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加倍培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小孢子加倍培养技术可以培育基因纯合、稳定的遗传材料,掌握该技术对加速育种进度有重要意义。从选取花蕾、游离小孢子分离、小孢子加倍培养、胚诱导培养、胚状体培养、再生苗培养、再生植株倍性鉴定等方面总结了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加倍培养技术。  相似文献   

2.
甘蓝型油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小孢子培养技术对 78个甘蓝型油菜材料进行了离体小孢子培养 ,其中 5个材料获得了再生植株 ;再生植株自然加倍率只有 1 6 .1 %左右 ,而人工加倍率可达 6 0 %以上。获得遗传稳定的纯合材料 47个 ,并对其进行了农艺性状鉴定及杂交转育和组合配制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甘蓝型油菜NER游离小孢子培养优化体系。[方法]对甘蓝型油菜新胞质不育恢复系(NER)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并对小孢子培养的影响因素作了初步研究。将所取材料接种在NLN-13诱导培养基上培养,并统计总胚产量和子叶胚产量,比较不同基因型间胚状体诱导效果将诱导培养基NLN-13中添加0.05mg/L6-BA、0.05mg/LNAA及二者混用,分别统计平均总胚产量和平均子叶胚产量。研究液体单层悬浮培养和固液双层培养2种培养方式对培养方式对小孢子胚产量的影响;在诱导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碱,对平均胚产量作调查。[结果]不同遗传背景下的甘蓝型油菜NEA不育胞质恢复系(NER)胚产量差异显著,说明在相同试验条件下基因型的差异是造成胚产量差异的重要原因。提高小孢子胚发生能力试验表明,在诱导培养基上添加适当的6-BA和NAA有利于小孢子胚的发生;固液双层培养优于液体单层培养;在诱导培养基中添加秋水仙碱加倍处理小孢子胚产量与对照差异不明显。在诱导直接成苗前对子叶型胚进行12h/12h弱光照1~2d、在生根培养基中添加一定浓度的NAA等处理能提高小孢子胚成苗率。[结论]建立了一套新胞质不育材料的小孢子培养优化体系,为加速新型胞质不育恢复系材料NER转育后代基因型纯合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游离小孢子具有单倍体核、单细胞和较高同步性等特点,小孢子培养已成为从甘蓝型油菜获得大量单倍体的主要途径。游离小孢子经离体培养和染色体加倍后,能获得纯和的双单倍体植株,小孢子离体培养是加快育种进程的有效方法。本文对游离小孢子离体培养进行了研究,以期对我院油菜育种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小孢子培养在油菜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1982年Lichter首 在甘蓝型油菜中进行小孢子培养获得成功以来,国内外在油菜小孢子培养技术方面已取得大量研 成果,包括油菜小孢子胚状体发生的影响因素,小孢子植株的再生、成苗、大田移栽、染色体加倍等 近年来又对一些关键技术环节加以了改进,笔者在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总结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国 建立了大田条件下油菜高效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用该体系对甘蓝型油菜和新疆野生油菜的体细 杂种后代进行小孢子培养的出胚率达到300枚/皿以上,采用小孢子苗直接移栽大田技术,成活率 到89.0%。此外还成功构建了含127个DH系的黄籽油菜DH群体及含115个DH系的粒重分 离 体。  相似文献   

6.
小孢子培养在油菜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1982年lichter首次在甘蓝型油菜进行小孢子培养获得成功以来,国内外在油菜小孢子培养技术方面已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我们利用小孢子培养技术来改良西藏的油菜品质,通过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可在短时间内选育出符合我区生产实际的优质高产油菜新品种。  相似文献   

7.
甘蓝型油菜种质创新的研究与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4个甘蓝型油菜杂交组合F1和白花甘蓝(Brassica oleracea)与双低甘蓝型油菜(B.napus)品种花油3号种间杂交及回交BC4代的植株进行小孢子培养,获得大量的再生植株。通过田间连续的定向选择,结果获得了16份含油量45.19%~50.52%的新种质以及3份双低白花甘蓝型油菜新种质。研究结果表明,应用油菜小孢子培养技术及双单倍体育种技术进行油菜特异种质的创新,是一种快速获得新种质的有效途径,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正近年来,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通过引进、远缘杂交、人工诱变等方法培育油菜花色变异材料,再通过复合杂交等方法创造桃红色、紫色等系列花色及甘蓝型、白菜型、芥菜型等紫色叶片、彩色花等彩色油菜近20份。通过异地异季加代、小孢子培养等方法,多年纯化获得纯合彩色油菜,连续转育不育系和恢复系获得彩色油菜三系杂交种。  相似文献   

9.
油菜DH株系主要性状与收获指数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DH株系收获指数与主要经济性状的相关关系,为利用小孢子培养创制油菜高收获指数育种材料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收获指数存在显著差异的纯合自交系杂交、小孢子培养获得的DH株系为材料,用DPS7.05统计分析软件进行8个性状与产量收获指数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得到各性状因子对DH株系收获指数的直接影响及其通过其他性状因子对DH株系收获指数的间接影响大小,找出直接影响DH株系收获指数的主要性状因子。【结果】油菜DH群体主要性状基本满足正态分布趋势,且出现较大的分离,都存在较大的标准差及变异系数;收获指数与单株经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植株高度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有效分枝高度呈显著负相关;对收获指数的直接贡献大小依次为每角粒数第一次有效分枝数千粒重单株有效角果数有效分枝高度植株高度,每角粒数、第一次有效分枝数、千粒重的直接效应对收获指数有正向作用,单株有效角果数、有效分枝高度、植株高度的直接效应对产量有负向作用。【结论】油菜收获指数属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亲本间杂交可筛选出高收获指数的品系和育种材料,提高油菜收获指数重点是降低植株高度和有效分枝高度,收获更多的单株商品油菜籽产量。而单株商品油菜籽产量的获得关键是通过品种选育聚合多分枝、多角、多粒的优良性状,同时需要有相应的营养体作为支撑。在栽培和育种过程中重视对每角粒数、第一次有效分枝数、千粒重的选择与调控,并兼顾其他性状是提高油菜产量和收获指数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Griff.)与栽培稻合系35杂交后代具有优良性状,但这些性状往往疯狂分离,很难稳定。若采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能将某一优异性状稳定下来,在短时间内培育成为稳定的纯系。本试验选取具有优良性状杂交后代材料的花粉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结果在10℃低温处理13 d后,于添加了Ficoll和活性炭的预培养基中继续培养16 d的花粉中成功地培养出高活性的小孢子,并诱导出愈伤组织。同时摸索了云南元江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后代游离小孢子培养的预处理条件、培养基组分和愈伤诱导的物理化学条件等,建立了栽培稻和野生稻杂交后代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体系,为培育具有野生稻优良性状的DH株系,加快水稻育种速度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公正是人们权利或利益的合理分配。公正观不同,公正内容也不一致,司法公司是人们对司法活动公正的一种企望,一种司法价值评价。司法公正应包括实体公正、程序公正和司法形象公正三个内容。要矫正“重实体、轻程序”现象,必须特别强调程序公正的历史价值。司法改革是实现司法公正的必经之路。在这场改革中,能否解决好司法独立的问题,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2.
扬沙是指大风将地面沙尘吹起,空气相当浑浊,水平能见度在1~10km,这种天气是干旱地区特有的灾害性天气,它与地球温室效应、植被减少、森林锐减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干旱化的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沙尘(暴)天气的发生发展及其危害也日趋凸显。文章根据近年来沙尘暴日趋频繁的具体情况,分析了沙尘暴的成因和危害,提出了沙尘暴的治理和预防措施,防治沙尘暴应注意气象条件研究和生态环境治理的配合,调节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大力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3.
梅花鹿的同期发情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2000年9月9日,在吉林松花湖鹿场对30头东北梅花鹿分两试验群进行了同期发情试验,两试验群分别采用不同的试验药物进行处理,第一试验群(共14头)采用了18甲基炔诺酮埋植并配合PMSG、HCG和些二醇的处理方法,其中18甲基炔诺酮采用了高(80mg/头)和低(60mg/头)两剂量进行了对比试验;第二试验群(共16头)采用了PG两次处理同时配合PMSG和HCG的处理方法,其中PG也采用高(600μg/头),低(500μg/头)两剂量进行对比试验,通过试验,第一试验群中;18甲基炔诺酮高,低两剂量组的同期发情率分别为57.14%和0,其中18甲基炔诺酮高剂量组的双仔率为42.86%,产仔时间也较上一年有明显的缩短,平均缩短天数为23d,第二试验群中;PG高,低两剂量组的第一情期同期发情率分别为25%和14.2%,PG低剂量组产仔时间也比上一年缩短了21d。本次试验的两试验群的受胎率均为100%,表明同期发情试验所用药物对受胎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随着中外会计舞弊案件不断揭诸于世,会计诚信已成为会计界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沉重话题.越来越多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已经或正在失去对会计的基本信任,会计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信誉危机,加强会计诚信建设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5.
Voronoi空间分割算法在各个领域已得到广泛应用,目前Voronoi图已经成功应用于林木竞争分析中竞争木数量的选择上。本研究旨在将Voronoi多边形边数分布规律应用于样地的林木格局分析中。借助德国Stochastic Geometry统计软件和R语言程序绘制并分析不同分布格局林分的Voronoi多边形边数分布规律,研究发现:1)不同分布格局的林分,其Voronoi多边形边数分布都呈近似正态分布,频数最大值基本聚集于5或6株;2)无论何种格局分布,Voronoi多边形边数均值皆为6株左右;3)不同分布格局的林分,其Voronoi多边形边数分布标准差的均值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表现为:团状随机均匀。进一步模拟500个随机分布林分发现,Voronoi多边形边数的标准差分布遵循正态分布。基于此,本文利用95%概率,即1.96倍标准差为置信区间的方法,确定了随机分布林分Voronoi多边形边数标准差的分布范围为:μ±1.96σ=1.333±0.035×1.96,即随机分布林分的Voronoi多边形边数标准差(SD)的置信区间为[1.264,1.402];当SD1.264时,该林分格局为均匀分布,当SD1.402时为团状分布。将这种基于Voronoi多边形的林木格局判定方法(Vs)应用于5块不同类型的现实林分,并与目前常用的基于4株最近相邻木的角尺度(W)方法进行了对比,得到的格局分布类型Vs与W二者完全相同。可见,Vs可作为一个间接判定林木分布格局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6.
自回归以来,围绕香港法治实践的激烈争鸣,可简约为“法治一元论”范式下的形式法治主义者与实质法治主义者之间的博弈。“法治一元论”难以准确地解读法治发展的基本规律,不利于凝聚港人的法治共识。依循“法治二元论”范式下的香港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二元发展路径,既可有效地调和相互冲突的法治观念,又能确保香港法治的良性发展,维护香港的长期繁荣与稳定。  相似文献   

17.
我国土壤中锌含量的分布规律   总被引:91,自引:2,他引:89  
我国土壤的锌含量为3-790μg·g#+(-1),平均含量为100μg·g#+(-1)。土壤锌含量因土壤类型而异,并受成土母质的影响。我国缺锌土壤主要为石灰性土壤,包括石灰性水稻土。土壤有效态锌含量共区分为五级,填绘了全国土壤有效态锌含量图。根据土壤中锌的供给情况和农作物对锌的需要情况绘制了锌肥应用分区图,作为应用锌肥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权利与宪法密不可分。近代以前没有明确的权利概念和专指权利的词语,"宪法"只是规定国家政权结构的法律或私人契约。权利概念及专指权利的词语的出现,促成了近代宪法的产生,引起了权利宪法化的广泛立宪活动。  相似文献   

19.
我国省级粮食局网站域名缺乏规范,国家粮食局官网搜集的省级粮食局域名共有26个。实证分析了它们在域名层级和域名命名等方面的混乱现状,并提出域名规范措施:域名层级统一为以".gov.cn"为后缀的国内二级域名;"粮食局"英文缩写统一为"ag",拼音缩写统一为"lsj";域名中省名拼写方式统一为"[省名第一字拼音全拼]+[其后几字的拼音首字母缩写]"或"[省名的独特简称全拼]+[连字符"-"]+[省名拼音首字母缩写]"。  相似文献   

20.
本文根据我校在小麦叶锈病研究中的发现,从小麦品种和叶锈菌的相互作用,对小种鉴定和品种抗病性测定,毒性的个性和共性,毒力的强弱与小种消长的关系,毒性的专化性和寄主范围,毒性的地区性和品种的抗病性等方面作了辩证的分析。指出今后研究锈病应有群体观点,因为小麦品种和叶锈菌是以群体对群体起相互作用的。用传统的方法研究锈菌的生理分化,不仅鉴别寄主的有用性是局限的,並且同一小种的不同菌株的毒性不一定相同,任意选一菌株测定品种的抗病性,並且研究的是个体品种与个体菌株的相互作用,这种方法有很大的片面性,把在局限情况下测定的抗病品种推广到自然间锈菌群体中去,就很容易发生抗病性“丧失”问题。今后研究锈病应有生态观点,因为小麦品种锈菌及其相互作用无不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在不同生态条件下形成的锈菌群体的毒性不一定相同,培育抗病品种应注意农业生态系的特殊性。今后研究锈病还应有进化观点,因为小麦品种和锈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地共存和共同进化的,应该从遗传学角度来研究锈菌的适合度和小麦品种抗性的持久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