植伤轻,栽后活棵快,早生快发,有效穗高,最终产量较高;而分蘖结构不合理的秧苗前期生长迟缓,无效分蘖增多,有效穗不足,因而产量难以提高。本试验的结果说明,用秧田秧苗分蘖结构衡量水稻秧苗素质是合理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在武汉地区春播和分期夏播早籼稻,发现在6月23日至7月12日四期夏播的较其春播的生殖生长期稍长,营养生长期稍短,全生期天数缩短20%左右;种子粒重增大;种子的营养成分和食用品质都有所改善。这些变化反映了温、光对早籼稻植株及其种子的生态功能。在双季稻区选用合适的早籼品种作双晚栽培,并用秋收种子作种用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通过钵苗与盘苗在秧苗素质方面诸性状的比较,证明了钵苗在叶龄、干重、充实度、抗性及发根力方面所拥有的显著的优越性。从秧苗素质角度解释了水稻钵苗摆栽技术的增产机理。  相似文献   

17.
用白叶枯非亲和性菌株G-3-1,G-3-2,78-3的活/死细胞剪叶法,分别于孕穗期对高感的金刚30和中抗的74-105水稻品种植株的顶部展开叶连续3次(间隔4d)诱导接种,7d后在同一叶片及其上一叶接种亲和性菌株76-25,结果发现两品种的被接种叶及紧接其上的一叶均获得了诱导抗性,活体诱导物较死体诱导物诱导的抗性强,74-105品种获得的抗性较金刚30强,金刚30,74-105及抗病的南粳15经78-3活细胞诱导接种的叶片组织液,对78-3和76-25菌株的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抗病品种的正常和受伤叶片组织浓也有抑菌作用,但均较诱导叶弱,从前述3个水稻品种的胚及叶片组织提取凝集素并纯化,经测定,二者对供测的5个白叶枯菌株均有凝集作用,但对非亲和性菌株的凝集作用比对亲和性菌株强;洗去胞外多糖可增加这种凝集作用;凝集素对病原菌无抑菌作用;诱导处理后叶片的凝集素含量与未诱导处理者无明显差异,初步认为凝集素在诱导抗性的初始阶段起着寄主对病原菌的识别作用,且其半抗原糖具有诱导抗性的活性。  相似文献   

18.
分析和研究了全生育期表现抗病的5个籼稻品种二九丰、三黄占2号、川植5号、扬稻1号和83007对3个水稻白叶枯病菌系HB84-17、PXO16和T7174的抗性遗传,对这5个抗病品种分别与感病品种沈农1033或金刚30杂交的F_1、F_2和B_1F_1群体植株对供试3个菌系的抗性反应和分离世代植株抗感分离比例的分析结果表明:供试的5个籼稻抗病品种对菌系HB84-17和PXO61的抗性均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对菌系T7174的抗性均由二对独立遗传的显性基因控制,其中一对能控制对这3个菌系的抗性,另一对只控制对菌系T7174的抗性而对菌系HB84-17和PXO61表现为感病。  相似文献   

19.
根据土壤速效磷含量和对磷的固定,对5种土壤浸出磷与施入磷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找出了磷肥指标系数,不同母质发育的土壤与磷的固定关系,磷肥指标系数与土壤有机质的关系,获得一定产量阶最佳速效磷水平等参数,并研究了磷的贮量分级,找出了缺磷植株外形表现及其叶片含磷数量,且建立了磷的施肥模型,在大田使用准确度达到93.88%,方法简单,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20.
对引种国外普遍野稻的32个系统的特征特性在广州自然条件下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不同类型间的性状有较大的差异,但以株型匍匐、穗型直散、谷粒细长、剑叶长窄、中长花药、长芒、色紫、感光性强等的类型居多;在出穗期、株高和感光性方面,多年生型>中间型>一年生型,反映出普通野稻从多年生向一年生进化的趋势。芒长则相反,一年生型>中间型>多年生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