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华南双季超级稻米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1年晚季和2002年早季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以华南双季超级稻为试材,按“国标”方法测定7项指标并对其作了分析,结果表明:(1)华南双季超级稻米质总体好于目前本稻区的生产推广品种,特别是蒸煮品质有较大的提高;(2)早、晚季米质性状差异显著性经t测验,整精米率和垩白度达1%显著水平,垩白粒率和粒型达5%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2.
水稻种衣剂增产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03年早、晚稻对水稻种衣剂苗博士、江苏华农进行了增产效果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苗博士和江苏华农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增产的原因是:改善了秧苗质素,促进了根系功能,提高了秧苗叶片的叶绿素水平,促进了本田期的早生快发,增加低位(1级)分蘖数,早够苗、早达苗峰,使够苗至分化的长粗时间长,有利于茎蘖的长粗成穗,使各时期的干物质积累增加,提高了茎叶比和比叶重,增加抽穗后茎叶中干物质向穗粒转运,促进籽粒干重增长,最终使穗数、粒数及粒重获得改进而达到增产。  相似文献   

3.
天塔五号由郓城县种子公司从天津市种子公司引进,2007年通过审定,株型紧凑,全株叶片数20~21片,幼苗叶鞘紫色,花丝粉红色,花药黄色。区域试验结果:生育期102d,株高244cm,穗位97cm;果穗筒形,穗长17cm,穗粗5.2cm,穗行数平均16.0行,穗粒数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华南双季稻区早晚兼用型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在早、晚季的差异特征,以6个早晚兼用型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按当地高产栽培条件在早、晚季种植,测定其产量、产量构成、干物质积累和氮素吸收等。结果表明,早晚兼用型水稻在早、晚季种植时产量分别为6.68~7.91 t/hm2和5.72~6.11 t/hm2;早季产量显著高于晚季,平均增幅为1.53 t/hm2。相关分析表明,较高的早季产量与其有效穗数和粒重的提高有关。早、晚季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吸收差异显著;相对于晚季,早季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吸收平均提高25.0%和29.5%。另外,早、晚季产量与其干物质积累量和氮素吸收显著正相关。早晚兼用型水稻在早季种植时具有较高的产量、物质生产和氮素吸收能力。研究结果可为华南地区早晚兼用型水稻的丰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龙桂4号是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县农科所于1981年用太武高代材料与桂朝2号杂交育成的早籼迟熟种,1984年晚季(F_7)定型出圃。该品种在闽南地区种植全生育期早季145天左右,晚季130天左右,主茎叶片数14.2—16.3叶,需要有效积温1483.6—1769.8℃。分蘖力强,株型集中,茎秆粗硬而有弹性,耐肥抗倒,根系发达,后期转色  相似文献   

6.
利用超级稻协优9308重组自交系及其双回交群体,结合水面无土栽培技术和大田栽培,获得水稻地上部分蘖数、抽穗期和单株产量等10个性状和根长、总根长和根干重等7个根系性状数据,采用DPS统计软件分析XBR、RIL和ZHR群体这些性状相关性。结果表明,这些性状双亲间表现出显著或极显著的遗传差异,且在3个群体中都呈连续分布和双向超亲分离。根长分别与总根长、根表面积、根干重等5个性状极显著正相关,根直径与其他6个根系性状不显著相关。抽穗期、株高和单株产量等6个性状分别与根长、总根长和根干重等6个性状呈极显著正相关,但分蘖数、穗数、结实率、百粒重等4个性状与根系呈不显著相关,10个地上部农艺性状均与根直径不显著相关。这些结果为水稻根系遗传与育种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本文还对利用地上部农艺性状间接选择强根系超级稻的育种策略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通过田间试验,对《水稻DUS测试指南》中21个标准品种的13个数量性状进行早晚季性状观测分析,结果表明,受早晚栽培季节影响程度最大的3个性状依次是千粒重、茎秆长和穗粒数,茎秆直径受影响程度最小;各数量性状对应的标准品种受早晚栽培季节影响程度最大的是竹云糯,其次是桂花黄和元子占稻,川7号和矮糯受影响程度最小;单株穗数和结实率对应的标准品种早晚季表现一致性较差,提出将单株穗数代码为7的陆川早1号更换为Tsukushiakamochi,结实率代码为7的Dasanbyeo更换为特矮选的标准品种优化建议;依据晚季水稻的分级范围对部分早季水稻的数量性状进行调整,调整后各标准品种分级代码早晚季水稻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甜玉米华旺甜 9 号来源于金银选 JY7262× 泰甜选 TX2531,总生育期为 80~85d。株型半紧凑,平均株高 233.5cm,平均穗位高 88.5cm,平均茎基部粗 2.0cm,抗小叶斑病,中抗纹枯病,抗倒性强;果穗长 18.5cm,穗粗 5.2cm,单苞鲜重 384.5g,果穗筒形,籽粒黄白双色相间。该品种稳产性较好,品质佳,综合性状优,于 2022 年通过广东省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粤审玉20220011。  相似文献   

9.
罗维禄 《种子世界》2005,(10):39-39
该品种株型短蔓半直立,分枝性较强,单株分枝7~9条,茎叶生长势较旺盛,顶叶绿,叶片心齿形,叶脉、脉基及柄基均为淡紫色,蔓绿色,蔓粗中等,结薯早,单株结薯数3~5个,结薯集中,大、中薯率高,薯块大小较均匀整齐,薯块下纺锤形,薯形光滑美观,薯皮红色,薯肉淡红色,薯块耐贮藏性中等,种薯萌芽性中等,长苗较快。主要经济性状明显优于对照金山57。  相似文献   

10.
配组K优5号母本叶色深绿,株型紧凑,叶片窄,剑叶短挺,主茎叶片数12.5-13叶,株高70cm左右,分蘖力较弱,播始历期69~71d,开花习性好,柱头外露率高,包颈程度低,对“九二0”较敏感,异交结实率度。  相似文献   

11.
籼、粳超级稻光合物质生产与转运特征的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阐明籼、粳超级稻干物质积累及光合生产特征的差异,以江苏地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的5个超级杂交籼稻组合和5个常规粳型超级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对稻麦两熟制条件下籼、粳超级稻干物质积累、分配、运转及叶面积、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秧苗素质、叶型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粳稻生育前期(移栽至拔节期)干物质积累量、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及上三叶叶长、叶基角、叶开角、披垂度和叶面积衰减率、收获指数均小于籼稻,而生育中后期(拔节至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净同化率及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粒叶比(颖花/叶、实粒/叶、粒重/叶)、最大叶面积指数、总充实量、实收产量、生物产量、茎鞘最大输出量和表观输出量及比率均大于籼稻,差异显著或极显著。虽然粳稻主要生育期单茎干物重均不及籼稻,但群体数量优势保证粳稻具有较高的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和叶面积,且随着生长发育的持续,群体光合物质生产优势不断加大,群体干物质积累量于抽穗后25 d前后超过籼稻。粳稻灌浆后期(乳熟至成熟期)仍保持强劲生长优势,而灌浆初期(抽穗至乳熟期)茎鞘贮存物质合理输出,有效保障了高效光合层的安全支撑及高积累产量库的流畅充实。高生物学产量的稳定形成和叶面积“稳升缓降”态势以及拔节至成熟期较强的高效光合物质生产,是粳稻光合系统高效持续产出、灌浆充实多及高产形成的重要特征和原因。  相似文献   

12.
双季晚稻不同类型品种产量及其群体动态特征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长江中游双季稻地区(江西上高),以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4种类型20个具有代表性的品种为材料,采用湿润育秧大苗移栽种植方式,设置各类型品种最适的高产栽培处理,系统比较分析了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产量及其构成、茎蘖动态、叶面积动态与组成、光合势、干物质积累、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等方面的差异,以期为双季稻区适宜品种的选用以及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结果表明,双季晚稻不同类型品种产量表现为籼粳杂交稻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杂交籼稻,差异极显著。籼粳杂交稻群体产量最高的原因是在保持一定穗数的基础上,极显著增加每穗粒数,进而提高群体颖花量,同时保持稳定的结实率和千粒重。与杂交粳稻、常规粳稻和杂交籼稻群体相比,籼粳杂交稻群体茎蘖数于生育前期稳步增长,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及时够苗,够苗后增长平缓,高峰苗数量较少、下降平缓,成穗率中等(73.19%左右);群体叶面积指数前期增长较缓,最大值出现在孕穗期,为7.93左右,此后平稳减少,抽穗期叶面积指数、有效叶面积率、高效叶面积率及粒叶比均极显著增高,成熟期仍保持3.85以上;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和拔节期少,拔节后干物质积累速度较快,孕穗期、抽穗期、乳熟期和成熟期显著或极显著增高,且生育中后期干物质积累比例高;群体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表现为"前小,中高,后强"。  相似文献   

13.
以寒地超级稻龙稻5号为供试品种,在寒地早春大棚旱育秧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壮秧剂及用量对水稻秧苗素质及本田产量构成的影响,旨在探讨适龄、健壮、适合机插秧苗群体在苗期的调控措施,为黑龙江地区培育高质量的秧苗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结果表明:施用壮秧剂处理秧苗地上部鲜、干重,株高,叶片最大长度、宽度及面积,叶挺长、叶龄,苗基宽,本田最终分蘖和穗结实率均显著大于对照处理(不使用壮秧剂)。研究结果还表明,壮秧剂施入后增产的主要原因是显著提高了穗数和二次枝梗结实率。此外,处理3(育苗伴侣每育秧钵盘使用12g,用机插秧专用拌种剂旱育保姆包衣水稻种子后,直接播种)、处理 4(育苗伴侣每育秧钵盘使用12g,用机插秧专用拌种剂旱育保姆包衣水稻种子后,浸种催芽播种)秧苗根干重、根冠比均显著大于其他处理(根冠比CK除外);处理5(三金壮秧剂当地用量,每育秧钵盘使用41.6g,水稻种子浸种催芽播种)叶长和株高显著大于其他处理,但其充实度小于处理1(育苗伴侣每盘使用15g,水稻种子浸种催芽播种)、处理2(育苗伴侣每盘使用12g,水稻种子浸种催芽播种)、处理3、处理4,且与处理3、处理4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4.
水稻叶片伸长过程的模拟模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水稻叶片生长过程的动态模拟, 对于实现水稻生长的数字化和可视化表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研究以4个不同株型的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 通过对水分试验、氮素试验条件下不同叶位叶片的叶长、叶宽特征进行连续观测, 综合分析了水稻叶片几何形态指标随生育进程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规律, 进而构建了水稻叶片生长过程的动态模拟模型。模型采用Logistic方程描述了水稻主茎及分蘖叶片随生长度日(GDD)的动态伸长过程; 利用二次曲线描述了叶宽随GDD的动态变化过程; 分别用幂函数和一元二次方程描述了叶形(不同叶长处的叶宽)的动态变化过程; 另外, 以叶片氮素和水分因子分别描述了不同水氮水平对叶片形态建成过程的定量影响。同时利用独立的水稻田间试验资料对所建模型进行了测试和检验, 主茎和分蘖动态变化叶长、叶宽的均方根差(RMSE)分别为3.6 cm、3.96 cm以及3.15 cm、3.56 cm。表明本模型对水稻叶片的动态伸长过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和解释性。  相似文献   

15.
水稻植株通气系统与稻田CH4排放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傅志强  黄璜  何保良  谢伟  廖晓兰 《作物学报》2007,33(9):1458-1467
水稻植株是稻田甲烷(CH4)排放的重要通道,90%的CH4气体由水稻植株通气组织排放到大气中。探讨水稻植株通气组织与水稻CH4排放量之间的相关性,可为水稻栽培和育种实践中减排CH4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2005年早、晚2季大田试验测定了16个水稻品种CH4排放量和植株地上部各节间组织1  相似文献   

16.
为双季机插稻高产品种的选育和精确定量栽培提供参考依据, 2013年和2014年在长江中游双季稻地区(江西上高), 以19个早稻品种和20个晚稻品种为材料, 在高产栽培条件下明确了双季机插稻叶龄模式参数, 并通过系统聚类分析和方差分析等方法对双季机插稻高产品种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 机插早稻主茎平均总叶片数(N)为10.7~12.2, 叶数变幅10~13, 伸长节间数(n)均为4个, 够苗叶龄为N-n+1; 机插晚稻品种N为14.4~15.2, 叶数变幅14~16, n均为5个, 够苗叶龄为N-n。高产类型机插双季稻具有分蘖力中等、成穗率较高、全生育期特别是中后期干物质生产量及单茎干物质量大、中后期叶面积指数(LAI)及单茎叶面积较高、穗型较大、总颖花量大、粒叶比协调和日产量高等基本特征。其中, 高产类型机插早稻生育期110~113 d, 日产量75~79 kg hm -2 d -1, 分蘖力每株2.6~3.4穗, 每穗粒数115~135粒, 千粒重26~28 g; 高产类型机插晚稻115~120 d, 日产量78~82 kg hm -2 d -1, 分蘖力每株4.2~4.8穗, 每穗粒数130~150粒, 千粒重24~27 g。  相似文献   

17.
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钵苗机插超高产群体若干特征探讨   总被引:13,自引:8,他引:5  
选用大穗型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以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实施基地江苏东海、兴化和海安6.4、6.8和7.3 hm2连片超高产攻关方为依托,对籼粳杂交稻钵苗机插超高产群体(13.5 t hm–2左右)和高产群体(12.0 t hm–2左右)系统比较研究,旨在阐明秸秆还田条件下钵苗机插水稻超高产产量构成及其群体特征。结果表明,与高产群体相比,籼粳杂交稻钵苗机插超高产群体表现穗型大、粒数多和群体颖花量高,有效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相当;群体茎蘖数生育前期稳步增长,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达适宜穗数,拔节期高峰苗数量少,拔节之后缓慢消减,最终成穗率高;群体叶面积指数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和拔节期较小,孕穗期达最大值(8.5左右),此后平稳减少,成熟期仍保持3.5以上;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和拔节期相当,拔节后积累较快,孕穗期、抽穗期和成熟期显著或极显著增高,且生育中、后期干物质积累比例高;群体氮素积累、群体光合势、群体生长率和净同化率表现为"前小,中高,后强"。说明水稻钵苗机插超高产群体生育中、后期具有较强的光合物质生产力和较高的氮素积累量。本文还探讨了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钵苗机插超高产栽培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8.
水稻冠层结构的动态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石春林  朱艳  曹卫星  金之庆 《作物学报》2006,32(12):1831-1835
根据水稻器官生长的生物学规律,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生长模型相关输出,构建了普适性的水稻冠层拓扑结构模型。以节间及其着生叶或穗为单位,将水稻植株分解成若干生长单元,来描述水稻植株的冠层拓扑结构;利用Logistic曲线模拟器官伸长过程,并结合器官发育与叶龄关系,确定了各器官的初始伸长时间和伸长历期,构建了水稻植株冠层动态生长模型;最后对模型进行了检验,初步实现了以日为单位的虚拟水稻生长。  相似文献   

19.
优化组合药剂防治水稻重大病虫害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索完善药剂在防治水稻病虫害过程中的优化组合用药技术,为水稻生产上减少化学农药投入和提高种粮效益提供依据。本研究在早稻、单季晚稻、连作晚稻上分别实施水稻重大病虫害全程组合用药防治技术,对秧苗素质、病虫害防治效果、稻田蜘蛛种群动态、稻谷产量、防治工本药本、农药使用量、种粮效益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测算。研究结果表明:在有效控制纹枯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二化螟等重大病虫害的基础上,优化组合用药技术的利用可减少防治次数2~3 次,降低化学农药使用量20.88%~ 56.85%,同时还能提高秧苗素质,促进水稻生长,维护稻田蜘蛛种群动态平衡,并增加稻谷产量483.30~945 kg/hm2,实现节本增收增效1186.05~3690 元/hm2。根据稻田生产实际需要,合理实施水稻重大病虫害组合用药技术是当前水稻生产上实现农药减量、农业增效的有效措施,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