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杨智鹏  于红  于瑞海  孔令锋  李琪 《水产学报》2016,40(9):1472-1478
为实现脉红螺苗种的规模化生产,本实验通过对脉红螺幼虫培育、采苗、稚螺培育等方面的系统研究,探索了脉红螺苗种繁育过程中幼虫附着变态率低和饵料转换难的问题。结果显示:脉红螺浮游幼虫前期(0~12 d)生长较快,壳高平均日增长21.8μm;中期(13~18 d)生长较慢,壳高平均日增长3μm;后期(19~30 d)生长加快,壳高平均日增长46.8μm。用取自沉淀池中的新鲜海水对脉红螺浮游幼虫进行附着变态诱导,诱导第1天脉红螺浮游幼虫开始出现附着变态,第4天时,附着变态活动基本结束,附着变态率为40%。为变态后的稚螺投喂刚附着的长牡蛎和魁蚶稚贝,第1~8天,稚螺壳高平均日增长65.6μm;第9天开始,稚螺生长速度加快;第9~12天,稚螺壳高平均日增长136.4μm;第13~16天,稚螺壳高平均日增长307.3μm;第17~20天,稚螺壳高平均日增长445.8μm。研究表明,用取自沉淀池中的新鲜海水诱导脉红螺浮游幼虫的附着变态效果好,刚附着的长牡蛎稚贝和魁蚶稚贝可以作为脉红螺稚螺培育阶段的适宜饵料。  相似文献   

3.
王平川  张立斌  潘洋  张涛  李朝霞  班绍君 《水产学报》2013,37(12):1807-1814
应用实验生态学方法,以菲律宾蛤仔为饵料对脉红螺的摄食行为规律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温度达到10.40℃时,脉红螺第一次出现摄食行为,日均摄食量为0.01g/个;非交配期内,摄食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大,当温度达16.20℃时,摄食量达最大值,为0.54g/个,摄食周期为4天;进入交配期后,脉红螺摄食量随温度升高先增加后减少,同时与交配率呈负相关关系;当温度达到18.05℃,交配率达最小值0.03,脉红螺日均摄食量达到最大的5.32g/个,此时摄食周期为3.72天。非交配期摄食量(c)与温度(t)间回归关系为:c = 0.01t2 - 0.24t 1.18,r=0.97,交配期摄食量(c)分别与温度(t)、交配率(m)的回归关系为:c = -0.13t2 5.18t – 48.08,r=0.61;c = -2.92m 3.33,r=-0.48。,综上所述,脉红螺摄食有4天左右的周期变化,且温度和交配率作为两个重要的因素对其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4.
脉红螺早期发育的形态观察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潘洋  邱天龙  张涛  王平川  班绍君 《水产学报》2013,37(10):1503-1512
在实验室条件下孵化脉红螺的卵囊,观察其胚胎和浮游幼体发育过程,及脉红螺早期发育过程的形态学变化。卵囊在25 ℃时孵化时间为16 d,经过卵裂期、囊胚 期、原肠胚期、膜内担轮幼虫期,最后发育为膜内面盘幼虫,破膜而出开始浮游幼体发育阶段。脉红螺浮游幼体期按螺层、面盘形态、幼体壳型和器官可分为5个 时期,分别为1螺层期;2螺层期(初期、中期、后期);3螺层期初期;3螺层中后期;4螺层期(初期、中期、后期)。其中在2螺层后期幼体的生长速度最快,壳高平均 每天增加44.45 μm,3螺层初期幼体的生长速度最慢,壳高平均每天增加19.51 μm。脉红螺附着变态的时期是4螺层中期和后期,壳高1 250~1 500 μm,附着变 态的标志是浮游幼体壳口边缘明显加厚并向壳口外侧翻转,壳口中央突起部消失,面盘退化,足部发达并能自由伸缩。  相似文献   

5.
脉红螺生态习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室内人工条件下饲养脉红螺,流水式比静水式可提高成活率12%~25%。成体脉红螺(平均体重326g)对食物种类具有明显的选择性,且喜食同种饵料生物中的小个体。在繁殖前期摄食数量显著增多,进入交配产卵高峰期,停止进食。6月下旬至7月中旬,水温24~27℃,软体部占全部体重的40%时,进入交配产卵高峰期,并可多次交配、产卵,一次产卵量在8~15万粒。  相似文献   

6.
<正>脉红螺(Rapana venosa)属腹足纲,前鳃亚纲,新腹足目,骨螺科,红螺属的一种,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海、渤海,日本、朝鲜及俄罗斯沿海亦有分布[1]。其栖息场所多在生有中国蛤蜊(Mactra chinensis)、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等处,主要以双壳贝类及其他动物尸体为食,属大型肉食性软体动物,因此常被列为贝类养  相似文献   

7.
脉红螺(Rapana venosa Valenciennes)属于骨螺科(Muricidae)、红螺属(Rapana Schumacher)中的一种。在黄、渤海沿海均有分布。贝壳较大,通常高104mm(大者高140mm),宽84mm,壳质坚厚,肉食性,双壳类是其主要食物之一。但其足部特别肥大,甚为人们所喜食,常用以代替鲍肉。近年来,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下降  相似文献   

8.
脉红螺(Rapana venosa Valenciennes)又称红螺、海螺,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骨螺科、红螺属,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渤海一带。由于脉红螺足部特别肥大、肉味鲜美,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消费市场广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自然资源的日益减少,脉红螺的经济价值不断提高,养殖价值日益突出。  相似文献   

9.
脉红螺工厂化人工育苗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脉红螺(Rapana venosaValenc iennes)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骨螺科、红螺属,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渤海一带。由于其腹足部特别肥大、肉味鲜美,深受国内外消费者的欢迎。近年来由于过度捕捞,其自然资源趋于枯竭。而开展脉红螺的人工繁育和增养殖,是恢复资源的重要手段。目前,关于脉红螺的繁殖生物学、幼虫生态、人工养殖已有研究报道[1-4]。但脉红螺的工厂化人工育苗,未见报道。2004—2005年,笔者进行了脉红螺的人工育苗试验,并取得初步成功。1材料和方法:人工育苗试验在庄河市新科实业有限公司育苗室进行。浮游幼体培育用池体积为10 m3,底栖幼…  相似文献   

10.
莱州湾脉红螺筏式养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4年12月放养平均壳高3.9cm,平均体重10g的脉红螺苗4万个,经过13个月海上筏式养殖,平均壳高达7.43cm,平均体重83.5g,亩产达到2720kg,总成活率94.4%,亩纯收入35450.90元,约是扇贝养殖的4倍。放养密度以10个/层产量最高,贻贝为最佳饵料品种。应加强4 ̄10月脉红螺快速生长期的管理,专家鉴定认为,本研究居国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1.
淡水轮虫繁殖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家新 《水产学报》1999,23(3):290-295
1 轮虫生活史双巢目的种类终身营无性生殖,单巢目轮虫的生活史具有典型的世代交替过程。通常情况下,轮虫通过孤雌生殖(Parthengenetic)的方式繁衍种群,在孤雌生殖期间,母体产生的卵排出后粘附在母体身体后端两侧、下沉到水底或浮在水中,不需受精而直接萌发形成子代幼体,该母体为非混交雌体(Amicticfemale),其产生的卵叫非混交卵(Amicticegg)或夏卵(Summeregg),非混交卵个体较大、卵壳较薄而光滑,无色透明且可见到发育中的胚胎,染色体为2N。当外界环境恶劣不适应轮虫生…  相似文献   

12.
魁蚶生殖生物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组织学观察,结合人工育苗实践,魁蚶的生殖周期可分为5期,即形成期、生长期(小生长期和大生长期)、成熟与排放期、退化期和休止期。魁蚶性腺在春天水温回升至4℃以上时开时发育;性腺发育的最适温度为14~20℃;产卵季节是6月下旬~8月下旬,7月为产卵盛期;产卵适温20~25℃。  相似文献   

13.
凫溪香鱼繁殖生物学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曹克驹  李明云 《水产学报》1982,6(2):107-118
香鱼为我国的名贵鱼类之一,浙江凫溪素以盛产香鱼着称。本文根据1979--1980年对在凫溪中捕获的香鱼的调查资料,就繁殖生物学中各方面的问题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和探讨。  相似文献   

14.
长江口及浙江沿海花鲈的繁殖生物学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本文研究了花鲈卵巢的发育,产卵类型,产卵期,繁殖水域及雌雄同体现象等。根据长江口及浙江沿海花鲈卵巢的周年组织学初片,将卵巢划分为VI期,还有重复发育的VI-IV期(或IV期)和V期,属分批非同步型产卵类型。在繁殖季节,短期内可以产两次卵,产卵期为11月至翌年1月,盛产期约为11月中至12月中的一个月内。性成熟成龄,雌鱼为IV龄,雄鱼为II龄,有雌雄同体现象。在邻近沿海和长江口盐度较高水域产卵,盐度  相似文献   

15.
斑尾复鰕虎鱼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帼英  陈建国 《水产学报》1993,17(2):146-153
斑尾复鰕虎鱼系沿海及河口的习见种类,矛尾复鰕虎鱼为它的同物异名。该鱼属底栖肉食性鱼类,主要以小鱼和小虾蟹为食。在繁殖期间产两次卵,属多次产卵类型,产卵后不久死亡,寿命为壹年。斑尾复鰕虎鱼为鰕虎鱼科中的大型种类,其体长和体重的相关关系式为:W=0.01739~(2.827?),生长方程为:L_t=41.24[1-e~(-0.0?(t+0.0?45?)],W_t=606.15[1?e~(-0.0?(t+0.0645?)]~(2.8?),体重生长拐点 t_r=11.5(月龄)离拐点处体重为 176.5克。本文分析了斑尾复鰕虎鱼在养虾业中的危害情况,并探讨其资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东山岛西埔湾港养斑鰶的繁殖生物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金彬明  张其永 《水产学报》1993,17(2):126-136
本文研究了福建省东山岛西埔湾港养斑鰶性腺周期发育、成熟系数周年变化、个体生殖力以及雌雄同体。港养斑鰶能在半封闭式湾内发育成熟而且自然产卵。其卵细胞发育分为6个时相,精巢发育分为6期。卵膜由透明带、外放射带和内放射带组成,内有孔道结构。第4时相中期卵母细胞的内放射带有7~8层纤维状片层。产卵后鞘膜细胞和颗粒细胞分裂增殖变成游走的吞噬细胞。西埔湾港养斑鰶Ⅰ龄鱼初次性成熟,生殖季节从12月下旬至翌年3月下旬,生殖盛期为2月,雌鱼成熟系数高达17.88%。个体绝对生殖力为7575~72621粒,平均 35310粒,系属于分批产卵类型,第1批生殖力大于第2批。  相似文献   

17.
褐菖鲉为肉食性、暧水性底栖鱼类,体长范围10~28.7cm,优势组15.0~19.0cm,体重范围46~500g,优势组120~200g,体长与体重关系为W=0.2857L~(29163);褐菖鲉为多次产仔型卵胎生鱼类,体重300~400g亲鱼可产仔3~5万尾;褐菖鲉资源呈季节性分布,不同季节出现密度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本报道了黑龙江中游抚远江段鲢鱼渔业生物学状况。鲢鱼捕捞群体的体长与体重的关系为W=0.1952L^2.4050;年龄结构以5龄为主;绝对生殖力为66420-169830粒,平均为101320粒;相对生殖力为718-1525粒,平均为1175粒;成熟系数♀群为1.23-1.60%,平均为1.38%,♂群为1.26-1.56%,平均为1.27%;肥满度系数♀群为8.45-20.00%,平均为13.94%,♂群为0.64-3.06%,平均为1.58%。该江段鲢鱼种群优势明显,但产量已明显呈下降趋势,应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9.
罗氏沼虾雄性生殖系统的组织化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用组织化学方法研究了罗氏沼虾雄性生殖系统中主要生物大分子的分布及变化,并探讨其原因。从精原细胞到精子的发育过程中,DNA含量变化不大,只是随细胞核从细胞的中部转到成熟精子的主体部。RNA的浓度略有降低,蛋白质的含量也有下降,但精氨酸逐渐生成。在成熟精子主体部前端和棘状部有少量PAS阳性物质,这与前人的研究有很大的不同。输精管和射精管内分泌物呈PAS强阳性,HgBpB反应也呈强阳性,证明含有大量糖类和蛋白质,这种环境对精子的生理成熟和维持活力可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淡水鲳的生物学和人工繁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道淡水鲳在我国人工繁殖成功的一系列研究结果,着重生物学和繁殖生理学方面的描述,阐明其池塘养殖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