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柞树白粉病是柞树的主要病害,在我国的大部分有柞林的省份都有发生和危害,严重的影响柞树的生长发育和放养柞蚕。1977~1980年,我们对此病的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传染规律及防治方法等进行了研究。本文报道的是病原菌形态观察、传染规律及其与环境条件和树种的关系、对柞树生长和养柞蚕的影响及有效的防治方法:6月下旬~7月上旬,往柞树上喷布0.05~0.1%浓度的霉锈净或甲菌定,大面积防治效果分别达到78.4~92.5%和75.5~87.5%,对柞树和柞蚕无药害。  相似文献   

2.
油茶炭疽病的发生与蔓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四年来,作者对油茶炭疽病的侵染途径、传播方式、发病的阶段性、特点和具体条件职及病害蔓延等規律进行了研究。 結果指出,病菌侵染途径以伤口为主,也可能从自然孔道侵害果实。潛育期随气温上升而縮短,15℃至28℃时,潛育期由15天缩短为5天。分生孢子借助雨滴、风夹雨进行传播,干燥气流不能传菌。林間象(虫甲)、螞蚁不是传病的主要媒介。病害发生具有鮮明的季节性。果实发病期长,自4月至10月。病害有初期、中期、盛期和末期四个时期。感病宿主存在、菌源量积累和高温降雨为病害发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病害发展有間歇期和消长期。植株发病类型有:早发型、中发型、后发型及突发型四种。病果类型有:内侵型、邻侵型和外侵型三种。油茶炭疽病的逐年蔓延速度在一年内为36.5—50.0%;二年内为51.9—60.3%;三年内为55.8—61.8%。  相似文献   

3.
 病株经土霉素处理后,以浸根法易被植株吸收,并迅速地运转到植株各部位,4~5天内达到高峰期。土霉素被植株吸收后,在植株体内保存期20天以上。而且能被叶蝉吸收,在叶蝉体内达到高峰期一般需要7~8天。土霉素在叶蝉体内保存期约7天左右。土霉素被植株吸收后,随着植株体内抗生素量的增多或减少,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叶蝉的传病能力。土霉素被叶蝉吸收后,随着其吸收量的多寡,直接影响叶蝉本身的传病能力。  相似文献   

4.
吡虫啉对小麦上禾谷缢管蚜的生物活性及应用技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室内测定和田间多点试验,明确了吡虫啉对小麦上禾谷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L.)]具有优异的生物活性,处理后48h的致死中浓度为0.11mg/L,40mg/L浓度处理麦株后22天的残留活性为89.9%;每hm~2用20%吡虫啉60~75g可以有效地防治小麦穗蚜的发生为害,持效期可达20天左右,用手动喷雾和弥雾具有同样的防治效果。田间施用吡虫啉可增产11%~18%。  相似文献   

5.
麦长管蚜种群动态与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相似文献   

6.
广州、深圳地区小菜蛾对定虫隆、Bt的抗性监测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 Potter's 喷雾塔喷雾的方法测定广州和深圳菜区小菜蛾对儿丁质合成抑制剂定虫隆、氟虫脲、伏虫隆、氟铃脲的抗药性。结果表明,深圳菜区小菜蛾对定虫隆产生明显抗性,1990年11月测定抗性倍数为15.0,1991年12月为70.9,对氟虫脲、伏虫隆、氟铃脲具有不同程度交互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26.7,15.5 和5.8。广州菜区小菜蛾对以上药剂均未产生抗性(抗性倍数最高为2.8)。采用浸渍法测定小菜蛾对苏云金杆菌 Bt 抗性的结果表明,深圳菜区小菜蛾对 Bt 的抗性逐年提高,1990年12月测定的抗性倍数为21.1,1991年12月为26.9,1992年3月为35.0,广州菜区小菜蛾具有强的耐药性或低抗药性,抗性倍数8—9。  相似文献   

7.
条沙叶蝉生物学与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依据成虫产卵、若虫存活与发育等指标测定了条沙叶蝉对19种供试禾本科作物及杂草的寄主适应性,明确寄主植物14种,食料植物4种,非寄主食料植物1种。同时发现,不同小麦品种对条沙叶蝉存在不同程度抗虫性。通过室内试验和田间调查,明确条沙叶蝉各虫态生活习性及在关中年生活史和发生特点,在关中,条沙叶蝉1年发生4代,以卵越冬,全年各世代主要在杂草地完成周年发育循环,麦田发生条沙叶蝉主要是在小麦秋苗期。在20、25、30、35℃4种恒温与狗尾草、小麦、玉米3种食料条件下初步明确温度、食料对条沙叶蝉若虫发育、存活与成虫寿命及产卵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君子兰(Clivja minata Reg.)感染细菌性软腐病后,叶片色素,氨基酸和形态解剖的变化,以说明君子兰感病后的生理生化变化及形态解剖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作者对黑缘红瓢虫亚种(Chilocorus(rubidus abc.)tristis (?)a(?)der.进(?)过冷却点以及耐寒力的测定。结果表明:成虫的过冷却点为-11.83℃;在2—0℃、-2—-4℃、-6—-8℃和-9—-10℃下,30天后的死亡率分别为3.33%、15.00%、70.00%和91.67%,后两种处理的致死中期分别为13.4和5.5天。  相似文献   

10.
1953—1955年在晋南、北京等地对麦园蜘蛛及麦长腿蜘蛛的发生规律及生活习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明确两种麦蜘蛛一年中:秋季密度最大时期为11月上、中旬。春季密度最大的时期,麦园蜘蛛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麦长腿蜘蛛在5月上旬前后。两种麦蜘蛛均以滞育卵越夏。直至10月中旬,越夏卵始孵化,孵化最盛在11月上旬,此时幼、若虫出现最多,若进行防治可基本上防止以后的猖獗。根据结果分析,估计麦园蜘蛛每年发生2—3代,麦长腿蜘蛛发生3—4代。室内饲育初步观察麦园蜘蛛一世代(从卵到产卵)历时平均约57.8天;麦长腿蜘蛛为32.1天。两种麦蜘蛛都是单性生殖。麦长腿蜘蛛的滞育卵,具多年滞育习性,初步观察有些卵能在土中生活两年。两种麦蜘蛛的分布和猖獗都受湿度的影响,主要猖獗为害地区麦长腿蜘蛛在黄河以北的旱地;麦园蜘蛛在黄淮地区的水浇地或低洼地。耕作栽培对麦蜘蛛的发生有重要影响;连作对两种麦蜘蛛发生有利;深耕能将卵翻至深土之下,可以减少发生;晚播影响麦蜘蛛孵化后的食料。因此,合理轮作、深耕和适当晚播是综合防治中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